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中小学教材管理制度改革后,中小学教科书编写出版出现多元化,教科书市场呈现出激烈的竞争。中小学教科书用量大,费用贵,教科书选用与庞大的经济利益相关。在当前教科书流通市场不规范、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够等情况下,不同地区不同出版社教科书推销就容易出现恶性竞争,在教科书选购过程中操作不当容易滋生腐败。教科书地方保护主义、官方保护主义等,亟需健全教科书选用制度。健全教科书选用制度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便是实现教科书选用主体多元化。教师,作为教科书的真正使用者,在教科书的选用中则始终处于失语状态,即便教材发展体制呈现出多样化变革趋势,教师也仍然没有有效地参与到教科书的选用中来,因此探讨教师如何有效地参与教科书选用的问题便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教师参与教科书选用的意义
我国中小学教材实行编审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分有条件的学校被赋予一些选用教材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用和评价教科书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教科书实行编写多元化后,打破全国通用同一版本教科书的情况,教科书市场出现了激烈竞争。中小学教科书选购背后与经济利益相关,教科书选用成为一个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虽然实行了教科书编审改革,我国当下教科书制度仍然存在评用分离的问题,我国的教科书选用决定权还主要掌控在教育行政部门手中,教科书选用旁落于与教材的使用无关的外部力量手中,教科书的直接使用者学校和教师,特别是教师在教科书的选用方面一直处于失语状态,教师一直处于被遗忘的角落,被拒于教科书选用的大门之外。可见,尽管实行了教材管理体制由统编制到审编制的改革,由于种种原因,教科书的选用权下放和选用主体多元化工作做得并不好。
教师对教科书的选用主要是指分析评估教科书质量,鉴定教科书在适应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等方面的价值,并对其适用范围与使用性能进行分析,以对教科书选用提供建议或者做出教科书使用选择。教科书是学校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和知识传承的重要媒介,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作为教科书的实际使用者,在亲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教科书做出深层次评鉴,可以做到由选达用,由用助选。因此,在教科书选用方面,具有无可争辩的主体地位。要让教师真正享有参与教科书选用的权力,而不是一个只使用教科书而无权决定使用对象的摆设。教师作为教科书的实际使用者和权威消费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直接感知教科书,因而对教科书所做的评价往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靠性与真实性,可以做到评、选、用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科书的最佳使用功效。“教师作为教科书的实际使用者之一,对教科书的评价具有无可争辩的评价权与分析权,而且受过专门训练,又在长期的教学中接触过不同版本的教科书[1]。”要保证教科书选用的真实性、科学性、有效性与针对性,必须让教师真正拥有选用教科书的有效参与权(有效参与是指教科书的分析结果与评价意见可以为教科书的选用、修订、改进方面提供依据或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 教师选用教科书的主要标准
供教师选用的教科书都是教育部公布目录中的,已经通过国家和教材专业审定委员会的审查,在课程知识的科学性、内容的思想性以及教科书的物理属性(如纸张质量、编印设计等)等项目上都已经达到统一性要求。教师进行教科书的选用主要进行的是一种适切性与诊断性选择,因此笔者主要从教科书在适应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角度探讨教师有效参与教科书评价的主要内容,主要围绕教科书的内容属性、教学设计、课堂使用三个纬度进行分析。
1.内容属性
作为引导学生的学习资源和探索的工具,教科书的编写和内容的呈现方式必须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和规律,内容的组织框架应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横向的课程知识体系要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纵向的历时性的不同时段的衔接要紧密,不能出现知识的断层现象。课程资源的社会支持系统必须具备,教科书要与使用地区和学校所处的背景环境相匹配,必须与学校教师的总体能力和水平相适应。教材的内容与方法是两位一体的,特定的内容是与相对应的方法共存的,优质的教科书还要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展示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如何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学习活动的设计、激励学生学习的程度、充分的练习和适当的评价等。主要围绕学习活动的设计、激励学生学习的程度及练习和评价三个方面展开。具体可以表述为学习活动是否提供多样化、全方位的学习策略,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并启发学生的高层次学习,能否注重趣味性、可读性,以激发学生产生并持续维持学习的欲望,练习和评价能否为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练习机会和多元的学生评鉴机制。应在学习活动中加入反思、自评、互评及小组评价等建议,应有多种监测及评价学生学习的工具和策略建议。
3.课堂使用
教科书课堂使用情况,包括使用的便利性、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课程资源的支持程度等多方面的信息。需要考察使用教科书进行正常教学所必需的条件与现实可以提供的条件的适宜程度,一般包括是否需要特殊的设备器具、是否需要多媒体及相关软件等及是否需要专门的场所。使用教科书进行正常教学和学习后,学生的学业成就情况如何,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学生对该教科书是否欢迎等。教科书是否具有相关的教师用书、练习册和其他补充材料,这些资源与教科书或课程标准之间是否匹配。
三、 教师成为教科书选用主体的保障
要发挥教师在教科书选用中的重要作用,让教师在教科书选用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搭建教师参与教科书选用的平台。
1.提高教师自身的教科书素养
我国师范教育没有设置相应的与教材改革进程同步配合的跟教科书分析评价相关的课程,致使教师教科书意识淡薄和缺乏相应的教科书素养。从教科书自身因素来看,教科书的出版者和编者是否提供全面、准确的教科书信息说明和介绍资料,也会影响教师对教科书的了解,从而影响对教科书的选用效果。师范院校要将分析、评鉴与选用教科书的相关课程与教育训练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以协助未来选用教科书的需求,提高教师的教科书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走出视教科书为完美的不可变更的“圣经”式的教学依据的惯性思维,有意识地主动发挥自己在教科书选用中的主体地位,将教科书选用看作是分内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养成一种结合教学过程随时分析、质疑和反思教科书的习惯。
2.发挥教师在教科书选用中的权威话语权
还教科书的真正消费者教师以选用教科书的“天赋”权利,让教师的反馈与建议在教科书选用中拥有其应占的权重,使教师有效参与教科书选用,并在教科书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教科书出版单位和编写者要通过多种渠道提前或者同步向学校和教师提供详实、全面和及时的有关教科书的信息资料介绍,并且在教科书出版发行之后要组织进行教科书使用的后续跟踪调查与纵向研究。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听取并采纳教师对教科书使用的反馈信息,打通教科书的选用、开发、编写与改进工作之间的信息融通桥梁,实现教科书的编写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3.实现教科书选用的多主体化
尽管教科书管理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不短时间,不过由于受传统教育行政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教科书选用权主要还是集中在教育行政部门手中,应顺应教材改革的趋势和教材市场自由竞争的需求,打破教育行政部门垄断教科书选用的局面,建立教科书选用的多元主体,吸纳一定份额的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参加教科书评用组,吸纳来自不同方面的建议,特别是教科书长期使用者教师的意见更具可取性。让教师成为教科书选用主体之一,实行先评用后采购,让教师成为教科书评价的主体,可以发挥教科书的最大使用价值,并减少教科书选用中的行政干预成分,有利于保证教科书选用的公平、公正进行。
4.打破教科书选用以考试为唯一价值取向的局面
考评制度是影响教师对教科书选用程度最深的外部力量。目前,考试评价方式是我国学校教学质量的最重要衡量指标,考试测评成为中小学各项工作运转的总指挥棒。考评制度潜在或显明地规约着教师教科书选用的价值倾向和衡量指标的确立。如处于重视知识授受和追求全面素质养成的两种侧重点不同的考试机制下,教师要对同一套教科书进行评选的着力点必然有所差异。因此,为了促进教师更加有效地参与教科书的选用,我们应推进考试评量机制的变革,淡化为应试而教的思想观念、转变靠应试而评(评价的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学校等)的做法。教师应树立考试为教学服务的观点,走出教科书选用以考试为唯一指向的传统泥淖,采用多元化的教科书选用标准,将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教科书的选用标准取向中来。
随着教材改革力度的循序加大与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前进,教科书选用权的渐进下放,学校和教师在教科书的选用与评价方面的地位将持续得以提升,教科书的选用权将最终实现向教材的真正使用者教师的回归。
参考文献
[1] 詹正信.台湾教科书选用制度之探究.新世纪课程网(http://www.xsj21.com).
[2] 叶子.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小学教科书管理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1).
[3] 余志祥.我国基础教育教科书选用制度的改进策略.教育探索,2008(1).
[4] 王明建.中小学教科书选用的理解与操作.教学与管理,2008(12).
[5] 刘丽群,马延朝.发达国家中小学教科书选用的类型、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6).
[6] 孔凡哲,史宁中.教师使用教科书的过程分析与水平测定.上海教育科研,2008(3).
[7] 孔凡哲,王郢.我国中小学教科书评价发展的趋势分析.教育科学研究,2006(6).
[8] 方红峰.论教材选用视野中的教科书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3(7).
[9] 余进利,吕林海.关于教科书选用的理论探讨.教育发展研究,2003(7).
[10] 丁朝蓬.教课结构分析与内容质量评价.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8).
[11] 欧用生.如何选用教科书.新世纪课程网(www.xsj21.com).
[12] 谢安邦.我国教科书选用制度研究.新世纪课程网(www.xsj21.com).
[13] 王婷.我国教科书选用问题.教育科学研究,2001(4).
[14] 范印哲.教材设计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5] 曾天山.教材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16] 吴瑞祥.关于教科书分析与评价的理论探讨.华东师范大学2003硕士学位论文.
(责任编辑孙晓雯)
一、 教师参与教科书选用的意义
我国中小学教材实行编审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分有条件的学校被赋予一些选用教材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用和评价教科书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教科书实行编写多元化后,打破全国通用同一版本教科书的情况,教科书市场出现了激烈竞争。中小学教科书选购背后与经济利益相关,教科书选用成为一个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虽然实行了教科书编审改革,我国当下教科书制度仍然存在评用分离的问题,我国的教科书选用决定权还主要掌控在教育行政部门手中,教科书选用旁落于与教材的使用无关的外部力量手中,教科书的直接使用者学校和教师,特别是教师在教科书的选用方面一直处于失语状态,教师一直处于被遗忘的角落,被拒于教科书选用的大门之外。可见,尽管实行了教材管理体制由统编制到审编制的改革,由于种种原因,教科书的选用权下放和选用主体多元化工作做得并不好。
教师对教科书的选用主要是指分析评估教科书质量,鉴定教科书在适应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等方面的价值,并对其适用范围与使用性能进行分析,以对教科书选用提供建议或者做出教科书使用选择。教科书是学校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和知识传承的重要媒介,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作为教科书的实际使用者,在亲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教科书做出深层次评鉴,可以做到由选达用,由用助选。因此,在教科书选用方面,具有无可争辩的主体地位。要让教师真正享有参与教科书选用的权力,而不是一个只使用教科书而无权决定使用对象的摆设。教师作为教科书的实际使用者和权威消费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直接感知教科书,因而对教科书所做的评价往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靠性与真实性,可以做到评、选、用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科书的最佳使用功效。“教师作为教科书的实际使用者之一,对教科书的评价具有无可争辩的评价权与分析权,而且受过专门训练,又在长期的教学中接触过不同版本的教科书[1]。”要保证教科书选用的真实性、科学性、有效性与针对性,必须让教师真正拥有选用教科书的有效参与权(有效参与是指教科书的分析结果与评价意见可以为教科书的选用、修订、改进方面提供依据或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 教师选用教科书的主要标准
供教师选用的教科书都是教育部公布目录中的,已经通过国家和教材专业审定委员会的审查,在课程知识的科学性、内容的思想性以及教科书的物理属性(如纸张质量、编印设计等)等项目上都已经达到统一性要求。教师进行教科书的选用主要进行的是一种适切性与诊断性选择,因此笔者主要从教科书在适应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角度探讨教师有效参与教科书评价的主要内容,主要围绕教科书的内容属性、教学设计、课堂使用三个纬度进行分析。
1.内容属性
作为引导学生的学习资源和探索的工具,教科书的编写和内容的呈现方式必须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和规律,内容的组织框架应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横向的课程知识体系要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纵向的历时性的不同时段的衔接要紧密,不能出现知识的断层现象。课程资源的社会支持系统必须具备,教科书要与使用地区和学校所处的背景环境相匹配,必须与学校教师的总体能力和水平相适应。教材的内容与方法是两位一体的,特定的内容是与相对应的方法共存的,优质的教科书还要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展示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如何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学习活动的设计、激励学生学习的程度、充分的练习和适当的评价等。主要围绕学习活动的设计、激励学生学习的程度及练习和评价三个方面展开。具体可以表述为学习活动是否提供多样化、全方位的学习策略,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并启发学生的高层次学习,能否注重趣味性、可读性,以激发学生产生并持续维持学习的欲望,练习和评价能否为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练习机会和多元的学生评鉴机制。应在学习活动中加入反思、自评、互评及小组评价等建议,应有多种监测及评价学生学习的工具和策略建议。
3.课堂使用
教科书课堂使用情况,包括使用的便利性、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课程资源的支持程度等多方面的信息。需要考察使用教科书进行正常教学所必需的条件与现实可以提供的条件的适宜程度,一般包括是否需要特殊的设备器具、是否需要多媒体及相关软件等及是否需要专门的场所。使用教科书进行正常教学和学习后,学生的学业成就情况如何,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学生对该教科书是否欢迎等。教科书是否具有相关的教师用书、练习册和其他补充材料,这些资源与教科书或课程标准之间是否匹配。
三、 教师成为教科书选用主体的保障
要发挥教师在教科书选用中的重要作用,让教师在教科书选用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搭建教师参与教科书选用的平台。
1.提高教师自身的教科书素养
我国师范教育没有设置相应的与教材改革进程同步配合的跟教科书分析评价相关的课程,致使教师教科书意识淡薄和缺乏相应的教科书素养。从教科书自身因素来看,教科书的出版者和编者是否提供全面、准确的教科书信息说明和介绍资料,也会影响教师对教科书的了解,从而影响对教科书的选用效果。师范院校要将分析、评鉴与选用教科书的相关课程与教育训练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以协助未来选用教科书的需求,提高教师的教科书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走出视教科书为完美的不可变更的“圣经”式的教学依据的惯性思维,有意识地主动发挥自己在教科书选用中的主体地位,将教科书选用看作是分内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养成一种结合教学过程随时分析、质疑和反思教科书的习惯。
2.发挥教师在教科书选用中的权威话语权
还教科书的真正消费者教师以选用教科书的“天赋”权利,让教师的反馈与建议在教科书选用中拥有其应占的权重,使教师有效参与教科书选用,并在教科书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教科书出版单位和编写者要通过多种渠道提前或者同步向学校和教师提供详实、全面和及时的有关教科书的信息资料介绍,并且在教科书出版发行之后要组织进行教科书使用的后续跟踪调查与纵向研究。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听取并采纳教师对教科书使用的反馈信息,打通教科书的选用、开发、编写与改进工作之间的信息融通桥梁,实现教科书的编写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3.实现教科书选用的多主体化
尽管教科书管理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不短时间,不过由于受传统教育行政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教科书选用权主要还是集中在教育行政部门手中,应顺应教材改革的趋势和教材市场自由竞争的需求,打破教育行政部门垄断教科书选用的局面,建立教科书选用的多元主体,吸纳一定份额的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参加教科书评用组,吸纳来自不同方面的建议,特别是教科书长期使用者教师的意见更具可取性。让教师成为教科书选用主体之一,实行先评用后采购,让教师成为教科书评价的主体,可以发挥教科书的最大使用价值,并减少教科书选用中的行政干预成分,有利于保证教科书选用的公平、公正进行。
4.打破教科书选用以考试为唯一价值取向的局面
考评制度是影响教师对教科书选用程度最深的外部力量。目前,考试评价方式是我国学校教学质量的最重要衡量指标,考试测评成为中小学各项工作运转的总指挥棒。考评制度潜在或显明地规约着教师教科书选用的价值倾向和衡量指标的确立。如处于重视知识授受和追求全面素质养成的两种侧重点不同的考试机制下,教师要对同一套教科书进行评选的着力点必然有所差异。因此,为了促进教师更加有效地参与教科书的选用,我们应推进考试评量机制的变革,淡化为应试而教的思想观念、转变靠应试而评(评价的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学校等)的做法。教师应树立考试为教学服务的观点,走出教科书选用以考试为唯一指向的传统泥淖,采用多元化的教科书选用标准,将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教科书的选用标准取向中来。
随着教材改革力度的循序加大与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前进,教科书选用权的渐进下放,学校和教师在教科书的选用与评价方面的地位将持续得以提升,教科书的选用权将最终实现向教材的真正使用者教师的回归。
参考文献
[1] 詹正信.台湾教科书选用制度之探究.新世纪课程网(http://www.xsj21.com).
[2] 叶子.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小学教科书管理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1).
[3] 余志祥.我国基础教育教科书选用制度的改进策略.教育探索,2008(1).
[4] 王明建.中小学教科书选用的理解与操作.教学与管理,2008(12).
[5] 刘丽群,马延朝.发达国家中小学教科书选用的类型、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6).
[6] 孔凡哲,史宁中.教师使用教科书的过程分析与水平测定.上海教育科研,2008(3).
[7] 孔凡哲,王郢.我国中小学教科书评价发展的趋势分析.教育科学研究,2006(6).
[8] 方红峰.论教材选用视野中的教科书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3(7).
[9] 余进利,吕林海.关于教科书选用的理论探讨.教育发展研究,2003(7).
[10] 丁朝蓬.教课结构分析与内容质量评价.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8).
[11] 欧用生.如何选用教科书.新世纪课程网(www.xsj21.com).
[12] 谢安邦.我国教科书选用制度研究.新世纪课程网(www.xsj21.com).
[13] 王婷.我国教科书选用问题.教育科学研究,2001(4).
[14] 范印哲.教材设计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5] 曾天山.教材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16] 吴瑞祥.关于教科书分析与评价的理论探讨.华东师范大学2003硕士学位论文.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