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施语文课堂开放性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t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语文课程还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整、更新发展。”那么,如何实施语文课堂开放性呢?
   一、确定开放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依据,开放的教学内容是语文课堂教学享受教学的保证,但目前的教材筛选的更多的还是名家名篇,很多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为了维护教材的权威,不得不违心地“自圆其说”,为教材与现实的矛盾“辩护”。所有这些严重阻碍了课堂开放教学,“抑制”了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开放能力,无法实现“创造性的进化”。因而,开放型的教学内容对语文课堂构建举足轻重。
   目前,关键的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不断充实或更换教材内容。把那些顺应时代潮流的、启人智慧的展示未来前景的内容“挤进”教材之中;将那些过时的、陈旧的、禁锢人开放意识的内容驱逐出去。(2)加强综合性教材的建设。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边缘科学如雨后春笋,学科的相互渗透越来越突出。(3)引进时代的活水。(4)夯实课外阅读课程。目前,中小学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封闭性、低容量性仍很突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要扩大学生阅读面。
   二、运用开放教学手段
   开放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当然要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回应。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观念也逐步转变,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了课堂。它以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其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激起学生的新鲜感,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它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共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这样,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在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三、制定开放教学目标
   著名语文教育学家魏书生指出,评论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主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与主动求知。我们认为,开放能力需要知识,但知识不等于开放能力。知识再多,但不具备开放能力,知识仍然是僵化的;知识虽然不多,但具备开放能力,知识就能发挥巨大的效应和作用。所以包括语文教学在内教育应正确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开放教学之间的关系,语文课堂教学应确立以广博扎实的知识为基础、以增强开放意识和开放能力为中介、以培养开放人才为根本目的的开放的教学目标,并将其灵活有序地、卓有成效地落实到课堂开放教学之中去。这对我们的教学是一种“尝试”,也许会出现挫折甚至“错误”,但它必将促进课堂教学的“民族化的状态”的建立,推动课堂教学“创制性的进化”,享受目标开放的乐趣。
   四、构建开放师生关系
   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实施开放教学,首先要消除“师道尊严”的专制性思想,确立顺应时代潮流的相互尊重理解、互相支持合作、互为平等促进的课堂教学观念。
   角色移位旨在营造一个“不加抑制的”、“民主的状态”,设置有益于开放教学的氛围。开放教学应构建一种开放的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课堂上师生间不分主角配角。教师要经常主动的鼓动学生走上讲台,代替老师完成他们能够完成或将近能够完成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冲当主导角色,增强他们主动学习、主动钻研的意识,教会他们学会学习的真本领。教师要主动“让贤”或“退居二线”,使自己成为主体的一员。让学生当导演,真正地使他们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角色移位的形式是学生代替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部分管理,其宗旨在于发扬学生的开放意识,培养学生的开放能力。
   在语文教学开放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建立所谓同情心——感受他人感受的能力。遗憾的是我们经常见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语文教师独断专行、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缺乏情感性、伦理性、社会性。语文课堂教学中最佳的教学效果,出人意料的开放成果无不来自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教学目标的强烈好奇、学习成就的迫切需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轻松愉快的心境,努力创设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开放教学氛围。教师要通过心理换位,最大程度的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竟可能使学生对参与教学活动感到快乐和自豪。
   另外,语文教师应进一步推广“愉快教学”、“成功教学”、“创新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一、调节气氛,缩短距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学实践证明,第一堂课至关重要,因为良好的开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这时,师生彼此陌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几句幽默的开场白便能调节这种紧张的气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的畏惧感顿消,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愿意与教师配合。学生活动积极了,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教师讲课便如顺水行舟。有些青年教师在教材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对自己的教学语言却研究甚少,结果课上
期刊
所谓“有效课堂”,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能有效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且全面协调的发展。我们如何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学习目标,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呢?根据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我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情入课,有效课堂的前提   这里的“激情”是激发情感的意思。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如何抓住学生的心,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新课的教学,是把
期刊
吴冠中先生的《桥之美》虽然收录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单元中,但这并不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而只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属于文艺性散文。明确了《桥之美》这篇文章的文体特征,我们可以遵循“读事、读文、读人”三原则进行逐步解读。所谓“读事”,即如何了解文章内容,通过朗读、概括、梳理等方式将文章内容了然于心;“读文”即注意文章言语形式,品析文章语言,品析方法和角度都可丰富多样,提升对语言的感悟
期刊
鲜活的语文课是一个大熔炉,它能炼出学生的潜在能力,能炼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炼出学生自立与做人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上好每一堂语文课。那么,在“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让语文课鲜活起来呢?对此,我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引起对学习
期刊
众所周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引导之下进行的,学生的任何学习活动都不可能没有教师的指导而孤立存在。有些活动即使教师不在场也不例外,因为他们仍然是按照教师的引导、要求进行的。在教学认识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存在着客观必然性。对此,我们应有清醒、准确的认识。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最近所进行的一堂语文竞教课来简单的谈谈这一话题。   授课内容:《宋史·宗泽》   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读”。  
期刊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的“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也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这些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
期刊
记得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名言一般是从个人发展和成长的角度来讲的。我思索了一下,将这句话用在我们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上,也同样如此。“勤”在我们管理班级的工作中能带来很多方面的成效,甚至可以说“以勤生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勤”在早作准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同样,建设和管理一个新的班级,需要做好一系列相应的准备。比
期刊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语文的材料本身是很有趣味的,但是教师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没有了文味,学生什么能不感枯燥沉闷而厌学呢?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要从教师做起,从教材抓
期刊
J.M.索里,C.W.特尔福德认为:学习迁移,是指学生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和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之影响。即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奥苏泊尔进一步研究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我将迁移学习法主要运用在学生文言文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感到陌生、晦涩难懂、形成漠视的阅
期刊
一、创设情景,融情于景   教师在教学古代诗词过程中可以利用感情为切入点,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情感共鸣。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引入:   1.再现情感氛围,激起情感共鸣   教师要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可通过直观教学创设课堂情景,播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见其物”。我在教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一下苏轼这位词人的遭遇和思想感情,然后利用有关明月、晚景、天上宫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