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教学整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课程教学的整合提供了物质平台和理想的教学环境,现代信息技术不再单单作为演示工具而存在,而是发挥了更多的功能,如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等等。学生也不只是被动的接受多媒体带来的丰富的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吸收多媒体带来的信息。此外,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也为语文课程教学整合提供了理论支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人际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主动建构意义。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些理论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理论支持。
基于此,人们认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整合模式”的大讨论、大形成将会成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对语文学科而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教学整合也必然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通过二者的整合,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积习,改变语文教学只是对我国优秀文化被动的传承局面。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下面,笔者试以语文阅读教学为视角,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进行探讨和分析。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创造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取得的教学成效也最为显著。如“主题探索式阅读模式”、“互动拓展阅读模式”等。这些模式依托多媒体、网络为教学提供的丰富资源环境,通过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从而提高信息加工和应用能力以及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不管哪种模式,两者的整合都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自主学习——教师指导——效果测评。
一、创设意境,以景激情
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这些能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情景交融,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比如在教学《刘姥姥游赏大观园》时,通过给学生看大观园的录像,看《红楼梦》的录像片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而这种感性认识任凭老师的“千呼万唤”都难以达到目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感性认识后,就能对古代人的生活,穿着等各个方面能有个大概的了解,对理解文章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接下来的阅读教学中,有些层面的东西学生就可以很好的把握。
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疑点,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变过去统一、同步的教学为多元、异步的教学;变过去单向传递为多向传递。这为语文教学改革,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结构的深刻变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二、自主学习,协作会话
“自主学习”是让学生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个体学习探索,它是一个个体思考、接受、再创造的过程。它是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声音、文字,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热键”,随时在计算机上观察他需要的动画、图像,或查询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字词;学生还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口述课文;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渐次学习课文的不同部分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关键词在网络上搜寻相关信息,在搜集的过程中,随时制作电子读书卡片,将相关文字、插图有机结合,进行信息的初步筛选、整理。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导者,通过人机交互自主独立学习,掌握学习重点,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教师的任务是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同时,在这里,教师要有比较好的课堂调控能力,能够较好地组织课堂教学,能够较好地把握课堂的进度。
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学生还须通过“协作会话”,互通有无,彼此激励。“协作会话”的方式主要包括小组形式的讨论、班级形式的汇报发言,它使学生们自我探索的成果为学习群体所享用,并有效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但这里要注意的是,这种会话,教师要时刻地对学生进行关注,要把学生的会话控制在阅读文本的范围之内,不能让学生的讨论脱离文本,作漫无目的的海阔天空式的讨论。如果教师在这个过程调控不到位,学生的思维就犹如脱缰的野马,一发而不可收拾。比如在学生学习《刘姥姥游赏大观园》时,学生通过会话,能够比较好地解决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在讨论的时候,有些学生甚至总结出了怎样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学生对文中三个人物居所的环境描写的分析真是令人叫绝。在会话的同时,学生能够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师指导,建构应用
通过上面的环节,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要把这种认识和理解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知识,并且灵活应用于阅读实践中,还需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度加工。这就需要在教师指导下,深入学习。
这一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呈现给学生,指导学生深入学习。学生一边面对计算机良好的界面,一边聆听教师对阅读的指导,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给予适当的指导,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要领的理解、领悟,培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协作下,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
“建构应用”是让学生把目前所学的内容,融汇贯通、深刻理解之后,把其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教师和学生可共同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设计中来,这在传统的教学中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这样的环节设计,学生积极性高涨不说,他们的语言表达,有时候更能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在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中,思想的碰撞,能激起更多的灵感火花,体现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学生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这样既拓展学习的范围,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效果测评,及时反馈
与传统阅读教学“反馈慢,效率低”大相径庭的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效果测评”这一环节不仅可以及时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反馈回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多媒体、网络可以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对学习主体的态度情感等做到有效把握,并有针对性地做出指导,利用网络的“监看”功能,教师可以在主机上随时监看每个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并对在练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加以个别指导。练习的设计以“自我测试”的形式出现,学生在填充题和选择题的练习过程中可及时得到计算机的反馈,强化理解。教师也可以对有争议的问题,分别调出不同水平学生的答案,让全班同学一起评议,及时解决有共性的问题。
实践表明,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于语文阅读教学,及时、迅速地开拓了信息通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感知、选择和快速浏览能力,感悟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表达、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强化了自我效能感,增强了自信心;通过协作学习培养了团结协作的意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