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只有创设引导契机,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才能让学生把这种创造性极强的精神劳动当作一种乐趣,进而去积极主动地练习,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引导契机;写作热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作文是生活的必需,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一种言语表达活动,需要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刺激,才能激发倾吐的欲望、写作的动机和表达的热情。而浓厚的刺激,正是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的源泉。基于我校是偏远的农村学校,学生的阅读面比较有限,学生作文的现状不太理想,所以我从前年起,把“生活作文”作为我作文教学的突破点,历经三年的时间,已形成了我作文教学的风格。
一、亲近生活,引导学生讲故事
写作兴趣的源头在于生活,生活是多彩的,喜怒哀乐,美丑善恶无时不在我们身边发生,可是往往我们对此熟视无睹,忽视了它的存在,更没有仔细去观察,去想象,丧失了许多写作的好素材。语文教师更应该具备创设教育契机和写作契机的职业习惯,只有如此,才能引领学生去捕捉生活的具体情景。
(一)感受自然
大自然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孕育学生灵性的最佳场所。因此我们创设美的情境,激起学生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描述美的热情。例如,第六册语文练习上要求观察一个建筑物,我就带领全班同学去参观学校旁边造型优美的六角亭。观察前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些什么,进一步想这些东西像什么。观察后,学生就有内容可写,基本上都能做到内容具体。自然界带给我们花红柳绿,送给我们风雪雨露,春天,我们走出校园寻找春的清新、赞美春的温暖;秋天,我们在《秋韵》中,感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冬天,我们和孩子一起站在雪地里,欣赏雪的舞姿,感受雪的快乐。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全体的信息量,从而使他们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并写出自然气息浓厚的文章来。
(二)留意生活小事
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很多,同学间的、师生间的,课上的、课下的,家里的、学校的,眼见的、听说的……这些事情只要稍微留意,细细体味,都是学生笔下的好文章,教师经常地把这些琐碎的小事作为写作的素材,学生的思维才能扩散出去。例如,要求学生讲一个生活的小故事,特别要学生关注这个小故事里面的人物外貌、人物动作、人物活动等,从而成为创作的源泉。
总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作文的指导教学贵在引导,教师只有从引导着手,想方设法调动学生从自然和生活中说写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探索和发现适合学生学习写作的方法和途径,才能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作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借助活动体验,教会学生述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兴趣是创新的支柱。活动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可是学生往往在活动中只注重热闹的情景和自身的感受,忽视了活动细节的感悟,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思维,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观察、去思索、去探究、去感悟。
(一)分割活动过程,分享活动乐趣,引导观察方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充满学习乐趣,充满乐趣分享的王国”。这就告诉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时,“分享”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曾经在《中国教育报》上看了李白坚关于“新体验作文”文章,他觉得教师利用作文课或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尝试把活动的过程进行切割,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通过学校的教研活动展示指导的过程,形成了活动作文教学的基本模式:设置悬念──切割活动──分项观察──形成文字。引导学生利用多个感官观察,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二)进行活动分类,引导学生跟踪观察
作文是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语言的综合结晶。真实的作文离不开细致的观察,要想观察仔细就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条件。为此,我在班里设置“生物观察角”。引导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成日记。这样学生写出的日记就很真实很生动。有的班在教室养了几只蚕,让学生细致地观察春蚕一生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写出了《与蚕相伴的日子》。有的班级让学生自己种蒜苗,观察蒜苗种植、发芽、成长的过程,进行蒜苗种植展览;有的班级把柳枝种在教室里,通过长期观察,写出了《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活动锻炼了孩子仔细观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过程中体验到付出与收获的幸福。
三、激发情感,引导学生享受创作
心理学实验表明: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没有真实激动的感情,就写不成好文章。因此,习作指导中要善于挖掘“学生情感因素”,以情激思,让学生情动而辞发,主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是学生的良师挚友,其思维方式、情感流露等均在学生心中具有榜样的地位,具有让学生乐于效仿的作用。如一位教师指导《记一件感人的事》时首先声情并茂地描述了自己在患病住院期间,同学们冒着大雨,走过泥泞的羊肠小道来探望他时,他感动地流泪的情景,然后,问学生:“教师在讲述时,为什么会噙着泪水,泪水说明教师的情感怎么样?”最后引导学生:“教师讲述的虽然是一件平凡的小事,却表现了浓浓的师生情谊,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流泪’是真情流露的一种表现。激动、痛苦、欢乐、悲伤都会使人流泪,你们有这样的经历吗?”这位教师以自己的情感扣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以小见大,以真情感人的思维方法。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在瞬间得到了驰骋,感情如泄洪一样喷发了。有的学生写她精心制作的布娃娃被妈妈视为“不务正业”,扔掉了,她伤心地流泪了,她多么渴望妈妈的理解呀!正是由于情境的巧妙设置,才使学生动情、动心,产生较强烈的写作兴趣,迅速地进入写作状态,真正写出有血有肉,枝繁叶茂的习作,由“让我作文”“我怕作文”的局面转变为“我要作文”“我爱作文”的可喜局面。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听说的,我容易忘掉;看到的,我能理解;只有亲自做了的,我才掌握的很牢。”写作兴趣是习作活动赖以产生、持续和强化的最切近的动力源泉。只有创设引导契机,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当学生燃起作文兴趣之火,就会把这种创造性极强的精神劳动当作一种乐趣,当作一种享受,当作一种需要,进而去积极主动地练习,坚持不懈地追求,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引导契机;写作热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作文是生活的必需,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一种言语表达活动,需要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刺激,才能激发倾吐的欲望、写作的动机和表达的热情。而浓厚的刺激,正是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的源泉。基于我校是偏远的农村学校,学生的阅读面比较有限,学生作文的现状不太理想,所以我从前年起,把“生活作文”作为我作文教学的突破点,历经三年的时间,已形成了我作文教学的风格。
一、亲近生活,引导学生讲故事
写作兴趣的源头在于生活,生活是多彩的,喜怒哀乐,美丑善恶无时不在我们身边发生,可是往往我们对此熟视无睹,忽视了它的存在,更没有仔细去观察,去想象,丧失了许多写作的好素材。语文教师更应该具备创设教育契机和写作契机的职业习惯,只有如此,才能引领学生去捕捉生活的具体情景。
(一)感受自然
大自然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孕育学生灵性的最佳场所。因此我们创设美的情境,激起学生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描述美的热情。例如,第六册语文练习上要求观察一个建筑物,我就带领全班同学去参观学校旁边造型优美的六角亭。观察前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些什么,进一步想这些东西像什么。观察后,学生就有内容可写,基本上都能做到内容具体。自然界带给我们花红柳绿,送给我们风雪雨露,春天,我们走出校园寻找春的清新、赞美春的温暖;秋天,我们在《秋韵》中,感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冬天,我们和孩子一起站在雪地里,欣赏雪的舞姿,感受雪的快乐。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全体的信息量,从而使他们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并写出自然气息浓厚的文章来。
(二)留意生活小事
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很多,同学间的、师生间的,课上的、课下的,家里的、学校的,眼见的、听说的……这些事情只要稍微留意,细细体味,都是学生笔下的好文章,教师经常地把这些琐碎的小事作为写作的素材,学生的思维才能扩散出去。例如,要求学生讲一个生活的小故事,特别要学生关注这个小故事里面的人物外貌、人物动作、人物活动等,从而成为创作的源泉。
总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作文的指导教学贵在引导,教师只有从引导着手,想方设法调动学生从自然和生活中说写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探索和发现适合学生学习写作的方法和途径,才能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作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借助活动体验,教会学生述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兴趣是创新的支柱。活动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可是学生往往在活动中只注重热闹的情景和自身的感受,忽视了活动细节的感悟,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思维,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观察、去思索、去探究、去感悟。
(一)分割活动过程,分享活动乐趣,引导观察方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充满学习乐趣,充满乐趣分享的王国”。这就告诉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时,“分享”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曾经在《中国教育报》上看了李白坚关于“新体验作文”文章,他觉得教师利用作文课或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尝试把活动的过程进行切割,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通过学校的教研活动展示指导的过程,形成了活动作文教学的基本模式:设置悬念──切割活动──分项观察──形成文字。引导学生利用多个感官观察,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二)进行活动分类,引导学生跟踪观察
作文是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语言的综合结晶。真实的作文离不开细致的观察,要想观察仔细就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条件。为此,我在班里设置“生物观察角”。引导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成日记。这样学生写出的日记就很真实很生动。有的班在教室养了几只蚕,让学生细致地观察春蚕一生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写出了《与蚕相伴的日子》。有的班级让学生自己种蒜苗,观察蒜苗种植、发芽、成长的过程,进行蒜苗种植展览;有的班级把柳枝种在教室里,通过长期观察,写出了《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活动锻炼了孩子仔细观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过程中体验到付出与收获的幸福。
三、激发情感,引导学生享受创作
心理学实验表明: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没有真实激动的感情,就写不成好文章。因此,习作指导中要善于挖掘“学生情感因素”,以情激思,让学生情动而辞发,主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是学生的良师挚友,其思维方式、情感流露等均在学生心中具有榜样的地位,具有让学生乐于效仿的作用。如一位教师指导《记一件感人的事》时首先声情并茂地描述了自己在患病住院期间,同学们冒着大雨,走过泥泞的羊肠小道来探望他时,他感动地流泪的情景,然后,问学生:“教师在讲述时,为什么会噙着泪水,泪水说明教师的情感怎么样?”最后引导学生:“教师讲述的虽然是一件平凡的小事,却表现了浓浓的师生情谊,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流泪’是真情流露的一种表现。激动、痛苦、欢乐、悲伤都会使人流泪,你们有这样的经历吗?”这位教师以自己的情感扣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以小见大,以真情感人的思维方法。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在瞬间得到了驰骋,感情如泄洪一样喷发了。有的学生写她精心制作的布娃娃被妈妈视为“不务正业”,扔掉了,她伤心地流泪了,她多么渴望妈妈的理解呀!正是由于情境的巧妙设置,才使学生动情、动心,产生较强烈的写作兴趣,迅速地进入写作状态,真正写出有血有肉,枝繁叶茂的习作,由“让我作文”“我怕作文”的局面转变为“我要作文”“我爱作文”的可喜局面。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听说的,我容易忘掉;看到的,我能理解;只有亲自做了的,我才掌握的很牢。”写作兴趣是习作活动赖以产生、持续和强化的最切近的动力源泉。只有创设引导契机,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当学生燃起作文兴趣之火,就会把这种创造性极强的精神劳动当作一种乐趣,当作一种享受,当作一种需要,进而去积极主动地练习,坚持不懈地追求,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