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专家”——敬小波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wl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敬的各位首长、战友们:
  我叫敬小波,今年27岁,是二支队修理所的一名上士班长。2001年入伍以来,我先后5次被评为优秀士兵,2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荣立1次三等功、1次二等功,所带班2次荣立三等功。2008年我研制的“民用可制冷燃气热水器系统”获国家专利,同年被评为“武警部队学习成才标兵”,2009年被评为“共和国60年杰出贡献人物”、“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一等奖。
  当兵不到十年,组织上却给了我这么多荣誉,特别是我的小发明能受到首长和战友们如此关注,我深感不安。我深知,我的每一步成长进步都离不开部队的培养。今天,利用这个机会,将我在本职岗位上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情况向首长和战友们作一汇报:
  火热警营让我找到了人生方向。我如愿以偿地来到武警黄金部队,新训三个月下队后才发现,同批兵中学历高的可以直接去学发报、學核算,甚至还可以考警校、上士官学校,而我这个“粗人”就连打钻、取样这样简单的工作都得要班长和中队干部千叮咛万嘱咐。刚下队时我心里非常的苦闷、烦躁,看到同批战友都走上了自己喜爱的岗位,我不知道自己在部队里究竟能干什么。是一场事迹报告会震撼和启迪了我。责任与使命让我成就了人生梦想。领导的肯定和战友们的赞许让我更加信心百倍地工作,我的小创意接连不断,大家送给我一个小“发明家”的雅号。面对领导和战友们的表扬,我却笑不起来,我忘不了那年战友们挨冻时青黑色的手背和白纸一样的脸,我忘不了家属们盼温暖的眼神,我还在心里一直想着如何让水暖设备既环保节能又安全适用,这个问题像谜一样,整天纠结在我心里。
  2005年我带着心中的谜团,收集和整理了大量国内外供暖设备资料,从资料中了解到,集中供暖的大型锅炉燃料利用率不到50%,而且还存在管网复杂、热量损失大、地下维修作业、燃料污染环境等很多缺点。春节探亲时,我意外地发现家乡的燃气热水器燃气利用率很高,还很清洁,为什么不试试一家一户自行供暖呢?我的心里豁然开朗,研制新型供暖产品的欲望油然而生。
  我没休完假就回到部队,开始为研究新产品学原理、找资料、搞设计。足足有两个月,为了解决系统供水涉及的膨胀系数问题,我天天提着温度计从10℃到90℃反复观察,每观察一遍都得一两个小时,手臂因长时间抬起又酸又麻,温度计也被打坏了10多支,终于得到了准确的膨胀数据,我突破了第一个关口。然后马不停蹄,又着手提高燃料利用率的研究。我挤出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跑遍市区大大小小36家书店查找节能减排资料。为了赶时间归队,我常常是一路小跑,每次回来才发觉脚脖子酸疼,脚底上也起了泡。有些专业厂家的工程师,根本不把我这个当兵的放在眼里,只是敷衍几句了事,我从没有在意过,仍是不断地登门求教,时间长了,他们被我的诚心感动,耐心地把技艺传授给我。就这样,经验慢慢地积累起来,我结合热水器特点开始进行论证、试验,推翻后再论证、再试验。当燃料的利用率在三天内顺利由60%到75%,再由82%一直上升,最后达到90%那一刻时,我一屁股坐在修理车间的水泥地上,三年的风风雨雨,我终于成功了!我把这个既能供暖、又能制冷,还能为人们提供热水的清洁环保产品,取名为“民用可制冷燃气热水器”。想到这个发明,能够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国家低碳经济做贡献,我激动得哭了起来。2008年8月,我拿到了国家专利局颁发的证书,又像做梦一样来到首都,在北京与很多知名的科学家一起交流,让我感到了为部队争光的荣耀。我深知,这一切都源于部队的培养,源于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高荣誉价值观的支撑,让我在小岗位上成就大梦想,我倍感自豪、倍加骄傲!
  我的专利很快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购买专利的信件像雪片一样飞来,价格也连连攀升,300万元、450万元,最高达到680万元。与此同时,国内一些大型电器生产厂家,有的要吸收我的专利技术入股,有的要拿出20倍于部队的工资聘请我做技术指导。说实话,钱对我非常重要,奶奶及父母都患病常年吃药,刚分娩的妻儿也在雇人照顾,特别是灾难性的汶川大地震,使家里房倒屋塌,困难重重,我多想给家里寄一笔钱尽一份责任和孝心啊!当时正赶上老兵退伍,面对外界的诱惑和家里的困难,我犹豫过、彷徨过,但我心里清楚,是党和部队把我从一个迷茫的社会青年培养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革命军人,一个战友眼中的小“发明家”,没有部队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一切。
  战友们,30年来,我们支队找到200多吨金子,但没人拿走一克,邢喜平累弯了腰还站在钻塔下,丁秘枣25年铆在一个岗位上,汶川地震时全国人民给了我家乡无私的援助,谁要过一丝回报?我将永远属于部队,我的发明也将永远属于国家,属于社会!只要部队需要,我甘愿为部队奉献一生!
  首长、战友们,是党的创新理论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部队这所大学校为我提供了创新发明的沃土,我将把今天的成绩作为前进的动力,继续为黄金部队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毛毛雨
其他文献
还未下连之前,就对野外生活的耳闻挺多,打那开始就对野外生活产生一种憧憬与担忧。下连后,随着部队来到了荒无人烟的兴安峻岭之中,仿佛历史倒转,回到了过去,一切都是原生态的,绿色肆虐,整个部队像淹没在绿色汪洋之中。  采石  在技术干部的眼里,那是寻找金矿的线索,而在我们寻常人眼中,那些只不过是些随处可见的山石。车在山间颠簸过后,分好的组便在GPS的指引下开始一天的寻石计划,山之大而人之小,空旷的山林之
期刊
2011年1月14日,新华社发布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武警黄金部队在内蒙古探明一座储量超过一百多吨的超大型金矿,潜在经济价值200多亿元人民币”。巨大成就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感人故事和人才技术支撑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在内蒙古边陲默默寻金的可爱黄金兵,让我们共同认识一位在平凡岗位上干了27年钻探,勤勤恳恳扎根野外27年,被战友亲切称为“嫁给深山”的老兵——邢喜平。  1985年,18岁的邢喜平入伍来
期刊
“不怕苦,不怕累,最怕机关干部下连队”。这是一些基层官兵对少数机关干部下基层“瞎指挥”所编的一句顺口溜。乍听有些过于调侃,但仔细想想,也是基层官兵对一些机关干部不懂不会,却偏又乐于指手画脚的无奈反应。机关干部特别是一线指挥部干部素质偏低,这是各级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也是一线指挥部领导的一大心病。这个问题现象表现在机关干部,但分析原因,问题却出在领导干部抓基层的思想观念上。一些领导同志抓基层不善于把
期刊
他是全总队最老的“兵”,年过40还犹如拼命三郎;他岗位平凡,三尺机台、一身油污,一干就是24年;他学历不高却是钻探专家,凭着不服输的劲头,攻克了冲洗液在高寒气候和复杂地层条件下的应用等10余项技术难题,先后为支队培养出钻探骨干50多名;他家境清贫,却不为地方老板高薪所动,利益诱惑没有动摇他献身警营的坚定信念;他默默无闻,却用几万米的钻探进尺书写了一名黄金兵的精彩人生。  今年1月的一天,黄金一总队
期刊
钻塔,巍巍矗立在深山;钻头,轰鸣着向地下延伸。一身墨绿色的工装,两手洗不净的黑色。14年来,他始终战斗在祖国的最北方,从新兵到班长、机长,他,先后荣立两次个人三等功,被评为支队“爱岗敬业标兵”,武警部队优秀共青团干部。他就是黄金三支队六中队机长赵兴军。  练就过硬本领,七尺机台奉献青春  刚干钻探时,他对钻探一无所知,但他乐于吃苦,勤于学习,平时把难记的地方记录下来,坚持做到不懂就问,逐步入了门。
期刊
武警黄金四支队有一位独特的“神医”,他的岗位不在卫生队,工作不穿白大褂,不医人治病,专医机械设备,望闻问切,手到“病”除。他就是四级警士长、修理所修理班班长赵建伟。入伍14年,他累计“医治”地勘各类装备300余台次,为部队节约经费260多万元,被誉为“寻金探宝的保障尖兵”、“给力神医”。  千锤百炼当尖兵  1997年12月,赵建伟满怀对军营的憧憬,入伍来到武警黄金四支队,刚下连就被分到修理所。身
期刊
K时,南疆某域,一场旨在提高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未知条件下体系对抗演练激烈展开;  空中,进攻与防御战机斗智斗勇,激战正酣,威震海天;  地面,防空火力发射与拦截此起彼伏,精确制导,硝烟弥漫;  海上,搜救直升机和舰艇迅即出击,全力营救,大浪滔天;……  中军帐,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高端访谈】  在“三海一区”铸造“南疆利剑”  ——专访广州军区空军原参谋长赵鹏敏少将  与赵参
期刊
网友“归心似箭”留言:想家了怎么办?好困苦、自始至终从没这样想过!    战友,您好。想家对远离故乡和亲人的我们来说,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特别是当参军的兴奋、喜悦和新奇感渐渐消退,艰苦、严格的工作和训练日益繁重,可能战友之间还没有建立起深厚、亲密的友谊,有想家的想法在所难免。如果再有生病,或遇到一些自己难解决的问题时,那想家的心情会更加强烈。有时还担心、惦念家中的老父母。  想家主要是由于个
期刊
“金牌机长”的价值——  探获百余吨黄金储量,带出50多名技术骨干  “他身上有股子钻劲,天生就是块干钻探的料。”熟识他的战友这样评说张庆斌。   刚当上钻探兵时,他就一头钻进《钻探工程学》、《钻探工艺》等书籍中,几年下来记下了11本读书笔记和2万多字的心得体会。每次现场操作时,他总是将钻进参数、进尺及处理事故等情况一一记录在小本上,收工后对照书本仔细推敲整理。他据此编写的《机台操作实用手册》,如
期刊
1  他叫邢康凯,是兰州军区某集团军步兵旅上士。去年12月,他有幸入选我国第十二批赴刚果(金)维和工兵分队,担任自卸车驾驶员。蓝贝雷、蓝丝巾,就在邢康凯维护和平,建功异国的梦想刚刚开始的时候,厄运却不期而遇。在一次道路施工任务中,他不慎从机械上摔了下来,导致腰椎受伤。随后,他被紧急送到了当地的中国维和二级医院,但是由于驻地条件非常落后,无法实施高难度的手术。第二天,联合国派专机将他送到了位于南非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