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80多年前,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的党性、优良的作风和铁的纪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闯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井冈山由此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开篇,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在两年零四个月的井冈山斗争中,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井冈山人民用生命与鲜血投了中国共产党最忠实的一票。纵观历史,我们发现在历史的深处,井冈山时期赢得老百姓的全力拥护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始终真心实意为老百姓谋利益、谋幸福,这对当前开展民生建设,解决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井冈山斗争;民生;启示
从井冈山开始的中国革命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谋求受压迫受剥削的中国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就是“为人民谋幸福”,这实质上就是对民生的关切——而且是深刻的根本的长远的关切。关切民生,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中国的红色政权得以存在、发展、壮大直至取得全国胜利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老百姓把共产党当作自己的救星,把红军当作自己的子弟兵,并且心甘情愿地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打天下、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理由。
井冈山时期,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根据地和外界的一切经济联系被切断,敌人的经济封锁,给红军的给养造成了困难,近千人的吃饭难以为继,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也极度匮乏,给边界军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根据地内老百姓的生活成了革命巩固和发展的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边界党制定正确的民生政策,进行有效的经济斗争,开展经济建设,是解决红军给养,安定群众生活,解决民生问题,维持革命战争,巩固红色政权的必然选择。边界党对军队的给养与人民群众的生活非常关心。为此,毛泽东和朱德等一道,采取了许多正确的原则和有力的措施来积极发展生产,克服经济上的困难,解决民生问题。
一、井冈山斗争时期革命先辈真心实意的为民情怀是当前开展民生建设的生动素材
民生问题是一切文明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根本性问题。政府是以民众利益作为其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承担起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责任。湘赣边界的经济,基本上是半封建的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固定的商业网点,更谈不上工业。加之敌人的严密军事封锁,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的共计十分困难,民不聊生。1927年,红色铁流汇聚到井冈山,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不仅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使井冈山的人民得到了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土地,还注意关心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疾苦和需求,切实解决群众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实际问题。毛泽东、朱德等率先垂范,在血与火的战争岁月中不辞劳苦,翻山越岭,深入田间地头,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记在心头,全心全意为根据地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处处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己任,反对“衣分三色,食分五等”。红军每到一个地方总是先走进百姓家访贫问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毛泽东为群众修井台、疏泉眼;朱德与老百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彭德怀给群众发放银元;陈毅带病为农民割禾等等场景,至今还在井冈山广为流传。正是这种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生死与共的为民情怀,构筑了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才使幼小的红军打破了敌人的一次次 “进剿”与“会剿”,开启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征程。
改善民生问题是当今乃至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党和政府的价值追求。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说,民生问题不仅是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也是一个政府的责任问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党性教育,使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始终为人民谋利益,才能凝聚人心,积聚力量,这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在机遇前作未有,挑战前作未有的新时期,民生问题也在不断凸显,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必然要建设责任政府。近年来,尽管我国各级政府的责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在民生问题上,政府责任缺失的现象还是有时屡见不鲜。可以说,如何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真正实现政府的责任目标,是推进我国政治和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改善民生是服务型政府的第一责任,各级政府必须践行以民为本、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上的执政理念。
二、井冈山斗争时期民生建设实践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民生建设,因为毛泽东及其领导的边界党和政府以正确的执政理念,采用了科学合理的执政方式、执政手段,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成功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民生建设的丰富经验,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辉,为无产阶级革命政权建设开了先河。
(一)发展根据地农业生产,改善老百姓生活。毛泽东从“边界的经济,是农业经济”的实际出发,领导井冈山军民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工农革命军每到一地,就分兵发动群众,积极参加生产劳动。边界各级工农兵政府,也切实加强了对根据地农业生产的领导,普遍颁发布告,加以引导。如宁冈县第三区第八乡苏维埃政府在1928年5月就颁布“红军帮我工农,瓜分地主良田。属乡均已分好,务遂耕耘在前”的布告。针对根据地内大多数青壮男子都参加红军和赤卫队去了,耕种主要依靠女子和家里剩下些老弱病残的实际,各级工农兵政府大力发动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广泛开展劳工换工和农具耕牛互助,对军烈属的土地还采取组织劳力实行包耕、代耕,使得各地的农业生产不仅没有受到影响,相反,随着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农业生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28年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普遍获得农业大丰收。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二)创办根据地工业,奠定物质基础。1928年初,以工农革命军攻占遂川时缴获的几架缝衣机和大量布匹为基础,在宁冈桃寮村张家祠创办了被服厂,主要是生产部队军衣、军帽、绑腿带,子弹带等。红四军军械处的前身,是1927年l0月毛泽东在宁冈茅坪的步云山白云寺里创办的一个修械所,这是根据地最早的军事工业。开始时仅有7、8人,后来发展到10多人。朱毛会师和龙源口大捷后,边界进入鼎盛时期,要求军需工业有相应的发展。于是,1928年7月在茨坪李清发家里创办了红四军军械处,有20多个工人,主要是打造梭标、大刀,修理枪支和造单响枪,能够修理枪、炮,“黄洋界上炮声隆”中的迫击炮,就是当年在茨坪军械所修好的。除创办军需工厂外,还积极恢复和发展了民用工业生产。如编织、缝纫、铁器、木器、篾器等个体手工作坊。通过生产满足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内创办的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不仅有力地支援了战争,而且稳定方便了群众的生活,从而奠定了红色政权的物质基础。
(三)开辟根据地墟场,活跃经济。为了发展根据地内外的物资交流,活跃根据地的经济,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毛泽东和边界党领导根据地人民改造了草林圩场,开辟了大陇圩场。一是改造和恢复草林圩场。草林圩场是遂川县境临近井冈山的一个农村集市,但由于当地土豪劣绅的摧残,圩场日渐萧条。红四军到达遂川后,废除了苛捐杂税,采取保护中小商人的政策,迅速打开了草林圩场的局面。圩日,商人和群众纷纷而至。毛泽东在其《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说到:“草林圩上逢圩(日中为市,三天一次),到圩两万人,为从来所未有。”二是开辟大陇圩场。1928年5月下旬,毛泽东和边界党接受宁冈县委书记龙超清和边界政府主席袁文才的建议,决定在靠近湖南县边界的大陇开办一个红色圩场,以此沟通赤白贸易。7月15日大陇圩场一开圩就出现了空前活跃、繁荣的景象。三是为了开展红色区域对白区的商业交换,沟通赤白区域的物资交流,成立了竹木委员会。1928年底,边界工农兵政府在根据地设立了竹木委员会。通过有组织地,有渠道地向白区输送各种根据地盛产的竹、木、油、茶等物资,建立起赤白贸易线,活跃了根据地经济。
(四)铸造根据地货币,促进商品流通。1928年5月五斗江战斗以后,湘赣边工农兵政府在上井创办了红军造币厂。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内创办的最早的造币厂。由于没有经验,经过反复试验,不断改进提炼和压模的技术,终于造出了质量较好的墨西哥版、有老鹰头、上面打上了“工”字的银元。为了提高“工”字银元的信誉,根据地政府在各地设有兑换处,“工”字银元可以兑换“袁大头”;同时还规定,凡持“工”字银元到自己的公卖处或商店购买东西,价格优惠。由于“工”字银元的质量和信誉较高,尽管质量差一点,币面也粗糙一些,不怎么好看,但投放市场使用后农民还是乐意用的,能在根据地内及附近有觉悟的群众中流通。尽管“工”字银元从数量到质量都还处在最原始的阶段,但是,它为根据地内军民克服资金短缺、给养困难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途径。“工”字银元沟通了红色区域内外的货币流通,活跃了根据地的经济,为繁荣集市贸易起了积极的作用,在湘赣两省内扩大了红军和红色政权的政治影响。后来,在井冈山红军造币厂的基础上,以永新为中心的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创办了湘赣造币厂并大量生产“工”字银元。井冈山造币厂“工”字银元的铸造与流通,成为中国新型人民币的萌芽,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生建设的强大经济生命力。
(五)创建红军医院,改善军民就医。1927年10月,工农革命军在宁冈的盘龙疏远创立了第一所后方医院,医院设置了医务室,配备了中西医生各两名,组建了10多人的看护、担架和事务排。医院可容纳近50名伤病员,并为附近的群众看病疗伤,医药材料主要来自军民自采的中草药。随着战争的深入,找都日益频繁,伤病员增多。1928年10月,又在小井建立了分上下两层的木质红军医院。在药品奇缺、设备极差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千方百计救护军民。毛泽东还亲自到医院探望伤员、询问药品供应、伤病员的生活情况。虽然条件异常艰苦,战事频繁,但医护人员和广大伤病员相互帮助、相互鼓励,表现了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井冈山斗争时期民生建设的现实启示
要想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得服务人民群众,时时处处关心爱护群众,并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苏维埃政府将打土豪所得的浮财、稻谷分给贫苦农民,给老农送棉衣、给孤寡老人送木炭等。帮助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困难。青黄不接时,政府委员们拿自已的粮食和毫子帮助贫苦缺粮户。边界农民几千年来受着残酷的封建地主的压迫和剥削,大部分土地被地主豪坤控制,广大农民群众无地少地,受着地租和高利贷的残酷剥削。贫苦农民迫切需要土地,这是他们的根本利益之所在。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废除农村封建剥削制度,开展分田运动,解决农民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土地问题,解除了农民一直以来的最大痛苦。各级苏维埃政府成立了土地委员会,土地委员会的职责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分到土地后,一个个欢天喜地,笑逐颜开,苏维埃政府的干部,做到了一心为老百姓办事,时刻将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那时,党群之间、干群之间、军民之间关系非常密切,建立了一种血肉联系。正因为如此,国民党“虽以数倍于我之敌,不但不能破坏此割剧,并且不能阻止割剧的日益扩大”。边界党和政府的干部,忠实代表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心为老百姓办事,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下转第16页)(上接第11页)拥护,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一)民生建设要坚信理想信念高于天。民生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的社会阶段,时代会赋予民生不同的内涵。时代在发展,民生问题的要素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每个历史时期的民生问题都会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当前,随着我国社会有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的转变,举凡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安全与社会管理、文化体育事业、人口与计划生育等问题,都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无不属于民生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解决好这些民生问题,并非易事。我们必须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自觉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对党、对人民、对祖国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
(二)民生建设要始终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要像和尚念阿弥陀佛一样,念念不忘争取群众。”干任何事业,“争取群众”是永远不变的“真经”。让历史告诉现在,任何时候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永远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领导工作的一个根本方法。这就是要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谋利益,解决他们自己解决不了或者很难解决的问题,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为他们说话,替他们撑腰。也就是说,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
(三)民生建设要始终保持实事求是科学态度。井冈山道路的开辟,指引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点燃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燎原之火。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立足我国当代实际和时代特征,又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一不是我们党为解决现实思想和实践问题所作的理论创新。民生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民生的水平应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任何超越时代的民生措施都将导致物极必反的后果,任何落后时代的民生措施亦因不能真正解决其应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而导致社会危机。让历史启迪未来,改善民生,要善于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真理,勇于探索,以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去解决民生问题;以积极、能动、进取的姿态去研究新民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观察世界,不断增强对重大民生问题的战略性、前瞻性和系统性思考,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政绩。
(四)民生建设要始终牢记党的纪律。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群众革命的党,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党密切联系群众,取信于民的金钥匙。正是中国共产党真心实意的为群众谋利益,才能使群众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形成了真正的铜墙铁壁,开创了井冈山道路,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三大纪律”从宣布到今天,已经走过了80多年。历久弥新,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严明的纪律是我们党和我们的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廉洁自律是我们党赢得民心的必然要求。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要大力改善民生,同样要有严明的纪律作保证。党的纪律是维护党的统一的基础,严明纪律是我党团结和力量的体现,是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民生建设的课题中,一个党员干部做到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可能只是为事业添了一块砖;但党员干部破坏了党的纪律,毁掉的就可能是一段堤。
高度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体现,必须强化“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心系民生,以民为本。在民生建设的实践中,要坚持用井冈山精神激励人,用井冈山道路的成功开辟启迪人,用井冈山斗争的历史警示人,因为井冈山是中国共产人永远的精神家园。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井冈山时期的民生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里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滥觞,改善民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参考文献:
[1]张友南:井冈山斗争大事档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2]余伯流、陈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关键词:井冈山斗争;民生;启示
从井冈山开始的中国革命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谋求受压迫受剥削的中国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就是“为人民谋幸福”,这实质上就是对民生的关切——而且是深刻的根本的长远的关切。关切民生,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中国的红色政权得以存在、发展、壮大直至取得全国胜利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老百姓把共产党当作自己的救星,把红军当作自己的子弟兵,并且心甘情愿地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打天下、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理由。
井冈山时期,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根据地和外界的一切经济联系被切断,敌人的经济封锁,给红军的给养造成了困难,近千人的吃饭难以为继,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也极度匮乏,给边界军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根据地内老百姓的生活成了革命巩固和发展的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边界党制定正确的民生政策,进行有效的经济斗争,开展经济建设,是解决红军给养,安定群众生活,解决民生问题,维持革命战争,巩固红色政权的必然选择。边界党对军队的给养与人民群众的生活非常关心。为此,毛泽东和朱德等一道,采取了许多正确的原则和有力的措施来积极发展生产,克服经济上的困难,解决民生问题。
一、井冈山斗争时期革命先辈真心实意的为民情怀是当前开展民生建设的生动素材
民生问题是一切文明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根本性问题。政府是以民众利益作为其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承担起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责任。湘赣边界的经济,基本上是半封建的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固定的商业网点,更谈不上工业。加之敌人的严密军事封锁,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的共计十分困难,民不聊生。1927年,红色铁流汇聚到井冈山,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不仅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使井冈山的人民得到了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土地,还注意关心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疾苦和需求,切实解决群众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实际问题。毛泽东、朱德等率先垂范,在血与火的战争岁月中不辞劳苦,翻山越岭,深入田间地头,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记在心头,全心全意为根据地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处处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己任,反对“衣分三色,食分五等”。红军每到一个地方总是先走进百姓家访贫问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毛泽东为群众修井台、疏泉眼;朱德与老百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彭德怀给群众发放银元;陈毅带病为农民割禾等等场景,至今还在井冈山广为流传。正是这种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生死与共的为民情怀,构筑了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才使幼小的红军打破了敌人的一次次 “进剿”与“会剿”,开启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征程。
改善民生问题是当今乃至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党和政府的价值追求。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说,民生问题不仅是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也是一个政府的责任问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党性教育,使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始终为人民谋利益,才能凝聚人心,积聚力量,这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在机遇前作未有,挑战前作未有的新时期,民生问题也在不断凸显,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必然要建设责任政府。近年来,尽管我国各级政府的责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在民生问题上,政府责任缺失的现象还是有时屡见不鲜。可以说,如何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真正实现政府的责任目标,是推进我国政治和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改善民生是服务型政府的第一责任,各级政府必须践行以民为本、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上的执政理念。
二、井冈山斗争时期民生建设实践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民生建设,因为毛泽东及其领导的边界党和政府以正确的执政理念,采用了科学合理的执政方式、执政手段,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成功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民生建设的丰富经验,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辉,为无产阶级革命政权建设开了先河。
(一)发展根据地农业生产,改善老百姓生活。毛泽东从“边界的经济,是农业经济”的实际出发,领导井冈山军民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工农革命军每到一地,就分兵发动群众,积极参加生产劳动。边界各级工农兵政府,也切实加强了对根据地农业生产的领导,普遍颁发布告,加以引导。如宁冈县第三区第八乡苏维埃政府在1928年5月就颁布“红军帮我工农,瓜分地主良田。属乡均已分好,务遂耕耘在前”的布告。针对根据地内大多数青壮男子都参加红军和赤卫队去了,耕种主要依靠女子和家里剩下些老弱病残的实际,各级工农兵政府大力发动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广泛开展劳工换工和农具耕牛互助,对军烈属的土地还采取组织劳力实行包耕、代耕,使得各地的农业生产不仅没有受到影响,相反,随着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农业生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28年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普遍获得农业大丰收。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二)创办根据地工业,奠定物质基础。1928年初,以工农革命军攻占遂川时缴获的几架缝衣机和大量布匹为基础,在宁冈桃寮村张家祠创办了被服厂,主要是生产部队军衣、军帽、绑腿带,子弹带等。红四军军械处的前身,是1927年l0月毛泽东在宁冈茅坪的步云山白云寺里创办的一个修械所,这是根据地最早的军事工业。开始时仅有7、8人,后来发展到10多人。朱毛会师和龙源口大捷后,边界进入鼎盛时期,要求军需工业有相应的发展。于是,1928年7月在茨坪李清发家里创办了红四军军械处,有20多个工人,主要是打造梭标、大刀,修理枪支和造单响枪,能够修理枪、炮,“黄洋界上炮声隆”中的迫击炮,就是当年在茨坪军械所修好的。除创办军需工厂外,还积极恢复和发展了民用工业生产。如编织、缝纫、铁器、木器、篾器等个体手工作坊。通过生产满足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内创办的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不仅有力地支援了战争,而且稳定方便了群众的生活,从而奠定了红色政权的物质基础。
(三)开辟根据地墟场,活跃经济。为了发展根据地内外的物资交流,活跃根据地的经济,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毛泽东和边界党领导根据地人民改造了草林圩场,开辟了大陇圩场。一是改造和恢复草林圩场。草林圩场是遂川县境临近井冈山的一个农村集市,但由于当地土豪劣绅的摧残,圩场日渐萧条。红四军到达遂川后,废除了苛捐杂税,采取保护中小商人的政策,迅速打开了草林圩场的局面。圩日,商人和群众纷纷而至。毛泽东在其《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说到:“草林圩上逢圩(日中为市,三天一次),到圩两万人,为从来所未有。”二是开辟大陇圩场。1928年5月下旬,毛泽东和边界党接受宁冈县委书记龙超清和边界政府主席袁文才的建议,决定在靠近湖南县边界的大陇开办一个红色圩场,以此沟通赤白贸易。7月15日大陇圩场一开圩就出现了空前活跃、繁荣的景象。三是为了开展红色区域对白区的商业交换,沟通赤白区域的物资交流,成立了竹木委员会。1928年底,边界工农兵政府在根据地设立了竹木委员会。通过有组织地,有渠道地向白区输送各种根据地盛产的竹、木、油、茶等物资,建立起赤白贸易线,活跃了根据地经济。
(四)铸造根据地货币,促进商品流通。1928年5月五斗江战斗以后,湘赣边工农兵政府在上井创办了红军造币厂。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内创办的最早的造币厂。由于没有经验,经过反复试验,不断改进提炼和压模的技术,终于造出了质量较好的墨西哥版、有老鹰头、上面打上了“工”字的银元。为了提高“工”字银元的信誉,根据地政府在各地设有兑换处,“工”字银元可以兑换“袁大头”;同时还规定,凡持“工”字银元到自己的公卖处或商店购买东西,价格优惠。由于“工”字银元的质量和信誉较高,尽管质量差一点,币面也粗糙一些,不怎么好看,但投放市场使用后农民还是乐意用的,能在根据地内及附近有觉悟的群众中流通。尽管“工”字银元从数量到质量都还处在最原始的阶段,但是,它为根据地内军民克服资金短缺、给养困难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途径。“工”字银元沟通了红色区域内外的货币流通,活跃了根据地的经济,为繁荣集市贸易起了积极的作用,在湘赣两省内扩大了红军和红色政权的政治影响。后来,在井冈山红军造币厂的基础上,以永新为中心的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创办了湘赣造币厂并大量生产“工”字银元。井冈山造币厂“工”字银元的铸造与流通,成为中国新型人民币的萌芽,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生建设的强大经济生命力。
(五)创建红军医院,改善军民就医。1927年10月,工农革命军在宁冈的盘龙疏远创立了第一所后方医院,医院设置了医务室,配备了中西医生各两名,组建了10多人的看护、担架和事务排。医院可容纳近50名伤病员,并为附近的群众看病疗伤,医药材料主要来自军民自采的中草药。随着战争的深入,找都日益频繁,伤病员增多。1928年10月,又在小井建立了分上下两层的木质红军医院。在药品奇缺、设备极差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千方百计救护军民。毛泽东还亲自到医院探望伤员、询问药品供应、伤病员的生活情况。虽然条件异常艰苦,战事频繁,但医护人员和广大伤病员相互帮助、相互鼓励,表现了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井冈山斗争时期民生建设的现实启示
要想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得服务人民群众,时时处处关心爱护群众,并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苏维埃政府将打土豪所得的浮财、稻谷分给贫苦农民,给老农送棉衣、给孤寡老人送木炭等。帮助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困难。青黄不接时,政府委员们拿自已的粮食和毫子帮助贫苦缺粮户。边界农民几千年来受着残酷的封建地主的压迫和剥削,大部分土地被地主豪坤控制,广大农民群众无地少地,受着地租和高利贷的残酷剥削。贫苦农民迫切需要土地,这是他们的根本利益之所在。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废除农村封建剥削制度,开展分田运动,解决农民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土地问题,解除了农民一直以来的最大痛苦。各级苏维埃政府成立了土地委员会,土地委员会的职责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分到土地后,一个个欢天喜地,笑逐颜开,苏维埃政府的干部,做到了一心为老百姓办事,时刻将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那时,党群之间、干群之间、军民之间关系非常密切,建立了一种血肉联系。正因为如此,国民党“虽以数倍于我之敌,不但不能破坏此割剧,并且不能阻止割剧的日益扩大”。边界党和政府的干部,忠实代表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心为老百姓办事,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下转第16页)(上接第11页)拥护,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一)民生建设要坚信理想信念高于天。民生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的社会阶段,时代会赋予民生不同的内涵。时代在发展,民生问题的要素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每个历史时期的民生问题都会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当前,随着我国社会有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的转变,举凡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安全与社会管理、文化体育事业、人口与计划生育等问题,都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无不属于民生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解决好这些民生问题,并非易事。我们必须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自觉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对党、对人民、对祖国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
(二)民生建设要始终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要像和尚念阿弥陀佛一样,念念不忘争取群众。”干任何事业,“争取群众”是永远不变的“真经”。让历史告诉现在,任何时候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永远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领导工作的一个根本方法。这就是要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谋利益,解决他们自己解决不了或者很难解决的问题,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为他们说话,替他们撑腰。也就是说,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
(三)民生建设要始终保持实事求是科学态度。井冈山道路的开辟,指引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点燃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燎原之火。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立足我国当代实际和时代特征,又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一不是我们党为解决现实思想和实践问题所作的理论创新。民生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民生的水平应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任何超越时代的民生措施都将导致物极必反的后果,任何落后时代的民生措施亦因不能真正解决其应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而导致社会危机。让历史启迪未来,改善民生,要善于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真理,勇于探索,以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去解决民生问题;以积极、能动、进取的姿态去研究新民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观察世界,不断增强对重大民生问题的战略性、前瞻性和系统性思考,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政绩。
(四)民生建设要始终牢记党的纪律。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群众革命的党,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党密切联系群众,取信于民的金钥匙。正是中国共产党真心实意的为群众谋利益,才能使群众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形成了真正的铜墙铁壁,开创了井冈山道路,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三大纪律”从宣布到今天,已经走过了80多年。历久弥新,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严明的纪律是我们党和我们的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廉洁自律是我们党赢得民心的必然要求。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要大力改善民生,同样要有严明的纪律作保证。党的纪律是维护党的统一的基础,严明纪律是我党团结和力量的体现,是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民生建设的课题中,一个党员干部做到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可能只是为事业添了一块砖;但党员干部破坏了党的纪律,毁掉的就可能是一段堤。
高度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体现,必须强化“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心系民生,以民为本。在民生建设的实践中,要坚持用井冈山精神激励人,用井冈山道路的成功开辟启迪人,用井冈山斗争的历史警示人,因为井冈山是中国共产人永远的精神家园。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井冈山时期的民生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里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滥觞,改善民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参考文献:
[1]张友南:井冈山斗争大事档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2]余伯流、陈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