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日的暖阳洒在绣房里,绣台上摆满荷包、领带、腕饰、钱包等彝族刺绣的作品,只见一缕缕神奇的彩色丝线在绣娘的指尖来回跳动,娴熟的绣法、精湛的技艺,仿佛在绣着一个只属于她们自己的梦。
“这是装框的马缨花绣片,这是电脑包的山茶花绣片,这是手提袋的绣片,在大城市好卖得很!”绣娘张琼芬高兴地说。在这里,每个彝族姑娘从会走路起就开始拿针学习刺绣,彝绣已深入到她们的血液中,而彝绣也正是云南省最亮丽的文化瑰宝。
绣出“时代风采”
张琼芬44岁,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纳苏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纳苏公司)的技术总监。2008年,张琼芬来到了纳苏公司,成为了一名从事彝族刺绣的绣工。在公司里,张琼芬惊奇地看到,平时彝家妇女绣的衣服、饰品,只要绣得好、绣得精,就有着广泛的消费市场。
随着不断学习,张琼芬对刺绣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领悟,在彝绣图案设计、色彩搭配等方面技艺越发成熟。通过她的手工缝制,彝绣成为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在公司的支持下,她通过挖掘丰富多彩的彝族刺绣,以“民族刺绣品开发项目”带动当地彝族妇女参与生产加工,对彝族刺绣文化进行生产性保护和传承。
2014年,纳苏公司赴意大利米兰参加世界手工艺品展,古老的彝绣走进了最繁华的时尚之都。
2015年1月,张琼芬带领纳苏团队在昆明国家广告产业园进行了彝绣的高端新品发布会,对彝绣产业进行全方位的推广推介,刷新了彝绣在大众眼中的印象,并发展了北京、上海、天津、贵阳、昆明、台湾6个经销商,产品远销南美、西班牙、澳大利亚和日本。
指尖上的“彝绣之花”
在秀美的大姚县,千里彝山涵养和孕育了底蕴丰厚的人文历史和璀璨夺目的彝族文化。图案精美、色彩艳丽、寓意深刻的彝族刺绣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述和载体。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云南省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咪依噜公司)总经理罗珺对这句话感触颇深。
2009年6月,罗珺创办了咪依噜公司。在此之前,她已掌握了彝族刺绣挑花、扎花、剪花、平绣等多种绣法,是远近闻名的“巧绣娘”。经过调研,她发现大姚当地彝家妇女擅长刺绣,但绣品大多只能符合自我消费。因为彝绣虽然绣工精细,但是追求色彩鲜艳,喜欢满绣,而现代人喜欢更素雅的产品。如何把传统产品设计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经过反复思考,罗珺决定在保留彝绣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时尚元素,进行大胆创新。
2014年,罗珺带领制作的作品彝族手工刺绣桌旗和餐垫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颁发的“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这给了她极大的支持和信心。
通过把现代时尚元素和彝族传统文化进行结合,咪依噜公司出品的彝绣服饰不再是“叫好不叫座”的民族传统工艺品,而成为了“既走得了秀场,也进得了市场”的高端产品。
在大姚当地,咪依噜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组织大量当地有一定刺绣手艺的彝族妇女开展彝族刺绣,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刺绣技能培训。
通过培训的绣娘,有的当上了彝绣经纪人,年收入达十万元左右,而专职绣女的年收入也达到三四万元,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目前,有近千名“绣娘”跟随罗珺一起发展,靠一针一线“绣”出了美好新生活。
2017年11月,在楚雄州商务团赴欧考察学习期间,咪依噜彝绣成为此次商务交流活动中唯一赠予外国友人的礼品,这让彝绣有了更高价值。
波爾多地区蒙蒂尼亚克德洛赞市长让一马里·兰兹对收到的礼品爱不释手,他说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交流合作机会,希望中国彝绣能走进欧洲市场,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传统民族工艺、了解中国文化、了解彝族文化。
古老技艺焕发生机
彝族服饰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三国以前,设计、用料、刺绣等是其主要载体。原始绘画、记事符号、图腾等多种元素入绣。再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使现在的彝族刺绣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异彩纷呈,集中体现了彝族的社会特点、历史文化、生活环境、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等。
在云南楚雄州永仁县一个名叫直苴的偏僻小山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村民们都会组织盛大的“赛装节”。赛装,顾名思义,就是秀出自己的服装,人们尽情歌舞、赛装比美、跳脚狂欢、通宵达旦……
彝绣因其瑰丽多彩而衍生出千年彝族服饰乡村展演T台秀,这个神秘古老的节庆活动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从未间断,楚雄永仁直苴彝族赛装节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乡村T台秀”。
“我初次见到彝绣时,竟被那些饱和度极高的配色吓到,觉得它们土气和俗艳。”国际名模、服装设计师马艳丽毫不掩饰她最初对彝绣的感受,直到她后来去彝寨住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彝绣不是为了展览或售卖,而是彝家人所必需的生活用品,即使花色繁琐,它也很纯粹。所以,那些古老的绣片,即使被时光浸染,仍散发着诱人的光泽,这种高水平的刺绣技艺正是她要的东西。
2016年2月,马艳丽参加了直苴彝族赛装节,她从花团锦簇的彝绣中找到了灵感。同年10月下旬,由北京马艳丽高级时装公司设计制作的、以彝绣文化为主题的50套高级定制时装,出现在2016·秋(北京)中国国际时装周上。直苴人带着他们的彝族服装惊艳亮相,赢得满堂喝彩。
如今,由咪依噜公司申报的“大姚彝绣海外推广”项目成功入围2018年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项目公示名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下,古老的彝绣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焕发出更迷人的风采。
链接:
云南“十三五”六大文化产业
近年来,云南省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立足云南资源,突出云南特色,加强人才培养和品牌打造,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金融融合,不断提升文化产业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走出了一条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云南文化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云南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此,在“十三五”期间云南将重点打造6大文化产业:
·新闻出版发行服务业
·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
·民族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业
·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
·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业和民族民间工艺品业
“这是装框的马缨花绣片,这是电脑包的山茶花绣片,这是手提袋的绣片,在大城市好卖得很!”绣娘张琼芬高兴地说。在这里,每个彝族姑娘从会走路起就开始拿针学习刺绣,彝绣已深入到她们的血液中,而彝绣也正是云南省最亮丽的文化瑰宝。
绣出“时代风采”
张琼芬44岁,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纳苏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纳苏公司)的技术总监。2008年,张琼芬来到了纳苏公司,成为了一名从事彝族刺绣的绣工。在公司里,张琼芬惊奇地看到,平时彝家妇女绣的衣服、饰品,只要绣得好、绣得精,就有着广泛的消费市场。
随着不断学习,张琼芬对刺绣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领悟,在彝绣图案设计、色彩搭配等方面技艺越发成熟。通过她的手工缝制,彝绣成为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在公司的支持下,她通过挖掘丰富多彩的彝族刺绣,以“民族刺绣品开发项目”带动当地彝族妇女参与生产加工,对彝族刺绣文化进行生产性保护和传承。
2014年,纳苏公司赴意大利米兰参加世界手工艺品展,古老的彝绣走进了最繁华的时尚之都。
2015年1月,张琼芬带领纳苏团队在昆明国家广告产业园进行了彝绣的高端新品发布会,对彝绣产业进行全方位的推广推介,刷新了彝绣在大众眼中的印象,并发展了北京、上海、天津、贵阳、昆明、台湾6个经销商,产品远销南美、西班牙、澳大利亚和日本。
指尖上的“彝绣之花”
在秀美的大姚县,千里彝山涵养和孕育了底蕴丰厚的人文历史和璀璨夺目的彝族文化。图案精美、色彩艳丽、寓意深刻的彝族刺绣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述和载体。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云南省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咪依噜公司)总经理罗珺对这句话感触颇深。
2009年6月,罗珺创办了咪依噜公司。在此之前,她已掌握了彝族刺绣挑花、扎花、剪花、平绣等多种绣法,是远近闻名的“巧绣娘”。经过调研,她发现大姚当地彝家妇女擅长刺绣,但绣品大多只能符合自我消费。因为彝绣虽然绣工精细,但是追求色彩鲜艳,喜欢满绣,而现代人喜欢更素雅的产品。如何把传统产品设计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经过反复思考,罗珺决定在保留彝绣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时尚元素,进行大胆创新。
2014年,罗珺带领制作的作品彝族手工刺绣桌旗和餐垫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颁发的“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这给了她极大的支持和信心。
通过把现代时尚元素和彝族传统文化进行结合,咪依噜公司出品的彝绣服饰不再是“叫好不叫座”的民族传统工艺品,而成为了“既走得了秀场,也进得了市场”的高端产品。
在大姚当地,咪依噜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组织大量当地有一定刺绣手艺的彝族妇女开展彝族刺绣,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刺绣技能培训。
通过培训的绣娘,有的当上了彝绣经纪人,年收入达十万元左右,而专职绣女的年收入也达到三四万元,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目前,有近千名“绣娘”跟随罗珺一起发展,靠一针一线“绣”出了美好新生活。
2017年11月,在楚雄州商务团赴欧考察学习期间,咪依噜彝绣成为此次商务交流活动中唯一赠予外国友人的礼品,这让彝绣有了更高价值。
波爾多地区蒙蒂尼亚克德洛赞市长让一马里·兰兹对收到的礼品爱不释手,他说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交流合作机会,希望中国彝绣能走进欧洲市场,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传统民族工艺、了解中国文化、了解彝族文化。
古老技艺焕发生机
彝族服饰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三国以前,设计、用料、刺绣等是其主要载体。原始绘画、记事符号、图腾等多种元素入绣。再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使现在的彝族刺绣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异彩纷呈,集中体现了彝族的社会特点、历史文化、生活环境、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等。
在云南楚雄州永仁县一个名叫直苴的偏僻小山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村民们都会组织盛大的“赛装节”。赛装,顾名思义,就是秀出自己的服装,人们尽情歌舞、赛装比美、跳脚狂欢、通宵达旦……
彝绣因其瑰丽多彩而衍生出千年彝族服饰乡村展演T台秀,这个神秘古老的节庆活动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从未间断,楚雄永仁直苴彝族赛装节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乡村T台秀”。
“我初次见到彝绣时,竟被那些饱和度极高的配色吓到,觉得它们土气和俗艳。”国际名模、服装设计师马艳丽毫不掩饰她最初对彝绣的感受,直到她后来去彝寨住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彝绣不是为了展览或售卖,而是彝家人所必需的生活用品,即使花色繁琐,它也很纯粹。所以,那些古老的绣片,即使被时光浸染,仍散发着诱人的光泽,这种高水平的刺绣技艺正是她要的东西。
2016年2月,马艳丽参加了直苴彝族赛装节,她从花团锦簇的彝绣中找到了灵感。同年10月下旬,由北京马艳丽高级时装公司设计制作的、以彝绣文化为主题的50套高级定制时装,出现在2016·秋(北京)中国国际时装周上。直苴人带着他们的彝族服装惊艳亮相,赢得满堂喝彩。
如今,由咪依噜公司申报的“大姚彝绣海外推广”项目成功入围2018年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项目公示名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下,古老的彝绣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焕发出更迷人的风采。
链接:
云南“十三五”六大文化产业
近年来,云南省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立足云南资源,突出云南特色,加强人才培养和品牌打造,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金融融合,不断提升文化产业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走出了一条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云南文化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云南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此,在“十三五”期间云南将重点打造6大文化产业:
·新闻出版发行服务业
·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
·民族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业
·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
·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业和民族民间工艺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