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跨流域的大型调水工程,在平衡我国的水资源失衡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对策。
关键词: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水资源问题是21世纪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由于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从总体来看,南方水量相对较丰沛,而北方比较干旱。为了缓解中国北方缺水的严重局面,南水北调工程由问题的提出、规划向实施阶段发展,是国家在水资源合理利用与调配的重大决策和战略性基础设施。然而,由于调水改变了流域间水资源的自然地理分布,受水区、输水干渠沿线和水源区水文情势将发生变化,从而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1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的兴建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课题,南水北调工程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后果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调水区和输水区。南水北调工程最突出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两个:(1)水质问题,即“南水北调”还是“污水北调”的问题;(2)对长江河口的影响。
1.1 南水北调的水质问题
水污染问题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一个重要的生态课题。水污染问题是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和发挥效益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东线工程的调水区位于工业污染严重的长江三角洲,输水区经过污染严重的淮河流域,受水区到达污染严重的海河流域;现有河道的水质自南向北呈恶化趋势,如洪泽湖以南为II——III类水,洪泽湖至骆马湖区间为III类水,骆马湖至东平湖大部分为IV——V类水,黄河以北为V类水。此外,中线输水区与受水区的引水河道也约有半数超V类。主要受水区几乎有河皆枯、有水皆污,污水灌溉进一步引起土壤、农作物和地下水的污染。如海河流域一、二、三级支流的近10 000 km河长中,已有约4 000 km河道常年干涸;北京市市区排放废污水6.3108t/a,经北运河、北京排污河、永定新河入海,其中38%的水量用于农业灌溉。
为确保输水干线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III类标准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国务院制定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启动实施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保障东线第一期工程输水水质安全。由中国环境规划院牵头完成的东线治污规划强调,要以治为主,形成“治理、截污、导流、回用、整治”的治污工程体系,加大对南水北调沿线及受水区治污和节水的力度。在东线工程受水区、输水区及其相关水域内,将分别实施清水廊道工程、用水保障工程及水质改善工程。规划建设369项工程,其中城市污水处理135项、截污导流33项、工业结构调整38项、工业综合治理150项、流域综合整治13项,总投资240亿元,其中第一期工程为140亿元。经治理后,黄河以南水质可以基本达到家地表水环境质量II类标准,黄河以北可以达到III类水标准。
1.2 南水北调对长江河口的生态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在长江中上游水库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下游输沙量的减少,输沙量的减少,相应有机物质吸附的载体减少,必然会引起水质变化,同时河口沉积过程也将产生相应变化。东线工程规划调水总规模为800~1 000 m3/s,年调水量150108m3左右,分别占长江年均流量和径流量的3.0%和1.5%,比重虽很小,但对引水口以下长江的水位、河道冲淤变化和长江口海水入侵,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水质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生物的物种变化,据长江口生态环境现状特征及修复工程研究,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物种减少。长江口的生态环境变化复杂,既有自然的演变,又有人为因素的变化。流域大型工程对河口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也将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复杂问题。
加强长江水量调配的统一管理,做好生态规划。东线工程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长江口的综合治理,可基本消除对长江口海水入侵的不利影响。另外,长江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在每年1~4月的枯水期,长江下游流量将增加1 000~2 000 m3/s,可在较大程度上降低枯水期长江口海水入侵的可能性。保护好长江口水源地,保护长江水质免受进一步污染,以保证清洁水源供水,既可以满足上海市的用水要求,也可以保证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要求。建立生态示范区,通过监测生态示范区既可以反映上游水沙来量的变化,又可协调多种保护区的关系。为搞清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口的影响,就需对长江口水资源和水环境有充分了解。而长江河口资源环境既受到自然变化的影响,又受到人为因素包括社会发展和上下游大型工程的深刻影响,因此,需要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的系统调查和研究。
1.3 南水北调工程的其他生态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还会引起一些其他的生态问题。如移民问题,中线在建的丹江口大坝加高和输水渠沿线需要占用较多的土地和迁移较多的居民,这就涉及到移民的安置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妥善的土地调整和移民安置政策来进行安置解决。此外,海河流域的受水区和废黄河以北地区存在局部地区土壤次生盐碱化,只要采取渠道防渗和灌区排水等措施,可以减免其不利影响。
2对策
南水北调工程浩大,要充分考慮各种不利因素,确保工程建立在节水、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努力把可能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南水北调工程成为可持续发展工程。
2.1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必须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节水优先的原则。
我国北方地区缺水是事实,但是缺水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在我国不少地方一方面水资源十分紧缺,一方面水的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许多农田仍是大水漫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很低,城市供水和使用过程中跑冒滴漏的现象相当普遍。以缺水著称的西北地区,人均年用水量为850 m3,比全国人均用水量几乎高出一倍。落后的灌溉方式、粗放的管理,使西北地区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则达到70%~80%。同样,工业万元产值的平均用水量182 m3,高的在200~300 m3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倍。而节水工程却有很大潜力可挖:据专家测算,如果我国农业用水的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则将意味着每年可节水400亿m3,相当于东线、中线工程调水之总和。这个数字已超过了正常年份农业灌区300亿m3的缺水量,是正常年份城市缺水量60亿m3的近7倍。因此,在加紧组织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同时,要大力开发北方水资源潜力,争取多节水、少调水;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绝不能出现大调水、大浪费的现象。
2.2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必须切实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
必须强调先治污,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大力推进污水的资源化和再利用。必须高度重视对工程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治理点源污染,减少进入丹江口库区的污染负荷;加强库区上游水土综合治理,控制面源污染。明确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容量补偿标准,研究中下游水质综合改善措施。加强沿江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工程,严格执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加强支流污染治理,确保抵达长江口的水质维持在三级水以内。
2.3施工合理布置。
施工总体布置应节约用地,尽量利用荒地、坡地、滩地,不占或少占良田。渠道建筑物与渠道施工,应统一规划土石方的平衡,尽量减少弃土量,在不影响排水泄洪的情况下,利用山沟、荒地、河滩堆渣,以减少占用耕地面积。结合工程建设,加强总干渠沿线水土保持工作。
2.4加强用水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
加强地下水人工补给,提高地表径流利用率,使区域生态环境逐步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地下水动态平衡得以恢复。建立流域环境生态监测站,加强对饮用水源水质、水生生物多样性、汉江水华、长江口赤潮、河口来沙来水、潮滩冲淤动态、冲淡水动态等的监测,建立相关数据库,以备今后的模型建立、前景预测、方案调整等。在南水北调工程进行的同时,加强对长江口自然湿地的保护,减少围海强度,在某些区段,进行一些湿地保育和重建的生态工程,保证在长江口有一定的湿地面积和相应的环境功能。在水量分配规划中,适度考虑生态环境要求,改善受水区生态环境状况。灌溉科学合理化及干、支渠防渗,防止土壤盐渍化。
3结束语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个跨时间、地域的大规模调水工程,由它引起的生态环境影响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其影响后果通常显现有一定滞后过程。因此,在工程实施之前,必须周密规划,科学论证,优化选取。对可能遇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要深入研究,找出其中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规律,并提出合理的评价系统。同时,根据国家的经济能力和需水增长情况,全面安排,分步实施。只有这样,对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认识、评价及对策,才能更完善。
参考文献:
[1]窦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水华影响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2,(6)
[2]刘昌明,沈大军.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J].大自然探索,1997,16(2)
[3]畅军庆.南水北调湖北库区水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7
关键词: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水资源问题是21世纪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由于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从总体来看,南方水量相对较丰沛,而北方比较干旱。为了缓解中国北方缺水的严重局面,南水北调工程由问题的提出、规划向实施阶段发展,是国家在水资源合理利用与调配的重大决策和战略性基础设施。然而,由于调水改变了流域间水资源的自然地理分布,受水区、输水干渠沿线和水源区水文情势将发生变化,从而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1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的兴建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课题,南水北调工程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后果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调水区和输水区。南水北调工程最突出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两个:(1)水质问题,即“南水北调”还是“污水北调”的问题;(2)对长江河口的影响。
1.1 南水北调的水质问题
水污染问题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一个重要的生态课题。水污染问题是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和发挥效益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东线工程的调水区位于工业污染严重的长江三角洲,输水区经过污染严重的淮河流域,受水区到达污染严重的海河流域;现有河道的水质自南向北呈恶化趋势,如洪泽湖以南为II——III类水,洪泽湖至骆马湖区间为III类水,骆马湖至东平湖大部分为IV——V类水,黄河以北为V类水。此外,中线输水区与受水区的引水河道也约有半数超V类。主要受水区几乎有河皆枯、有水皆污,污水灌溉进一步引起土壤、农作物和地下水的污染。如海河流域一、二、三级支流的近10 000 km河长中,已有约4 000 km河道常年干涸;北京市市区排放废污水6.3108t/a,经北运河、北京排污河、永定新河入海,其中38%的水量用于农业灌溉。
为确保输水干线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III类标准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国务院制定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启动实施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保障东线第一期工程输水水质安全。由中国环境规划院牵头完成的东线治污规划强调,要以治为主,形成“治理、截污、导流、回用、整治”的治污工程体系,加大对南水北调沿线及受水区治污和节水的力度。在东线工程受水区、输水区及其相关水域内,将分别实施清水廊道工程、用水保障工程及水质改善工程。规划建设369项工程,其中城市污水处理135项、截污导流33项、工业结构调整38项、工业综合治理150项、流域综合整治13项,总投资240亿元,其中第一期工程为140亿元。经治理后,黄河以南水质可以基本达到家地表水环境质量II类标准,黄河以北可以达到III类水标准。
1.2 南水北调对长江河口的生态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在长江中上游水库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下游输沙量的减少,输沙量的减少,相应有机物质吸附的载体减少,必然会引起水质变化,同时河口沉积过程也将产生相应变化。东线工程规划调水总规模为800~1 000 m3/s,年调水量150108m3左右,分别占长江年均流量和径流量的3.0%和1.5%,比重虽很小,但对引水口以下长江的水位、河道冲淤变化和长江口海水入侵,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水质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生物的物种变化,据长江口生态环境现状特征及修复工程研究,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物种减少。长江口的生态环境变化复杂,既有自然的演变,又有人为因素的变化。流域大型工程对河口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也将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复杂问题。
加强长江水量调配的统一管理,做好生态规划。东线工程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长江口的综合治理,可基本消除对长江口海水入侵的不利影响。另外,长江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在每年1~4月的枯水期,长江下游流量将增加1 000~2 000 m3/s,可在较大程度上降低枯水期长江口海水入侵的可能性。保护好长江口水源地,保护长江水质免受进一步污染,以保证清洁水源供水,既可以满足上海市的用水要求,也可以保证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要求。建立生态示范区,通过监测生态示范区既可以反映上游水沙来量的变化,又可协调多种保护区的关系。为搞清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口的影响,就需对长江口水资源和水环境有充分了解。而长江河口资源环境既受到自然变化的影响,又受到人为因素包括社会发展和上下游大型工程的深刻影响,因此,需要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的系统调查和研究。
1.3 南水北调工程的其他生态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还会引起一些其他的生态问题。如移民问题,中线在建的丹江口大坝加高和输水渠沿线需要占用较多的土地和迁移较多的居民,这就涉及到移民的安置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妥善的土地调整和移民安置政策来进行安置解决。此外,海河流域的受水区和废黄河以北地区存在局部地区土壤次生盐碱化,只要采取渠道防渗和灌区排水等措施,可以减免其不利影响。
2对策
南水北调工程浩大,要充分考慮各种不利因素,确保工程建立在节水、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努力把可能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南水北调工程成为可持续发展工程。
2.1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必须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节水优先的原则。
我国北方地区缺水是事实,但是缺水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在我国不少地方一方面水资源十分紧缺,一方面水的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许多农田仍是大水漫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很低,城市供水和使用过程中跑冒滴漏的现象相当普遍。以缺水著称的西北地区,人均年用水量为850 m3,比全国人均用水量几乎高出一倍。落后的灌溉方式、粗放的管理,使西北地区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则达到70%~80%。同样,工业万元产值的平均用水量182 m3,高的在200~300 m3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倍。而节水工程却有很大潜力可挖:据专家测算,如果我国农业用水的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则将意味着每年可节水400亿m3,相当于东线、中线工程调水之总和。这个数字已超过了正常年份农业灌区300亿m3的缺水量,是正常年份城市缺水量60亿m3的近7倍。因此,在加紧组织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同时,要大力开发北方水资源潜力,争取多节水、少调水;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绝不能出现大调水、大浪费的现象。
2.2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必须切实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
必须强调先治污,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大力推进污水的资源化和再利用。必须高度重视对工程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治理点源污染,减少进入丹江口库区的污染负荷;加强库区上游水土综合治理,控制面源污染。明确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容量补偿标准,研究中下游水质综合改善措施。加强沿江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工程,严格执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加强支流污染治理,确保抵达长江口的水质维持在三级水以内。
2.3施工合理布置。
施工总体布置应节约用地,尽量利用荒地、坡地、滩地,不占或少占良田。渠道建筑物与渠道施工,应统一规划土石方的平衡,尽量减少弃土量,在不影响排水泄洪的情况下,利用山沟、荒地、河滩堆渣,以减少占用耕地面积。结合工程建设,加强总干渠沿线水土保持工作。
2.4加强用水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
加强地下水人工补给,提高地表径流利用率,使区域生态环境逐步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地下水动态平衡得以恢复。建立流域环境生态监测站,加强对饮用水源水质、水生生物多样性、汉江水华、长江口赤潮、河口来沙来水、潮滩冲淤动态、冲淡水动态等的监测,建立相关数据库,以备今后的模型建立、前景预测、方案调整等。在南水北调工程进行的同时,加强对长江口自然湿地的保护,减少围海强度,在某些区段,进行一些湿地保育和重建的生态工程,保证在长江口有一定的湿地面积和相应的环境功能。在水量分配规划中,适度考虑生态环境要求,改善受水区生态环境状况。灌溉科学合理化及干、支渠防渗,防止土壤盐渍化。
3结束语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个跨时间、地域的大规模调水工程,由它引起的生态环境影响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其影响后果通常显现有一定滞后过程。因此,在工程实施之前,必须周密规划,科学论证,优化选取。对可能遇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要深入研究,找出其中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规律,并提出合理的评价系统。同时,根据国家的经济能力和需水增长情况,全面安排,分步实施。只有这样,对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认识、评价及对策,才能更完善。
参考文献:
[1]窦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水华影响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2,(6)
[2]刘昌明,沈大军.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J].大自然探索,1997,16(2)
[3]畅军庆.南水北调湖北库区水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