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而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了每个教师特别关心的问题。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还应该在兴趣中培养思维能力,使其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思维是根本,而兴趣则是思维的源泉,只有思维的培养是以兴趣为基础的。因此,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的童话世界,在童话中探索中激起兴趣,创建一个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们健康活泼的个性,这样学生才能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从而来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而这样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就要求教师是广大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呢?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借助媒体搭台,注重活动中感悟”。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所以善于创设新颖、独特的导入方法,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教学《24小时计时法》这一内容时,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时钟的滴答声,当听到这个有趣的声音,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这一生活情景的创设把同学们带到了课堂的快乐之中,同时也把同学们带进了“24小时计时法”中,接着我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了生活中“火车票”图片,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时间就在生活中,时间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情趣与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快乐的学习之中。
二、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在参与中体验成功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引发我们的创造性地思维。曾经有—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而许多事实也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在教学《连加连减》这节课时,我把0--9十个数字制成了一些天鹅头饰,并且请班里的九个小朋友戴着头饰到前面来表演天鹅飞来飞去的节目。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这个情景,注意力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同时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也能很轻松地突出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自己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给学生架起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降低教学难度。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来实施教学过程分层,展示学生个性,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有效的时间内都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在学习乘法认识时,我让同学先观察图形,怎样计算共有几个圆片,同学们除用加法计算外,还用了2×4=8,4×2=8两个乘法算式,并且说明理由。从此学生就明白了,两个算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一个问题可以用两种甚至更多钟方法来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氛围,多给学生机会,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不断积极自主探究、乐于发现问题、乐于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乐于学习。
四、表扬与奖励是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本身存在着差异,而往往课堂的活跃者常常是学习比较好的同学,那么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怎么办呢?不难发现在比赛课、观摩课等公开课中,教师常常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奖励,是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的一种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比如在课堂练习时,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个别学困生能在学习上有进步等便给学生奖励“小红花”,学生得到了老师的奖励,参与性更高了。这样便摆脱了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
五、关注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每一堂课都不会十全十美。事实上,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反思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细节。关于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对于教学反思,我认为教师想反思什么就反思什么,能反思什么就反思什么,反思了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我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总之,教师只要做一个有心人,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表达。正如数学巨匠康托儿所说:“数学的精髓在于自由。”数学课堂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各个方面的实践能力,才能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辽宁省西丰县和隆中心小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了每个教师特别关心的问题。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还应该在兴趣中培养思维能力,使其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思维是根本,而兴趣则是思维的源泉,只有思维的培养是以兴趣为基础的。因此,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的童话世界,在童话中探索中激起兴趣,创建一个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们健康活泼的个性,这样学生才能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从而来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而这样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就要求教师是广大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呢?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借助媒体搭台,注重活动中感悟”。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所以善于创设新颖、独特的导入方法,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教学《24小时计时法》这一内容时,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时钟的滴答声,当听到这个有趣的声音,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这一生活情景的创设把同学们带到了课堂的快乐之中,同时也把同学们带进了“24小时计时法”中,接着我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了生活中“火车票”图片,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时间就在生活中,时间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情趣与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快乐的学习之中。
二、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在参与中体验成功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引发我们的创造性地思维。曾经有—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而许多事实也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在教学《连加连减》这节课时,我把0--9十个数字制成了一些天鹅头饰,并且请班里的九个小朋友戴着头饰到前面来表演天鹅飞来飞去的节目。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这个情景,注意力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同时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也能很轻松地突出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自己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给学生架起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降低教学难度。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来实施教学过程分层,展示学生个性,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有效的时间内都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在学习乘法认识时,我让同学先观察图形,怎样计算共有几个圆片,同学们除用加法计算外,还用了2×4=8,4×2=8两个乘法算式,并且说明理由。从此学生就明白了,两个算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一个问题可以用两种甚至更多钟方法来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氛围,多给学生机会,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不断积极自主探究、乐于发现问题、乐于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乐于学习。
四、表扬与奖励是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本身存在着差异,而往往课堂的活跃者常常是学习比较好的同学,那么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怎么办呢?不难发现在比赛课、观摩课等公开课中,教师常常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奖励,是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的一种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比如在课堂练习时,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个别学困生能在学习上有进步等便给学生奖励“小红花”,学生得到了老师的奖励,参与性更高了。这样便摆脱了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
五、关注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每一堂课都不会十全十美。事实上,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反思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细节。关于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对于教学反思,我认为教师想反思什么就反思什么,能反思什么就反思什么,反思了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我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总之,教师只要做一个有心人,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表达。正如数学巨匠康托儿所说:“数学的精髓在于自由。”数学课堂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各个方面的实践能力,才能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辽宁省西丰县和隆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