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是学生接触数学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学生对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对于其日后的数学学习极为有利。本文即是通过生活化的导入、根据教材创设生活化的情景以及课后作业练习的生活化三个角度对小学数学的生活化进行论述,体验数学的实用性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数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小学数学中的加减乘除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是比比皆是。既然小学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如此密切,那么从教学实践和学以致用的角度出发,小学数学老师应当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化相结合,即通过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向小学生传输数学知识。具体而言,老师要通过挖掘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共同部分,然后从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角度入手开展教学,其不仅能够加快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步伐,同时还有助于降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难度。笔者认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生活化导入
正所谓“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之中既包含着知识,同时知识也是来源于生活。然而,多数学生总是不能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起联系,这主要是缺乏老师的引导。因此,老师在上课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生活化导入。通过生活化的导入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所学内容,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1-5的認识和加减法”一课时,老师先要问一问大家:“同学们有没有自己到商店买多东西。”学生:“买过。”老师:“买东西之后同学们是怎么付费的呢?”学生:“微信转账或者现金找零。”老师:“那大家害怕被店老板欺骗吗?比如店老板有没有多算钱或者少找钱。”学生:“不知道。”/“应该没有。”这个时候老师就要以店老板的身份对学生进行考验,直接出题:一支冰糕1块钱,现在你给爸爸、妈妈、自己分别买一支该多少钱呢?这种情况下一般学生都不会算错,老师要予以鼓励,然后继续增加难度:同学们给店老板5块钱,他应该找给同学们多少钱?在肯定学生们的回答之后继续鼓励,然后再开始课程知识的学习。
二、根据教材创设生活化情景
教材既是老师传输知识的媒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媒介。通常老师的教学多以课本为主,数学生活化的教学同样以教材为主,但是要为同学们创设出不同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们切身体会知识的妙用。
例如,在学习“比大小”一课时,老师在生活化导入之后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生活化的阐述。老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课本上的这幅图了吗?图上都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学生:“图上有三只猴子,三个桃子,四个鸭梨,两根香蕉,他们在比多少。”在肯定同学们的回答之后,老师将同学们进行两两分组,然后为大家安排“分水果”活动。老师:“现在左边同学有3个桃子,右边同学有4个桃子,现在老师让你们两人进行交换,你们愿意吗?”学生:“愿意。”/“不愿意。”老师:“左边同学愿意,右边同学不愿意,为什么呢?”学生:“因为交换之后,左边同学的桃子数量多了,而右边同学数量少了。”老师:“同学们喜欢要多的还是喜欢要少的,同学们喜欢大的还是喜欢小的?”学生:“多的。”/“大的。”老师:“3和4之间哪个大,那个小?”学生:“4大3小。”老师:“假如把同学们手中的桃子换做鸭梨,其他条件不变,你们愿意交换吗?”学生:“不愿意。”老师:“为什么?”学生:“虽然水果的品种变了,但是依然是左边同学的水果数量变多了,右边同学的水果数量变少了。”老师:“很好,现在同学们知道怎么比大小了吗?”学生:“明白了。”
三、练习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进行生活化的导入和生活化的讲解之后所布置的作业也应当进行生活化的转变,而不能直接进行纯理论性的出题。这样不仅是为了和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相串联,而且也是为了进一步巩固生活化教学的成果。同时,如果直接进行强制性的转换,对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吸收也较为不利。因此,学生们在进行课下的作业练习时,老师也应当进行生活化的转化。
例如,在同学们学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老师可以安排同学们回家之后在父母的监督下或同学之间的相互监督下买一些小的学习用品,比如铅笔、作业本等。然后看一看自己有没有计算错,同学有没有计算错。购买结束之后要把自己所购买学习用品的过程以数学的方式记录下来。比如作业本1元/本,买了两本,给了老板5元,老板找回3元则可记录为:1+1=2;5-2=3。在收集到学生的计算过程之后,老师可以再将学生们的习题转化为数学理论习题展示给大家,并注明每道习题的“版权”,让同学们了解到原来自己已经成为“出题人”。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尽管该部分数学知识相对较为简单,但是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所以老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更多的从学生的心理认知出发,并结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从而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参考文献:
[1]白万平.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9):249.
[2]袁淑娣.基于生活化教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J].小学教学参考,2019(26):94-95.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数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小学数学中的加减乘除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是比比皆是。既然小学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如此密切,那么从教学实践和学以致用的角度出发,小学数学老师应当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化相结合,即通过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向小学生传输数学知识。具体而言,老师要通过挖掘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共同部分,然后从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角度入手开展教学,其不仅能够加快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步伐,同时还有助于降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难度。笔者认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生活化导入
正所谓“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之中既包含着知识,同时知识也是来源于生活。然而,多数学生总是不能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起联系,这主要是缺乏老师的引导。因此,老师在上课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生活化导入。通过生活化的导入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所学内容,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1-5的認识和加减法”一课时,老师先要问一问大家:“同学们有没有自己到商店买多东西。”学生:“买过。”老师:“买东西之后同学们是怎么付费的呢?”学生:“微信转账或者现金找零。”老师:“那大家害怕被店老板欺骗吗?比如店老板有没有多算钱或者少找钱。”学生:“不知道。”/“应该没有。”这个时候老师就要以店老板的身份对学生进行考验,直接出题:一支冰糕1块钱,现在你给爸爸、妈妈、自己分别买一支该多少钱呢?这种情况下一般学生都不会算错,老师要予以鼓励,然后继续增加难度:同学们给店老板5块钱,他应该找给同学们多少钱?在肯定学生们的回答之后继续鼓励,然后再开始课程知识的学习。
二、根据教材创设生活化情景
教材既是老师传输知识的媒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媒介。通常老师的教学多以课本为主,数学生活化的教学同样以教材为主,但是要为同学们创设出不同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们切身体会知识的妙用。
例如,在学习“比大小”一课时,老师在生活化导入之后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生活化的阐述。老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课本上的这幅图了吗?图上都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学生:“图上有三只猴子,三个桃子,四个鸭梨,两根香蕉,他们在比多少。”在肯定同学们的回答之后,老师将同学们进行两两分组,然后为大家安排“分水果”活动。老师:“现在左边同学有3个桃子,右边同学有4个桃子,现在老师让你们两人进行交换,你们愿意吗?”学生:“愿意。”/“不愿意。”老师:“左边同学愿意,右边同学不愿意,为什么呢?”学生:“因为交换之后,左边同学的桃子数量多了,而右边同学数量少了。”老师:“同学们喜欢要多的还是喜欢要少的,同学们喜欢大的还是喜欢小的?”学生:“多的。”/“大的。”老师:“3和4之间哪个大,那个小?”学生:“4大3小。”老师:“假如把同学们手中的桃子换做鸭梨,其他条件不变,你们愿意交换吗?”学生:“不愿意。”老师:“为什么?”学生:“虽然水果的品种变了,但是依然是左边同学的水果数量变多了,右边同学的水果数量变少了。”老师:“很好,现在同学们知道怎么比大小了吗?”学生:“明白了。”
三、练习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进行生活化的导入和生活化的讲解之后所布置的作业也应当进行生活化的转变,而不能直接进行纯理论性的出题。这样不仅是为了和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相串联,而且也是为了进一步巩固生活化教学的成果。同时,如果直接进行强制性的转换,对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吸收也较为不利。因此,学生们在进行课下的作业练习时,老师也应当进行生活化的转化。
例如,在同学们学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老师可以安排同学们回家之后在父母的监督下或同学之间的相互监督下买一些小的学习用品,比如铅笔、作业本等。然后看一看自己有没有计算错,同学有没有计算错。购买结束之后要把自己所购买学习用品的过程以数学的方式记录下来。比如作业本1元/本,买了两本,给了老板5元,老板找回3元则可记录为:1+1=2;5-2=3。在收集到学生的计算过程之后,老师可以再将学生们的习题转化为数学理论习题展示给大家,并注明每道习题的“版权”,让同学们了解到原来自己已经成为“出题人”。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尽管该部分数学知识相对较为简单,但是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所以老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更多的从学生的心理认知出发,并结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从而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参考文献:
[1]白万平.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9):249.
[2]袁淑娣.基于生活化教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J].小学教学参考,2019(26):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