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先进的方法能赋予启发式以丰富的内涵。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要树立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教学观念,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学会思维、创造,使能在前人的成果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关键词】启发式;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要树立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教学观念,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学会思维、创造,使之能在前人的成果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重知识传授、轻启发诱导,重“教法”的精雕细琢、轻学法的研究探索,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这在表面上看是教学方式问题,而实际上是一个教学观念问题。长此以往,讲台便成了教师的表演场,而学生成了被动的听客、看客。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严重桎梏着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势必与当今素质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用导语激发兴趣。一位哲人说:没有大胆的幻想疑问,便没有伟大的发现。创设富于启发性的导语,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学习《恰到好处》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我们了解杨修之死,塞北送酥一盒给曹操,操自书‘一盒酥’于盒上,杨修以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古人汉字竖排)为由‘分食之’,犯了曹操大忌,几次之后,就被杀了。杨修是因何犯忌?(学生答:恃才放旷。)而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更得到重用。可见纪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答:圆滑、惯于拍马……)那么,在为人上我们既不恃才张狂,也不圆滑拍马,这就要做到……(学生马上答道:恰到好处。老师板书课题)”此则导语一下子把学生的好奇心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激起了学生对课文强烈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人物性格,新颖有趣地导入新课。
挖掘情感,设置悬念。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挖掘情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并通过设置一些必要的悬念,让学生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背影》一课,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已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領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神情、音容笑貌,就不能象描写“背影”那样更突出,更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个构思,作者独具匠心;这个悬念,激发学生细细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设置疑问,因势利导。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使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变色龙》一课,在授课前设计几个问题要学生预习、思考: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他“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看书边思考;这比上课不作任何预习,一上课就讲,效果更佳。
创设情境,发散思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具体情境,鼓励并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授《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我发现孔乙己的两个动作“排”“摸”,很能反映孔乙己着个人物的心态,为了突出这两个动作,我在课上设计了学生参与的小活动,让学生亲自排排、摸摸,深人体会孔乙己这个人物当时的心里状态。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动作模仿体验,纷纷举手回答,排出九文大钱,显示了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的炫耀。“摸”来“挣”去,。终于“摸”出了四文大钱,写出了孔乙己的穷途末路,最终走想死亡的悲惨的结局。这种创设情境的做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鱼”只能满足一饭之需,而“授之以渔”则可使学生终生受用。先进的方法能赋予启发式以丰富的内涵,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明确: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置于主动者位置,变向学生奉送真理为引导学生发现真理,一旦我们这样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出现全新的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2].孙瑞欣.教师该怎样用好激情之“法"[J].中国教育报,2007—1 1—2,(6)
【关键词】启发式;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要树立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教学观念,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学会思维、创造,使之能在前人的成果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重知识传授、轻启发诱导,重“教法”的精雕细琢、轻学法的研究探索,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这在表面上看是教学方式问题,而实际上是一个教学观念问题。长此以往,讲台便成了教师的表演场,而学生成了被动的听客、看客。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严重桎梏着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势必与当今素质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用导语激发兴趣。一位哲人说:没有大胆的幻想疑问,便没有伟大的发现。创设富于启发性的导语,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学习《恰到好处》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我们了解杨修之死,塞北送酥一盒给曹操,操自书‘一盒酥’于盒上,杨修以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古人汉字竖排)为由‘分食之’,犯了曹操大忌,几次之后,就被杀了。杨修是因何犯忌?(学生答:恃才放旷。)而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更得到重用。可见纪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答:圆滑、惯于拍马……)那么,在为人上我们既不恃才张狂,也不圆滑拍马,这就要做到……(学生马上答道:恰到好处。老师板书课题)”此则导语一下子把学生的好奇心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激起了学生对课文强烈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人物性格,新颖有趣地导入新课。
挖掘情感,设置悬念。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挖掘情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并通过设置一些必要的悬念,让学生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背影》一课,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已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領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神情、音容笑貌,就不能象描写“背影”那样更突出,更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个构思,作者独具匠心;这个悬念,激发学生细细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设置疑问,因势利导。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使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变色龙》一课,在授课前设计几个问题要学生预习、思考: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他“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看书边思考;这比上课不作任何预习,一上课就讲,效果更佳。
创设情境,发散思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具体情境,鼓励并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授《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我发现孔乙己的两个动作“排”“摸”,很能反映孔乙己着个人物的心态,为了突出这两个动作,我在课上设计了学生参与的小活动,让学生亲自排排、摸摸,深人体会孔乙己这个人物当时的心里状态。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动作模仿体验,纷纷举手回答,排出九文大钱,显示了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的炫耀。“摸”来“挣”去,。终于“摸”出了四文大钱,写出了孔乙己的穷途末路,最终走想死亡的悲惨的结局。这种创设情境的做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鱼”只能满足一饭之需,而“授之以渔”则可使学生终生受用。先进的方法能赋予启发式以丰富的内涵,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明确: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置于主动者位置,变向学生奉送真理为引导学生发现真理,一旦我们这样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出现全新的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2].孙瑞欣.教师该怎样用好激情之“法"[J].中国教育报,2007—1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