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鲤传尺素年年庆有余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remsl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多月前,一件五彩鱼藻纹罐成了“网红”。
  这件来自中国的瓷器在英国一家拍卖行拍出了81万英镑的高价,约合人民币691万元。它不但打破了该拍卖行的拍卖成交纪录,还引起了行家里手的广泛关注。瓷器拍高价屡见不鲜,这件为啥惹眼?原来其最初被作为赝品来上拍,估价1800英镑。不过,在不少人看来,它却不是赝品,而是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明代嘉靖时期的器物,在各方争夺下这件估价仅为1万多元人民币的小玩意竟然拍出了超估价450多倍的身价。
  这件五彩鱼藻纹罐的真伪问题一时也成了行家热议的话题,有人认为买家捡了一个“大漏”,也有人认为它“一眼假”。在这儿暂且不论其真假,不过单凭一次拍卖就能引起这么大争议,也足见此类瓷器的来头不小。
  中国人喜爱鱼纹,因鱼与“余”同音,人们常用来比喻“年年有余”,以求吉庆和幸运。而早在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彩陶盆中便见绘有鱼的图案,而在历朝历代的瓷器珍品中,最负盛名、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类当属明代嘉靖时期的五彩鱼藻纹罐。
  这种罐敦实圆润,设色以黄、红、绿、褐和青花蓝色为主。罐腹中央以五彩绘八尾红鲤,各自遨游在布满了莲花、水草和浮萍的池塘中,形态殊异,怡然自得。传世的明嘉靖五彩鱼藻纹大罐十分稀罕,大多藏于世界顶级公私博物馆里。
  | 鱼之寓 |
  在罐上用鱼藻纹作大面积的主题性装饰,在嘉靖五彩罐之前即有先例,最辉煌的例子当属元代的青花鱼藻纹大罐,其中又以藏于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磁博物馆的元青花鱼藻纹大罐为典型代表。有明一代御瓷上装饰鱼藻纹始见于宣德时期,但多限于小件器皿。成化时期虽有青花釉里红鱼藻纹高足碗,但首先其形制较小,其次纹样如鱼、莲花、水草等的细节描绘远远不能与元青花时期相提并论。直到嘉靖朝,鱼藻纹大罐在沉寂了将近200年之后再度重现,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奠定了与元青花鱼藻纹大罐并驾齐驱的历史地位,在中国陶瓷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嘉靖时期鱼藻纹能够重振辉煌,究其原因与当时学术界为了冲破儒家学说的长期统治藩篱而热衷于道教玄学有关。加上当时嘉靖皇帝沉迷于炼丹成仙,他一生崇信道教,嘉靖二十一年之后他更是不理朝政,潜心修玄,以致当时烧造的御瓷当中不乏道教色彩浓厚的器皿,这正是五彩鱼藻纹罐出现并流行的根本原因。
  因此,不论当时的官窑还是民窑,反映道教意识的纹样都开始流行起来。“鱼”这一形象在道教思想和信仰中有着重要地位。道家尊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有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即“小鱼”也。庄子有“濠梁观鱼”的典故,“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惟有从心而游,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西汉刘向在《列仙传》中曾经记载过战国时期赵人琴高得道成仙之时,便是乘着一条红色大鲤鱼出现在水面上的。明宣德年间著名的宫廷画家李在更绘有《琴高乘鲤图》,将这一传说用丹青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鲤鱼遂成为道家信徒敬仰的圣物,被称为“赤晖公”。
  此外,鱼纹图也是祥瑞之意的代表图案。《诗·小雅》中“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即有盈余之意。而此五彩鱼藻纹盖罐,将“有余图”的构图推向了高峰。因器物款署“大明嘉靖年制”,是为御用器,按官窑规制,是先由宫廷画师绘制纹样后,奉旨依样烧造,所以要民窑鱼藻纹罐的图案讲究大得多。其器盖上等距绘四尾游鱼,是为“四序有余”,即一年四季皆有盈余;器身一周绘八尾游鱼,潜台词则为“八方有余”;合成共十二尾也有寓意,因古人常以十二指代众多,如南齐王融《望成行》诗中“金城十二重,云气出表里”。也常以之指一天,即十二时辰,如吴越时望江亭名对“三千里路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所以,此图案构成总括为四序、八方、十二时中皆有余。
  | 鱼之绘 |
  明代的陶工要将“鱼”这一极富道家含义的符号移植到瓷器图案上,多以文人画册作为摹本,创造了许多符合文人审美情趣的器物。嘉靖时期,有一位宫廷画家刘节,他与其父刘进都是当时画水族的高手。刘节的早年之作曾得到文人卞荣的赞誉。《无声诗史》记载曰:“世庙时供奉内殿。善绘鱼,尤神于鲤,矫首振尾,有一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跃九霄之神,云从霖雨之势”。
  如果将刘节的传世作品《藻鱼图》与明嘉靖五彩鱼藻纹大罐相对照,不难看出前者为后者母本的可能性极大。除了游鱼的形体特征、动姿角度外,最明显之处莫过于浮萍描画的相似性,刘节《藻鱼图》右上角的两处浮萍被画家艺术性地处理成方中带圆的几何形,并且每丛浮萍由中心向外由细线连接呈放射状排列,有红色和绿色两组重叠分布。在嘉靖五彩鱼藻大罐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浮萍同样的被画成圆中带方的形状并且由中心向外呈放射状,也有红色和绿色两种,不过没有重叠而是分为独立两组摆放。
  嘉靖时期的五彩御瓷是当时被大为推崇的品类,无论是色彩关系的处理、运用,还是整体绘画风格、品味、意趣、造诣等,都与明成化年间的五彩瓷有着明晰的继承关系,甚至像一个人或一代人的作品,很有可能是造就成化辉煌的同一批人在嘉靖初年艺业的延续。而此类五彩鱼藻纹大罐正是嘉靖五彩御瓷代表的翘楚之作,珍稀无比,为瓷史之重要名品,历来都为藏家所推崇。
  其造型敦实而秀润,盖钮上多层莲瓣纹,盖面绘八宝璎络纹和莲池游鱼纹,肩部是一周方形五彩莲瓣纹,与胫部的芭蕉叶相呼应。腹部主题纹饰池塘鱼藻纹,画中五彩金鱼浮游其中,鲜活跳跃于浮萍和水草之间,悠然自在,形态各异,水草妖娆浮动,虽无画水,而水自然而现。其施彩风格豪迈,繁缛华丽,色泽浓妍,变化丰富,红彩苍雅深沉,一如枣皮之色,为典型的嘉万彩瓷之特征,绿彩厚润而翠意闪现,极具厚实质感,绝无晚清仿品之飘浮黯淡,黄彩鲜明而不俗,仿若金箔贴附,绘饰诸鱼所用的橙红彩颇为独特,沉凝内敛,是由矾红与黄彩相混而成的。总而言之,诸彩相配得当,相互辉映,显现了嘉靖御窑五彩红妍绿翠的艺术特色,一如前人赞誉:“龙凤花草各肖形容,五彩玲珑极尽华丽”。所见诸鱼鳞鳍清晰,飘逸灵动,极具神采,虽其绘画之线条并非如明早期官窑或清代官窑那般工致细密,然则古拙有力,运笔恣肆而不失神韵,在鱼儿与水藻的空间分布上亦是十分自然,绘者似未刻意经营画面空间,然而此类“池塘小景”画面则给人以意蘊无穷之感,因为它质朴自然的生动,得以更好地展现诸鱼无拘无束的游姿。
  | 鱼之藏 |
  检阅当今公开的典藏资料,明嘉靖时期的五彩鱼藻纹大罐尚存不过十来件,分别藏在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其中原装盖者占四例,至为珍罕。除此式样之外,传世所见的嘉靖五彩鱼藻纹大罐还有另外两类,其中一类罐身下敛、形体收小,实例藏于大英博物馆藏品,存世珍罕,只得数例,与本类五彩鱼藻纹罐纹饰相同,所用的宫廷粉本应该一致,烧造时间也应相同。另外还有一类青花矾红鱼藻纹大罐,除了鱼纹以矾红彩描绘以外,其余均为青花,目前在首都博物馆藏有一例。
  除了馆藏品以外,在拍卖市场上也偶有此类大罐的掠影。曾經为“暂得楼”旧藏的两件嘉靖鱼藻纹大罐在多年前先后上拍,一件见拍于1985年6月纽约苏富比,成交价?110万美元,创当时中国瓷器成交价记录;另一件于1992年见拍,成交价为260万美元,按当时汇率约2000万元人民币,又一次创下中国瓷器的成交纪录。而在2000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来自英国私人珍藏的一件鱼藻纹罐露面时,更以4404.47万港元成交,约为4500万元人民币。
  作为嘉靖御瓷之最杰出的代表,此式五彩鱼藻纹罐的出现切实地提升了嘉靖官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极大地改变明后期世人对嘉靖官窑的评价。清初叶梦珠于《阅世编》评阅称:“磁器,除柴、定、官、哥诸窑而外,惟前朝之成窑、靖窑为最美,价亦颇贵。”叶氏为明末清初人,此见解正是代表了晚明以来士人的审美结果。入清以后,嘉靖御瓷之五彩鱼藻图案深得清宫钟爱,康熙朝曾将之摹造于五彩瓷盘上,并署款为“在川知乐”以昭示其寓意,亦成为有清一代显赫的名品。由此可观,嘉靖五彩鱼藻罐对后世影响之深远。
  此类瓷器所代表的嘉靖五彩的艺术成就非凡,虽然没有永宣青花瓷的豪迈激昂,也不曾有雍乾彩瓷的纤巧媚丽,却彰显出自身独特的艺术格调,开创出朴拙华美的新境界。《陶雅》谓:“万历五彩,草昧初开,往往显其拙相。”不独万历者如此,嘉靖者亦然。此一“拙”字足见嘉靖五彩的真谛,“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
  嘉靖五彩鱼藻纹大罐是继元青花鱼藻纹大罐之后最显赫的陶瓷艺术佳作。如今阅经500年沧桑变幻,历尽无数人间风霜,似乎向人们述说着明世宗一朝的故事,传播出那个时代的工艺之美。
其他文献
张爱玲(1920年至1995年)和胡兰成(1906年至1981年),俩人都活了七十五岁。  有人如此比喻:“在胡兰成大理论的巨额大钞上,直可以瞧见张爱玲花枝春满的水印显相。”  有人如此评论:“都说张爱玲才气高,其实胡兰成的才气更高。”  有人愤愤不平:“他未必是她心口的一颗朱砂痣,但一定是别人眼里的一抹蚊子血。”  张爱玲胡兰成,皆为文章高手,一时无两,从相识相知到情断意绝,用不着鸿往雁来这一套
期刊
做完一期特别策划总有些想说的话,今天来说说“用心”。  互联网+进入我们的生活,这本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可我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改变打乱了生活——被互联网绑架了。  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感情和观念意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在这种节奏中,我们对周围的人、事、物开始心不在焉起来。有了手机,问候便在顷刻之间到达,人们不用再鸿雁传书;有了手机,汗牛充栋只是词典中的故事,人们不用再案
期刊
说来惭愧,虽是做这样一篇文章,自己动手写家书的次数却是少得可怜,这或许与“80后”生活的年代有关。所谓见字如面,我对此最早的记忆要数年幼时爷爷的来信,老爷子有个习惯,每次都要把对儿子的嘱咐——“好好工作、注意安全!”当成结尾。那一笔一画的刚劲,规矩中又似乎带有一种要穿透纸张的力量,莫名地让人觉得这八个字就是他在耳提面命。  而当时比家书更“厉害”的,还有一种叫作电报的东西。只要单位通知:谁谁,你家
期刊
远行、离别对于古人来说是很苦涩、艰难、沉重的。但也正是因为这苦涩、艰难与沉重,使得远行、离别成了古人生活中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既如此,就必须有一种比较庄严、神圣的仪式来彰显其非同寻常与重大,这仪式就是饯行。  由于出门后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这一别很可能就是永诀,所以古人分外重视离别的仪式,这种重视又使得这仪式具有了深層的意味。古人最隆重的送别仪式就是为游子设宴饯行,这宴席可能设在家中,也可能
期刊
近段时间以来,北京雍和宫、杭州西湖雷峰塔古塔遗迹等地的乱扔“许愿钱”现象引发舆论关注。尽管管理方设有相关提示,卻仍有不少人熟视无睹。据悉,向文物投币是国内多个景区的“老大难”问题,不光影响秩序,对文物的伤害也很大。相关人士表示,既要保护好文物,又要考虑到游客游览的直观感受,因此提高文明游览的自觉性很重要。
期刊
古人在出发前,送行者会把远行人一直送到路口,并要折枝相送。虽然是随手之物,但礼轻情意重,寓意深刻。  在春季送别,最流行的是“折柳”。“折柳”是古代社会生活中最有格调的风俗之一,這种风俗是怎么产生的?有人从“柳”谐音“留”上分析,认为“折柳”是挽留的意思。其实“折柳送别”风俗的形成,与时节和柳本身有关系。柳树生命力极强,插土即活,是古代行道树的主力树种之一,路边河畔都可见到。古人送别亲友,从路边生
期刊
虚谷是近代海派畫坛早期非常重要的一位艺术家,他先为清军参将,后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忽“意有感触,遂披缁为僧”。虽然但是出家后的虚谷既不入寺、也不礼佛,而是游寓海上艺林以鬻画为生。  虚谷的艺术中透出的世俗情怀以及在艺术形象、笔墨色彩方面做出的革新,呈现出对于传统文人画风的极大偏离,而与近现代的审美趣味架起了一座桥梁,这是我们仍能够和虚谷的艺术进行精神往还的原因,也是虚谷艺术的魅力所在。  |
期刊
画外音:  相较于离别的云淡风轻,我们思念的淡薄更令人忧心。可以确认,我们已经离不开科技,就如我在写这段文字时,同样得面对屏幕。  屏幕让思念荡然无存,你面对屏幕中的另一个人,看似触手可及,实则已将感情变成了一组代码和程序。一代代人对高科技的依赖使得生而具备的感情培养皿里思念的养分越来越少,感情树干中思念的一部分已然枯萎。  没有什么可以替代思念,它的淡化引来的可能是人性的悄然改变——友情不再那么
期刊
望江楼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市区东南锦江岸边,唐代女诗人薛涛曾在此汲取井水,手制诗笺,并在此留下了许多诗句。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久闻薛涛之名的元稹来到蜀地后与薛涛相约见面,二人的爱情之火由此燃起。迟来的爱情让薛涛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然而很快元稹调离川地,任职洛阳,细算起来他们在一起的日子不过3个月而已。  劳燕分飞,两情远隔,此时能够寄托相思之情的唯有诗歌了。薛涛迷上了写诗的信笺。她对
期刊
提及与离别相关的酒与歌,人们必会想到唐代诗人王维,想到他那首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  唐开元年间的某年春季,在渭城(今陕西咸阳)的一家客店内,王维正为一位姓元、弟兄排行在二的朋友饯行。这位元二先生是奉了朝廷之命前往安西(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在今吐鲁番一带设置了安西都护府)的。新柳萌芽,一片青绿,小雨浥尘,空气清新,多么适心惬意的环境呀!但屋内的王维与元二却在高谈低诉中充荡着绵绵的离别伤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