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明确指出:“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但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并不是高职教育的全部。从本质上看,高职教育仍然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认为,在新职业时代,实现能本位和人本性的有机融合,提升职业素质教育水平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职业素质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的功能性不足
近年来,随着以现代企业改革为主要标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教育在大众化教育的有利形势下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当前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诚然,高职教育的发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但是,当前部分高职院校还处在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型的阵痛过程中。由于受到“知识本位”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其办学理念没有及时的与时俱进,仍然习惯性地沿用原有中专或照搬普通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教学体系。这些高职院校的注意力更多的是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上,对怎样“以人为本”,从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来加强职业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由此而来,高职院校限于学制和学生素质等方面的局限,所培养的学生无论是在素质方面还是在技能方面都与社会的期望及企业的要求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从认识层面来讲,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模糊,这些学校的素质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相对独立的,存在于两个不同的工作系统,素质教育一般是学工系统来完成,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则属于教学系统来完成。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然而,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变种依然存在,仍然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书、拿文凭,不重视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高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更没有把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提到日程上来。这样的教育效果不是太理想,往往事倍功半。从实践层面来讲,制定培养目标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忽视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个别学校片面理解“就业导向”,以为只要让学生掌握了拟就业岗位的岗位技能,能够“零距离”上岗就达到了培养目标。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片面强调实用,舍弃了一些必要的人文和技术基础课程,对一些能有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隐性课程(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没有认真组织;在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片面强调“动手”能力,只重视岗位操作技能训练,忽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这样做表面上看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就业,实际上却是一种急功近利、牺牲学生将来的短视行为。
二、以强化核心能力为重点提升职业素质教育水平
针对职业素质教育中存在的职业核心能力功能性不足的问题,要改变目前素质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相对独立的模式,笔者认为首先需要进行理念创新,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模式;实施“校企合作”,精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增强交互和融合,着力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在动态运作中真正建构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体系的立体框架。
1.在职业素质教育中融入职业道德和核心能力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谓高素质指的就是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它内在的涵盖了对职业道德和职业核心能力的目标要求。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当前职业素质教育还必须着重加强两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加强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当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普遍要求,特别是诚信品质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是目前高职教育相对薄弱的环节,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二是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也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是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创新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建立二元融合的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教育培养机制。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按企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同时,企业的参与不但可以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供真实的职业情境,可以为实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提供便利条件,而且还能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一般来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可以由企业专家、行业专家、教育专家、专业教师等共同完成,企业、行业对员工的职业(岗位)要求,就是学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也只有通过大量调查、充分调研、反复论证,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政府可以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大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兴趣和小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可以积极探索与企业或行业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等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增强校企共同育人的吸引力和能力。
3.推进显性和隐性互补的职业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必须准确定位,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要根据企业的需求、现代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设计,尤其注重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将素质教育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内容全面融入相关课程中。通过情境教育、体验教育、社会实践等多种适合职业素质培养的教育形式,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一是在课程设置上,要建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课程体系。显性课程一般指的是学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和公共基础课,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和核心。隐性课程一般不体现在教学计划中,但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在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中,隐性课程既可以作为显性课程的有机补充,又可以与显性课程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隐性课程大多不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当前,有些高职院校对隐性课程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氛围的层面上。实际上,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来看,隐性课程的作用远非如此。我们可以以校园文化为例。美国斯坦福大学在人才培养中始终遵循“创业文化”,培养出了大批创业精英和杰出的企业家,成就了世界著名的“硅谷”,这是对校园文化育人作用的最好的诠释。二是在教学内容上,要把思想疏导与养成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职业指导、素质拓展、职业核心能力等各个环节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和職业素质。此外,还要倡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无论对于大学生培养品格、增长才干还是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在教学方法上,要打破传统的理论授课模式,突出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义导向和职业情境设计。落实职业活动导向、能力本位的行为导向教学法,通过项目、案例或课题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训练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全面提高职业核心能力。以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实行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为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积极寻找项目或产品进行设计,学生往往能设计出老师想象不到的效果。学生通过项目化的教学改革实践,在信息处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革新创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学生的潜能也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发挥。实践也充分证明,利用项目教学法,效果相对比较明显,符合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提高教学效能的比较切实有效的方法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第二届国际大会的建议指出:“职业技术教育不仅仅是为学员提供知识和为具体工作提供技能,还必须使学员更广泛地适应生活和工作岗位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诉求,在新职业时代,高职院校要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为导向,以素质为目标,不断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功能性需求。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一、当前职业素质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的功能性不足
近年来,随着以现代企业改革为主要标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教育在大众化教育的有利形势下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当前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诚然,高职教育的发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但是,当前部分高职院校还处在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型的阵痛过程中。由于受到“知识本位”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其办学理念没有及时的与时俱进,仍然习惯性地沿用原有中专或照搬普通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教学体系。这些高职院校的注意力更多的是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上,对怎样“以人为本”,从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来加强职业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由此而来,高职院校限于学制和学生素质等方面的局限,所培养的学生无论是在素质方面还是在技能方面都与社会的期望及企业的要求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从认识层面来讲,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模糊,这些学校的素质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相对独立的,存在于两个不同的工作系统,素质教育一般是学工系统来完成,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则属于教学系统来完成。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然而,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变种依然存在,仍然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书、拿文凭,不重视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高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更没有把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提到日程上来。这样的教育效果不是太理想,往往事倍功半。从实践层面来讲,制定培养目标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忽视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个别学校片面理解“就业导向”,以为只要让学生掌握了拟就业岗位的岗位技能,能够“零距离”上岗就达到了培养目标。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片面强调实用,舍弃了一些必要的人文和技术基础课程,对一些能有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隐性课程(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没有认真组织;在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片面强调“动手”能力,只重视岗位操作技能训练,忽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这样做表面上看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就业,实际上却是一种急功近利、牺牲学生将来的短视行为。
二、以强化核心能力为重点提升职业素质教育水平
针对职业素质教育中存在的职业核心能力功能性不足的问题,要改变目前素质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相对独立的模式,笔者认为首先需要进行理念创新,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模式;实施“校企合作”,精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增强交互和融合,着力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在动态运作中真正建构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体系的立体框架。
1.在职业素质教育中融入职业道德和核心能力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谓高素质指的就是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它内在的涵盖了对职业道德和职业核心能力的目标要求。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当前职业素质教育还必须着重加强两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加强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当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普遍要求,特别是诚信品质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是目前高职教育相对薄弱的环节,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二是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也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是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创新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建立二元融合的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教育培养机制。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按企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同时,企业的参与不但可以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供真实的职业情境,可以为实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提供便利条件,而且还能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一般来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可以由企业专家、行业专家、教育专家、专业教师等共同完成,企业、行业对员工的职业(岗位)要求,就是学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也只有通过大量调查、充分调研、反复论证,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政府可以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大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兴趣和小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可以积极探索与企业或行业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等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增强校企共同育人的吸引力和能力。
3.推进显性和隐性互补的职业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必须准确定位,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要根据企业的需求、现代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设计,尤其注重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将素质教育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内容全面融入相关课程中。通过情境教育、体验教育、社会实践等多种适合职业素质培养的教育形式,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一是在课程设置上,要建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课程体系。显性课程一般指的是学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和公共基础课,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和核心。隐性课程一般不体现在教学计划中,但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在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中,隐性课程既可以作为显性课程的有机补充,又可以与显性课程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隐性课程大多不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当前,有些高职院校对隐性课程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氛围的层面上。实际上,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来看,隐性课程的作用远非如此。我们可以以校园文化为例。美国斯坦福大学在人才培养中始终遵循“创业文化”,培养出了大批创业精英和杰出的企业家,成就了世界著名的“硅谷”,这是对校园文化育人作用的最好的诠释。二是在教学内容上,要把思想疏导与养成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职业指导、素质拓展、职业核心能力等各个环节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和職业素质。此外,还要倡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无论对于大学生培养品格、增长才干还是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在教学方法上,要打破传统的理论授课模式,突出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义导向和职业情境设计。落实职业活动导向、能力本位的行为导向教学法,通过项目、案例或课题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训练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全面提高职业核心能力。以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实行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为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积极寻找项目或产品进行设计,学生往往能设计出老师想象不到的效果。学生通过项目化的教学改革实践,在信息处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革新创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学生的潜能也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发挥。实践也充分证明,利用项目教学法,效果相对比较明显,符合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提高教学效能的比较切实有效的方法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第二届国际大会的建议指出:“职业技术教育不仅仅是为学员提供知识和为具体工作提供技能,还必须使学员更广泛地适应生活和工作岗位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诉求,在新职业时代,高职院校要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为导向,以素质为目标,不断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功能性需求。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