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译/丘文敏
亚洲的新兴经济体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经济最主要的推动力,在过去十年里,它们的GDP每年以7.5%的速度增长,是世界其他地区GDP增速的2.5倍。然而,在2007年之后,亚洲被一连串的“台风”侵袭:源自发达国家的经济低迷和信用危机、昂贵的能源、汹涌的通货膨胀。对世界上主要依赖出口和能源的经济体来说,上述问题非常棘手,并且有许多人担心这些问题将严重损害亚洲经济增长的前景。在2009年,悲观主义者的观点会被证明是错误的。
比起其他地区的经济体,亚洲出口驱动型经济体已经从美国的消费繁荣中获益良多。因此,这些经济体的制造业者因为美国需求的萎缩而受到严重的打击。在2009年,对美出口将更加疲软,而欧洲市场同样也会萎缩。然而,美国和西欧加在一起,购买了不超过30%的新兴亚洲出口商品。半数以上的中国出口商品输往需求依然不断增长的其他新兴经济体。
某些较小的经济体,例如新加坡和香港,由于它们的对美出口额总计占各自经济体GDP的20%至30%(对比之下,对美出口额只占中国大陆GDP的8%),因此更容易受到影响,并且会急剧减速。然而,几乎在所有的地方,消费性开支和基建投资将保持旺盛势头,以助于弥补日益疲软的出口。例如,中国的零售总量在2009年将增长15%左右。
亚洲股票市场最近连连“摔跤”,亚洲国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一场对大多数西方国家造成过度破坏的金融危机。私有企业债务较低,银行把持的风险资产较少,同时经济体不像过去那样对外国投资那么依赖。但是韩国除外,该国银行借入大量的外债,用于向家庭和企业发放贷款。与大多数亚洲经济体不同,韩国还有经常项目赤字。结果就是,韩国的经济受到全球信用危机的打击将更加沉重。
然而,大体来说,亚洲的经济体不仅比十年前的自己有更佳的状态,而且与东欧、拉美的经济体相比也好了不少。中国在2008年占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经济增长值,它还会继续支撑着亚洲的发展。
在2009年,新兴亚洲的GDP平均增速仅低于7%,该区域的总体增长将放缓,但不会衰退。这个增速适当低于2007年超过9%的增速,2007年的增速显然是不可持续的。放缓的增长、更多依赖内需而不是出口,将是亚洲恢复以往活力之前的暂时修整。如果全球的低迷迫使亚洲各国政府将经济增长点从出口转向消费,这将有助于让未来的增长更加可持续。
如果内需疲软,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新加坡在内的国家和地区将会安排出多笔预算盈余,这样就可以用更高的政府支出或更低的税率来支持它们的经济。然而,印度的预算赤字占了该国GDP的8%(包括预算外补贴),印度因此得不到这样的缓冲。
新兴亚洲的通胀率在2008年中达到8%,仅比2000年以来的平均水平上升了2.8%。2008年,中国的通胀率达到了12年以来的最高点,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达到了25年以来的最高点。而好消息就是通胀会在2009年下降。
绝大多数通胀都是由食品价格猛涨和原油供应减少所导致的。比起发达国家,亚洲国家的食品开支占了国内消费性开支的更大一部分。同样,某些经济体提高了劳动者工资,它们经济的超速增长也导致了通胀。
在2009年,有两股力量可以帮助减轻通胀的压力。首先,如果食品和能源价格稳定在当前的价格不再往上升,那么通胀率与上年同期相比会有大幅的下降。其次,经济增长放缓同样将有助于降低提高工资的需求。在2009年,新兴亚洲的平均通胀率将下降至4%以下,该通胀率将让中央银行有更多余地来削减利率。比起世界其他地区,亚洲利用更多的能源去形成被换算成美元的GDP,因此更低的原油价格将会最大地推动亚洲的经济发展。
较长的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一直关注着日益昂贵的劳动力是否会削弱亚洲的竞争优势。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比发达国家上升得更快,这使得一些中国企业倒闭。但是,中国制造业工资水平依然比美国制造业工资水平低10%。
在2009年,中国南方会有更多工厂倒闭,因为中国开始丧失它在某些低价值产品上的竞争力,例如玩具、鞋子和纺织品。这迫使中国制造业者提升他们在价值链上的位置,就如韩国和台湾的制造业者在多年前的做法。这不是竞争力缩小的一个信号,而是国家更加富裕的成功迹象。
亚洲的新兴经济体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经济最主要的推动力,在过去十年里,它们的GDP每年以7.5%的速度增长,是世界其他地区GDP增速的2.5倍。然而,在2007年之后,亚洲被一连串的“台风”侵袭:源自发达国家的经济低迷和信用危机、昂贵的能源、汹涌的通货膨胀。对世界上主要依赖出口和能源的经济体来说,上述问题非常棘手,并且有许多人担心这些问题将严重损害亚洲经济增长的前景。在2009年,悲观主义者的观点会被证明是错误的。
比起其他地区的经济体,亚洲出口驱动型经济体已经从美国的消费繁荣中获益良多。因此,这些经济体的制造业者因为美国需求的萎缩而受到严重的打击。在2009年,对美出口将更加疲软,而欧洲市场同样也会萎缩。然而,美国和西欧加在一起,购买了不超过30%的新兴亚洲出口商品。半数以上的中国出口商品输往需求依然不断增长的其他新兴经济体。
某些较小的经济体,例如新加坡和香港,由于它们的对美出口额总计占各自经济体GDP的20%至30%(对比之下,对美出口额只占中国大陆GDP的8%),因此更容易受到影响,并且会急剧减速。然而,几乎在所有的地方,消费性开支和基建投资将保持旺盛势头,以助于弥补日益疲软的出口。例如,中国的零售总量在2009年将增长15%左右。
亚洲股票市场最近连连“摔跤”,亚洲国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一场对大多数西方国家造成过度破坏的金融危机。私有企业债务较低,银行把持的风险资产较少,同时经济体不像过去那样对外国投资那么依赖。但是韩国除外,该国银行借入大量的外债,用于向家庭和企业发放贷款。与大多数亚洲经济体不同,韩国还有经常项目赤字。结果就是,韩国的经济受到全球信用危机的打击将更加沉重。
然而,大体来说,亚洲的经济体不仅比十年前的自己有更佳的状态,而且与东欧、拉美的经济体相比也好了不少。中国在2008年占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经济增长值,它还会继续支撑着亚洲的发展。
在2009年,新兴亚洲的GDP平均增速仅低于7%,该区域的总体增长将放缓,但不会衰退。这个增速适当低于2007年超过9%的增速,2007年的增速显然是不可持续的。放缓的增长、更多依赖内需而不是出口,将是亚洲恢复以往活力之前的暂时修整。如果全球的低迷迫使亚洲各国政府将经济增长点从出口转向消费,这将有助于让未来的增长更加可持续。
如果内需疲软,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新加坡在内的国家和地区将会安排出多笔预算盈余,这样就可以用更高的政府支出或更低的税率来支持它们的经济。然而,印度的预算赤字占了该国GDP的8%(包括预算外补贴),印度因此得不到这样的缓冲。
新兴亚洲的通胀率在2008年中达到8%,仅比2000年以来的平均水平上升了2.8%。2008年,中国的通胀率达到了12年以来的最高点,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达到了25年以来的最高点。而好消息就是通胀会在2009年下降。
绝大多数通胀都是由食品价格猛涨和原油供应减少所导致的。比起发达国家,亚洲国家的食品开支占了国内消费性开支的更大一部分。同样,某些经济体提高了劳动者工资,它们经济的超速增长也导致了通胀。
在2009年,有两股力量可以帮助减轻通胀的压力。首先,如果食品和能源价格稳定在当前的价格不再往上升,那么通胀率与上年同期相比会有大幅的下降。其次,经济增长放缓同样将有助于降低提高工资的需求。在2009年,新兴亚洲的平均通胀率将下降至4%以下,该通胀率将让中央银行有更多余地来削减利率。比起世界其他地区,亚洲利用更多的能源去形成被换算成美元的GDP,因此更低的原油价格将会最大地推动亚洲的经济发展。
较长的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一直关注着日益昂贵的劳动力是否会削弱亚洲的竞争优势。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比发达国家上升得更快,这使得一些中国企业倒闭。但是,中国制造业工资水平依然比美国制造业工资水平低10%。
在2009年,中国南方会有更多工厂倒闭,因为中国开始丧失它在某些低价值产品上的竞争力,例如玩具、鞋子和纺织品。这迫使中国制造业者提升他们在价值链上的位置,就如韩国和台湾的制造业者在多年前的做法。这不是竞争力缩小的一个信号,而是国家更加富裕的成功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