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面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表现与鉴别诊断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jia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为了讨论CT诊断颅面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面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表现。
  结果:全部病例均有患骨的膨胀和局部畸形,并可伴有正常孔、裂、窦腔的变小或消失。病灶内的CT改变主要分3种:磨玻璃样变,囊状低密度区,斑块状硬化区。3种改变在同一病例常可混合存在。
  结论:CT是确定骨纤存在与否并明确范围的一种可靠方法。
  关键词: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颅面诊断CT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318-02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简称骨纤),是一种原因不明性良性非肿瘤性纤维疾病,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症由于层状间叶组织发育异常,骨内纤维组织异常增生所致。一般教科书将其列在骨的“肿瘤样病变”类目中,因其病理成分不同,影像学表现较为复杂。可单一或多个骨骼同时发病,在日常影像工作中并不罕见,近年来此类病例时见报导,但有关该症在颅面部的CT表现方面的专稿尚少,我们搜集到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行CT检查的25例予以报道,着重分析其CT表现,以探讨CT诊断本病的价值。
  1材料和方法
  本组25例中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11~76岁,30岁以下19例,约占总数的80%。颅面骨单骨发病6例,多骨发病19例。患者就诊时的主要症状是颅面部局限性隆起致颅面外观不对称14例,伴有疼痛6例,8例见颅面部隆起,5例因颅面外伤等原因经CT检查时偶然发现,6例60岁以上病人青少年时即发现颅面部隆起但未行检查,1例因左眼球前突失明而就诊。实验室检查血Ca6,P+,AKP无异常。25例全部经颅面部轴位扫描,9例加扫冠状位。层厚5-10mm,分别以骨窗及软组织窗观察并照相,其中6例经平扫加增强扫描对比观察。
  2结果
  25例中6例为单发病灶位于额骨,19例涉及多个颅面骨。受累骨依次为:上颌骨11例,蝶骨10例,眶顶板10例,额骨9例,筛骨9例,眼眶骨8例,颞骨7例,鼻骨、腭骨和下颌骨各4例。仅有4例病变越过中线到对侧,其余均位于同侧诸骨。全部病变均有患骨的膨胀和局部畸形。病故的基本CT改变:①成磨玻璃样改变(20例),此征象在骨窗条件下变现为正常骨结构消失,代之以密度均匀一致的无骨纹可见的结构区;②在上述病变区内可夹杂着数量大小不一的囊状低密度(15例),其密度较囊肿高而类似于软组织肿块,CT值48~63HU;③在磨玻璃样变区和囊状破坏区内有散在数量不等的斑片状致密硬化灶(13例)。病变区内正常腔、窦、管、孔变形缩小或闭塞。累及眼眶11例、筛窦9例、视神经孔6例、蝶窦4例、乳突7例、翼腭窝6例、鼻腔2例、中颅窝3例。
  3讨论
  本病至今原因不明[1],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胚胎原始间充质发育异常有关[1],常常在幼年起病,但往往至儿童或青少年期出现症状。病程发展缓慢,成年后有自愈或静止倾向[2]。发生于颅面部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最常见的症状是局部畸形,突眼,鼻塞等。与人体其他部位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比较虽然发生部位不同,形态亦有差异,但其最基本的病理改变是病变区主要为分化程度不同的纤维组织和骨组织构成,文献指出[3],病变密度的不同,取决于纤维组织、骨样组织和新生骨小梁成熟度和比例上的不同。
  骨纤的颅面部CT表现在本组病例中大体归结为以下三类:
  (1)以松质骨、板障、外板增厚,无具体边缘的膨大,内板膨突较轻,病灶内为不典型、不成形的低密度囊变,囊变区内零星散在少许颗粒状致密骨结构,以蝶骨、枕骨、颞骨为主。
  (2)病灶范围相对局限,板障、外板融为一体并膨胀外突,呈不均匀的较高密度,其高密度部分似棉团或磨玻璃状,边缘不清,相对低密度部分亦明显高于周围软组织,CT值100~350HU,内板受累很轻,以顶骨、蝶骨居多。
  (3)以跨越多骨生长,较大的团状结构,在较低密的纤维组织结构内布满大量无一定形状的斑点状骨结构,其内软组织部分增强后CT值增加10-20HU,以颌骨等颜面骨为明显,与文献所述相近。由于颅面骨结构复杂,病变形态各异,在分析病变CT表现时主要应与以下疾病鉴别:①脑膜瘤。②畸形性骨炎。③骨化性纤维瘤。④眼眶区包虫病。
  虽然本病是良性类肿瘤样病变,但可发生恶变,如果发现局部肿块迅速增大,疼痛加剧,X线或CT发现放射状瘤骨,明显的软组织包块,不规则溶骨性破坏,则应考虑恶变,尽管本组无恶变病例,但临床工作中对不能及时切除病灶者,应密切随访以警惕恶变。
  4小结
  骨纤并不罕见,在日常影像工作中时可见到,其可单骨亦可多骨发生,既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亦无特异性实验室检验指标可循,故其CT诊断的价值至关重要,尤其在颅面部,常规摄片对于较深(如颅底)及较小的病变难以发现,即使能发现,对其具体的形态、结构、密度、范围以及其内的囊变、钙化等难以得到具体而全面的显示。而CT颅面部扫描以其无重叠、密度分辨率高、病变显示清晰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从而为临床上正确认识本病、诊断本病、定治疗方案提供了充足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国珍.临床CT诊断学
  [2]吴恩惠.头部CT诊断学
  [3]曹丹庆.全身CT诊断学
其他文献
摘要:雷公根与雷公藤名称类似,易为混淆,本文从来源、成分、功效、性状、粉末特征几个方面做了对比,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雷公藤雷公根鉴别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310-01  近年来,市面上减肥偏方及部分美容保健偏方多用到药材雷公根及雷公根粉,部分药店当做雷公藤给患者用药,曾引发几起医疗事故。本文对雷公藤和雷公根从来源、成分、功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葛根素口腔崩解片的质量标准。  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来鉴别葛根素口腔崩解片中所含的葛根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测定崩解片这种制剂中含有的葛根素的量,同时测定崩解的时限、溶出度以及重量差异。  结果:葛根素口腔崩解片的平均崩解时限为36s,片重的差异符合规定;溶出度的测定:葛根素在pH6.5的磷酸盐缓冲液在250nm波长处呈最大吸收,且在0.1135~0.8351μg/ml浓度范围内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临床生化质量控制的要点和对策。  方法:分析和讨论临床生化控制中的室内质量、室间质量、人为因素、仪器管理等某些要点和一些质控对策,最终得出结论。  结果: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室间、室内质量控制,仪器管理这三项为质控的主要要点。质控对策主要包括质量控制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质水准的提高,紧密结合日常工作与质量控制工作,实用、可靠的试验方法。参加室间质控的评价。  讨论: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放射科医务人员的工作应激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对76名放射科医务人员采用工作应激量表与应付方式问卷进行调查,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放射科医务人员不同性别间工作应激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士人际关系因子分显著低于医生、医技人员(P<0.01);本科以上者总分及人际关系因子分显著高于大专以下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肝功能异常的乙肝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我院肝硬化患者60例,肝癌患者40例及同期体检健康者120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及免疫印迹法分别进行血清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检测,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法(RT-PCR)进行HBV-DNA检测。  结果:健康对照组、乙肝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
期刊
摘要: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进行临床诊断,并对诊断结果进行探讨。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30例,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进行ld的连续监测,对ST段的位移值等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在本组130例患者中,有118例患者发生心肌缺血,比例为90.77%;心肌缺血共检测出482次,其中412次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次数,显著高于70次的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次数,两者比较P<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应用于宫内残留物诊断鉴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本文对药物或人工流产后持续2周阴道出血患者进行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将其检查结果与清宫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探讨其对宫内残留物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结果:106存在宫内残留物的患者在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后,与清宫术后病理证实病例进行比较分析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符合率达98.11%(104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ECT与B超在检查甲状腺癌时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自2010年至2011年1月来我院诊断并治疗的78例甲状腺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ECT和B超对于诊断甲状腺癌的准确率。  结果:对患者进行单独ECT或B超检查对于诊断甲状腺癌的准确率分别为75.3%和66.67%,而术前行两项检查的患者诊断甲状腺癌的准确率为88.89%。  结论:ECT检查和B超检查对于术
期刊
摘要:急诊抢救仪器管理是急诊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将精益管理模式运用于急诊抢救仪器管理,不仅改善了急诊的抢救环境,而且规范了护士的日常工作,大大提高抢救效率,使护士准备抢救仪器的平均时间从实施前42S缩短到29S;护士工作满意度由80%提高到95%,患者满意度由83%提高到94%。  关键词:精益管理急诊抢救仪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4.371  
期刊
摘要:随着本院血液净化中心的不断发展,对中心的库房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库房摆脱仅仅是耗材中转站的角色,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二级库房。如何建设二级库房,需要我们在制度上进行规范化管理,做到管理精细化,同时,大力加强数字化建设,从安全、成本、时效等方面助力本院血液净化中心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血液净化中心二级库房规范化管理数字化库房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