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B82-0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9-0154-01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造就艺术。不同时期的艺术有着多样化的主题,但无论哪个时期人们对于艺术精神和主题的追求从未间断过。《当代艺术的主题》这本书主要讲了简·罗伯森对于过去30年间的艺术形式,内容,时间,历史背景,语言,科学和精神等当面进行的探讨和总结。简·罗伯森是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普杜大学印第安那波利斯分校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他对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他通过对全球化、世界的多样化等方面进行解析,指出了他们对艺术所带来的影响;对每个时期艺术的影响进行纵览,并详细地解析了当代艺术家们是如何对不同的艺术主题进行创作和反应。其中第八章的精神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章主要以美国为例围绕着精神性展开,通过探讨宗教信仰与科学之间的问题;解析在社会历史背景影响下的人们的观念的变化;指出不同的世界观所引起的冲突问题;以及对精神和宗教的不同定义进行解读,并且通过著名大师森万里子、托马赛丽等艺术家的作品为例进行解析演说。
在我看来,当代社会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因此无论是文学、科技、经济还是艺术都有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中艺术领域最为明显,它变得更加的多姿多彩,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更加的丰富;所以主题和精神性对于艺术家们来说变得尤为重要。在这个文化大杂烩,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和各种利益以及生活压力下人们不再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关注艺术的本身和技法,反而更关注于艺术的精神和设计思想的表达,艺术作品中的精神性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人类思想和世界观的本质表现。
因为现在所处与资源比较丰富的美国交换学习,所以我想就精神性这点进行浅析。众所周知美国是个多元文化国家,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和他们所热爱的文化,这些多元文化包括宗教信仰,人文艺术文化等;这些宗教信仰甚至是一些神话故事都是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精神寄托,饱含着艺术家们对艺术真挚的情感。每个月我都会约上三五好友去博物馆和美术馆进行调研学习,我最喜欢的部分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展,这个时期的作品很有特色,其所蕴含的精神内容和人文文化值得我们去探讨。
在早期的艺术作品中,我发现大部分艺术家绘画作品中神像及宗教元素居多,主题多是圣经中的人物。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量运用金红俩色,用蛋清与金属磨出的颜料调和后颜色更加的鲜艳,在我看来这是当时的人们对宗教信仰的炽热的崇拜和虔诚。随着基督教的发扬壮大,绘画多表现为圣母玛利亚,基督等天神,足以见得当时的人们对宗教信仰的崇尚。文藝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核心是注重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肯定和注重人性,旨在将人们从宗教禁锢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欧洲各国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是新兴资产阶级谋取自身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思想武器。但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艺术归根结底是一种人文宗教艺术,在宗教的基础上增添了更多的人性元素,主要以写实传真为首要表现方式,开创了基于科学理论和实际表现的技法;在风格上更加注重色彩的协调和自然性。其中佛伦洛萨画家乔托被视为西方绘画开创性大师,他推动了西方绘画史的历史进程。再此德国文艺复兴时期阿尔布雷希特丢勒也是不得不提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包括祭坛、宗教作品、人物画及自画像以及铜版画。他的版画为艺术界开启了新纪元;此外丢勒凭借这他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认识,将罗马神话带劲欧洲北方的艺术中去,这也是他成为北方文艺复兴时期中最重要艺术家之一的原因。
同一时期,在亚洲大陆,佛教的发展也引起了轩然大波,自六朝时期佛教引入中国开始,无论是早期亚洲大陆的艺术作品还是现代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宗教中的各种纹样和元素,无论是在陶瓷,绘画,还是建筑领域。其中运用最多的就是流云纹和忍冬纹等。宗教对于艺术的影响最为突出的是壁画和绘画,人物的表情、动作极为夸张,但举手投足间都能看出佛教“普度众生“的特点,在一些壁画中通过记述众生与佛教之间的故事将人们形象鲜明的表达出来,例如萨那太子表现了佛教对我国本土及人民思想的影响。此外,东皇莫高窟中的壁画(精神)和日本的传统壁画浮世绘以及人们的服装上的纹样是受到佛教信仰影响的典型代表。尽管随着地区和传播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佛教元素和色彩,以及人物的表现方式大多是相似的,这足以表示艺术与精神性的传承和表现都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之后,随着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爆发与工业技术的进步,现代艺术运动的出现,人们的精神又更多的偏向于科学观,建筑多从洛可可和维多利亚时期的风格转变为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在理性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人性和功能性。其中包豪斯学院就是理性主义与功能主义的典型代表。人们在强调实用性的基础上考虑了功能性,舒适性,价格等元素,更有艺术大师说出“建筑是为人们服务的机器“这一名言,其中勒柯布西耶和弗兰科莱特等著名艺术大师是典型人物。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人们的精神文化也在不断地改变和完善,从一开始的寄希望于天神到现代的用科学解释一切,但无论怎么改变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从未改变过,精神性是艺术表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艺术和精神性之间的紧密联系一直贯穿与人类的生存始,它潜移默化的引导着艺术的趋势和潮流,改变的人们的文化观点,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人们能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引发战争,围绕着许多可能进行科学研究,也能赋予神灵的存在激励人们更好的活下去。无论人们相信与否,对于他们的存在确是耳熟能详的。艺术家们表现精神性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早期的绘画是通过较为鲜亮的色彩多为金色和红色,建筑则多是用彩色玻璃,雕塑为主要元素,雕塑大多是神像等。后期则是通过抽象和具象来表现,使画面更加有艺术性。
作者简介:骆欣(1993.6-),女,汉族,籍贯: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大学艺术学院,15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9-0154-01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造就艺术。不同时期的艺术有着多样化的主题,但无论哪个时期人们对于艺术精神和主题的追求从未间断过。《当代艺术的主题》这本书主要讲了简·罗伯森对于过去30年间的艺术形式,内容,时间,历史背景,语言,科学和精神等当面进行的探讨和总结。简·罗伯森是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普杜大学印第安那波利斯分校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他对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他通过对全球化、世界的多样化等方面进行解析,指出了他们对艺术所带来的影响;对每个时期艺术的影响进行纵览,并详细地解析了当代艺术家们是如何对不同的艺术主题进行创作和反应。其中第八章的精神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章主要以美国为例围绕着精神性展开,通过探讨宗教信仰与科学之间的问题;解析在社会历史背景影响下的人们的观念的变化;指出不同的世界观所引起的冲突问题;以及对精神和宗教的不同定义进行解读,并且通过著名大师森万里子、托马赛丽等艺术家的作品为例进行解析演说。
在我看来,当代社会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因此无论是文学、科技、经济还是艺术都有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中艺术领域最为明显,它变得更加的多姿多彩,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更加的丰富;所以主题和精神性对于艺术家们来说变得尤为重要。在这个文化大杂烩,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和各种利益以及生活压力下人们不再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关注艺术的本身和技法,反而更关注于艺术的精神和设计思想的表达,艺术作品中的精神性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人类思想和世界观的本质表现。
因为现在所处与资源比较丰富的美国交换学习,所以我想就精神性这点进行浅析。众所周知美国是个多元文化国家,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和他们所热爱的文化,这些多元文化包括宗教信仰,人文艺术文化等;这些宗教信仰甚至是一些神话故事都是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精神寄托,饱含着艺术家们对艺术真挚的情感。每个月我都会约上三五好友去博物馆和美术馆进行调研学习,我最喜欢的部分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展,这个时期的作品很有特色,其所蕴含的精神内容和人文文化值得我们去探讨。
在早期的艺术作品中,我发现大部分艺术家绘画作品中神像及宗教元素居多,主题多是圣经中的人物。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量运用金红俩色,用蛋清与金属磨出的颜料调和后颜色更加的鲜艳,在我看来这是当时的人们对宗教信仰的炽热的崇拜和虔诚。随着基督教的发扬壮大,绘画多表现为圣母玛利亚,基督等天神,足以见得当时的人们对宗教信仰的崇尚。文藝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核心是注重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肯定和注重人性,旨在将人们从宗教禁锢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欧洲各国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是新兴资产阶级谋取自身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思想武器。但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艺术归根结底是一种人文宗教艺术,在宗教的基础上增添了更多的人性元素,主要以写实传真为首要表现方式,开创了基于科学理论和实际表现的技法;在风格上更加注重色彩的协调和自然性。其中佛伦洛萨画家乔托被视为西方绘画开创性大师,他推动了西方绘画史的历史进程。再此德国文艺复兴时期阿尔布雷希特丢勒也是不得不提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包括祭坛、宗教作品、人物画及自画像以及铜版画。他的版画为艺术界开启了新纪元;此外丢勒凭借这他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认识,将罗马神话带劲欧洲北方的艺术中去,这也是他成为北方文艺复兴时期中最重要艺术家之一的原因。
同一时期,在亚洲大陆,佛教的发展也引起了轩然大波,自六朝时期佛教引入中国开始,无论是早期亚洲大陆的艺术作品还是现代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宗教中的各种纹样和元素,无论是在陶瓷,绘画,还是建筑领域。其中运用最多的就是流云纹和忍冬纹等。宗教对于艺术的影响最为突出的是壁画和绘画,人物的表情、动作极为夸张,但举手投足间都能看出佛教“普度众生“的特点,在一些壁画中通过记述众生与佛教之间的故事将人们形象鲜明的表达出来,例如萨那太子表现了佛教对我国本土及人民思想的影响。此外,东皇莫高窟中的壁画(精神)和日本的传统壁画浮世绘以及人们的服装上的纹样是受到佛教信仰影响的典型代表。尽管随着地区和传播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佛教元素和色彩,以及人物的表现方式大多是相似的,这足以表示艺术与精神性的传承和表现都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之后,随着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爆发与工业技术的进步,现代艺术运动的出现,人们的精神又更多的偏向于科学观,建筑多从洛可可和维多利亚时期的风格转变为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在理性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人性和功能性。其中包豪斯学院就是理性主义与功能主义的典型代表。人们在强调实用性的基础上考虑了功能性,舒适性,价格等元素,更有艺术大师说出“建筑是为人们服务的机器“这一名言,其中勒柯布西耶和弗兰科莱特等著名艺术大师是典型人物。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人们的精神文化也在不断地改变和完善,从一开始的寄希望于天神到现代的用科学解释一切,但无论怎么改变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从未改变过,精神性是艺术表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艺术和精神性之间的紧密联系一直贯穿与人类的生存始,它潜移默化的引导着艺术的趋势和潮流,改变的人们的文化观点,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人们能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引发战争,围绕着许多可能进行科学研究,也能赋予神灵的存在激励人们更好的活下去。无论人们相信与否,对于他们的存在确是耳熟能详的。艺术家们表现精神性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早期的绘画是通过较为鲜亮的色彩多为金色和红色,建筑则多是用彩色玻璃,雕塑为主要元素,雕塑大多是神像等。后期则是通过抽象和具象来表现,使画面更加有艺术性。
作者简介:骆欣(1993.6-),女,汉族,籍贯: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大学艺术学院,15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平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