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作为初中学科体系中极为重要的技能科目,具有较强的学科特点。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初中教师需对学科特点进行深度分析,通过对创新性教学手段的运用进行传统课堂改造,以实现学生信息技术实操能力的有效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兴趣点出发,构建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利于学生理解吸收知识点,并由兴趣驱使在课后自主探究,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生;课程
一、 引言
在心理学中,兴趣是一个人对知识、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内在驱动意识和动力。学习兴趣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技能、思维、价值等方面的学习意向。在研究报道中指出,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当学生对科目和知识点充满兴趣,才会在学习中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学习中面对困难时也得以自发解决,是学生成绩提高、内在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 通过相应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情境的成功创设可以促使学生融入情境,并在情境中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得。在初中信息科目教学工作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将知识点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在學生全面吸收知识点的基础上还实现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利培养。在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需从学生视角出发,对多媒体技术充分运用,实现对视频、音乐、动画等教学素材的有力融合、适时运用。
教学实例:在教授学生多媒体创设相应知识点时,本人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以本校为素材制作的多媒体视频,学生通过观看实现了对多媒体技术的充分好奇;然后,在学生被教学情境成功吸引后,本人对学生进行了学习任务引入,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后,自发动手制作自己兴趣所在的多媒体动画;接下来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完成多媒体制作需掌握的知识点和技术;最后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出了极具个性化的多媒体动画。通过情景引入→任务提出→知识点教学→任务完成的方式构建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在保证学生对信息技术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实现了学生动手能力、发散思维、个性展示等方面的全面培养。
三、 教学任务贯穿教学课堂,促使学生乐在其中
(一) 明确教学目标,确立学习任务
在教学课堂中,教学目标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指南针”。教师在课前明确教学目标后,通过对学生信息基础、教材知识点、学生兴趣爱好的全面分析后,确定课堂学习任务,通过具有递进性的任务落实,实现学生的全面培养。
教学实例:在初识PowerPoint2003课程教学工作中,本版块课程学习目标可以分解为如下三点。第一,学生会正确启动PowerPoint2003,并了解PowerPoint2003各大板块内容;第二,学生了解到制作PPT需收集的素材,学会如何将这些素材在幻灯片进行呈现;第三,了解PPT内容整体需具备阶段性及渐进性,并独立完成五页左右的PPT制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从学生视角进行任务设置,实现任务与学生初中阶段发展所需紧密贴合。
(二) 设定操作任务,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构成的课堂中,教师还需结合学生当前认知特点进行任务布置,保证学生的实操能力有力提高。例如经过PowerPoint2003章节学习后,学生已具备基本的PPT制作技能,教师这时可以通过以任务为驱动实现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提高。
教学实例:首先本人通过题目设定,要求学生以节日为目标进行制作个性化PPT制作,PPT内容在固定范围内自由发挥;其次PPPT需满足对图片、音乐的充分应用,实现成品“有声有色”;最后,PPT内字体需均以艺术字呈现,需在最后一页PPT书写制作感悟。当学生了解制作任务后,开始着手制作,当学生制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本人及时进行引导教育。在制作过程中,许多学生以母亲节、父亲节、春节为制作主体,制作氛围轻松、愉悦,实现了师生间的充分交流互动,并对学生相应信息技术实操能力全面提高。
(三) 针对完成任务开展小组讨论,实现知识点查缺补漏,生生间互相学习
在任务完成后,许多学生对知识点有了个性化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间的思维发生碰撞,对生生间互相学习的教学课堂氛围成功构建。例如在PPT制作完毕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发组成小组进行知识点讨论,教师通过倾听环视的方式对学生知识点达成情况有所了解。本人在倾听过程中了解到了学生图片、声音、视频等素材的收集渠道与插入方法;了解到了学生如何运用艺术字,如何进行幻灯片布局;如何对PPT进行美化,最终完成制作任务。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实现了彼此间的互相学习,通常学生对有些问题有所争论时,都会自发地打开软件进行探索,实现了对知识点的再次学习。在讨论结束后,教师需选取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邀请这几位同学上台讲述制作思路及制作过程,要求学生在台下进行记录,实现对知识点的查缺补漏、对同学先进制作理念的有力吸收。
四、 对学生学习达成情况及时点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价作为学生成就感的主要来源,教师在评价过程中需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评价过程中,除了教师单方面点评,还需适时添加生生之间的点评,促进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为学生的相互学习构建出平台。在小组讨论完毕后,教师下发学生在课后再次制作PPT的任务,这次的制作没有范围,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主进行PPT制作,在制作过程中需总结并落实课上讨论成果与吸收同学先进制作理念,制作完毕后通过网络发送至教师邮箱。教师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对学生作品依次展示,在展示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点评,指出同学制作PPT在结构、信息传达、美感、技术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闪光点,实现了生生间互相学习、相互点评模式的成功建立。
综上所述,兴趣作为学生高中学习阶段的重要内驱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可通过教师引导教育促使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科目的重要性,在了解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对生活化、微课技术合理利用,不断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科目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需具有针对性地开展计算机实操练习,当学生在生活中面对计算机问题时,能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解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玉红.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兴趣[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6):169.
[2]耿丽娟.以兴趣培养引领初中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2014(38):244-245.
[3]肖保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兴趣及能力的培养初探[J].教育信息化,2003(02):44-45.
作者简介:
董润梅,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第七中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生;课程
一、 引言
在心理学中,兴趣是一个人对知识、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内在驱动意识和动力。学习兴趣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技能、思维、价值等方面的学习意向。在研究报道中指出,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当学生对科目和知识点充满兴趣,才会在学习中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学习中面对困难时也得以自发解决,是学生成绩提高、内在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 通过相应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情境的成功创设可以促使学生融入情境,并在情境中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得。在初中信息科目教学工作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将知识点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在學生全面吸收知识点的基础上还实现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利培养。在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需从学生视角出发,对多媒体技术充分运用,实现对视频、音乐、动画等教学素材的有力融合、适时运用。
教学实例:在教授学生多媒体创设相应知识点时,本人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以本校为素材制作的多媒体视频,学生通过观看实现了对多媒体技术的充分好奇;然后,在学生被教学情境成功吸引后,本人对学生进行了学习任务引入,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后,自发动手制作自己兴趣所在的多媒体动画;接下来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完成多媒体制作需掌握的知识点和技术;最后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出了极具个性化的多媒体动画。通过情景引入→任务提出→知识点教学→任务完成的方式构建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在保证学生对信息技术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实现了学生动手能力、发散思维、个性展示等方面的全面培养。
三、 教学任务贯穿教学课堂,促使学生乐在其中
(一) 明确教学目标,确立学习任务
在教学课堂中,教学目标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指南针”。教师在课前明确教学目标后,通过对学生信息基础、教材知识点、学生兴趣爱好的全面分析后,确定课堂学习任务,通过具有递进性的任务落实,实现学生的全面培养。
教学实例:在初识PowerPoint2003课程教学工作中,本版块课程学习目标可以分解为如下三点。第一,学生会正确启动PowerPoint2003,并了解PowerPoint2003各大板块内容;第二,学生了解到制作PPT需收集的素材,学会如何将这些素材在幻灯片进行呈现;第三,了解PPT内容整体需具备阶段性及渐进性,并独立完成五页左右的PPT制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从学生视角进行任务设置,实现任务与学生初中阶段发展所需紧密贴合。
(二) 设定操作任务,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构成的课堂中,教师还需结合学生当前认知特点进行任务布置,保证学生的实操能力有力提高。例如经过PowerPoint2003章节学习后,学生已具备基本的PPT制作技能,教师这时可以通过以任务为驱动实现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提高。
教学实例:首先本人通过题目设定,要求学生以节日为目标进行制作个性化PPT制作,PPT内容在固定范围内自由发挥;其次PPPT需满足对图片、音乐的充分应用,实现成品“有声有色”;最后,PPT内字体需均以艺术字呈现,需在最后一页PPT书写制作感悟。当学生了解制作任务后,开始着手制作,当学生制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本人及时进行引导教育。在制作过程中,许多学生以母亲节、父亲节、春节为制作主体,制作氛围轻松、愉悦,实现了师生间的充分交流互动,并对学生相应信息技术实操能力全面提高。
(三) 针对完成任务开展小组讨论,实现知识点查缺补漏,生生间互相学习
在任务完成后,许多学生对知识点有了个性化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间的思维发生碰撞,对生生间互相学习的教学课堂氛围成功构建。例如在PPT制作完毕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发组成小组进行知识点讨论,教师通过倾听环视的方式对学生知识点达成情况有所了解。本人在倾听过程中了解到了学生图片、声音、视频等素材的收集渠道与插入方法;了解到了学生如何运用艺术字,如何进行幻灯片布局;如何对PPT进行美化,最终完成制作任务。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实现了彼此间的互相学习,通常学生对有些问题有所争论时,都会自发地打开软件进行探索,实现了对知识点的再次学习。在讨论结束后,教师需选取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邀请这几位同学上台讲述制作思路及制作过程,要求学生在台下进行记录,实现对知识点的查缺补漏、对同学先进制作理念的有力吸收。
四、 对学生学习达成情况及时点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价作为学生成就感的主要来源,教师在评价过程中需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评价过程中,除了教师单方面点评,还需适时添加生生之间的点评,促进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为学生的相互学习构建出平台。在小组讨论完毕后,教师下发学生在课后再次制作PPT的任务,这次的制作没有范围,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主进行PPT制作,在制作过程中需总结并落实课上讨论成果与吸收同学先进制作理念,制作完毕后通过网络发送至教师邮箱。教师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对学生作品依次展示,在展示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点评,指出同学制作PPT在结构、信息传达、美感、技术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闪光点,实现了生生间互相学习、相互点评模式的成功建立。
综上所述,兴趣作为学生高中学习阶段的重要内驱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可通过教师引导教育促使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科目的重要性,在了解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对生活化、微课技术合理利用,不断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科目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需具有针对性地开展计算机实操练习,当学生在生活中面对计算机问题时,能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解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玉红.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兴趣[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6):169.
[2]耿丽娟.以兴趣培养引领初中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2014(38):244-245.
[3]肖保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兴趣及能力的培养初探[J].教育信息化,2003(02):44-45.
作者简介:
董润梅,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