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其价格变动不仅会对市场价格總水平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还会导致粮食制品成本上升、推动工资成本的提高,从而间接影响市场价格总水平。针对粮食价格波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调控对策,提高粮食产量,帮助农村居民提高收入。
[关键词]粮食;价格波动;调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336-01
1 粮食价格波动阶段性特征
粮食供给主要由当年粮食产量、库存减少量、粮食进口量组成,由于这三个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时段的可变性不同,这决定了粮食供求平衡在不同的时期具备不同的特征。
1.1 即期特征
从即期层面来看,在粮食交易过程中出现国内粮食产量和粮食需求量之间存在缺口时,由于粮食产量受到耕地、气候、作物生长周期等条件的限制在即期不可能改变;而粮食的进口主要是在粮食交易的期货市场上来操作,期货市场上的交易周期比较长,在即期也难以实现粮食的大量进口,所以,在即期要减小或彻底消除粮食产量和粮食需求量之间的缺口只能通过调整粮食库存量来实现,释放粮食库存,实现粮食供求即时平衡。此外,即期粮食的价格主要由粮食的需求决定,在即期粮食生产能力不会改变,粮食的进口量难以改变,只有通过投放储备粮才能从数量和价格上调节供求之间的平衡。
1.2 短期特征
从短期层面来看,国际市场上的粮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国内粮食产量和粮食需求量之间的缺口,也就是说短期内可以通过国际市场来改变国内粮食的供给。最终实现粮食和外汇利用效率最大化,实现粮食供求平衡。在此阶段,粮食价格不再完全由粮食的需求量决定,粮食进口量的增加可以使粮食供给量增加,从而避免粮食价格不会大起大落。
1.3 长期特征
从长期层面来看,在长期国内粮食产量、库存减少量和粮食进口量都可以改变,粮食生产也可以改变,通过对粮食供给的这三个组成部分进行调整实现预期的粮食供给与预期的粮食需求之间的平衡状态。粮食需求刚性化增长不可逆转,供给约束突出。解决长期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问题主要在于生产而不是流通。此外,一个国家的贸易政策也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改变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政策,比如增加粮食进口补贴、降低粮食进口关税、调整进口粮食来源结构等实现粮食的大量进口,实现我国粮食供求平衡。以库存释放实现即期调节,以外贸手段进行短期调节,依靠科技进步、保护耕地等手段调整生产进行长期调节。
2 完善粮食价格调控的对策
2.1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长效机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充分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与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坚持集约利用与有效开发相结合,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处理好经济结构调整和保护耕地之间的关系,通过市场调节机制和经济补偿机制等方式,合理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有利于保护和增加耕地面积的方向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粮食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通过粮食科技含量的提高,减少物化劳动和活劳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增强粮食生产的抗旱抗涝能力。
完善和落实各项财政支农强农政策,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加大财政支农强农力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增长的稳定性与长期性。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入、农村和农业保险投入、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财政支农资源的配置效率。实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制,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供给和服务能力,不断扩大金融业务的服务范围。
2.2 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和粮食直补政策的联动机制
继续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将目前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在流通环节中的“暗补”改为在生产环节对农民的“明补”,提高财政补贴效率。逐步使粮食最低收购价成为“影子价格”,而非执行价格,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
建立最低收购价格粮食的分流机制。分品种建立国家粮食批发市场,必要时可通过连续竞价集中销售,同时根据粮食市价制定合理底价,以避免底价以下的粮食销售。结合储备粮新陈轮换,对部分粮食分品种进行储备,充分发挥粮食批发市场与期货市场对储备粮吞吐轮换的作用。
2.3 健全粮食价格调控体系,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
(1)完善粮食价格预警机制,试点实行粮食稳定价格政策。以粮食稳定价格作为粮价预警的信号,政府以粮食价格是否在稳定价格内作为对粮食价格进行干预的依据。只有当粮食价格越过或接近最低保护价或最高干预价警戒线时,政府才采取综合措施干预粮食价格,除此之外,粮食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
(2)综合运用各种粮食价格调控手段,确保粮食价格的稳定。根据国内粮情,灵活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余缺,加强对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走势的分析与预测,减轻国际粮价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冲击。逐步建立粮食价格调节基金,充分发挥其对平抑粮价和减轻财政负担的积极作用,减少其对资源配置的負面影响。完善以期货市场为先导的粮食市场体系与现期货市场相结合的宏观调控机制。
(3)完善以中储粮总公司为依托的粮食购销主体的体制,保证粮价调控政策的落实。明晰中储粮总公司权责,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销售与管理由其全权负责。农业发展银行提供最低收购价粮食的收购资金,由中储粮总公司统贷统还,保证收购资金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中央储备粮要适时进行轮入与轮出,主动服务于政府调控市场的需要。
3 结语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入发展以及国内粮食市场开放进程加快,粮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更加复杂,受粮食供给、需求两大方面众多因素影响。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和粮食直补政策的联动机制,健全粮食价格调控体系、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等方面完善粮食价格调控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双进,李顺毅.粮食价格波动的成因及调控对策[J].经济纵横,2013(2):60-64.
[2] 余志刚,罗文.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国粮食价格长期均衡的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12(9):57-60.
[3] 萧晓.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因素与调控对策研究[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4(5):9-16.
[关键词]粮食;价格波动;调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336-01
1 粮食价格波动阶段性特征
粮食供给主要由当年粮食产量、库存减少量、粮食进口量组成,由于这三个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时段的可变性不同,这决定了粮食供求平衡在不同的时期具备不同的特征。
1.1 即期特征
从即期层面来看,在粮食交易过程中出现国内粮食产量和粮食需求量之间存在缺口时,由于粮食产量受到耕地、气候、作物生长周期等条件的限制在即期不可能改变;而粮食的进口主要是在粮食交易的期货市场上来操作,期货市场上的交易周期比较长,在即期也难以实现粮食的大量进口,所以,在即期要减小或彻底消除粮食产量和粮食需求量之间的缺口只能通过调整粮食库存量来实现,释放粮食库存,实现粮食供求即时平衡。此外,即期粮食的价格主要由粮食的需求决定,在即期粮食生产能力不会改变,粮食的进口量难以改变,只有通过投放储备粮才能从数量和价格上调节供求之间的平衡。
1.2 短期特征
从短期层面来看,国际市场上的粮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国内粮食产量和粮食需求量之间的缺口,也就是说短期内可以通过国际市场来改变国内粮食的供给。最终实现粮食和外汇利用效率最大化,实现粮食供求平衡。在此阶段,粮食价格不再完全由粮食的需求量决定,粮食进口量的增加可以使粮食供给量增加,从而避免粮食价格不会大起大落。
1.3 长期特征
从长期层面来看,在长期国内粮食产量、库存减少量和粮食进口量都可以改变,粮食生产也可以改变,通过对粮食供给的这三个组成部分进行调整实现预期的粮食供给与预期的粮食需求之间的平衡状态。粮食需求刚性化增长不可逆转,供给约束突出。解决长期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问题主要在于生产而不是流通。此外,一个国家的贸易政策也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改变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政策,比如增加粮食进口补贴、降低粮食进口关税、调整进口粮食来源结构等实现粮食的大量进口,实现我国粮食供求平衡。以库存释放实现即期调节,以外贸手段进行短期调节,依靠科技进步、保护耕地等手段调整生产进行长期调节。
2 完善粮食价格调控的对策
2.1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长效机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充分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与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坚持集约利用与有效开发相结合,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处理好经济结构调整和保护耕地之间的关系,通过市场调节机制和经济补偿机制等方式,合理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有利于保护和增加耕地面积的方向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粮食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通过粮食科技含量的提高,减少物化劳动和活劳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增强粮食生产的抗旱抗涝能力。
完善和落实各项财政支农强农政策,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加大财政支农强农力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增长的稳定性与长期性。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入、农村和农业保险投入、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财政支农资源的配置效率。实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制,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供给和服务能力,不断扩大金融业务的服务范围。
2.2 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和粮食直补政策的联动机制
继续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将目前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在流通环节中的“暗补”改为在生产环节对农民的“明补”,提高财政补贴效率。逐步使粮食最低收购价成为“影子价格”,而非执行价格,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
建立最低收购价格粮食的分流机制。分品种建立国家粮食批发市场,必要时可通过连续竞价集中销售,同时根据粮食市价制定合理底价,以避免底价以下的粮食销售。结合储备粮新陈轮换,对部分粮食分品种进行储备,充分发挥粮食批发市场与期货市场对储备粮吞吐轮换的作用。
2.3 健全粮食价格调控体系,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
(1)完善粮食价格预警机制,试点实行粮食稳定价格政策。以粮食稳定价格作为粮价预警的信号,政府以粮食价格是否在稳定价格内作为对粮食价格进行干预的依据。只有当粮食价格越过或接近最低保护价或最高干预价警戒线时,政府才采取综合措施干预粮食价格,除此之外,粮食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
(2)综合运用各种粮食价格调控手段,确保粮食价格的稳定。根据国内粮情,灵活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余缺,加强对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走势的分析与预测,减轻国际粮价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冲击。逐步建立粮食价格调节基金,充分发挥其对平抑粮价和减轻财政负担的积极作用,减少其对资源配置的負面影响。完善以期货市场为先导的粮食市场体系与现期货市场相结合的宏观调控机制。
(3)完善以中储粮总公司为依托的粮食购销主体的体制,保证粮价调控政策的落实。明晰中储粮总公司权责,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销售与管理由其全权负责。农业发展银行提供最低收购价粮食的收购资金,由中储粮总公司统贷统还,保证收购资金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中央储备粮要适时进行轮入与轮出,主动服务于政府调控市场的需要。
3 结语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入发展以及国内粮食市场开放进程加快,粮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更加复杂,受粮食供给、需求两大方面众多因素影响。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和粮食直补政策的联动机制,健全粮食价格调控体系、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等方面完善粮食价格调控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双进,李顺毅.粮食价格波动的成因及调控对策[J].经济纵横,2013(2):60-64.
[2] 余志刚,罗文.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国粮食价格长期均衡的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12(9):57-60.
[3] 萧晓.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因素与调控对策研究[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4(5):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