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兔和月亮》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一只白兔独具赏月的慧心,因此,诸神之王把月亮赏赐给它。但得到月亮后,白兔却生出了无穷的得失之患,于是,它主动把月亮还给了诸神之王。故事内容生动浅显,但蕴含的寓意较为难懂,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能起到较好作用的文章。
《教师参考用书》把寓意简单地概括为拥有巨大的财富会引起无穷的得失之患。我不认同,我认为作者提倡的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
回到内容看,白兔得到月亮之前,她是心旷神怡在赏月,而得到后,就心如刀割了。这说明白兔的人生态度就是 “或以物喜,或以己悲”。其实也是现代人常有的一种生活态度!
我想起了那条引起全国轰动的“老父卖肾助女儿追星”的新闻,一名 28岁的女子自16岁开始迷恋刘德华后,便停止学习和工作。其双亲为达成女儿心愿,不惜倾家荡产卖屋卖地及借贷,甚至还想到卖肾。后来,68岁的父亲在陪女儿到香港參加刘德华歌迷会活动后跳海自杀,其女儿仍未醒悟,甚至想要整容以求得刘德华的青睐。
这不就是现实版的《白兔和月亮》吗?只是,白兔毕竟慧心未泯,而我们人呢?
现代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却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成败得失让人或惊或惧、或喜或悲。
《幽窗小记》中有这样一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我认为这副对联是对《白兔和月亮》寓意最好的注解。
寥寥数语,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物、名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
历史总会让人唏嘘感慨。你看苏轼与柳宗元两人都曾饱受政治的戏谑,空有报国之志、满腹才情,却只能在远离政权中心的荒野踽踽独行。相同的境遇,相同的心情,却演绎出不同的人生,让后人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读出了他们人生态度的不同。
虽然“同是天涯沦落人”,但苏轼的豁达、乐观却是柳宗元所难企及的。苏轼能从现实烦恼中解脱出来,珍惜现时以迎来日,采取一种宠辱不惊,名利身外的人生态度。尽管被一贬再贬,甚至被贬到岭南——那瘴疫肆虐、九死一生的蛮荒之地,他依然还乐滋滋的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常常忘却自身遭遇之不幸,所到之处,都尽力为地方做好事,受到老百姓的真心热爱,自己也乐得“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
而柳宗元呢?他始终不忘的是自身的遭际堪伤和重返朝堂的愿望。所以,即使看到小石潭那“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清幽环境,看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的动人美景,他依然感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可久居”!虽然发现了西山“悠悠乎与浩气俱,洋洋乎与造物者游”,他也只是感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让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暂时忘却现实生活中的痛楚而已,却没能做到真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正是太过在意于个人的荣辱得失,太过顾虑于自己仕途的荣枯,使得柳宗元年仅四十七岁就抑郁而终。同样,有“诗鬼”之称的唐朝诗人李贺也因深受打击而成天抑郁不安,一位奇才年仅27岁就消失于中唐的诗坛。
而苏轼却因拥有平和的生活态度寿享75岁!那深刻领悟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也活过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龄。
历史告诉我们,失意时需要去留无意,收获时仍需宠辱不惊。只有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
这就是课文告诉我们的寓意,也是我们都应当拥有的人生态度!
《教师参考用书》把寓意简单地概括为拥有巨大的财富会引起无穷的得失之患。我不认同,我认为作者提倡的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
回到内容看,白兔得到月亮之前,她是心旷神怡在赏月,而得到后,就心如刀割了。这说明白兔的人生态度就是 “或以物喜,或以己悲”。其实也是现代人常有的一种生活态度!
我想起了那条引起全国轰动的“老父卖肾助女儿追星”的新闻,一名 28岁的女子自16岁开始迷恋刘德华后,便停止学习和工作。其双亲为达成女儿心愿,不惜倾家荡产卖屋卖地及借贷,甚至还想到卖肾。后来,68岁的父亲在陪女儿到香港參加刘德华歌迷会活动后跳海自杀,其女儿仍未醒悟,甚至想要整容以求得刘德华的青睐。
这不就是现实版的《白兔和月亮》吗?只是,白兔毕竟慧心未泯,而我们人呢?
现代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却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成败得失让人或惊或惧、或喜或悲。
《幽窗小记》中有这样一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我认为这副对联是对《白兔和月亮》寓意最好的注解。
寥寥数语,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物、名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
历史总会让人唏嘘感慨。你看苏轼与柳宗元两人都曾饱受政治的戏谑,空有报国之志、满腹才情,却只能在远离政权中心的荒野踽踽独行。相同的境遇,相同的心情,却演绎出不同的人生,让后人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读出了他们人生态度的不同。
虽然“同是天涯沦落人”,但苏轼的豁达、乐观却是柳宗元所难企及的。苏轼能从现实烦恼中解脱出来,珍惜现时以迎来日,采取一种宠辱不惊,名利身外的人生态度。尽管被一贬再贬,甚至被贬到岭南——那瘴疫肆虐、九死一生的蛮荒之地,他依然还乐滋滋的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常常忘却自身遭遇之不幸,所到之处,都尽力为地方做好事,受到老百姓的真心热爱,自己也乐得“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
而柳宗元呢?他始终不忘的是自身的遭际堪伤和重返朝堂的愿望。所以,即使看到小石潭那“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清幽环境,看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的动人美景,他依然感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可久居”!虽然发现了西山“悠悠乎与浩气俱,洋洋乎与造物者游”,他也只是感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让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暂时忘却现实生活中的痛楚而已,却没能做到真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正是太过在意于个人的荣辱得失,太过顾虑于自己仕途的荣枯,使得柳宗元年仅四十七岁就抑郁而终。同样,有“诗鬼”之称的唐朝诗人李贺也因深受打击而成天抑郁不安,一位奇才年仅27岁就消失于中唐的诗坛。
而苏轼却因拥有平和的生活态度寿享75岁!那深刻领悟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也活过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龄。
历史告诉我们,失意时需要去留无意,收获时仍需宠辱不惊。只有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
这就是课文告诉我们的寓意,也是我们都应当拥有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