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笔”到“名嘴”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z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把写作称之为“敲门砖”,门敲开了,砖头也就扔掉了。安徽省直工委委员、宣传部长刘登富说:“这块砖对我这个小个子农村兵来说,不是用来敲门的,而是用来垫脚的。正是踩着这块砖才跨进了高高的门槛”。这些年,他又垫着这块砖走上了高高的讲台。
  刚下车的任务
  刘登富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入伍,90年代初从副团职岗位上转业。虽然离开部队20多年了,但对部队依然一往情深。
  近年来,他写了不少回忆部队生活的文章,其中《绿色情结》《军中姐妹》《寻访老班长》《塞北的风花雪月》等系列散文,引起不少读者对塞北军营生活的向往,并前去参观旅游。解放军文艺社出版了他的散文集《回放集》,周克玉上将为该书题写书名。
  刘登富的成长经历,与上世纪70年代很多部队新闻报道员很相似。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停课闹革命”,刘登富上高中不久又赶上批判所谓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
  在以突出政治为荣的高中阶段,他斗胆写了一篇《评空头政治》的文章,张贴在校园最显眼的位置,引起了轰动。校长为保护他,又怕得罪支持这篇文章的老师们,只好半夜偷偷将文章揭了下来。40年过去了,不少老师和同学仍记得文章中“不学无以报国,空头政治可以休矣”等辛辣词句。
  1972年底,高中即将毕业的他,没有机会成为大学生,于是他便选择报名参军。北京卫戍区和塞北部队负责接兵的同志都抢着要这个“笔杆子”,最后被塞北部队争了去。当运送新兵的闷罐车停在北京永定门车站时,近半数战友兴高采烈地下車去了卫戍区,刘登富却与其他同伴继续北上,傍晚时分到达风沙弥漫的张家口市所辖的柴沟堡镇——新兵连所在地。
  背包刚放下,军务参谋就来到班里看望他,同时交给他一项任务,三天后代表3000名新兵在入伍誓师大会上发言。三个月新兵训练结束后,军务参谋又来了,要接他到团部当警卫员。新兵连指导员说:“这个刘登富懒得连水都不打,经常用别人用过的水洗脸,当警卫员不合适。”后来军务参谋得知刘登富被分到了这位指导员所在的连队,才知道上了他的当。
  初登报道门槛
  刘登富去了一炮连指挥班。当时部队全部投入打坑道、挖战壕等施工,唯有指挥班进行军事业务训练。到连队半年后,被指战员们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感染,刘登富赋诗一首,不知怎么被团里新闻干事发现,当即推荐他到师部当了报道员。
  写新闻报道对刘登富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部队领导高度重视新闻报道工作,并且只认可中央主流媒体和《解放军报》以及军区的《战友报》。那时报纸只有四个版面,对一个不知新闻为何物的报道员来说,所承受的压力是可以想象的。
  当时的新闻干事以极大的耐心手把手地教他。一向不服输的刘登富为学习写作,长年累月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通宵达旦也是常有的事。功夫不负苦心人,半年后,刘登富开始发表“豆腐块”。一年后,他所采写的《发生在“秋毫无犯模范连”的故事》被新华社发了通稿,《人民日报》在头版二条转发,19家报刊转载。这给了刘登富极大的信心,也使他入伍两年后就作为政治处书记被破格提拔。
  师党委认为从战士报道员直接提为政治处书记似有“坐火箭”之嫌,建议团里先让刘登富从班长做起,又过了一年,刘登富成为一名军官。他从此与新闻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干就是15年。他带出来的报道员,有五六个当了师团干部,有的还成为军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新闻工作者。
  刘登富的写作路子比较宽,各种文体皆能熟练驾驭。他写的消息在军报头版头条加编者按发表,获得过军报好新闻一等奖。他写的通讯,被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作为范文,一位教授以《一滴水也能见太阳的光辉》为题,发表了2000多字的评论文章。他写的两个专题片,省电视台分别以近20分钟的时长播放。
  刘登富写作还是个快手。在部队整党办时,要撰写的材料很多,几乎都由他包揽了。经常上午下班接受任务,下午上班他就能把几千字的稿件交到领导手中;下午下班接受任务,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拿着上万字的稿件等在领导的门口。他经常把饭放在炉子上烧,闻到糊味却没有时间拿下来,锅烧坏了好几个,为此没少挨夫人批评。
  刘登富在塞北部队干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却毅然决然地调回了家乡部队,因为他不愿意再离开家乡。他很欣赏沈从文的墓志铭:要么战死疆场,要么回到故乡。
  “三不带”上讲台
  转业后,刘登富放弃在宣传部门当处长的优越条件,自愿到一个没有正式编制的内部刊物当主编,一干就是20年。虽是内刊,他却当正式刊物办。新闻出版局对全省四百多家内部刊物仅进行过两次评比,他所主编的刊物两次获得全省十佳内部刊物前两名。
  工委讲师团团长的位置没人愿干,为了给他一个正式“户口”,就让他当团长兼主编。他还真把讲师团长当干部,开始给省直机关讲课。这一讲不可收拾,至今已讲了三百多场。从给普通干部职工讲政治、党建,到给省人大领导、厅局长讲经济、文化;从在机关讲,到去省委党校和各大院校讲;从在本省讲到去外省讲;从在地方讲到部队讲,从拿提纲讲到完全脱稿讲。有人说,刘登富讲课是“三不带”,不带讲稿,不带多媒体,不带茶杯。
  有人说,刘登富讲课时舍不得上厕所,连眼珠子都舍不得眨一下。刘登富说,后一句肯定是假话。但凡请刘登富讲过一次课的,一定会请第二次、第三次,甚至七次、八次,有几个单位在三个月内请过三四次。他讲完课后,常有人发信息,认为是本单位史上讲得最好的一次。
  刘登富说,他之所以能把课讲得人家愿意听,得力于在部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打下的基础。是新闻工作让他具备了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养成了抓问题的习惯。刚开始,他在学员面前讲话还有点紧张,慢慢就练出来了。此时,部队所在地的新闻机构请他给通讯员主讲新闻写作系列讲座,一位年轻姑娘在课间告诉他,她已连续听了他五场讲座。刘登富问她,同样的内容为啥反复来听,她说:“你讲得精彩,我听了还想听。”从此,刘登富更加知道语言沟通的重要。
  当了讲师团团长后,他对每一堂课都十分重视。尽管讲课时不拿稿子,但每一讲他都会认真备课,写出详细文稿,在此基础上再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正式讲课时也许不按文稿的内容讲,但这是否定之否定,从文稿跳出来后一定会有更加全面深入的思考。
  有人夸他课讲得好,他调侃道:“能把话说清楚是水平,能把话说不清楚是能力,能把话说得介于清楚与不清楚之间是智慧。自己既没能力,也没智慧,讲课水平承蒙夸奖及格而已。”
  离开部队这么多年,刘登富用自己的方式怀念着那段青春岁月。在安徽合肥,他把老战友们联系起来,每年聚会两次。去年底入伍四十周年之际,他和一起入伍的几百名战友在当年出发的地方——安徽滁州欢聚,主题是“追忆青春岁月,帮扶困难战友”。
  他在四十年后继续代表战友发言:“这么多年我们为什么还深情地眷念着部队?因为我们在部队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实现了人生重大转折,形成了特有的意志、品格和价值观,真正理解了亲情、友情、和平、安宁的内涵,这是一生享受不尽的宝贵财富。”
  有人把写作称之为“敲门砖”,门敲开了,砖头也就扔掉了。刘登富说:“这块砖对我这个小个子农村兵来说,不是用来敲门的,而是用来垫脚的。正是踩着这块砖才跨进了高高的门槛”。这些年,他又垫着这块砖走上了高高的讲台。
其他文献
5月的一天,我重回罗家坪。从文山出发,几经峰回路转,就到了被大山环抱的某边防连。  如同平常,罗家坪依然一片雾海。这里一年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被大雾笼罩,又称“雾的王国”。知道我要来,战友们几天前便晾晒了被褥,但招待室依然弥漫着潮湿发霉的味道。  连长正带人吃力地抬着储物柜,战友们哼着小曲欢快地往外抱被褥、衣物、携行包等。这一幕,让我想起了以前的生活。那时的我和他们一样,每逢阳光灿烂的早晨,值班员
期刊
你一定见过这支部队,在教科书上:这是党缔造和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是一支历史悠久、传统厚重、战功卓著、将星璀璨的英雄部队;它由多支英雄部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汇聚而成,既有党最早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装——被誉为“铁军”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叶挺独立团”,也有参加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部队。你一定见过这支部队,在历史博物馆里,革命战争年代,这支有着中国革命红色基因的“铁军部队”在党的指挥下南征北战,为建立无产
期刊
在蒙语中,“满都拉”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而此次内蒙古之行,是《边海防纪事》送文化下基层的第一站,自2013年1月问世以来,《解放军生活》杂志的《边海防纪事》栏目已经是第5次派出自己的编辑、记者走进边防一线部队……  4月中旬的满都拉口岸正是春寒料峭,草原上的冰雪还没化尽,国境线的另一边吹来凛冽的风。蒙古大草原上从来不缺歌声,但此时此刻,界碑一侧传来的歌声却不是牧民的长调:“寒风飘飘落叶,军队是
期刊
将军名片:张仁锋,内蒙古赤峰人。1957年出生,1976年入伍。历任战士、指导员、组织科干事、宣传科副科长、党务处副处长,荣立三等功一次。1995年调入总政直工部,2004年任总政直工部综合局局长,2008年任副政委,现为总装备部通用装备保障部政委。  一想起干枝梅,我就会想起那段青春如歌的岁月。  刚入伍的时候,我们部队常年担负着打坑道等战备施工任务。几乎每年2月底,都要集结队伍向山里开进。那时
期刊
应智慧  【这样的我】  作为全军首支大学生女子测发分队的排长,我愿把梦想付诸于一身戎装,在祖国的南疆、北疆,在广袤的戈壁、荒原,矢志精武、果敢亮剑,用青春和热血书写女军人最光彩的华章。  【魅力评语】  操作训练时,你任由汗珠滑落脸颊,因为你瘦小柔弱的身体流淌着军人的血性与刚强。你不知道女生上戈壁、高原需要带什么化妆品,但你却清楚地记得武器系统作战时的138组数据,只因为你始终站在军人作战方阵的
期刊
大气、豪迈是戎贵卿军长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开完“两会”刚从北京回来的戎军长就忙着向官兵们传达习近平主席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时发表的重要讲话。这位18岁从知青走进军营的青年,曾经浴血战场的老兵,对和平年代如何带好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铸魂:军旗永随党旗飘  解放军生活:习主席说,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翻看集团军军史,我们发现“党对军队
期刊
梦想无论怎么模糊,它始终潜伏在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梦想成为事实。 ——题记  梦想是什么?是儿时的一个愿望,是亲人的一份寄托,还是牵引成长的一个期盼,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然而,北空导弹某师10名新疆籍少数民族女兵却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军营梦。  这10名女兵是第二批出疆的女兵,也是空军首批新疆籍女兵。怀揣着这个绿色的梦,她们走进了军营。新训、下连、上岗,她们的梦想实现了吗?春
期刊
提起老翁溝,熟悉那的人知道,它四面环山,偏僻荒凉,吃水难,风沙大,突入脑海的除了环境恶劣之外似乎别无他词;不熟悉那的人听到“老翁”连着“沟”,而且还深居太行山脉,更不会对那有过多期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很难和信息化发生联系的“边缘之地”,却驻扎着一支走在全军后方仓库信息化建设前沿的油料保管队。  老翁沟,太行山区的一条深山沟,四面环山,由于沟深人稀,这里可能是全军少有的没有通信信号的地方。曾几何时,
期刊
题记:每年毕业季,一批被分到空降兵部队的新干部都汇集在某教导大队进行为期3个月的干部补差跳伞集训。这期间,他们要进行高强度的伞降地面动作训练和高密度的跳伞训练。在这里,有汗水、有血水、有苦、有甜,更有空降兵干部成长的印记……  地面训练  空降兵伞降地面动作训练素有“三肿三消,才上云霄”的说法,意思是说,在伞降训练中,只有双腿经受了从肿到消、从消到肿,再从肿到消的历练后,才有可能领取上飞机跳伞的通
期刊
几架直升机藏身于树林后,突然爬升,对准前方毫无防备的装甲集群闪电一击,又迅速遁形于树林,消失得无踪无影。昔日摧枯拉朽的装甲部队,也只能望天长叹。  陆航部队的出现,改变着现代陆战的格局,陆航部队的建设,也要紧跟现代战争的步伐。  邱光华英雄机组所在的“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改制为旅那天,有人打趣道:“陆航团长大了,‘饺子’变‘包子’,会不会换‘皮’不换‘馅’?”  旅长栗国郑重答道:请拭目以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