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劳工研究主要关注处于正式雇佣关系和劳资关系之下的劳动工人,而在被誉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工地上,却存在着一群没有明确劳资关系,却同样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并被隐性剥削的劳工群体,我们把这种劳动形态称之为“自我生产政体”。根据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相关论述,以情感因素为切入点展开分析,不仅可以丰富传统劳工研究的理论成果,也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自我生产政体;劳动;情感;劳动价值;劳动意义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01
一、引言:自我生产政体概述
与西方盛行的工厂政体不同,在中国,存在着许多散落在工厂之外的劳动工人,它们被黄志辉称为“自我生产政体”。他指出:所谓自我生产政体,是指仅仅依靠自身或家庭成员的劳动力,没有劳资关系、没有雇佣关系,通过购买简单的生产工具进行劳动,直接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城市市场体系的一种生产形态。他的研究主要以珠三角地区的“代耕菜农”、“代耕粮农”以及济南家装建筑业劳动市场中的农民工为主。
二、情感与劳动价值
情感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主观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对客观环境的反映,这种特殊反映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心理感受和体验表现出来的,体现着特定的价值观。
而劳动作为人类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一种手段,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物质世界联系的桥梁,除了满足人类的各種需求以外,劳动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而情感在劳动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则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情感是劳动的内在动力
人类的劳动实践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的活动,而人的需要的产生不仅与人的动机有关,更与人的情感有关,一方面,任何需要的产生和满足过程都带有认识主体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人类的任何活动都蕴含着情感因素,劳动者只有在劳动过程中注入情感因子,才能促使劳动者进行自觉劳动。
(二)情感是劳动的创造源泉
情感是人的重要精神活动,劳动中也包含了情感的成分:一方面,情感是劳动的内在动力,推动劳动的实现;另一方面,情感是劳动创造的源泉,推动技术变革与社会创新。
三、自我生产政体中的劳动意义赋予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指出:人最本质的意义是作为劳动者而存在,其中最本质的是人类通过劳动找到劳动意义并发现主体价值,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传统的劳工研究只聚焦于存在工厂政体之中或具有明确劳资关系、雇佣关系的劳动者,忽略了处于自我生产政体之中的劳动者,他们不仅不能做到完全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劳动过程,相反,他们的劳动过程还受制于整个资本主义生产链条,通过不断压榨自己的活劳动存量来获取利益,一旦劳动权益受到侵害,也只能自己承担。在这样一种被以往的劳工研究所忽略的生产形态中,劳动者是如何对自己的劳动赋予意义,并实现主体价值的呢?这将是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
(一)劳动是实现体面劳动的前提
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4月24日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提出:“要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人民实现体面劳动。”也就是指为劳动者创造一个自由、安全和有尊严的工作条件,让劳动者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真正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让劳动者因劳动而体面。
在自我生产政体之中,劳动者进行劳动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体面劳动,只有积累一定的资本,劳动者才能在劳动过程中享有更多自主权,实现更长远的体面劳动。
(二)劳动是满足劳动者情感诉求的工具
伴随着整个社会追求人性的回归,劳动者的劳动意义与情感诉求被放置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自我生产政体中的劳动者在工厂政体与自我生产政体之间游离转换,最终选择这样一种时间相对自由的生产形态更多的是出于个性化的情感诉求,有的是为了拥有更多自主支配时间;有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身体需求;有的是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自身的情感满足。总之,在自我生产政体这种劳动形态中,劳动可以作为满足劳动者情感诉求的工具。
(三)劳动是劳动者实现主体价值的途径
随着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理性膨胀而人文理性萎缩,现代文明在发展中失去了平衡。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的异化现象,指出异化劳动导致劳动者的片面发展和情感的异化,而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它要求每个人释放自己的个性,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自我生产政体中的劳动者摆脱了工厂政体的压制与束缚,选择一种自主支配权更大的生产形态,在本质上就是劳动者对于主体价值的追求,选择这种生产形态,有利于劳动者更好地实现主体价值。
四、结语
长期以来,“自我生产政体”这种劳动形态被以往的劳工研究所忽略,而黄志辉以珠三角地区代耕菜农和济南家装建材市场上的农民工为例,分析了自我生产政体的特征与表现形式。而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研究现状,借用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从情感的角度分析自我生产政体中的劳动者进行劳动的缘由,不仅丰富了劳工研究的理论成果,也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注入了时代的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马冬玲.情感劳动——研究劳动性别分工的新视角[J].妇女研究论丛,2015,3.
[2]王鹏.消费社会的情感劳动及其异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3]董宏鹰.论情感劳动异化的三重维度[J].中州学刊,2014,8.
[4]黄志辉.自我生产政体:被忽视的劳动形态——来自城郊农地与建筑工地的两类中国经验[J].青年研究,2013,1.
[5]黄志辉.反思“弱者的武器”的效度——以珠三角代耕农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0.
作者简介:蔡龙倩(1993-),女,汉族,湖北宜昌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专业。
关键词:自我生产政体;劳动;情感;劳动价值;劳动意义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01
一、引言:自我生产政体概述
与西方盛行的工厂政体不同,在中国,存在着许多散落在工厂之外的劳动工人,它们被黄志辉称为“自我生产政体”。他指出:所谓自我生产政体,是指仅仅依靠自身或家庭成员的劳动力,没有劳资关系、没有雇佣关系,通过购买简单的生产工具进行劳动,直接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城市市场体系的一种生产形态。他的研究主要以珠三角地区的“代耕菜农”、“代耕粮农”以及济南家装建筑业劳动市场中的农民工为主。
二、情感与劳动价值
情感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主观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对客观环境的反映,这种特殊反映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心理感受和体验表现出来的,体现着特定的价值观。
而劳动作为人类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一种手段,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物质世界联系的桥梁,除了满足人类的各種需求以外,劳动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而情感在劳动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则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情感是劳动的内在动力
人类的劳动实践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的活动,而人的需要的产生不仅与人的动机有关,更与人的情感有关,一方面,任何需要的产生和满足过程都带有认识主体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人类的任何活动都蕴含着情感因素,劳动者只有在劳动过程中注入情感因子,才能促使劳动者进行自觉劳动。
(二)情感是劳动的创造源泉
情感是人的重要精神活动,劳动中也包含了情感的成分:一方面,情感是劳动的内在动力,推动劳动的实现;另一方面,情感是劳动创造的源泉,推动技术变革与社会创新。
三、自我生产政体中的劳动意义赋予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指出:人最本质的意义是作为劳动者而存在,其中最本质的是人类通过劳动找到劳动意义并发现主体价值,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传统的劳工研究只聚焦于存在工厂政体之中或具有明确劳资关系、雇佣关系的劳动者,忽略了处于自我生产政体之中的劳动者,他们不仅不能做到完全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劳动过程,相反,他们的劳动过程还受制于整个资本主义生产链条,通过不断压榨自己的活劳动存量来获取利益,一旦劳动权益受到侵害,也只能自己承担。在这样一种被以往的劳工研究所忽略的生产形态中,劳动者是如何对自己的劳动赋予意义,并实现主体价值的呢?这将是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
(一)劳动是实现体面劳动的前提
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4月24日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提出:“要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人民实现体面劳动。”也就是指为劳动者创造一个自由、安全和有尊严的工作条件,让劳动者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真正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让劳动者因劳动而体面。
在自我生产政体之中,劳动者进行劳动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体面劳动,只有积累一定的资本,劳动者才能在劳动过程中享有更多自主权,实现更长远的体面劳动。
(二)劳动是满足劳动者情感诉求的工具
伴随着整个社会追求人性的回归,劳动者的劳动意义与情感诉求被放置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自我生产政体中的劳动者在工厂政体与自我生产政体之间游离转换,最终选择这样一种时间相对自由的生产形态更多的是出于个性化的情感诉求,有的是为了拥有更多自主支配时间;有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身体需求;有的是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自身的情感满足。总之,在自我生产政体这种劳动形态中,劳动可以作为满足劳动者情感诉求的工具。
(三)劳动是劳动者实现主体价值的途径
随着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理性膨胀而人文理性萎缩,现代文明在发展中失去了平衡。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的异化现象,指出异化劳动导致劳动者的片面发展和情感的异化,而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它要求每个人释放自己的个性,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自我生产政体中的劳动者摆脱了工厂政体的压制与束缚,选择一种自主支配权更大的生产形态,在本质上就是劳动者对于主体价值的追求,选择这种生产形态,有利于劳动者更好地实现主体价值。
四、结语
长期以来,“自我生产政体”这种劳动形态被以往的劳工研究所忽略,而黄志辉以珠三角地区代耕菜农和济南家装建材市场上的农民工为例,分析了自我生产政体的特征与表现形式。而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研究现状,借用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从情感的角度分析自我生产政体中的劳动者进行劳动的缘由,不仅丰富了劳工研究的理论成果,也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注入了时代的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马冬玲.情感劳动——研究劳动性别分工的新视角[J].妇女研究论丛,2015,3.
[2]王鹏.消费社会的情感劳动及其异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3]董宏鹰.论情感劳动异化的三重维度[J].中州学刊,2014,8.
[4]黄志辉.自我生产政体:被忽视的劳动形态——来自城郊农地与建筑工地的两类中国经验[J].青年研究,2013,1.
[5]黄志辉.反思“弱者的武器”的效度——以珠三角代耕农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0.
作者简介:蔡龙倩(1993-),女,汉族,湖北宜昌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