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阅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目前 阅读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怪现象”令人深思。我认为,只有弄清这些“怪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才能真正落实阅读教学。对此我谈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忌无的放矢,要目的明确
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明白,一篇文章要有明确的中心,材料要为中心服务。同样,一节课也要有中心,所安排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都是为中心服务的。语文学科,课时多,作文批改工作量大,教材又在变,诸多原因导致语文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钻研教材,往往是备课赶不上上课,甚至出现“教案和上课两张皮”现象。教师只知道要讲什么,却来不及思考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怎样讲效果好,学生究竟能学到什么等这些更重要的问题。无的放矢的现象就这样产生了。这种现象让语文老师苦恼、困惑:自己辛辛苦苦地教,学生认认真真地学,为什么学生的语文水平却不见提高呢?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能不思考。思考用于研究教材、备课、批改作业的时间怎样分配更合理,更有效;思考这节课我要教会学生什么,学生在这节课到底学会了什么;思考通过一篇文章,要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获得哪种能力,受到哪些教育;思考一个单元中哪些文章要作为精讲篇目,是不是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要学等问题。在不断的思考中,我们的语文课才能上得“有目标可依”,“有规律可循”,才能克服课堂的随意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二、忌面面俱到,要重点突出
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同一篇课文,由不同的老师来教,他们确定的知识点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过程的安排不同,就连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也可能不尽相同。就是同一位老师教授同一篇课文,由于授课时间的变化,随着自己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经验的丰富,阅历的增加,对文章的处理也会改变。语文教学的灵活性给语文教师带来了展示教学个性,教学风采的优势,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摸不住语文教学的规律,吃不透教材、抓不准教学重点、难点时,老师们便无地选择了“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于是每一课都要学生字、记解词,介绍作者,全解结构,分析内容,概括主题,总结写法。结果呢?很简单,面面俱到导致面面不到,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每一环节都可能是蜻蜓点水,过眼云烟。
面对这种劳而无趣,劳而无功的教学现象,我们也不能不思考。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学习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要做到准确、精当。然后依据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练习作业等。只有我们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规律性的东西,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真正展现出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诱人魅力。
三、忌一味分析,要注重多读
阅读的过程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阅读文本,不仅仅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与文本展开的心灵对话。这种对话,既包括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也包括与文本中人物、事件、景象等多方面内容的对话。学生只有通过多读、熟读,对文章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交流的“底气”。然而,看目前阅读课的课堂教学现状,老师依然是独霸一方的主角。他们怀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帮学生找文章线索,分析人物形象,替学生感知文章大意,理清结构层次,甚至代学生谈学完文章的感受。辛苦之余,老师也不免埋怨学生:我都累成这样了,你们怎么还不会?大家想想,老师像一层厚障壁,千方百计地挡住学生,不让他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只允许他们与自己对话。学生没有对课文的朗读、理解,拿什么来对话?老师口口声声地问学生“感悟到了什么”?离开品读,脱离语境,又怎么去悟?可以这么说,没有对文章完整的感知,就不会有情感的产生,更谈不上道理的领悟,思想的启迪了。
面对学生上阅读课的迷茫和无助,我们更要思考。真正爱学生,就要还他们一片阅读的天空。要激发学生的 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确保学生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对文本的多元朗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张扬个性,完美人格。
四、忌只学不练,要读写结合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阅读的运用。我 们强调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其目的不仅在于给学生提供成千上万成功的写作模式,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另一方面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只有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学生的语文素质才能逐步提高。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现实情况是 学生作文缺少“真生活”。于是虚构作文,拼凑作文便成了学生作文的途径。学生写得索然无味,老师阅得毫无价值。当然这种作文现状与教师命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有很大关系。其实紧扣课文,或以课文内容为写作素材,或借鉴课文写法,抓小练笔积累,不失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如学了《最后一课》,让学生想象散学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各有怎样的表现,把想象到的内容写下来;学了《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让学生写写《热闹的课间》;学了《散步》,让学生自选内容表现尊老爱幼的主题;学了《木兰诗》,让学生改写“家人喜迎木兰归”这一节;学了《珍珠鸟》,让学生学习课文通过细腻的描写抒发感情的写法,写一种可爱的动物或植物……这种读写结合学语文的方法,既解决了学生作文“苦于无米下锅”的问题,又及时地运用了课文的写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肯下功夫果自甘。只要教师有刻苦的敬业精神,有善于观察的目光和勤于思考的头脑,我们一定会在“阅读教学”这块沃土上收获金色的果实。
(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马营九年一贯制学校)
一、忌无的放矢,要目的明确
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明白,一篇文章要有明确的中心,材料要为中心服务。同样,一节课也要有中心,所安排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都是为中心服务的。语文学科,课时多,作文批改工作量大,教材又在变,诸多原因导致语文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钻研教材,往往是备课赶不上上课,甚至出现“教案和上课两张皮”现象。教师只知道要讲什么,却来不及思考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怎样讲效果好,学生究竟能学到什么等这些更重要的问题。无的放矢的现象就这样产生了。这种现象让语文老师苦恼、困惑:自己辛辛苦苦地教,学生认认真真地学,为什么学生的语文水平却不见提高呢?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能不思考。思考用于研究教材、备课、批改作业的时间怎样分配更合理,更有效;思考这节课我要教会学生什么,学生在这节课到底学会了什么;思考通过一篇文章,要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获得哪种能力,受到哪些教育;思考一个单元中哪些文章要作为精讲篇目,是不是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要学等问题。在不断的思考中,我们的语文课才能上得“有目标可依”,“有规律可循”,才能克服课堂的随意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二、忌面面俱到,要重点突出
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同一篇课文,由不同的老师来教,他们确定的知识点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过程的安排不同,就连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也可能不尽相同。就是同一位老师教授同一篇课文,由于授课时间的变化,随着自己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经验的丰富,阅历的增加,对文章的处理也会改变。语文教学的灵活性给语文教师带来了展示教学个性,教学风采的优势,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摸不住语文教学的规律,吃不透教材、抓不准教学重点、难点时,老师们便无地选择了“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于是每一课都要学生字、记解词,介绍作者,全解结构,分析内容,概括主题,总结写法。结果呢?很简单,面面俱到导致面面不到,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每一环节都可能是蜻蜓点水,过眼云烟。
面对这种劳而无趣,劳而无功的教学现象,我们也不能不思考。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学习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要做到准确、精当。然后依据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练习作业等。只有我们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规律性的东西,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真正展现出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诱人魅力。
三、忌一味分析,要注重多读
阅读的过程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阅读文本,不仅仅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与文本展开的心灵对话。这种对话,既包括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也包括与文本中人物、事件、景象等多方面内容的对话。学生只有通过多读、熟读,对文章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交流的“底气”。然而,看目前阅读课的课堂教学现状,老师依然是独霸一方的主角。他们怀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帮学生找文章线索,分析人物形象,替学生感知文章大意,理清结构层次,甚至代学生谈学完文章的感受。辛苦之余,老师也不免埋怨学生:我都累成这样了,你们怎么还不会?大家想想,老师像一层厚障壁,千方百计地挡住学生,不让他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只允许他们与自己对话。学生没有对课文的朗读、理解,拿什么来对话?老师口口声声地问学生“感悟到了什么”?离开品读,脱离语境,又怎么去悟?可以这么说,没有对文章完整的感知,就不会有情感的产生,更谈不上道理的领悟,思想的启迪了。
面对学生上阅读课的迷茫和无助,我们更要思考。真正爱学生,就要还他们一片阅读的天空。要激发学生的 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确保学生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对文本的多元朗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张扬个性,完美人格。
四、忌只学不练,要读写结合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阅读的运用。我 们强调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其目的不仅在于给学生提供成千上万成功的写作模式,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另一方面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只有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学生的语文素质才能逐步提高。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现实情况是 学生作文缺少“真生活”。于是虚构作文,拼凑作文便成了学生作文的途径。学生写得索然无味,老师阅得毫无价值。当然这种作文现状与教师命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有很大关系。其实紧扣课文,或以课文内容为写作素材,或借鉴课文写法,抓小练笔积累,不失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如学了《最后一课》,让学生想象散学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各有怎样的表现,把想象到的内容写下来;学了《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让学生写写《热闹的课间》;学了《散步》,让学生自选内容表现尊老爱幼的主题;学了《木兰诗》,让学生改写“家人喜迎木兰归”这一节;学了《珍珠鸟》,让学生学习课文通过细腻的描写抒发感情的写法,写一种可爱的动物或植物……这种读写结合学语文的方法,既解决了学生作文“苦于无米下锅”的问题,又及时地运用了课文的写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肯下功夫果自甘。只要教师有刻苦的敬业精神,有善于观察的目光和勤于思考的头脑,我们一定会在“阅读教学”这块沃土上收获金色的果实。
(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马营九年一贯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