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教育人士在学科教学上达成了共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个性学习、快乐学习。让学生改变“学习是被迫行为”的思想意识,沉浸式体验学习过程,趣味解读知识,主动变知识、能力为生活前行的工具。为此,“情境”“活动”“指导”三要素成为了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发挥着激活、唤醒课堂的积极作用。那么,“情境”“活动”和“指导”如何体现并发挥效能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活动;指导
素质教育环境下,数学教学被定义为一场学生为了获取改变生存生活状态的能力而自主、自发进行了学习活动。所以,数学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辅导者、引导者和监督者,确保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状态。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情境、活动和指导三要素不容忽视。情境是激活认知经验,进行沉浸体验的“法宝”,学生在情境中得以看见数学的原始面貌,理解数学存在的实际意义;活动是激发学习兴趣,展开实践探索的“载体”,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动手实操和活跃思维过程,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培养数学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指导是答疑解惑,内化巩固的“手段”,学生通过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指导理解、内化知识,消除认知障碍,建构完善的数学知识框架体系。因而,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活用情境、活动和指导,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一、情境中自主学习
情境是数学世界与现实生活沟通的媒介,是抽象知识与客观事实对接的桥梁,以情境为学习环境,学生能够形象、具体地感知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原理和现实意义。因此,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在情境中发生并发展的,依赖于与数学有关的情境,学生完成了数学思维、学习能力、思想方法以及问题解决素养的培养。鉴于此,教师要积极构建情境,让儿童在体验环境中自主学习,强化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大小比较”时,我创建了生活情境,激活生活经验,让学生从既有经验出发自主判断和思考,建构数学知识。情境如下:
1.两个小朋友在玩儿跳绳,小红在跳了100下的时候停下了,小丽还在继续,跳到126下停止了,小丽胜出。
2.双胞胎去超市购物,妈妈说:“谁用最少的钱买到所需要的东西,回来之后有奖励。”结果,哥哥花了356元,弟弟花了378元,哥哥获得了奖励。
那么,为什么小丽胜出,又为什么哥哥获得奖励呢?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吗?
由于情境来自于生活,学生很容易就做出了判断100<126、356<378,掌握了“前小后大”判断数大小的方法。所以说,情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从中掌握数学学习之道,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二、活动下探究学习
活动是一种手、脑结合的学习活动,既能赢得学生的喜欢,又能切实锻炼智力。因此,数学教学中组织一些活动有益无害。在活动环境中,学生会自觉参与探究,利用认知经验进行抽象思维,经过推理、分析等思维性质的行動,发现、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教学“探索规律”时,为了让学生发现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的联系,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掌握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我组织了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动手、动脑,推导出事物的内在规律。比如拼图游戏活动,一张图片上依次排放着一朵红花、两朵黄花、一朵红花、三朵黄花、一朵红花、四朵黄花、一朵红花,学生需要根据前面的排列提示推导出下面图片的排放方法。在动手摆放图片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规律,即,1、2、1、3、1、4……以红为先,黄花为后,红花永远为1,黄花从2开始每次排放的时候多1朵。经过实践探索活动,学生提高了探究学习能力,增强了数学思维,强化了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加快了核心素养的渗透与落实。
三、指导里个性学习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个性化、全面性发展的人才,期望学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学习之路,获得终身学习能力。而个性学习的关键在于有针对性地指导,在弥补缺陷的同时强上更强,突出优势的同时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指导,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有效指点,强化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素养。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思维认知无法解决的问题,此时,我会及时指导,帮助学生突破困境,把握学习方法,提高个性化学习能力。比如“7÷2”的竖式运算中,学生按照能除尽的方法计算,面对剩“1”的情况不知所措。此时,我将“1”合理化,告诉学生:这是余数,板书为:7÷2=3……1。这种关键处指导的办法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个性化理解知识。所以说,指导有助于实现数学有效教学。
总之,情境、活动和指导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三件“法宝”,对于核心素养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推动大有帮助。教师要合理运用三件“法宝”,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奎,马丽君.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33(4):36-39.
[2]刘广智.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J].小学教学参考,2018,(9):37.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活动;指导
素质教育环境下,数学教学被定义为一场学生为了获取改变生存生活状态的能力而自主、自发进行了学习活动。所以,数学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辅导者、引导者和监督者,确保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状态。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情境、活动和指导三要素不容忽视。情境是激活认知经验,进行沉浸体验的“法宝”,学生在情境中得以看见数学的原始面貌,理解数学存在的实际意义;活动是激发学习兴趣,展开实践探索的“载体”,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动手实操和活跃思维过程,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培养数学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指导是答疑解惑,内化巩固的“手段”,学生通过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指导理解、内化知识,消除认知障碍,建构完善的数学知识框架体系。因而,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活用情境、活动和指导,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一、情境中自主学习
情境是数学世界与现实生活沟通的媒介,是抽象知识与客观事实对接的桥梁,以情境为学习环境,学生能够形象、具体地感知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原理和现实意义。因此,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在情境中发生并发展的,依赖于与数学有关的情境,学生完成了数学思维、学习能力、思想方法以及问题解决素养的培养。鉴于此,教师要积极构建情境,让儿童在体验环境中自主学习,强化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大小比较”时,我创建了生活情境,激活生活经验,让学生从既有经验出发自主判断和思考,建构数学知识。情境如下:
1.两个小朋友在玩儿跳绳,小红在跳了100下的时候停下了,小丽还在继续,跳到126下停止了,小丽胜出。
2.双胞胎去超市购物,妈妈说:“谁用最少的钱买到所需要的东西,回来之后有奖励。”结果,哥哥花了356元,弟弟花了378元,哥哥获得了奖励。
那么,为什么小丽胜出,又为什么哥哥获得奖励呢?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吗?
由于情境来自于生活,学生很容易就做出了判断100<126、356<378,掌握了“前小后大”判断数大小的方法。所以说,情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从中掌握数学学习之道,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二、活动下探究学习
活动是一种手、脑结合的学习活动,既能赢得学生的喜欢,又能切实锻炼智力。因此,数学教学中组织一些活动有益无害。在活动环境中,学生会自觉参与探究,利用认知经验进行抽象思维,经过推理、分析等思维性质的行動,发现、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教学“探索规律”时,为了让学生发现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的联系,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掌握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我组织了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动手、动脑,推导出事物的内在规律。比如拼图游戏活动,一张图片上依次排放着一朵红花、两朵黄花、一朵红花、三朵黄花、一朵红花、四朵黄花、一朵红花,学生需要根据前面的排列提示推导出下面图片的排放方法。在动手摆放图片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规律,即,1、2、1、3、1、4……以红为先,黄花为后,红花永远为1,黄花从2开始每次排放的时候多1朵。经过实践探索活动,学生提高了探究学习能力,增强了数学思维,强化了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加快了核心素养的渗透与落实。
三、指导里个性学习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个性化、全面性发展的人才,期望学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学习之路,获得终身学习能力。而个性学习的关键在于有针对性地指导,在弥补缺陷的同时强上更强,突出优势的同时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指导,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有效指点,强化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素养。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思维认知无法解决的问题,此时,我会及时指导,帮助学生突破困境,把握学习方法,提高个性化学习能力。比如“7÷2”的竖式运算中,学生按照能除尽的方法计算,面对剩“1”的情况不知所措。此时,我将“1”合理化,告诉学生:这是余数,板书为:7÷2=3……1。这种关键处指导的办法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个性化理解知识。所以说,指导有助于实现数学有效教学。
总之,情境、活动和指导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三件“法宝”,对于核心素养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推动大有帮助。教师要合理运用三件“法宝”,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奎,马丽君.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33(4):36-39.
[2]刘广智.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J].小学教学参考,2018,(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