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度学习”近年来成为教育领域广受热捧的高频词——教学研讨围着它,申报课题盯着它,各类教学杂志也聚焦于它。各学科一面倒地将它“宠”成教学的“新贵”,大有“言必称‘深度’”的倾向,语文学科也不例外。但静观热闹景象后会发现,人们对“深度”之“度”却鲜少研究,多数言说者对“深度”之边界没有清晰的深刻认识。面对此景,笔者稍有一丝隐忧——凡事物极必反,过犹不及。教学如果一味追求“深度”,甚至“深而无度”,则很可能事与愿违!
深度,深度,深应有度! 此“度”含义至少有三:
一要讲究适度。“深度学习”之“度”最适当的区间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最近发展区”的上限是学生“用力跳一跳,可以摘得到”的高度。如果学生多次尽最大努力“跳”,却还不能“摘到”,则不仅学无所获,而且会因为“屡屡失败”,导致“习得性无助”,对学习丧失应有的信心。信心是学习的动力之源,学生一旦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则后果不堪设想。为此,我们在推进“深度学习”时,必须首先研究好学生现有的发展状况——对其现在的学习内驱强度、认知基础状况和学习能力层级均要有精准的把握,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习的“深度”不要超出“最近发展区”的上限。由于不同学生的原有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有的也许超常,有的可能低常,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必然有所不同——每个人“奋力跳跃”所达到的高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推进“深度学习”时,必须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准备状态和基础状况,设定适合各自实际的有差异的“深度”,千万不能一刀切。依据学生实际分层设定学习“深度”,是科学推进“深度学习”的应然选择。
二要有梯度。“深度学习”属于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一定要经历逐层深入的探究过程。学生到达最大“深度”的学习进程不可能是“长驱直入”“直线挺进”式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终点目标”时,必须科学设定必要的梯度,使学生经历“几级跳”之后达至终点。为此,教者必须对通往“最深处”的认知路径有清晰的把握,尤其要对阻碍学生思维进程的主要“关卡”有深刻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合理设定“分级跳”的“台阶”,使学生经历“过五关斩六将”的“挺进”过程,最终进入学生最期待的“深处”。
三要有调节度。教者预设的“深度学习”之“深度”必须有弹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能及时调节。课堂教学是教师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深山丛林中探险的过程,当学生探究进程比较顺利时,教者可以适当加大探究的难度;当学生探究进程很不顺畅时,教者可以适当降低探究的难度。这些,教者在上课之前的准备中就要有所预设。有弹性的课堂方是有灵性的课堂;善调节的教学方是最艺术的教學。
讲“适度”是原则,有“梯度”与“调节度”是策略。“深度学习”要更有效,不能不讲“三度”。
(杨金林,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首批培养对象,江苏省小语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泰州市若水教育研究所所长)
深度,深度,深应有度! 此“度”含义至少有三:
一要讲究适度。“深度学习”之“度”最适当的区间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最近发展区”的上限是学生“用力跳一跳,可以摘得到”的高度。如果学生多次尽最大努力“跳”,却还不能“摘到”,则不仅学无所获,而且会因为“屡屡失败”,导致“习得性无助”,对学习丧失应有的信心。信心是学习的动力之源,学生一旦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则后果不堪设想。为此,我们在推进“深度学习”时,必须首先研究好学生现有的发展状况——对其现在的学习内驱强度、认知基础状况和学习能力层级均要有精准的把握,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习的“深度”不要超出“最近发展区”的上限。由于不同学生的原有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有的也许超常,有的可能低常,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必然有所不同——每个人“奋力跳跃”所达到的高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推进“深度学习”时,必须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准备状态和基础状况,设定适合各自实际的有差异的“深度”,千万不能一刀切。依据学生实际分层设定学习“深度”,是科学推进“深度学习”的应然选择。
二要有梯度。“深度学习”属于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一定要经历逐层深入的探究过程。学生到达最大“深度”的学习进程不可能是“长驱直入”“直线挺进”式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终点目标”时,必须科学设定必要的梯度,使学生经历“几级跳”之后达至终点。为此,教者必须对通往“最深处”的认知路径有清晰的把握,尤其要对阻碍学生思维进程的主要“关卡”有深刻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合理设定“分级跳”的“台阶”,使学生经历“过五关斩六将”的“挺进”过程,最终进入学生最期待的“深处”。
三要有调节度。教者预设的“深度学习”之“深度”必须有弹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能及时调节。课堂教学是教师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深山丛林中探险的过程,当学生探究进程比较顺利时,教者可以适当加大探究的难度;当学生探究进程很不顺畅时,教者可以适当降低探究的难度。这些,教者在上课之前的准备中就要有所预设。有弹性的课堂方是有灵性的课堂;善调节的教学方是最艺术的教學。
讲“适度”是原则,有“梯度”与“调节度”是策略。“深度学习”要更有效,不能不讲“三度”。
(杨金林,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首批培养对象,江苏省小语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泰州市若水教育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