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学校教学的主导及主体性、学生的德育教育等方面的应用,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现代 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 职业学校
面对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作为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认真探索新形势下学校教学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审时度势,明确思路,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在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之间确立新的教学立足点。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表演者”,学生也不再是“观众”,知识的传授不能再“满堂灌”,那么,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职业教育教学遇到问题,该如何处理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一、转变观念,提高教学起点及质量和更新知识结构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要求教师从根本上树立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观念,突破以“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的封闭状态,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打牢学生知识基础和文化底蕴,提高知识传授的起点和质量。对于每一个使用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技术的学生来讲,必须熟练掌握这门工具的基本知识、基本的操作程序和技能,及时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动态,正确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软、硬件技术难题。能够有效地搜集、设计、传递和利用信息资源,驾驭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将更多时间和精力运用到理论研究与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发挥学习效益。
二、尊重学生主体,更加突出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从教学和认知过程的实质规律来看,教与学、主导与主体是缺一不可的互动的辨证统一关系。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第一组织者,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教学过程完全由教师所控制,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受制约的,主体地位不可能得到认可和充分体现。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过程是双边、双向和交互式的,它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自由度(主要表现为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和相融性)。正是由于这种“自由”因素的释放,决定了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和人格主体的高度统一,确定教什么,如何教的前提下,必须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艺术,系统指导学习全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简言之,即教师所授之知识应该是活的,而不是死板唯书本的东西。很显然,这种“授人以渔”、“点石成金”式的教学方法,要比“填鸭式”和“满堂灌”高明得多,难度也要大得多。如果教师不具备渊博的知识和超常的能力,就难以担当教学重任,就有可能被学生拒之门外。
其次,教师工作角色发生转变,综合职能得以强化。应该看到,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形势的需要。教师将由教学活动的“独奏者”逐渐转化为“导演者”和“参与者”,他们依据“剧本”(灵活的富有弹性的教学大纲计划)的内在要求,其职责是对教学资源(教学设备、信息资料、方法手段等)进行优化组合,统筹规划;扬长避短,游刃有余地指导、监控和协调教学过程。当然,新的教学绝不意味着教师从此可以抛弃课本和教案,一味地追求新奇和前卫,更不应成为“虚拟化”的代名词。它的意义在于,要改变那种陈旧的、缺乏创新的教学观念和一本教案教到老的僵化模式,使传统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动力。
最后,信息化使职业教育教学的实施途径、时空观日益趋向公众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技术教育与其它专业、行业及部门之间的传统界线被打破。教师不再被限制在一个以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狭窄空间里,而必将顺应开放办学和信息流通的规律,走出校门和讲台,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布局。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促进教师队伍结构的“集约化”,使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化。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将适应信息化高等技术教育的客观需要,做到既是本学科领域的“精英”和“大师”,又是能担任多门课程教学和科研学术任务的“全能型”教师。
三、坚持德育教育,陶冶学生思想情操
职业学校必须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教师必须深谙“为师”之道、“育人”之本,既教书又育人,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和做事。真正做到高科技、高文化与高素质、高情感的统一。这是信息社会对职业学校教育提出的特殊要求,也是任何高新技术教学设备或优越的物质条件所无法左右和替代的。
(一)在利用现代技术教育中,须加强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随着教育教学网络系统规模的校际化、社会化甚至全球化,学生必然会与外界的广泛接触,来自各种渠道的大量信息冲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其中不乏糟粕和“垃圾”。由于教学活动的互动关系及教育者育人功能的本质特征,使得教师本身所具有的职业道德素养、人格魅力等对学生有着深刻持久的感化和示范作用,它通过教学乃之生活实践直接转移到学生身上,成为学生成长进步的精神财富和模仿的榜样。因此,教师要以博大的胸怀、高质的教学和精湛的技艺,去努力赢得学生的信赖,确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对于生活、知识、阅历、情感等尚未发展成熟、缺乏正确理论武装的职业学校学生,应使他们正确认识和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提高思想境界,增强审美修养和政治鉴别力。要着力加强网络的监督、筛选和管理,优化教学媒体,丰富和改善课件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使学生增强法纪观念,学会做人和做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注重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和师生情感的交流
未来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可能更多进行的是人机对话,面对的是“荧屏”而不是教师本身,师生间似乎矗立起了一面无形的墙。但这不应成为忽视和弱化教育实践和师生情感交流的理由。教学过程中情感的产生和愉悦,师生关系的融洽,体现了师生间思想感情的相互作用过程。是通往心灵彼岸的桥梁,达成相互信任、传递知识、形成共识和激发创造力的精神内驱力。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一方面使人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某些现成的答案,尽情分享着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舒适和便利,另一方面也可能使人远离自然和社会,产生思维的惰性、感情的疏远、技能的弱化和对某些高科技物质产品的依附性,甚至迷恋于那些色彩斑斓、主观夸张的“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因此,加强职业学校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强化学生进取精神和集体协作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三)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促进身心健康
非智力因素,也称之为“情商”指对自身情绪的控制,人际关系的协调,挫折的承受和对自我的正确评价等。科学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技术职业的特殊性,如 紧张而繁忙工作压力、严格的管理、竞争的加剧,以及未来社会环境的高度信息化等,都要求重视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抗干扰抗挫折能力,保持自信乐观的精神状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适应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成为适应未来竞争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基本条件。如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正确地评价自我。防止由于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单一狭窄目标的认知极端化,而导致挫折的产生,自我概念(兴趣、情感等)的改变和信心的丧失。通过精心的教学组织,正确的目标激励和适度的困难条件设置,增强学生对困难挫折的耐受能力,消除高新尖科学技术发展和不良外界因素对学生产生的负效应及恐惧感。同时要倡导和营造公平有序、积极参与的良好内外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行为,消除人际关系的敏感。开辟健康和谐的人生奋斗之路。
四、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理顺组织机构
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现代教育技术得以推广应用的物质基础。目前各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不平衡。我认为要托举起现代教育技术这个平台,必须加强四个方面的建设:第一,建设和完善足够的多媒体教室,满足教学需要,使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在全校得到普及;第二,建设和完善校园网。从教师、学生的一般网上查询逐步发展为网络教学;第三,扩大联网范围,冲出校园,走向校际、社会,甚至国际,真正实现远程教育;第四,建设仿真、虚拟教育设施,使职业学校教育逐步进入仿真、虚拟世界。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学校的推广与应用,打破了电教中心的一统天下。各职业学校先后组建了网络中心、多媒体中心、计算机模拟中心和仿真中心等。这些机构的组建对于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多头管理,加之缺乏协调,导致人为地多块分割原本技术上互相联系的建设与管理,不仅不利于开展工作,而且不同程度地造成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组织机构必须进一步理顺,“群雄割据”的局面必须尽快结束。但是组织机构究竟如何构建,各职业学校应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充分论证,加强实践,不断总结,以求构建出一个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使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在职业学校推广与应用。
五、抓紧软件开发,搞好人才培养
现代教育需要一定的软件作支撑。作为一个职业学校来说,必须根据本校学科内容、教育对象和教学特点等,开发出相当数量规模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软件。目前各职业学校的软件开发,从质量到数量均距现代教育的要求相差太远。只有丰富了网上的信息资源,才能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软件开发、制作,小到一个课件,大到—个数据库,均不是信手拈来,一挥而就的,而是需要耗时、费力,付出艰辛的劳动。因此,为避免“等米下锅”,在大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软件开发工作要统一规划,尽早着手实施。
现代教育技术推广与应用,人才是关键。目前各职业学校的人才素质与现代教育的要求相差较大。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比较薄弱,专业技能水平不高,达不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学校负责教学管理的领导不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内行,因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指导不得力。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软件开发人员、计算机网络人员,均有部分同志与本职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搞好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中,既要搞好普遍轮训,又要突出骨干培养。通过人才培训,在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尽快建设起一支熟练掌握多媒体应用、软件开发、网络设计与建设能力的现代教育技术骨干队伍。
责编 覃 敏
关键词 现代 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 职业学校
面对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作为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认真探索新形势下学校教学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审时度势,明确思路,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在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之间确立新的教学立足点。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表演者”,学生也不再是“观众”,知识的传授不能再“满堂灌”,那么,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职业教育教学遇到问题,该如何处理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一、转变观念,提高教学起点及质量和更新知识结构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要求教师从根本上树立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观念,突破以“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的封闭状态,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打牢学生知识基础和文化底蕴,提高知识传授的起点和质量。对于每一个使用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技术的学生来讲,必须熟练掌握这门工具的基本知识、基本的操作程序和技能,及时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动态,正确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软、硬件技术难题。能够有效地搜集、设计、传递和利用信息资源,驾驭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将更多时间和精力运用到理论研究与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发挥学习效益。
二、尊重学生主体,更加突出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从教学和认知过程的实质规律来看,教与学、主导与主体是缺一不可的互动的辨证统一关系。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第一组织者,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教学过程完全由教师所控制,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受制约的,主体地位不可能得到认可和充分体现。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过程是双边、双向和交互式的,它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自由度(主要表现为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和相融性)。正是由于这种“自由”因素的释放,决定了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和人格主体的高度统一,确定教什么,如何教的前提下,必须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艺术,系统指导学习全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简言之,即教师所授之知识应该是活的,而不是死板唯书本的东西。很显然,这种“授人以渔”、“点石成金”式的教学方法,要比“填鸭式”和“满堂灌”高明得多,难度也要大得多。如果教师不具备渊博的知识和超常的能力,就难以担当教学重任,就有可能被学生拒之门外。
其次,教师工作角色发生转变,综合职能得以强化。应该看到,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形势的需要。教师将由教学活动的“独奏者”逐渐转化为“导演者”和“参与者”,他们依据“剧本”(灵活的富有弹性的教学大纲计划)的内在要求,其职责是对教学资源(教学设备、信息资料、方法手段等)进行优化组合,统筹规划;扬长避短,游刃有余地指导、监控和协调教学过程。当然,新的教学绝不意味着教师从此可以抛弃课本和教案,一味地追求新奇和前卫,更不应成为“虚拟化”的代名词。它的意义在于,要改变那种陈旧的、缺乏创新的教学观念和一本教案教到老的僵化模式,使传统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动力。
最后,信息化使职业教育教学的实施途径、时空观日益趋向公众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技术教育与其它专业、行业及部门之间的传统界线被打破。教师不再被限制在一个以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狭窄空间里,而必将顺应开放办学和信息流通的规律,走出校门和讲台,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布局。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促进教师队伍结构的“集约化”,使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化。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将适应信息化高等技术教育的客观需要,做到既是本学科领域的“精英”和“大师”,又是能担任多门课程教学和科研学术任务的“全能型”教师。
三、坚持德育教育,陶冶学生思想情操
职业学校必须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教师必须深谙“为师”之道、“育人”之本,既教书又育人,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和做事。真正做到高科技、高文化与高素质、高情感的统一。这是信息社会对职业学校教育提出的特殊要求,也是任何高新技术教学设备或优越的物质条件所无法左右和替代的。
(一)在利用现代技术教育中,须加强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随着教育教学网络系统规模的校际化、社会化甚至全球化,学生必然会与外界的广泛接触,来自各种渠道的大量信息冲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其中不乏糟粕和“垃圾”。由于教学活动的互动关系及教育者育人功能的本质特征,使得教师本身所具有的职业道德素养、人格魅力等对学生有着深刻持久的感化和示范作用,它通过教学乃之生活实践直接转移到学生身上,成为学生成长进步的精神财富和模仿的榜样。因此,教师要以博大的胸怀、高质的教学和精湛的技艺,去努力赢得学生的信赖,确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对于生活、知识、阅历、情感等尚未发展成熟、缺乏正确理论武装的职业学校学生,应使他们正确认识和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提高思想境界,增强审美修养和政治鉴别力。要着力加强网络的监督、筛选和管理,优化教学媒体,丰富和改善课件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使学生增强法纪观念,学会做人和做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注重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和师生情感的交流
未来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可能更多进行的是人机对话,面对的是“荧屏”而不是教师本身,师生间似乎矗立起了一面无形的墙。但这不应成为忽视和弱化教育实践和师生情感交流的理由。教学过程中情感的产生和愉悦,师生关系的融洽,体现了师生间思想感情的相互作用过程。是通往心灵彼岸的桥梁,达成相互信任、传递知识、形成共识和激发创造力的精神内驱力。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一方面使人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某些现成的答案,尽情分享着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舒适和便利,另一方面也可能使人远离自然和社会,产生思维的惰性、感情的疏远、技能的弱化和对某些高科技物质产品的依附性,甚至迷恋于那些色彩斑斓、主观夸张的“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因此,加强职业学校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强化学生进取精神和集体协作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三)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促进身心健康
非智力因素,也称之为“情商”指对自身情绪的控制,人际关系的协调,挫折的承受和对自我的正确评价等。科学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技术职业的特殊性,如 紧张而繁忙工作压力、严格的管理、竞争的加剧,以及未来社会环境的高度信息化等,都要求重视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抗干扰抗挫折能力,保持自信乐观的精神状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适应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成为适应未来竞争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基本条件。如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正确地评价自我。防止由于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单一狭窄目标的认知极端化,而导致挫折的产生,自我概念(兴趣、情感等)的改变和信心的丧失。通过精心的教学组织,正确的目标激励和适度的困难条件设置,增强学生对困难挫折的耐受能力,消除高新尖科学技术发展和不良外界因素对学生产生的负效应及恐惧感。同时要倡导和营造公平有序、积极参与的良好内外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行为,消除人际关系的敏感。开辟健康和谐的人生奋斗之路。
四、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理顺组织机构
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现代教育技术得以推广应用的物质基础。目前各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不平衡。我认为要托举起现代教育技术这个平台,必须加强四个方面的建设:第一,建设和完善足够的多媒体教室,满足教学需要,使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在全校得到普及;第二,建设和完善校园网。从教师、学生的一般网上查询逐步发展为网络教学;第三,扩大联网范围,冲出校园,走向校际、社会,甚至国际,真正实现远程教育;第四,建设仿真、虚拟教育设施,使职业学校教育逐步进入仿真、虚拟世界。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学校的推广与应用,打破了电教中心的一统天下。各职业学校先后组建了网络中心、多媒体中心、计算机模拟中心和仿真中心等。这些机构的组建对于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多头管理,加之缺乏协调,导致人为地多块分割原本技术上互相联系的建设与管理,不仅不利于开展工作,而且不同程度地造成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组织机构必须进一步理顺,“群雄割据”的局面必须尽快结束。但是组织机构究竟如何构建,各职业学校应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充分论证,加强实践,不断总结,以求构建出一个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使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在职业学校推广与应用。
五、抓紧软件开发,搞好人才培养
现代教育需要一定的软件作支撑。作为一个职业学校来说,必须根据本校学科内容、教育对象和教学特点等,开发出相当数量规模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软件。目前各职业学校的软件开发,从质量到数量均距现代教育的要求相差太远。只有丰富了网上的信息资源,才能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软件开发、制作,小到一个课件,大到—个数据库,均不是信手拈来,一挥而就的,而是需要耗时、费力,付出艰辛的劳动。因此,为避免“等米下锅”,在大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软件开发工作要统一规划,尽早着手实施。
现代教育技术推广与应用,人才是关键。目前各职业学校的人才素质与现代教育的要求相差较大。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比较薄弱,专业技能水平不高,达不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学校负责教学管理的领导不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内行,因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指导不得力。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软件开发人员、计算机网络人员,均有部分同志与本职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搞好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中,既要搞好普遍轮训,又要突出骨干培养。通过人才培训,在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尽快建设起一支熟练掌握多媒体应用、软件开发、网络设计与建设能力的现代教育技术骨干队伍。
责编 覃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