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继世,心蕴灵秀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mama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风组训,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家庭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美德宝库中的一块瑰宝。祖训文化,无论是对家庭生活、子女成长都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意为:忠厚是道德规范的基础,诗书是修养才气的奠定。若我国的每一个家庭都能恪守本规,尊重忠厚诗书的祖训,那么在此家庭中培养出来的人必定满腹书诗,贤良忠厚。要能将传统文化继承发扬出来,那么他们身上具备的才情和优秀品格一定会在时代中发光发热。
  关键词:家规祖训;传统文化;精神文化;优良家风
  作者简介:丁思琳(2001.4-),女,汉族,安徽省淮北市人,辽宁省大连市第一中学高三(8)班在读。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2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我国也在经历着外来文化的强力冲击,巨大的 外部力量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阻碍作用。在新的价值观念中“物质是生存的基础,但精神文化才是生活的基础。”中国传统精神文化具有恒久普遍价值,其代表之一就是家风祖训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家风是关于家庭精神教育的文化因素,至今仍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优良家风的内涵及当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家文化”的概念表述
  我国传统文化分为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家文化”属于精神文化的一种,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家文化”注重人的内在修养,是一种重家族的文化价值观。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一直很重视家庭教育,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风祖训不仅是家庭文明建设的精神财富,还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不到的重要支撑。
  直至今天,家仍然是我国人民心中的唯一归属,“家文化”也是中华传统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祖训”则是一个家庭中世世传承的包含生活方式、传统习惯、为人处世之道以及思想意识的标杆。优秀的家风祖训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它带给社会的启示和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中国传统“家风祖训”的主要内涵
  俗话说:“欲谋其事者,先明其用”同样,要想建设家庭文化,树立家风祖训就必须依赖家庭。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整个家庭的功能以及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家庭文化的内涵。
  1.约束
  古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笔者在此更加认同荀子的理念,即,每个人都有恶的天性,这种天性需要靠一定的约束来克制,并最终转化为善。
  因此,家风祖训对每个家庭中的成员都有约束、克制的作用。强调克己复礼,给予他们一定的尊重,学会估量他人的情感,传承谦逊、善良的精神文化。只有在这种家风下成长的人,才能在家庭中被认可,在社会中被认可。
  2.修养
  良好的修养是一个人美好品质的体现。家庭长辈通过展示自身修养,可以起到模范作用,也是一種良性的引导。家风祖训中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良好的修养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力量,只有给予鼓励,引导以及督促,才能树立好家风,彰显祖训价值。
  3.爱国敬业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直以来,我们都把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家庭的家风文化和国家治理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关系。无论是古代先贤,还是现代能人,在树立家风祖训时,无一例外地把 热爱祖国的思想放在教育首位。著名诗词《后出师表》中的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高度赞扬了伟人的责任感,他们忠于国家、忠于责任的高尚品德值得我们世世传唱。对于国家来说,忠君爱国是传统政治最基本、最高的政治原则。因此,为了帮助我国实现“四个全面”伟大的战略布局,实现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传承爱国敬业的优良家风祖训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二、培育和传承优良家风的策略
  (一)家长要做到言传身教
  有名言说:“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不知方向的航海者。”若能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被后人继承,并发扬光大,人人都变得忠厚宽容,那么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便将形成。同时,在如今科技力量决定经济水平的社会大背景下,如果人人都满腹经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论对传统文化还是先进科技知识都能熟练掌握,那么我国将人才济济,社会也将欣欣向荣。因此,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家庭是每个人生中的第一堂课,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起到表率作用,让孩子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意义。中国历史上关于家风祖训的名人故事有很多,例如比较著名的古代启蒙读物《三字经》中曾提到:“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昔孟母,择邻处”意为,孟子小时候家里曾住在坟地附近,因此,孟子在玩游戏时常常被同龄人戏弄。孟母为了孟子的学业发展将家搬到了集市附近,但孟子又因总爱模仿别人做游戏忽视学业,于是孟母再次把家搬到了学堂附近,孟子就跟着学生先生学习诗书礼节。孟母认为这才真正有利于孟子的未来成长,因此便不再搬家了;“子不学,断机杼”的典故则是: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孟母非常生气,就把织布机上正在织的布料剪断。孟子见状问为什么要剪断,孟母则说:“读书就像织布一样,必须一针一线才能连成布。若你不好好读书,总是半途而废,就像织好的布被剪断一样一无是处。”
  “画荻教子”讲的是宋代欧阳修母亲郑夫人教子读书的故事。据相关史实记载:欧阳修四岁便丧父,家境贫寒,母亲郑夫人无法凭一己之力供他读书,于是就用荻杆在沙地上写字,教欧阳修认字。后人为了歌颂郑夫人对欧阳修的良苦用心,在欧阳修故里建筑楼房——荻楼,以此歌颂母教之典。
  从“孟母三迁”到“画荻教子”,无一不体现了父母长辈对子女的教育、引导作用。因此,家规、祖训传承着祖祖辈辈对后人的希望和鞭策。   (三)传统文化——诗书礼乐的滋养
  我国古人留下了许多关于家训、家风、祖规等著名文化。例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光的《家范》、朱伯庐的《朱子治家格言》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关于家风建立的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家庭有着借鉴作用。
  例如:与家庭精神文化息息相关的名人名著《朱子治家格言》。此著作的作者为明末初清“柏庐”先生,这篇名著主要依据儒家思想为家庭成员制定的日常生活准则,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家庭精神文化,是清代最负盛名的家训古典之一。其中经典的语言有:①一粥一饭,当思来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即主张勤俭持家,了解每一样东西的来之不易,不可铺张浪费;②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意为:既要让子孙收宗敬祖,又要让子孙知书达理;③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恐恶人知,便是大恶。意为:教导人做善事要发自内心,不能沽名钓誉,做坏事如果遮遮掩掩被人知道便是真正的恶人;④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当加温恤。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等名句都对家庭家风的构建有着一定的警示作用。
  (四)在家庭文化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家风法律法规
  要想传承家庭精神文化,就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家风祖训中。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其中,“和谐”是保证社会稳定、长久发展的基础。而家庭是孕育生命,培养人才的所在,同时也是推动社会进步、传承精神文化的基本单位。我国的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作为家风祖训建设的指导纲领,家风祖训作为家庭成员的道德规范标准,其真正蕴含的传统精神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是相通的。因此,两者要共同贯穿党的建设,贯穿我国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做到协同发展,共同进步。
  建立健全与家风祖训培养传承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也是对传统精神文化价值认同的一种方式。关于家庭方面的法律,我国已经颁布了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等方相关法律。但关于家风祖训的法律法规还并未出台。同时,家风祖训所传承的精神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国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家风祖训遗产保护观念较差,例如对传统家谱文化、家规家训书籍等缺少一定的保护工作。因此,我国应建立健全保护家风祖训的相关法律法规,让家风祖训的文化传承在法律的护航下源远流长。
  三、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传承我国名人大家“崇尚饱学”之家风
  上述文章中曾提到,北宋著名文人欧阳修的母亲就曾用荻杆画地教他识字。欧阳修学识渊博,文章名冠天下,后长子欧阳发受到父亲影响,少年好学,继承了欧阳修的学风,饱读诗书,文词 才气横溢。可见,这种“崇尚饱学”的家风也可以为之借鉴。因此,要想借鉴我国古代名人大家的优良家风祖训,可以在家庭、社会以及学校中学习传承。例如可以编著古代优秀精神文化的家风故事、祖训读本,学校方面可以将优良家风祖训的学习融入到 课堂中、教材里,让优秀精神文化真正融入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促使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二)传承家谱祖训的“警醒教育”之风
  我们都知道,优良的家风文化具有教育、警醒后人的作用。例如,孔子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所撰写的《孔子家谱》中就提到“崇儒重道,好礼尚德,读书明理”的家风祖训,意为要求子孙能不忘祖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孔子的祖训强调子孙不能沉迷身外利益,一生要做到克己秉公。孔氏家族子子孙孙一直传承着学诗学礼的祖训,贯穿家谱祖训的警醒教育之风,至今仍是孔氏后人的行为规范。
  总结:
  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国家兴衰更替,唯有家族精神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古人云“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只有每一个中华儿女把真正的优秀文化转化为精神力量,把高尚品质作为传家宝,严守优良家风,才能心蕴灵秀,在澄澈的心湖上一苇以航,驶向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李娇. 弘扬优良家风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7.
  [2]王娟. 培育和传承优良家风的探索及实践[D].西南科技大学,2017.
  [3]赵昕蕊. 传统文化架构下的“家文化”及其当代价值[D].辽宁工业大学,2017.
  [4]王艺桐. 对中国传统“家”文化的解读及意义探究[D].天津大学,2016.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在机械制造技术交流过程当中主要使用的语言是机械英语,这给英语翻译人员的工作造成极大的阻碍。文中从专业英语词汇以及语法方面进行着手,对于机械领域中所使用的专业英语翻译方法进行了简要地探索与分析,并给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以供相关人员进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机械英语;翻译特点;策略  作者简介:潘真真(1988.2-),女,河南汝州人,河南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翻
摘 要:梁实秋(1903-1987)是以一人之力将《莎士比亚全集》译介到中国的第一人,到目前为止也是唯一的人。其一生的功绩体现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上。影响梁实秋译莎风格有诸多因素包括其“信”与“顺”辩证统一的翻译标准、谨慎的翻译选择与严谨的翻译态度;赞助者的支持与要求,以及时代背景等。本文将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两大方面阐释影响梁实秋译莎风格之影响因素。  关键词:梁译莎剧风格;翻译标准;翻译选择
摘 要:民族语言中积累的先例现象让民族文化世代相传,本文以先例理论为基础, 结合熟语学基本理论知识,从来源的角度来研究俄语熟语中的先例现象,对于进一步地研究俄罗斯的语言文化有所裨益。  关键词:俄语熟语;先例现象;民族文化  作者简介:李晓儒(1995.8-),女,辽宁省庄河市人,辽宁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
控制图产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作为统计过程控制(SPC)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的一种方法。质量控制是通过对生产的产品进行质量监测,提前预判产品质量特征趋势,对质量异常现象报警,及时采取措施以便改进质量问题,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最终达到监控和改进产品质量的目的。此后,控制图就是质量测控、预测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了80年的发展,控制图的应用范围、应用深度均有了质的提高。现在
摘 要:以燕赵文化为代表的我省文化,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人文,更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我省应加大燕赵文化的外宣工作,增加我省的文化竞争力和产业价值。  关键词:燕赵文化;翻译;对外宣传  作者简介:王萌(1981.7-),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与文化;王宁(1983.1-),女,汉族,河北沧州人,硕士,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