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养成教育是指在小学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道德品质、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小处着眼,持之以恒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身边的点滴小事抓起,见到师长行礼问好,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上课能提前准备好学习用具……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实实在在的素质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所以养成教育必须从小从点滴抓起。作为教师,一刻也不放松,一天也不放松,久而久之,就会自然形成一种习惯。
二、家校结合,齐抓共管
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在养成教育工作中,学校一家庭相结合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使家校形成合力,增强教育效果。我们的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出身在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民,望子成龙心切,但由于自己的文化修养所限或由于生活习惯的不良影响,或由于周围环境不够适应孩子成长之故,或多或少给我们的小学生的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从不同程度上受到特殊的影响。养成教育必须以家庭教育为依托。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任何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重点却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品格的培养。从事教育的人都十分清楚,任何学生或多或少都会体现出家庭教育的程度与效果,每个孩子都会有家长的影子或特征。
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社会生活环境,是人们接受教育、德育最长久的场所。家庭德育是一个人接受品德教育的开端,它可为个体人的个性和品德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学校的德育必须要以家庭教育为依托,让家庭德育成为学校德育好的助手与补充。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在学校规规矩矩的好学生,回到家却是一个无规无矩,甚至是蛮不讲理的孩子,听不得别人的意见与教育。也有这样的现象:学校要求的某些行为被孩子说成是在学校才能做的事情,而脱离了学校这一要求就不存在了。所以,出现了手拿红领巾上学,出校门随手扔废纸,甚至出口成脏的情形,都是由于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脱节造成的。因此,我们要想使养成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多方面、多渠道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每学年至少上课两次家教培训课,共同研讨教育子女的方法,以提高家长的科学文化、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素质。一方面提高家长对于学生养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使我们的教育具有一致性,形成合力,这样就十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以后学习与生活打好基础。
三、抓行为训练,逐步养成习惯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有耐性。其次严而有爱,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不见实效不收兵。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不佳,便灰心无辄了。其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是漫长的、艰难的过程。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我认为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也要严爱结合,通过“严”达到“爱”。习惯养成固然要严,但也要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
四、抓全面发展,使其相互促进
学校的教育必须是全方位的,养成教育也必须是全方位的。只有让学生先学会做人,才能使之有效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只有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全面发展了,才能使之真正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许多学校的成功经验表明,成功的养成教育是教育的成功。例如,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一旦养成,教师便不必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督促和跟踪(当然,在养成教育的起始阶段主要靠的是督促和跟踪)。这时,教师的教学也便省力多了,只需因势利导地去引导即可。教与学相得益彰,出神入化,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这是我们始终不渝地追求的。学生的卫生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学子们一派新鲜亮丽,校园也就一派整洁清新。学生的诚信习惯一旦养成,那么,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是一个受欢迎的人。
总之,只要我们从小处着手,家校结合,抓行为训练,抓全面发展,这样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就会有显著的效果。
一、从小处着眼,持之以恒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身边的点滴小事抓起,见到师长行礼问好,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上课能提前准备好学习用具……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实实在在的素质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所以养成教育必须从小从点滴抓起。作为教师,一刻也不放松,一天也不放松,久而久之,就会自然形成一种习惯。
二、家校结合,齐抓共管
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在养成教育工作中,学校一家庭相结合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使家校形成合力,增强教育效果。我们的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出身在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民,望子成龙心切,但由于自己的文化修养所限或由于生活习惯的不良影响,或由于周围环境不够适应孩子成长之故,或多或少给我们的小学生的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从不同程度上受到特殊的影响。养成教育必须以家庭教育为依托。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任何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重点却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品格的培养。从事教育的人都十分清楚,任何学生或多或少都会体现出家庭教育的程度与效果,每个孩子都会有家长的影子或特征。
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社会生活环境,是人们接受教育、德育最长久的场所。家庭德育是一个人接受品德教育的开端,它可为个体人的个性和品德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学校的德育必须要以家庭教育为依托,让家庭德育成为学校德育好的助手与补充。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在学校规规矩矩的好学生,回到家却是一个无规无矩,甚至是蛮不讲理的孩子,听不得别人的意见与教育。也有这样的现象:学校要求的某些行为被孩子说成是在学校才能做的事情,而脱离了学校这一要求就不存在了。所以,出现了手拿红领巾上学,出校门随手扔废纸,甚至出口成脏的情形,都是由于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脱节造成的。因此,我们要想使养成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多方面、多渠道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每学年至少上课两次家教培训课,共同研讨教育子女的方法,以提高家长的科学文化、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素质。一方面提高家长对于学生养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使我们的教育具有一致性,形成合力,这样就十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以后学习与生活打好基础。
三、抓行为训练,逐步养成习惯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有耐性。其次严而有爱,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不见实效不收兵。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不佳,便灰心无辄了。其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是漫长的、艰难的过程。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我认为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也要严爱结合,通过“严”达到“爱”。习惯养成固然要严,但也要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
四、抓全面发展,使其相互促进
学校的教育必须是全方位的,养成教育也必须是全方位的。只有让学生先学会做人,才能使之有效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只有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全面发展了,才能使之真正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许多学校的成功经验表明,成功的养成教育是教育的成功。例如,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一旦养成,教师便不必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督促和跟踪(当然,在养成教育的起始阶段主要靠的是督促和跟踪)。这时,教师的教学也便省力多了,只需因势利导地去引导即可。教与学相得益彰,出神入化,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这是我们始终不渝地追求的。学生的卫生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学子们一派新鲜亮丽,校园也就一派整洁清新。学生的诚信习惯一旦养成,那么,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是一个受欢迎的人。
总之,只要我们从小处着手,家校结合,抓行为训练,抓全面发展,这样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就会有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