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学校存在规模小、经费少、人员少、素质差等多种问题,往往让教育者满怀激情而来,带着遗憾而走。然而,乡村学校是乡村孩子成才的第一土壤,办好乡村教育意义重大。
如何准确为一所小规模的乡村学校的发展定位呢?笔者从小而多为的管理、小而多元的课程、小而立体的活动、小而自能的评价四个方面开展活动,打造出乡村师生成长共同体模式。
一、小而多为的管理
1. 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设岗模式
乡村学校的最大特点就是人少,学生少,教师也少。而作为一所独立的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一项都不少,那么如何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还能够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呢?为此,学校充分挖掘每位教师的优势,实施“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模式。如五年级的班主任担任着本班数学教学,兼任学校大队辅导员,同时计算机专业的他还担任学校的多媒体维护。细致的设岗网络图,让每一份工作都有人去做,而且是合适的人去做。
2. 自主管理、自我成长的管理模式
乡村学校不提倡用太过细化的校规来约束师生的行为,而提倡师生的自主管理,使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管理特色。如四年级老师爱运动,经常带领学生去打篮球、做活动,这样,他的“快乐运动”成了管理的一大亮点。
3. 名师引领、专项发展的成长模式
每一位教师在全面发展的同时,都需要凸显自己的优势。在充分了解教师情况的基础上,学校依托名师,为每位教师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如擅长班级管理的老师可以着重从德育课题上下功夫,擅长写作的老师可以从写教育叙事开始成长。学校搭建展示平台,利用“读书起步—基本功训练—比赛历练—外出取经—微信公众号平台宣传”来不断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小而多元的课程
1. 挖掘乡村本土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乡村学校没有一流的硬件设施和外在的资源优势,但我们可以利用本地的资源去开发课程。如学校面积大,校园里有大片绿化带,种植了10多种果树、观赏树,引来了各种鸟儿的光临;乡间的各种野草、野菜和昆虫,处处可见。于是,学校就开发出“万物共生—亲近自然,感受生命”的校本课程。师生一同收集资料、制作课程,一同参与体验,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一一记录下来,使课程焕发了无限的生命力。
2. 依托“两馆五校圖书漂流”,让阅读在校园生根发芽
乡村学校的书从哪里来?乡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培养?阅读活动用怎样的形式来推动?借力打力、资源共享、漂流互动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途径。学校在学期初与区、市图书馆合作建立流动图书馆,将城区孩子能借到的书流动到我校,让各省市兄弟校的好书漂流到我校。好书漂流卡、阅读分享卡、读书反馈卡大大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开放校图书室,让好书随处可见;建立阅读教室,让好书时时可读。
3. 开发微课程,丰富共享资源
微课程是因为学校教师少而开发出来的共享课程。每位教师承担一本书或一个主题的阅读,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制作,推广到学校微信公众号和阅读大课上。10位教师每人制作3节微课程,就意味着全校学生能在本学期学到30节阅读微课。这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利用率,也激发了教师进行阅读推广的热情。
三、小而立体的活动
1. 研学活动,用脚步丈量天下
针对学校地处农村、学生缺乏走出去的意识的问题,本学期我们为学生开设了多元的研学体验活动。如结合四年级语文“走进乡下农家,体验田园生活”进行主题研学活动,设计了“背田园经典古诗—读名家田园美文—走进田间农家院—绘校园美景—写我心中的美丽乡村”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爱上自己的家乡,并能够在观察和体验中产生审美情趣,积累精美语言。
2. 规矩养成,让习惯成为生活
农村学校的孩子相对规矩差、习惯差,学校在德育活动中紧紧抓住习惯这一纽带,开展扎实有效的系列活动来培养习惯、养成规矩。
从入校门的“准时、安静、排队”开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一学期下来学生转变很大。5月的小军训养规矩,10月的“学规范、立规矩、守规则”主题活动进一步细化,从“我给自己定规矩”“我为班里定班规”“我和家长定家规”以及教师群体的“我为自己定规矩”“我为学校提建议”,不断让师生明白规矩的重要性。同时,学校连续邀请专家为家长做讲座,提升家长素质,形成家校合力。
四、小而自能的评价
1.作业评价改革,从满意到得意、创意,让作业成为作品
作业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记录。如何让作业从学生苦恼、厌烦、被动写变为喜欢、乐于写呢?这就需要转变作业的评价方式。为此,我们将作业规定了三个等级,并改变了作业的检查方式,从过去的检查变为展示,如提出了“晒一晒我的作业”,依次展示“我最满意的作业—我最得意的作业—最有创意的作业”。学校不断将对教师、学生的评价体系调整为成长激励型模式,让学生爱上学习,教师乐于教学。
2.古诗背诵评价改革,从硬性评价到动态自主自能评价
对学生古诗背诵的检查改革为“争得古诗小讲师—小讲师考古诗—竞选背诗小达人”,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也从繁重的背诵检查中解脱出来。
在成长的道路上,永远有解决不完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前进的目标。乡村教育是一棵棵春天的蒲公英,平凡却拥有着最肥沃的生命土壤,只要春风吹来,就会将教育的成果撒向每一个角落。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杨家泊小学)
责任编辑:赵继莹
[email protected]
如何准确为一所小规模的乡村学校的发展定位呢?笔者从小而多为的管理、小而多元的课程、小而立体的活动、小而自能的评价四个方面开展活动,打造出乡村师生成长共同体模式。
一、小而多为的管理
1. 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设岗模式
乡村学校的最大特点就是人少,学生少,教师也少。而作为一所独立的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一项都不少,那么如何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还能够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呢?为此,学校充分挖掘每位教师的优势,实施“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模式。如五年级的班主任担任着本班数学教学,兼任学校大队辅导员,同时计算机专业的他还担任学校的多媒体维护。细致的设岗网络图,让每一份工作都有人去做,而且是合适的人去做。
2. 自主管理、自我成长的管理模式
乡村学校不提倡用太过细化的校规来约束师生的行为,而提倡师生的自主管理,使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管理特色。如四年级老师爱运动,经常带领学生去打篮球、做活动,这样,他的“快乐运动”成了管理的一大亮点。
3. 名师引领、专项发展的成长模式
每一位教师在全面发展的同时,都需要凸显自己的优势。在充分了解教师情况的基础上,学校依托名师,为每位教师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如擅长班级管理的老师可以着重从德育课题上下功夫,擅长写作的老师可以从写教育叙事开始成长。学校搭建展示平台,利用“读书起步—基本功训练—比赛历练—外出取经—微信公众号平台宣传”来不断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小而多元的课程
1. 挖掘乡村本土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乡村学校没有一流的硬件设施和外在的资源优势,但我们可以利用本地的资源去开发课程。如学校面积大,校园里有大片绿化带,种植了10多种果树、观赏树,引来了各种鸟儿的光临;乡间的各种野草、野菜和昆虫,处处可见。于是,学校就开发出“万物共生—亲近自然,感受生命”的校本课程。师生一同收集资料、制作课程,一同参与体验,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一一记录下来,使课程焕发了无限的生命力。
2. 依托“两馆五校圖书漂流”,让阅读在校园生根发芽
乡村学校的书从哪里来?乡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培养?阅读活动用怎样的形式来推动?借力打力、资源共享、漂流互动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途径。学校在学期初与区、市图书馆合作建立流动图书馆,将城区孩子能借到的书流动到我校,让各省市兄弟校的好书漂流到我校。好书漂流卡、阅读分享卡、读书反馈卡大大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开放校图书室,让好书随处可见;建立阅读教室,让好书时时可读。
3. 开发微课程,丰富共享资源
微课程是因为学校教师少而开发出来的共享课程。每位教师承担一本书或一个主题的阅读,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制作,推广到学校微信公众号和阅读大课上。10位教师每人制作3节微课程,就意味着全校学生能在本学期学到30节阅读微课。这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利用率,也激发了教师进行阅读推广的热情。
三、小而立体的活动
1. 研学活动,用脚步丈量天下
针对学校地处农村、学生缺乏走出去的意识的问题,本学期我们为学生开设了多元的研学体验活动。如结合四年级语文“走进乡下农家,体验田园生活”进行主题研学活动,设计了“背田园经典古诗—读名家田园美文—走进田间农家院—绘校园美景—写我心中的美丽乡村”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爱上自己的家乡,并能够在观察和体验中产生审美情趣,积累精美语言。
2. 规矩养成,让习惯成为生活
农村学校的孩子相对规矩差、习惯差,学校在德育活动中紧紧抓住习惯这一纽带,开展扎实有效的系列活动来培养习惯、养成规矩。
从入校门的“准时、安静、排队”开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一学期下来学生转变很大。5月的小军训养规矩,10月的“学规范、立规矩、守规则”主题活动进一步细化,从“我给自己定规矩”“我为班里定班规”“我和家长定家规”以及教师群体的“我为自己定规矩”“我为学校提建议”,不断让师生明白规矩的重要性。同时,学校连续邀请专家为家长做讲座,提升家长素质,形成家校合力。
四、小而自能的评价
1.作业评价改革,从满意到得意、创意,让作业成为作品
作业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记录。如何让作业从学生苦恼、厌烦、被动写变为喜欢、乐于写呢?这就需要转变作业的评价方式。为此,我们将作业规定了三个等级,并改变了作业的检查方式,从过去的检查变为展示,如提出了“晒一晒我的作业”,依次展示“我最满意的作业—我最得意的作业—最有创意的作业”。学校不断将对教师、学生的评价体系调整为成长激励型模式,让学生爱上学习,教师乐于教学。
2.古诗背诵评价改革,从硬性评价到动态自主自能评价
对学生古诗背诵的检查改革为“争得古诗小讲师—小讲师考古诗—竞选背诗小达人”,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也从繁重的背诵检查中解脱出来。
在成长的道路上,永远有解决不完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前进的目标。乡村教育是一棵棵春天的蒲公英,平凡却拥有着最肥沃的生命土壤,只要春风吹来,就会将教育的成果撒向每一个角落。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杨家泊小学)
责任编辑:赵继莹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