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子面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pdg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阴历二月,姐进城看病,给我带来一大包蔬菜,一再嘱咐,回家好好收拾一下,包里面有你爱吃的蒿子面呢。下班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蒿子面从包里取出来,放进冰箱。姐细心,包里还装着早春的呛菜,根须尚细的蒜苗和一瓶大蒜辣椒。爱人一边挨个儿分拣,一边自言自语,这么多好可口的吃食,我们可以吃一段时日了。
  蒿子面是姐的拿手饭。每年春天,蒿子冒芽拔尖后,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掐一大包嫩绿的蒿芽,挑选摘洗后,在早春的阳光下摊开晾晒上多半天,待蒿芽水分散尽,然后就着上等的面粉和在一起,用压面机细压上三四道,待蒿芽完全揉进面团里,整块面薄厚匀称,呈草绿色,方可撒上包谷面,来回折叠成几层,装进冰箱。待要吃时,再取出面块,根据个人喜好,切成面条或者面片,摊薄放在案子上。然后搬来酸菜坛子,捞出三两把芥菜泡成的酸菜细切,锅烧红后,用铲子从油罐子斜铲出核桃大小的一块猪油入锅烧化,将酸菜和事先准备好的辣椒丝、生姜条、葱白一起投入锅中左右翻炒,分鐘余,倒入一碗酸菜汤,烧沸,舀出汤汁。舀几瓢凉水入锅烧开,将蒿子面下锅,用筷子勤挑慢搅,沸水中,绿色的面条或者面块逐渐还原呈草绿色,在锅内蒸腾起雾飘香,面熟到八成左右,将尚温的酸菜汤倒入锅内,抽取灶糖内的明火,将案板上早已切好的蒜苗撒进锅里,即可大碗捞面、盛汤、解馋。筷子三两搅,呼噜一口蒿子面入口,淡淡的草香味一下子窜满整个口腔,真是一种接地气的享受。
  当然,这是稍微大众一点的吃法。这几年,我们也在不断地改良各种吃法,最过瘾的吃法是,将酸菜炒好后并不出锅,直接加水烧沸,抓上多半把包谷珍,手指微松,包谷珍飘洒入锅,然后再下面。多了这个环节,煮熟的蒿子面浸在金黄的包谷糊糊里,锅内黄的温润,绿的流翠,看起来很是养眼,若是捞入白色的瓷碗中,再加上少许红辣椒,简直就是一幅画,浅黄色打底、草绿泼染、深红点缀、瓷白勾边,甚是养眼。
  吃着姐做的蒿子面,身上一阵暖和,女儿将其称作蔬菜面,边吃边称赞姑姑的手艺。蒿子是乡间最常见的一种草本植物,在我小的时候,这些长在路旁的蒿草是上好的猪草。那时,一开春,家里的粮食所剩不多,尚够我们一家糊口,圈里的几头猪崽饿得嗷嗷叫,只能靠早春的野草充饥,我和姐每天放学后,草草写完作业,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找猪草。姐比我高,比我胖,姊妹俩一人提着一个竹篾笼子。姐让我走在前面,她在后面,找猪草是个眼神活,得环顾四周,留意路旁或者田坎上新长出的野草。刚冒芽的蒿子、蛾肠草、苦菊、毛毛蒿、黄花苗等等,这都是我们寻找的目标,也是猪仔们最喜食的草料。姐总是让着我,看到田坎上一大兜蛾肠草,姐总是笑吟吟地唤着我的乳名,让我先去连根拔起装进笼子,常常我的笼子已经快满了,她的笼子才装了少许猪草。姐欢实,在田坎和路旁上蹿下跳,天黑前,就是满满一笼子猪草。
  在春天,我们最常去的地方就是沟边。路旁的猪草被其他伙伴摘走了,田坎边一般不能轻易光顾,以防踩踏了庄稼。二三月的沟边,溪流旁尽是绿油油的水草,油绿的水芹菜和灰条子嫩乎乎的,成片成窝散布在溪旁,我和姐穿着布鞋,怕弄湿了鞋底,只好在沟边来回蹦跳,发现一兜水草,别提心里的那个高兴劲儿。黄昏的时候,提着满满一大笼子猪草回家,常招来大人们的表扬,说我们姊妹俩懂事,说我们手脚利索,美滋滋地回家后,将猪草撒进圈里,猪崽们哼哼唧唧吃得扑棱着大耳朵,我们站在圈旁,盼着它们早点添膘长肥,那是我们一家子缓解拮据生活的指望和念想。
  到了暮春,野草花期过后,都长出木本的藤茎,猪崽已经不能下咽,大片的蒿子成为我们装进笼子里的唯一选择。蒿子叶片肥厚,掐去顶端尚且嫩绿的蒿芽,回家细剁后倒入圈里的石槽,加水后搅拌些麦麸,不用唤,猪崽们就凑上来大口吞食。
  打猪草伴着我的童年。到后来,姐长大了,去了镇上读初中,放学后我一人出去找猪草,似乎孤单了许多,心里空荡荡的,少了姐的提醒和照应,得更加卖力地四处寻找,方能将那些我们熟识的野草装进笼子。没了姐的陪伴,母亲一再交代我,别跑远了,就在附近的院子和自己的田坎上去找找。有时,天快黑了,提着多半笼子猪草垂头丧气回家,母亲也不嚷嚷,只是问我,咋不多掐些野蒿子呢。
  慢慢长大了,不再提着笼子四处找猪草了,姐也因为成绩靠后回家务农了。每年放假,我和姐依然去打猪草,但此时已经不再仅局限于那些蒿蒿草草了,得背着背篓,拿着砍柴刀,到山上去砍倒一个个毡棚般的葛藤,大把拉回葛叶回家喂猪。姐依然像小时候那样先顾着我,等我背篓和笼子里的葛叶装满后,才开始自己忙乎。我坐在葛藤旁,看着姐忙乎,有时打个盹迷糊一会儿。临近晌午,姊妹俩背着猪草回家。
  不打猪草已经多年。今春有事,回了老家两次,看着院坝和田坎边那些嫩乎乎的蒿草,手又痒痒,可惜母亲不再喂猪了,这些当年被我们视为宝贝的蒿草大片大片地出现在我眼皮底下,忍不住上前摸一把,心里一阵落寞。突然想到采摘点蒿子,让姐给我做点蒿子面,手刚伸出去,人一下子木然,在心里责怪自己:你忘了?姐不是刚做完手术,躺在医院吗?末了,心里空落落的。
  望着眼前的蒿草,眼前浮现出一个画面:暖暖的春天,棉衣尚未脱去,姐穿着红色的棉袄,黑色棉裤,我则穿着一身黑色的棉衣棉裤,姐和我都穿着鞋底磨得发薄的棉鞋,我俩提着竹篾编的笼子,我走在前面,姐跟在后头,边走边四处张望。乖,快去,你看那田坎上那么大一兜蒿草。心一下子软乎了,用手抚弄着眼前高已盈尺的蒿草,感觉日子仿佛又回来了。
  我多想回到小时候,放学后,和姐再去打猪草,掐一大抱蒿草装进笼子,天黑时和姐一起回家。姐在后头,我在前面,我俩的笼子满满的,脸上尽是开心的笑。
其他文献
一  1998年的昌马之行可真是我最为难忘的一次采访经历。那次,我和同事分头在玉门老城区和新市区采访。昌马离玉门较远,而那时正在修昌马大坝,一项很宏大的工程,而前往昌马的车一周只发两趟。在春寒料峭的三月初的一天,我们在玉门镇坐上了前往昌马的班车,是那种老式的驼铃车,硬板座位,叮叮哐啷到处响。大段的山路正在修建,石头路上尘土飞扬,车里人货共载,我的座位边放着一麻袋的猪崽哼哼唧唧地蠕动,不时散发出一股
期刊
世界上有些人天生害怕狗的,比如我姐。无论在何处,只要突然有一条狗不经意窜出来,往往是狗被我姐发出一声害怕的尖叫,吓得乱窜的。  我承认我有点怕狗,所以一向不太喜欢狗,更不会热衷再去养狗。“不喜欢狗”是狗寿命甚短、养狗也不卫生且又与狗生肖命理的原因。“不再去养狗了”说明我曾有养狗的经历。是的,我在念初中时住安吉三中家里养过一条黑白相间的狗,起名叫“旺旺”。后来“旺旺”病死,让我未成年的心灵早早地体验
期刊
大舅舅去世了,我在接到这个噩耗之后,足足在沙发上静坐了二十分钟。没有眼泪,没有动作,没有表情,没有思维,头脑一片空白地盯着窗外发愣。  大舅的老家是通衢镇于南村,小地名叫朱家坝。毕竟有25年没来这里了,朱家坝这个小山村一样让我费力地搜寻记忆。这几年我旧地重游了全国不少的地方,大都市、小城镇、草原、林区、牧场以及客家山村,所到之处给我的感觉就两个字“变化”。变得旧貌新颜,变得面目全非,变得异常陌生。
期刊
看见这个题目,便知道我是个高考落榜者,人生另一座景致美好的大山也就与我擦身而过了。  我是七四届高中毕业生,初中高中还有高小是接受“文革”时期的教育。高中毕业回乡,我被大队安排到小学当民办教师。第二年,被任命为学校的负责人(那时叫负责人,大队、公社教委通知开会,通知上就是这么写的,过了年把改称校长)。当民办教师、当校长,应该说比在田间劳动要清闲许多,假如是个爱好学习的人,一定能把初中和高中知识牢牢
期刊
伴随着《趟不过的清水河》走了一段路程,我感觉到自己好累好累。也可以说这是我人生一次比较漫长而艰辛的“旅途”……  这部作品从构思到动笔写初稿,然后再进行反复修改……直到把门开开撂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我没想到这一折腾就是十年。  这十年间,我尝尽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自己把自己关在一间黑洞洞的平房里就像狗一样,萎靡不振,脚冻手冷,彻夜不眠地写作。那十年,身体非常的糟糕,为了撰写《趟不过的清水河》差点把
期刊
我从懂事时起就和泥土打交道。  爷爷常说泥土是老天爷给的,老天爷为了不让人饿死,让泥土长出五谷;奶奶说泥土是宝物,盘古开天辟地时,女娲怕寂寞就用泥土捏成人,世上才有了我们。  玩上了泥土  北国的荒原,地广人稀。奶奶略带沙哑的声音总是重复着那单调的瞎话:“夜黑了,起风了,星星都跑了,老虎妈子要下山了……”  “奶奶,我们不想听老虎妈子的故事啦,这个故事我们都快背下来了。”我们跑到屋外,在房头有一堆
期刊
一个星期前。我下班回家,走到小区7号楼,刚巧徐婆婆在开楼道门。她个头矮,加上智能门锁又装得有些高,见她踮着脚,擎着右手在按锁上的密码,那哆嗦的手不是多按或少按一个号码,就是忘了按井字键。我上前一步说:“婆婆,我来吧!”随即从裤兜掏出钥匙,一下打开门。  “嘿!还是你用钥匙来得方便。”她自言自语地说着。  徐婆婆无意中说的这句话,倒提醒了我。是呀,老人易忘密码,还是用钥匙好使。我对她说:“这样吧,我
期刊
爷爷昏迷了两天,呼吸的鼾声震动得人在硷畔外都听得清楚,我们静静地守护在他身边,一刻也不愿意离开。那天下午,他呼吸的鼾声逐渐减弱,三叔说,人不行了,我们给他换上了寿衣。没过多久,他就不行了。三叔抱着爷爷,让最后一口气好出一些,这时候,我在前面扶着,看见爷爷深深地呼了一口气,眼睛使劲地睁了一下,但很快就紧闭了,再没有了呼吸。这时候,亲人们刺耳的哭叫一下子让我心里猛然一颤,我意识到爷爷已经离开我们了。我
期刊
作为茶的发源地,中国人喝茶,更是有复杂讲究的,古人谓之茶道,一等为品,二等为饮,三等是喝。再上等的佳茗,如不符合茶道而饮,则为暴殄天物,不如不饮。  说到品茶,常被推崇的有《红楼梦》里妙玉的“三杯论”,出自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曹雪芹笔下的妙尼姑是以杯数来区分喝茶的雅俗,“一杯为品,二杯既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妙玉的高论虽然未必公允,却令好些人喝起茶来不敢轻易贪杯,免得与宝
期刊
又是一年清明节,我与父亲祭完祖以后去了趟山上。  山上斑驳陆离,低矮的野草夹杂在石缝中,翻开断层的石壁,偶现出一两只蜥蜴。在山的最南端,一块隆起的地带,一棵老枣树高大挺拔屹立在瑟瑟的春风中。父亲傍树而坐,掏出一柄细长的烟袋锅子,手颤颤地装了一袋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眼睛眺望着远方。一阵凉风习来,父亲的双眼泛出了泪花。我清楚父亲为何落泪,他身后的这棵枣树下正埋着大黄和小黄。小黄是一条狗,与我们在一起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