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杜威(1859~1952)是20世纪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是美国伟大的实用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他所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针对当时美国社会精神文明落后于物质发展水平的现状,杜威从教育入手,批判了传统教育脱离现实需要的弊病,提出了教育要遵循实用主义的观点。杜威的教育观是在其实用主义哲学(经验论与进化论)、民主主义和机能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从理论到方法均颠覆了以往的传统教学,这从他的德育思想方面就可窥见一斑。[1]杜威的德育观强调符合生活、社会的要求,注重由内心自发地形成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从而养成道德行为,这对我们当今的学校道德教育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一、杜威的生活道德观与道德自主
  
  1.“道德观念”与“关于道德的观念”
  杜威在他的道德概念中区分了“道德观念”和“关于道德的观念”。前者是“已成为品格的一部分,从而成为行为的工作动机的一部分”的观念;后者则是在性质上不能“使这种观念自动变成好的品格或好的行为”的观念。[2]他认为学校应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道德观念,使这些观念见效于他们的行为,并使行为有所改善。他主张通过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发展,而不是致力于使他们获取毫无生气和作用可言的“关于道德的观念”。杜威的道德理念是一种生活道德的视域,他主张引导学生去建构有道德的生活,而不是把学生当作“水桶”或“口袋”来盛装各种道德知识,接受各种道德训诫。反观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仍然是“主知主义”,以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为主要目的。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学生个体外在于道德,道德作为知识与学生的个人体验相分离。对学生来讲,这种通过外界强迫、控制所实现的对各种规则的服从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结果”,而非“道德上的结果”或“教育上的结果”。而一旦教育者混淆了这两种结果,在教学中只关注外在的行为表现,就会忽视在个体身上发展的一种内在的、持久性认识或理解。这也正是杜威所说的“可能得到训练,但是没有教育。”[3]
  2.联合生活的道德自主
  杜威重视道德中的自主性,而且把这一自主性建立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他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来源于我们和自然、社会、自我、他人的各种际遇中,是通过经验而发展,随民族、情境、时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不是先定的、永恒的。[4]真正的道德原则从不明确地规定如何去行动,而只是提供能使个体自主分析他所处具体情境中的善恶要素的立场和方法。杜威的道德理念是让人们追求在联合的生活中形成道德认识,关注社会整体的利益。也就是说个体的行为需要考虑彼此所处的环境并有效地参与到联合活动中。因为人是社会的人,离不开社会群体而存在,所以他的言行需要符合社会群体的标准,并随着社会群体的变迁而变化。只有彼此关心的社会才是杜威心目中的“民主社会”,只有具备了彼此关心素质的人,才是杜威理念中的“有道德的人”,而且他的道德行为必须是自发、自觉的,来源于内心的道德意识和情感,而非外在强迫。只有经历了道德经验,人才能建构起真正的道德素养。从杜威的道德观,我们可以看出他特有的“经验论”的哲学思想,以及“做中学”的哲学方法。
  
  二、杜威的道德思想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许多学生在生活中未必按照学校教的道德准则来做。其原因尽管复杂,但与我们的道德教育只向学生灌输道德准则知识,舍去了隐藏在道德准则知识背后的各种生动具体的事件或情境不无关系。道德教育片面空洞,不仅脱离了生活,更忽略了道德的情感与生命内涵。我们应该体会杜威的道德理念,重视学生当下的生活,让学生通过与生活的接触获得各种认识,让他们在实实在在的境遇中有所体验,在生活的际遇中获得道德上的成长。
  1.重“成长”而非重“表现”
  在学生的道德成长过程中,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学生的敷衍或表现,而是植根于他们内心深处的生长,是希望他们用自己的意识和认识促使他们做出好的行为,而不是对各种命令盲目的服从。对于教育者,首先應该对学生有一种尊重的情感,接纳他们细腻真挚的感情体验,而不是看到学生触犯纪律后简单粗暴的呵斥。只有当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个人精神世界的主宰,他的精神生活中有一条任谁都无权逾越的界限时,他们才会有自尊心和自重感。营造一种互动对话的教育氛围,使道德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促进学生真正的道德成长。
  2.重“体验”而非重“接受”
  目前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多是一种操纵和强行灌输道德戒律的做法,这种形式上的说教导致学生对道德原理一知半解,从而很难形成个人良好的品德。因此,学校应该间接地通过学习生活来进行。就像杜威的生活道德观所主张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去获取道德知识,在“做”中学,这样形成的道德行为才是“教育的结果”而非“身体的结果”。
  3.重“言传”也要重“身教”
  教育者在日常言行中要时刻注意“为人师表”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生活中出现的错误,教育者要有一种宽容的心态,简单的呵斥、强制、惩罚不是教育,只会使学生的心灵变得冷酷,甚至叛逆。在谈到学校中的纪律时,杜威曾提到,作为一个教师,他可以忠告,可以劝导,有时候还可以谴责,但他应该格外当心,要把他的动机表示明白,要确切无误地表明是基于父母般的怜爱,为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性,不是要去压制他们。必须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相信这一点,否则会适得其反。今天的青年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叛逆心理越发明显,教育者应该多反思这个问题的根源所在,从自己的教育方式上检讨,尽量减少由于教育方式的不当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4.重“教”更应重“学”
  对待学生,教育者不仅要教授学生道德认知,更要关注、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学”的自主个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性,鼓励他们主动地参与集体活动,在互动中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对于学生行为的结果,多给予肯定的评价;即使批评也要运用技巧,要善意委婉,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慎用惩罚。只有通过正面的反馈作用,学生才能树立起正确的道德情感,进而有兴趣、有信心追求道德进步。
  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的确有诸多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挖掘、去借鉴的方面,但我们也要看到它的缺憾与局限。杜威的学校道德教育是建立在他的实用主义道德论、经验哲学基础上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民主主义社会的公民。同时,他的德育观也有相对性,它否认普遍性的道德原则的存在,认为道德原则“随遇而安”,随经验的不同而有差异,这对于道德判断力尚处于发展中的学生来说存在着危险,他们有可能形成一种只求解决当前问题的狭思短视。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避免对杜威德育理念的生搬硬套,尝试从中取长补短,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出拥有健全人格的良好公民。
  
  参考文献:
  [1]单中惠.外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3] (美)约翰·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4](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李贤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本文通过阐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中职英语教学现状,对英语教学策略进行探讨,以期推动学生的全面综合长远发展。  【关键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职英语;英语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徐桂荣(1986.08-),女, 吉林延边州人,延边体育运动学校,中专讲师,研究方向: 英语教育。  一、 引言  在中职英语
【摘要】作为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桥梁,成功的广告案例可以准确地抓住消费者的认知心理,并将产品相关信息准确的传递给消费者,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需求。国际知名品牌为了能够弥补自身产品广告与本土文化间的差异,通常用采用广告翻译的策略来吸引消费者目标群体。通过对广告的翻译,可以使消费者快速理解广告信息,并将自身的购买需求和产品性能之间建立关联,从而实现最佳语境效果。广告翻译的核心是广告内容与消费者需
【摘要】本文以公开发表的权威译著为例,从接受美学角度对其中典故的英译进行分析。本文通过研究,认为非文学文本中的典故英译应以读者为中心,关照读者的“期待视野”“召唤性”结构和“效果历史”,以达到更好地接受效果。  【关键词】接受美学;典故;期待视野  【作者简介】徐晓丽(1998.10-),女,江苏苏州人,汉族,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2017级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翻译学;王秦瑜,顾彪,卢丽钰,
广州:小学生最爱啃四大名著    6月7日,在由广州市文化局、市少儿图书馆联合主办的——“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阅读展示活动”上,“2009年度广州少儿阅读调查报告”正式公布。报告显示,广州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喜好,已呈现“轻童话动漫,重文学科普”的趋势,他们最喜爱的读物竟是中国四大名著。  据悉,这份调查报告是“2009年全国少儿阅读年儿童阅读调查”的一部分。以广州1万名2至6年级的小学生为调查对象。调
教室里新养了一盆花,大家都很喜爱它。每个星期,孩子们都抢着为它浇水、松土、修整枝叶。课后或午间的休息时光里,在它的身边常常围着三三两两的学生,他们指指点点,谈笑风生。这点小小的绿色竟为班里增添了不少的亮丽,带来了些许清新活泼的生机。   不知怎的,近日这盆花出现了异样。翠绿的叶子间隐隐地透出了一丝丝黄意,原来挺拔俊俏的造型也变得庸懒耷拉下来,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   孩子们可急了,一个个在寻找着原
【摘要】针对当下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问题,本文深入剖析了老师举步艰难、学生无所适从的窘境,是由于老师思想仍然认识不足,教学方法依然守旧;学生学习写作基础薄弱、意志力较差等原因造成的。通过加强学生听说读渗透写作训练,加强写作技巧指导,关注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等三方面提出破解写作教学困境的对策,促进学生写作水平与能力的提高。  【主题词】英语;写作教学;困境与原因分析;突破对策  【作者简介】
【摘要】本文研究目的:全面探究与分析分层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英语学科教育教学当中的运用情况。研究对象:将当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当作是实验对象。研究方法:使用问卷调查方法展开充分探究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的高职院校英语分层教学过程当中存有某些问题。研究结论: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实际教学的时候运用分层教学方法至关重要,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英语素养与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台湾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产,感受两岸人民的亲情和期盼统一的心情。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关台湾的知识,提高搜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心愿卡”、卡纸。  学生:带一些台湾特有的水果;了解台湾的美景、物产资源、美称、历史和两岸民众友好往来的感人事例。    教学过程    一、回望角——期盼回归  师:曾经有个孩子画了这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动及改进,小组合作以迅猛的趋势走向当前教育行业,其作为英语课堂教学中极为有效的教学方式,被大多数课堂所欢迎。就当前已经实施的基于小组合作模式所展开的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尤其是小组内学生发展全凭自主,这也是导致小组内学生发展并不均衡的原因,且小组成型,学生极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小组合作模式的初衷也就无法达成,本文将就以上问题提出系列性的分析及策略改进方案。  【关键词】小学英语
【摘要】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现代科技的不断改进,促使微课出现在教育领域中,而它的出现对授课品质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因此,老师有必要采取一些方式,改变传统的授课方法,从而提升课堂质量。对中职的英语老师来说,英语的授课任务非常重。从之前的授课经验可以了解到,如果英语老师可以將微课和英语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发挥出微课的授课优点,还可以非常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文主要对微课在中职英语中的应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