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大学生创业失败率如此高的大背景下,如何使得创业政策更好的发挥作用,以增加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本文试图从高校的层次,并基于大学生的角度,进行深度研究高校在创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是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以使得大学生更好的创业活动。并得出以下结论:目前,高校在创业政策的各个方面做得都相对较弱,以至于没有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作用;高校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治理体系,这其中包括主要负责部门,进行责任与权力的分配;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特点,进行设立相关的“专刊”,专门提供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高校应该根据创业政策的大模块进行定向专业帮助。
关键词:高校;创业政策;角色;政策执行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2-000-01
据统计,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几率是1%左右,与美国的20-30%相比,可以用天壤之别进行形容,除此之外,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2%左右,如此低的成功率,使得在此领域研究的学者试图从各个方面进行探索,有的是从创业技能视角,有的是从创业资源视角等等。而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紧密的正式组织机构,高校则相对有更多的途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创业选择、创业过程及创业结果。在目前大众创新创业、经济结构性失调、高校逐年扩招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创业政策,以帮助大学生群体进行更好的创业。虽然,现今所取得的效果是相对比较可喜,但是并没有发挥到其本应有的效果,这是因为任何的运作系统都可能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至于有些政策是很好的,却使得政策作用的对象并不能完全或尽可能多的得到政策的益处。很好的出发点,却很低效的结果。此种问题的出现,值得引发我们的思考。本文试图从高校的层次,并基于大学生的角度,进行深度研究高校在创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是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以使得大学生更好的创业活动。
一、概念界定
(一)创业政策
创业政策的前身,也即中小企业公共政策概念出现的较早,研究的成果相对丰富,但是,对创业政策资料与文献的整理可以发现,创业政策的自提出也就十几年的时间,与之对应的是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Anderslundstrom and Stevenson(2002)是最早关注并研究创业政策领域的学者,并认为创业政策是为起激励作用的政策措施,它针对的是创业过程的整个过程,并着眼于创业者的创业动机、机会和技能[1]。而David M.Hart(2003)认为,应从创业和政策两方面进行理解创业政策,从创业的角度来看,是为了开创和扩张企业的过程,而政策的含义也就是政府所制定的能代表阶级意志的准则,也即宽泛的政府政策,所以,他认为整合起来就是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进从事创新与创业活动的创业者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2]。Jan Degadt(2004)从更好的创业环境与激励作用理解创业政策。
根据对以往相关文献的分析与论述及本文的需要,笔者将创业政策定义如下:创业政策是政府为了激发潜在创业者创业及为了创业者更好的创业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二)政策执行
目前,学术界关于政策执行的理解主要从政策执行是一个过程、政策执行是一系列活动或过程、政策执行是一种活动或行为等三个方面。普利斯曼和维尔达夫斯基认为将政策执行解释为在目标确立与是适应于取得这些目标的行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过程[5]。国内学者陈庆云认为政策执行是一种为了实现政策目标,把政策内容转化为现实的动态优化过程。根据本文的需要,本文赞同政策执行是一个过程的理解,并认同普利斯曼等人对政策执行的定义。
二、假设
Anderson(1976)、豪利特等人(2006)认为,在国外,对社会政策的关注主要聚焦于政策形成过程,政策的正式制定意味着利益团体博弈的终结,其后的执行并不会被认为引发太多的问题。在国内,由于国家体制的特殊性,政策的制定是很有效率的,但是,相应的是,很多博弈体现在了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国内学者贺东航等人认为,国家公共政策具有层级性,也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具有不一致性;并且还认为其具有多属性特征,也就是意味着政策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多部门的合作与配套政策的供给。丁煌等人(2010)、林梅(2005)从委托-代理模型,并基于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的条件下,认为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基于自身利益的博弈行为产生逆向选择,最终会导致影响政策的忠实执行,偏离中央政府政策的目标。陈家建等人通过对一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过程的考察,认为在目标、激励与约束都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很多国家政策的执行面对的是高度分化的科层结构,这种结构产生了政策与科层组织之间的摩擦,降低了政策的执行力,从而导致政策被废止或执行走样。
大学生创业政策是属于政府典型的众多公共政策之一,大学生创业政策是政府为了激发潜在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及为了大学生创业者更好的创业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政策目标指向的是大学生,在创业政策的细分维度中,史蒂文森认为应从创业促进、创业教育、创业环境及目标群体战略进行创业政策的衡量。创业机会协会(2003)则认为创业政策最主要是侧重于支持创业者和完善创业环境。芬兰贸易与产业部(2004)提出创业政策应包括税收政策、创业教育、法律制度等。
根据以上的论述与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假设:由于高校直接接触学生群体,有很多的影响力与方式进行影响学生,总而言之,高校作为政策执行的最关键一个环节,应起到很大的作用。反观目前,高校在创业政策的各个方面做得都相对较弱,以至于没有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作用。
三、展望
高校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治理体系,这其中包括主要负责部门,进行责任与权力的分配;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特点,进行设立相关的“专刊”,专门提供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高校应该根据创业政策的大模块进行定向专业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232.
[2]贺东航,孔繁斌.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经验[J].中国社会科学,2011,5:61-80.
[3]丁煌,李晓飞.逆向选择、利益博弈与政策执行阻滞[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1):15-21.
作者简介:
李正文(1992-),男,汉族,河南周口人,现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企业管理专业;
胡述芬(1991–),女,汉族,安徽安庆人,现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企业管理专业;
刘彩凤(1992–),女,汉族,广东韶关人,现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技术及经济管理专业。
关键词:高校;创业政策;角色;政策执行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2-000-01
据统计,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几率是1%左右,与美国的20-30%相比,可以用天壤之别进行形容,除此之外,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2%左右,如此低的成功率,使得在此领域研究的学者试图从各个方面进行探索,有的是从创业技能视角,有的是从创业资源视角等等。而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紧密的正式组织机构,高校则相对有更多的途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创业选择、创业过程及创业结果。在目前大众创新创业、经济结构性失调、高校逐年扩招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创业政策,以帮助大学生群体进行更好的创业。虽然,现今所取得的效果是相对比较可喜,但是并没有发挥到其本应有的效果,这是因为任何的运作系统都可能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至于有些政策是很好的,却使得政策作用的对象并不能完全或尽可能多的得到政策的益处。很好的出发点,却很低效的结果。此种问题的出现,值得引发我们的思考。本文试图从高校的层次,并基于大学生的角度,进行深度研究高校在创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是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以使得大学生更好的创业活动。
一、概念界定
(一)创业政策
创业政策的前身,也即中小企业公共政策概念出现的较早,研究的成果相对丰富,但是,对创业政策资料与文献的整理可以发现,创业政策的自提出也就十几年的时间,与之对应的是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Anderslundstrom and Stevenson(2002)是最早关注并研究创业政策领域的学者,并认为创业政策是为起激励作用的政策措施,它针对的是创业过程的整个过程,并着眼于创业者的创业动机、机会和技能[1]。而David M.Hart(2003)认为,应从创业和政策两方面进行理解创业政策,从创业的角度来看,是为了开创和扩张企业的过程,而政策的含义也就是政府所制定的能代表阶级意志的准则,也即宽泛的政府政策,所以,他认为整合起来就是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进从事创新与创业活动的创业者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2]。Jan Degadt(2004)从更好的创业环境与激励作用理解创业政策。
根据对以往相关文献的分析与论述及本文的需要,笔者将创业政策定义如下:创业政策是政府为了激发潜在创业者创业及为了创业者更好的创业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二)政策执行
目前,学术界关于政策执行的理解主要从政策执行是一个过程、政策执行是一系列活动或过程、政策执行是一种活动或行为等三个方面。普利斯曼和维尔达夫斯基认为将政策执行解释为在目标确立与是适应于取得这些目标的行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过程[5]。国内学者陈庆云认为政策执行是一种为了实现政策目标,把政策内容转化为现实的动态优化过程。根据本文的需要,本文赞同政策执行是一个过程的理解,并认同普利斯曼等人对政策执行的定义。
二、假设
Anderson(1976)、豪利特等人(2006)认为,在国外,对社会政策的关注主要聚焦于政策形成过程,政策的正式制定意味着利益团体博弈的终结,其后的执行并不会被认为引发太多的问题。在国内,由于国家体制的特殊性,政策的制定是很有效率的,但是,相应的是,很多博弈体现在了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国内学者贺东航等人认为,国家公共政策具有层级性,也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具有不一致性;并且还认为其具有多属性特征,也就是意味着政策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多部门的合作与配套政策的供给。丁煌等人(2010)、林梅(2005)从委托-代理模型,并基于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的条件下,认为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基于自身利益的博弈行为产生逆向选择,最终会导致影响政策的忠实执行,偏离中央政府政策的目标。陈家建等人通过对一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过程的考察,认为在目标、激励与约束都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很多国家政策的执行面对的是高度分化的科层结构,这种结构产生了政策与科层组织之间的摩擦,降低了政策的执行力,从而导致政策被废止或执行走样。
大学生创业政策是属于政府典型的众多公共政策之一,大学生创业政策是政府为了激发潜在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及为了大学生创业者更好的创业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政策目标指向的是大学生,在创业政策的细分维度中,史蒂文森认为应从创业促进、创业教育、创业环境及目标群体战略进行创业政策的衡量。创业机会协会(2003)则认为创业政策最主要是侧重于支持创业者和完善创业环境。芬兰贸易与产业部(2004)提出创业政策应包括税收政策、创业教育、法律制度等。
根据以上的论述与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假设:由于高校直接接触学生群体,有很多的影响力与方式进行影响学生,总而言之,高校作为政策执行的最关键一个环节,应起到很大的作用。反观目前,高校在创业政策的各个方面做得都相对较弱,以至于没有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作用。
三、展望
高校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治理体系,这其中包括主要负责部门,进行责任与权力的分配;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特点,进行设立相关的“专刊”,专门提供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高校应该根据创业政策的大模块进行定向专业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232.
[2]贺东航,孔繁斌.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经验[J].中国社会科学,2011,5:61-80.
[3]丁煌,李晓飞.逆向选择、利益博弈与政策执行阻滞[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1):15-21.
作者简介:
李正文(1992-),男,汉族,河南周口人,现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企业管理专业;
胡述芬(1991–),女,汉族,安徽安庆人,现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企业管理专业;
刘彩凤(1992–),女,汉族,广东韶关人,现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技术及经济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