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问题与改革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usu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城市建设正处于急速发展之中,然而有关城市规划的理念却在人们的认知中逐渐淡薄,这给城市规划实践和城市规划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以致影响到城市规划学科的健康发展。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追踪现代城市发展趋势,根据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进行城市规划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积极探寻适应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教育模式,保障城市规划的理论、实践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转型期;城市规划教育;问题;改革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起源于土木工程与建筑,尽管在后来的发展中渐趋多元,但始终强调物质空间环境规划的技术性,具有较强的职业教育色彩,教育与行业发展和实践紧密结合,但近来城市规划专业在这样一个急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表现出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不够准确;师资力量不够完善;缺少融合多学科背景的城市规划设计的培养队伍;实际教学过程不能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因此,在已经发生的重大社会转型下针对这些问题,中国规划教育需要更加严肃地自我审视和适时转变,尤其需要提高大量新设规划专业的教育质量。
  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
  1952年之前,在土木类院校和建筑类院校中,个别高校开设以讲座为主的现代城市规划课程,或是在高年级设置专门化教育方向,有了城市规划教育的系统设想;1952年至1960年代中期,通过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在国家大规模建设的人才需求背景下,城市规划专业创办,城市规划教育开始独立存在于建筑或建筑工程类院校,规划设计课成为专业的核心课程;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中期,
  由于国民经济困难以及意识形态因素,规划专业逐步停止招生,教师队伍被解散或下放,城市规划高等教育陷入停滞期;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的缓慢复苏期,老的规划院校逐步恢复招生,规划院校数量和学生规模缓慢扩大,教学基本延续文革前的体系内容,但开始逐步充实和改革;1990年代,伴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快速城镇化发展,城市规划教育向社会人文学科和国际规划学界汲取养分,与规划行业发展相互推动。这一时期,设立规划专业的院校数量稳步上升,师资更新换代,规划教育体系全面革新,呈现出新一代学科教育特征;进入21世纪后,在国家引导和市场驱动下,院校规划专业的数量和办学规模呈现出阶梯式增长,据相关数据显示,这一阶段的年均新办规划院校数量达两位数,研究生教育快速扩展。年毕业学生由不足千人到接近万人,中国高等城市规划教育的师生规模已经在国际上备受瞩目。
  2、城市规划转型的必然性
  凯文·林奇认为,“城市形态是人的意图的结果,只有人的活动才能改变聚落的形态,无论这些形态多么复杂、不明确或无效,都是人的动机所造成的”。其实不只是城市形态,城市产生、发展也是社会需求的结果.工业革命以前,社会对城市的需求相对简单,给人民以居所,给统治者以“稳定和秩序、控制人民和展示权利、融和与隔离”等,有时还具有宗教与军事意图。由于社会需求相对简单,满足这种需求的城市营建技术也就不那么复杂,占卜师、建筑师甚至画家就足以胜任。工业革命以后,由于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以及人口的急遽膨胀等,城市社会对城市营建提出了更多要求:产业的需求、能源与交通、资源分配与控制、社会的公平、环境治理等等。显然,适用于工业革命以前的城市规划技术,难以胜任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剧变.城市规划的外延扩大了,从原本的工程技术问题向包涵社会学科的软科学方向迈进.发展到如今,城市需要面对的问题更为复杂多样,如技术的革新(信息技术、交通技术等),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价值观的实现等等.城市规划外延扩大是适应城市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
  3、城市规划教育
  城市规划是一项基于城市社会多维度背景认识有关城市空间环境塑造以满足城市社会之需求的学科。一方面其需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借助跨学科知识与技
  术来认识、理解与预测城市;另一方面,又要求有深厚的形体塑造能力,把一切有关城市的多维度分析与研究结果落实到具体的城市空间环境塑造之中。这两方面的知识缺一不可。概括而言,城市规划发展至今至少应该包涵三类学科知识:建筑学类、交通与市政工程学类、社会人文科学类。其中建筑学和交通与市政工程是培养空间塑造能力的核心课程。其中社会人文类学科从多角度丰富了对城市空间的认识,是培养综合分析与研究能力的关键。城市规划学体现了设计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兼容并,其直接面向职业技能的培训,是城市规划理念基础能力培养的延续与实践运用,它们之间存在着“传与承”的关系。城市规划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城市规划技术的支撑,城市规划技术只有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完善并不断地更新。
  4、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存在问题
   4.1、、培养定位不够清晰
   我国城市规划专业在进行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对于目前社会上对于城市规划人才的定位,还没有跟进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脚步。培养的定位还处于高等教育在精英教育的阶段,定位为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进行转变,学历层次的培养也开始多样化起来,从高职高专到普通本科、硕士博士都有其培养的层次。另外从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已经不是过去国家或者公有制的企业,现在就业的方向大多数都是在私營企业或者是合资企业等单位。毕业生也很难精确到进行单一方面的城市规划专业。就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就业的区域来看,有从一线城市向二线三线城市发展的趋势,这样的发展趋势就要求高等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定位的时候要进行重新定位和制定。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中, 没有针对地域特征培养出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满足基层单位的需求, 缺乏针对性和地方办学特色。
   4.2、多学科背景的师资力量不够
   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师资力量的水平的高低,能不能培养出出类拔萃的杰出的人才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是一个相对于其他专业更需要多学科背景知识的学科,这不仅要求学习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储备,更要求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师具备相应的多学科的背景知识。城市规划专业涉及到的背景知识包括有:地理、文化、历史、物理、艺术等多学科的综合利用,只有充分对于这些知识进行涉猎才能够将城市规划专业学好、用好。多学科背景的教师在目前高等教育过程中,受到了很多的非议,但是就目前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状况来看,是需要对于多学科背景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以充实到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中去。
  4.3、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脱离
  城市规划设计专业需要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相结合起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能够出现教师和学生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如设计图纸和实地勘察等能力,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花费较多的时间在这两个方面的教学中去,很少能够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忘记了理论知识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理论指导作用,理论知识的储备对于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做好准备。②城市规划设计专业是一个对于学生综合文化素质要求较高的专业,只有具备跨学科的综合文化知识和能力才能有利于进行专业的设计。但理论课的学习是漫长积累的过程, 各门学科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以形成个人的规划思想与理念。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 并且在短期内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因此学生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相互矛盾的过程中要建立起一种学习理论知识的浓厚氛围来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
  城市规划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5.1、完善专业的教学理念与目标
  专业的教学理念应结合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发展需要,遵循现代城市规划综合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强的特点,以 “注重宏观政策规划与物质空间设计并重”的现代城市规划教育模式为目标,以复合型综合能力和创造性自主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基于建筑学背景并融入区域和政策观念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实现素质教育、博雅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城市规划理论知识与城市规划专业技能,了解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具有较为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技术基础理论与知识结构、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研究与教学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使学生在继承和巩固物质空间形态规划传统优势基础上,具有更为宽阔的专业视野和更为广泛的社会就业适应性。具体措施如下:
  (1)在继承和发扬我校优良传统建筑与城市规划教育的基础上,加强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新技术教学与规划设计教学的综合训练,探索专业特色与复合人才有机结合的培养途径,强调规划师基础知识教育、综合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统一,培养出理论水平高、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学术视野开阔、富有开拓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城市规划专业优秀人才;
  (2)在注重学生基本功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开拓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加强现代技术与传统城市规划学科的交融与互动,研究和探索适应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培养新模式与新途径,促进知识传授向能力学习的转变;
  (3)建立一套以复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摆脱物质空间规划型与宏观区域政策型两种传统城市规划教育体系的局限性和相对隔离状态,完善规划理论与规划设计、区域规划与城市设计并重的教学模式,整体提高教学研究水平与教学质量。
  5.2、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
  高等学校教师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社会变化瞬息万变,对于城市规划设计专业的教师要求也比以前更加严格和多样化,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的教务主管部门能够在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方面多下功夫。对于现有的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养,让其掌握当前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先进理论和知识,让教师能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和设计案例,方便他们更新已有的知识,提升已有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高等学校还应该在教师引进上面下功夫,由于高等学校教师需要及时注入新鲜的血液,这样才能够使此专业的持续发展。总之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对于当前高等学校的城市规划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3、注重教学、科研与实践的高度结合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和规划专业的学科特色,面对社会实践,追踪国际前沿和社会需求,密切关注中国城镇建设实践尤其是江苏自身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旧城更新、城市设计、小城镇规划建设以及城镇物理环境控制和节能技术等,鼓励教师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中,建立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第二课堂参与研究性强的规划实践项目,通过对城市规划更为广泛领域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拓宽学生学术视野以及对其他相关学科的敏感度。
  6、城市规划教育的改革创新
  6.1、培养“全知全能型”的人才
  随着规划行业的发展,对规划师的专业技能要求日益提高,知识不断扩展。规划专业的学生既要有相当的物质空间设计和表达能力、基本的市政工程规划技能,也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调查和分析研究能力、行政管理和综合协调能力等。即对规划师的培养目标是使他们具备关于城市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态和地理空间的复合知识,并且训练他们分析和规划(设计)城市的能力,培养“全知全能型”的人才。
  6.2、教育的地方多样性与教育的阶段性
  教育的地方多样性与教育的阶段性在本质上并无差异.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各城市所面临的任务及重点也有不同,再加上各地自然特征的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规划教育地方需求的多样性;再从教育供给角度看,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缘起多个专业类别,怎样在强调规划教育规范性的同时,继承与延续各个院校原有学科特色,大力发展规划教育的地方多样性,对促进各院校优势学科的延续与特色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另外,规划教育的多样化还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院校整体框架提供了可能.我国的规划院校基本从属于4个类别,即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综合性院校与专业性院校,在各个院校之间达成一种既协作又分工的职能体系,有利于规划教育行业发挥整体优势,实现社会效用的最大化。
  6.2、详细规划课程的实行
  将详细规划作为专业主干课,其内容框架设置主要以住区综合规划和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核心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快速完成从建筑设计向规划设计的转换,建立城市规划的思维模式,掌握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和一般程序。具体而言,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基本功和美学素养,了解本专业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方向,同时还需要具备前期研究、实地调研、策划分析等多重能力。详细规划教学着重体现理论、设计和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专业特色与复合人才相结合、知識传授向能力学习的转变,强调学生获取、运用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结束语
  城市规划教育的质量决定了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中国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路漫漫其修远兮,众需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朱晓娟,汤振兴.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4.第188-190页.
  [2]苏 阳.城市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J]. 河南科技2011.05.第28页-29页.
  [3]田伟丽.城市规划专业建筑初步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2.7.第294-295页
  [4]周学红.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比较研究.[J].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 2004.1.第10-12页.
其他文献
摘要:中小城市的城市规模、结构变化与大城市有着差别,其城市道路交通也表现出个性特点。本文针对中小城市交通模式、组织方式、道路规划设计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提出了道路交通规划中的解决对策,以便中小城市的交通规划能适应未来交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中小城市;道路交通规划;道路优化设计;公共交通规划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中小城市与大城市一样面临着来
期刊
摘 要:由于钻孔灌注桩施工的隐蔽性和不可预见性,施工工艺复杂,质量较难控制,文章运用三阶段质量控制原理,结合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特点,详细分析和论述了事前、事中和事后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U443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钻孔灌注桩在各类土木工程中广泛应用,具有抗震性好、承载力大、施工噪音小、可以解决特殊地基沉载力等诸多优点。目前在国内公路
期刊
摘要:嘉兴市、县、乡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国务院、省、市三级政府批准实施以来,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优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嘉兴市发展机遇、形势的变化和“十二五”有关专项规划的逐步出台,现有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与建设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规划执行中新问题新困难逐步显现,依据现有数据、补充调查资料以及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掌握全市规划实施与未来保障总体情况,对规划实施情况、未来保障情况
期刊
摘要:铁路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既有铁路改造将成为现阶段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和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既有铁路改造涉及专业众多,情况复杂,既要运输影响最小,又能施工有序推进,同时投入还较低,要解决这系列问题,施工方案非常关键,湘桂铁路桂林北站改方案的研究对铁路工程改造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铁路工程施工;站
期刊
摘要: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桩基础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方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桩基础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严重影响建筑工程安全建设的发展,所以本文主要论述了桩基础施工中经常出现的几种质量问题以及预防桩基础中施工质量问题的措施,以期为建筑工程施工人员提供参考资料,改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促进桩基础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桩基础施工;质量问题;预防措施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铁路路基与桥梁过渡段病害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处理措施。  关键词:路桥过渡段;病害;晃车;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U448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奎北铁路全长464公里,正线共有12座大桥特大桥,中小桥141座,各种涵1159座,全长总计达21公里多,经过4年运营维护,工务维修人员总结了路桥维修经验,在路基与桥梁过渡段,其直观表现形式为路桥过渡段不均匀沉陷,因
期刊
摘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本质特征的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亚洲城市以新加坡和日本为突出代表,在城市绿化网络、交通组织、科技手段等方面都有显著成绩。通过对这些国家以及城市的案例和相应生态措施的介绍,归纳出亚洲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生态城市简介  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 从广义上讲,是建
期刊
摘要:随着城市交通的日益发达,市政的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也发展壮大,道路与桥梁施工的质量问题关系着方方面面,是百姓所关注的问题,关乎城市形象、关乎经济效益、关乎民生,因而极为重要。在当今的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存在着很多的因素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工程质量。本文主要对市政道路桥梁施工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市政;道路桥梁;施工质量  中图分类号: TU997 文献
期刊
摘要:市政给排水工程对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它可以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保障。在进行市政工程给排水建设前要进行设计工作,设计方面出现任何的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因此,在进行给排水工程设计的时候要保证其合理性。本文主要對提高市政给排水设计合理性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市政工程;给排水;设计要点;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期刊
摘要:经济的腾飞促进了水利建筑工程的发展,而水利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是关乎水利工程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保证水利工程质量的关键,也是保证水利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水利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主要就水利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水利建筑工程 施工技术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需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