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运会结束了,有媒体邀请我写一篇关于中国汽车品牌和奥运营销的文章。搜寻了整整两个小时,得到了一个令我非常吃惊的结果,总共只找到了三篇文章,一篇是介绍中国汽车奥运营销总体状况的,而其余两篇居然都是分析介绍自主品牌在奥运面前集体沉默现象的文章。
这是一个令人郁闷的结果,但却也是一个不得不反思的结果。奥运面前的沉默,不是中国奥运汽车营销存在问题,而是中国汽车营销整体思路有待创新。
资料中有几个事实令人关注:一个是大众集团,作为奥运汽车独家赞助商,目前其老车销量稳定但新车增长乏力。迈腾是大众奥运营销主推的第三车型,而传播的结果是销量没有什么增加。
另一个就是其他品牌的汽车,稍稍打了一点点奥运擦边球。奇瑞推出了五娃汽车,克莱斯勒选择张艺谋创办了和谐基金。而同奥运最贴近的传播,是我在2007年4月策划的萨马兰奇主席专车,这个活动也使北汽福田的推蒙派克成为中国汽车非奥运营销第一行动。
而其他品牌汽车,特别是自主品牌汽车,正如两篇批评中国汽车奥运面前沉默不语的文章所评价的,在2008年汽车奥运营销舞台上,没有留下明显的痕迹。总体上看,中国汽车的轮子,似乎并没有驶进2008年奥运跑道。
自主品牌汽车在奥运上的沉默,深刻反映了中国汽车营销思想的现状。在国内自己吵吵还可以,一到国际大舞台上,就显得处处捉襟见肘。至少同奥运会本身营销相比,中国汽车界营销需要全面创新。
奥运之所以能够吸引如此之多的人,至少从营销上,有以下四点。
第一,每届奥运会都会推出一些明星,打破先前纪录,激动人心,吸引眼球。但奥运前后汽车行业创新车型虽然不少,但是同奥运纪录的有机结合就显得沉闷很多。
第二,奥运英雄的核心是不断打破新的记录,关于这一点,汽车产品在战略上没有把握好机会。4月份北京车展,也没有批量推出与奥运相关的创新产品。
第三,没有构建出一套奥运品牌宣传的系统。没有构建出一个支持全面奥运营销的概念和新品分类,也没有多层次多角度参与到营销当中来;没有动员最多的消费者用各种形式参与奥运,也没有推出渠道的创新。仅就此例就知道我们营销思想与理论滞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一些人甚至提出,中国本身并不具备参与全球汽车奥运竞争的实力。对这最后一点,我是不同意的,中国汽车不是因为实力而是因为脑力投入不足,使得奥运营销相对平淡。
中國奥运营销的集体低调甚至沉默,与其说是奥运品牌保护严格,不如说是中国营销思想体系在实践界还没有成熟,中国现代的营销思想体系已经过时。而奥运后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是学习奥运精神,探寻到中国自主品牌营销发展的思路与体系。
我不是一个体育爱好者,尽管年轻时候在北大也练习过跨栏项目。但是就如何创新营销而言,我建议中国汽车厂家负责人,应当向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学习,学习孙海平在管理上,运用原理思想突破,带动实践发展的学习与超越方法。
孙海平的学习是上海教练圈子中非常出名的,他曾经在国外认认真真地研究过肌肉神经学和生理电刺激学。而孙海平学习这些东西,说明他已经在原理上下了功夫。孙海平是中国当代体育教练中少数能运用英文的人,而且结合自己的研究,解决了跨栏跨入13秒的关键问题。他从这些要素与标准出发,找到了刘翔这样拥有优秀基础的运动员,并凭借自己通过自身努力学习来的方法,一举实现了亚洲田径历史上的突破。
而中国汽车的突破,也需要如此之掌门人。
原理突破是学习的根本,一些企业也聘请专家咨询,甚至积极邀请国际专家,以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但事实上这些洋思想并没有解决中国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突破的问题。而思路决定出路,现在的沉默说明汽车营销的思路出现了问题。从这一角度看,奥运营销的集体沉默,其实是一件好事,它同奥运的鲜明反差说明,汽车营销,需要在思路与原理上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