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每一位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彩的化学世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等。由于课程标准的改变,作为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主战场——化学课堂教育应如何应对?教学实践中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折不扣地执行新课程标准?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掌握其核心思想,恰如其分地执行在课堂教学中
新课程标准中,以化学学科知识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研究方法,把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目的,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针对新课程标准,怎样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呢?我认为,贯彻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是人,而不是教材,人是课堂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课堂教学中通过下面方式来体现:
1. 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重视实验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本身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把“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如《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这样更有利于启发学生心智,激活思维,调动学生探知未知领域的信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学作风和敬业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课堂教学中,重视科学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材中科学思维方法很多,要求教师挖掘教材,把握内涵。案例1、《水的组成》的研究,通过实验的探究和科学的分析推理,悟出物质组成的测定方法和化学式的推导方法。案例2、《人们怎样知道金刚石的组成》,通过阅读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和数据处理方法,领悟科学探究的严谨和严密,悟出做事做人要一丝不苟。
3. 课堂教学中重视科学探究要与课外有机结合。课堂只有四十五分钟,容量有限,课外空间更大,教学之余可以布置一些社会调查,或探究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化学现象,让学生把在课堂学到的探究方法广泛联系社会实际,根据乡土风情,积极推动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如布置学生课后上网查阅“美国密西西比河的治理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突出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体现学科的应用价值。
二、新教材实验探究性增强,体现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本特征的学科,因此,在化学课程改革中,化学实验的改革是关键的一部分。新课标教材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而不再硬性规定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这就给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如:“空气中CO2含量的测定”实验,可让学生联系化学知识设计反应原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提出问题:为什么燃烧匙伸进集气瓶时,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而要由上而下缓慢插入?对CO2性质的教学,设计“是CO2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还是H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等探索性实验等。
实际上,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发挥它们的功效。由于初中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改进验证性实验,强化探索、研究性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标准》规定了“新教科书”尝试采用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研究性实验。如实验现象探索、实验结果探索、实验法、实验方案探索等,也可以起到引导学生探究的作用;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形式,经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观察实验现象,从观察中得以思考与分析,达到探究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课堂教学中要为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创造和谐的教学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要求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积极投入探究活动,感受探究过程,学会探究方法,而核心内容的实现还要靠课堂教学的内外环境的支持。为此,教学中要注意四个问题。
1. 作为教师,要广学博才,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面对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迅速老化,教师必须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提高个人的教学组织能力,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执行者,教师应负责收集整理教学素材,设计规划教学形式,查阅资料,可以通过电视、网络、书籍、报纸、杂志等多种渠道收集教学信息,提供教学依据,甚至要想好课题切入的自然性,能否激起学生参与兴趣,作充分考虑,防止课堂过于活跃而无法驾驭,丧失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让学生思维活而不乱,自主地主动参与,感受到探究活动的乐趣。
2. 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参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可以培养的,教师在选择课题时,要充分估计学生的认知水平,质疑诱导时,尽可能地从学生已获知识层面或生活常识中出发,循循善诱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向未知领域探究,并通过教师的语言、眼神、表情评价学生的行为,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启迪思维,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留下遗憾,留下“饭后果”,让学生课后享受,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究者。否则会失去教学“土壤”。
3. 找一本好的教材,规范科学探究模式,但不要局限于教材。好的教材对教学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参考性,这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带来方便快捷,传递很多科学探究信息,这种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过分依赖教材也不可取,因为教材本身有它的局限性和时代性,教材的知识内容更新跟不上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步伐,势必会对探究内容探究方法造成影响甚至老化。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教材,减少思维上的惰性,多去开拓新的领域中的探究内容,使自己的教学思维活化,灵活处理教学与教材的关系,变指令性为指导性和参考性,避免走过去教学的老路。
四、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可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英国农村大面积种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美国一些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再如,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者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教给学生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主战场,有效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学生的科学素养一定会上一个大台阶。
一、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掌握其核心思想,恰如其分地执行在课堂教学中
新课程标准中,以化学学科知识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研究方法,把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目的,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针对新课程标准,怎样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呢?我认为,贯彻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是人,而不是教材,人是课堂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课堂教学中通过下面方式来体现:
1. 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重视实验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本身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把“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如《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这样更有利于启发学生心智,激活思维,调动学生探知未知领域的信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学作风和敬业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课堂教学中,重视科学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材中科学思维方法很多,要求教师挖掘教材,把握内涵。案例1、《水的组成》的研究,通过实验的探究和科学的分析推理,悟出物质组成的测定方法和化学式的推导方法。案例2、《人们怎样知道金刚石的组成》,通过阅读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和数据处理方法,领悟科学探究的严谨和严密,悟出做事做人要一丝不苟。
3. 课堂教学中重视科学探究要与课外有机结合。课堂只有四十五分钟,容量有限,课外空间更大,教学之余可以布置一些社会调查,或探究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化学现象,让学生把在课堂学到的探究方法广泛联系社会实际,根据乡土风情,积极推动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如布置学生课后上网查阅“美国密西西比河的治理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突出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体现学科的应用价值。
二、新教材实验探究性增强,体现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本特征的学科,因此,在化学课程改革中,化学实验的改革是关键的一部分。新课标教材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而不再硬性规定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这就给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如:“空气中CO2含量的测定”实验,可让学生联系化学知识设计反应原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提出问题:为什么燃烧匙伸进集气瓶时,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而要由上而下缓慢插入?对CO2性质的教学,设计“是CO2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还是H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等探索性实验等。
实际上,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发挥它们的功效。由于初中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改进验证性实验,强化探索、研究性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标准》规定了“新教科书”尝试采用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研究性实验。如实验现象探索、实验结果探索、实验法、实验方案探索等,也可以起到引导学生探究的作用;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形式,经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观察实验现象,从观察中得以思考与分析,达到探究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课堂教学中要为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创造和谐的教学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要求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积极投入探究活动,感受探究过程,学会探究方法,而核心内容的实现还要靠课堂教学的内外环境的支持。为此,教学中要注意四个问题。
1. 作为教师,要广学博才,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面对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迅速老化,教师必须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提高个人的教学组织能力,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执行者,教师应负责收集整理教学素材,设计规划教学形式,查阅资料,可以通过电视、网络、书籍、报纸、杂志等多种渠道收集教学信息,提供教学依据,甚至要想好课题切入的自然性,能否激起学生参与兴趣,作充分考虑,防止课堂过于活跃而无法驾驭,丧失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让学生思维活而不乱,自主地主动参与,感受到探究活动的乐趣。
2. 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参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可以培养的,教师在选择课题时,要充分估计学生的认知水平,质疑诱导时,尽可能地从学生已获知识层面或生活常识中出发,循循善诱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向未知领域探究,并通过教师的语言、眼神、表情评价学生的行为,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启迪思维,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留下遗憾,留下“饭后果”,让学生课后享受,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究者。否则会失去教学“土壤”。
3. 找一本好的教材,规范科学探究模式,但不要局限于教材。好的教材对教学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参考性,这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带来方便快捷,传递很多科学探究信息,这种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过分依赖教材也不可取,因为教材本身有它的局限性和时代性,教材的知识内容更新跟不上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步伐,势必会对探究内容探究方法造成影响甚至老化。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教材,减少思维上的惰性,多去开拓新的领域中的探究内容,使自己的教学思维活化,灵活处理教学与教材的关系,变指令性为指导性和参考性,避免走过去教学的老路。
四、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可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英国农村大面积种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美国一些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再如,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者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教给学生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主战场,有效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学生的科学素养一定会上一个大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