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趋向对专业调整的影响

来源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y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自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以来,毕业生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难主要不是因为总量上的提供过多,而是由于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的。本文提出高校专业设置前瞻性不足以及结构性矛盾的问题,以安徽大学专业设置和就业现状为视角,探讨问题解决方案的借鉴:为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结构,必须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扩大专业设置自主权,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立足科学,打造专业特色。
  关键词:专业调整现状;就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4-383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及对高校专业调整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市扬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正猛烈地冲击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在社会转型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结合我国是市场大背景来看,就业趋向与高校专业的调整关系密不可分,换一句话来说,就是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供给结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两者的关系通过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的不同职业岗位和教育培训的学科专业设置来连接。
  职业变化
  当职业分类发生变化时,教育培训学科分类也应及时调整。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我国产业结构急剧变化,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等原因,对劳动者的工种、技能、知识、经验提出了新的要求,必然带来劳动力结构和知识技能结构的相应调整,引起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而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稳定性、滞后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与变动的产业结构之间的错位,造成现有劳动力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加剧了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现象。
  就业期望
  还有一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比如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毕业生们普遍感觉找不到理想的单位,而同时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大多数毕业生想留在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工作,然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却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中小城市、艰苦行业的基层一线中小型单位,这些地区和单位人才奇缺,十分期望能接收到大学毕业生,但年年要人却年年要不到人,没有多少毕业生愿意到这些地方去,分配去的毕业生也容易流失,叫做要不到、分不来、用不上、留不住。
  区域需求
  在国内严重的就业问题背景下,安徽大学因自身的专业结构方面的调整,反而就业趋势在往好的方面发展,安徽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保持总体稳定。近三年来,安徽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保持总体稳定态势,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截至毕业年度8月31日)保持在85%以上,年终就业率(统计截至毕业年度12月31日)保持在92%以上。2020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93.51%。而且毕业生积极服务于区域发展大局。2020年,安徽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安徽省内签约就业的达2040人,占签约总人数的58.94%,相比2019年增长1.68%。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农业、智能制造业、新材料、清洁能源和生态环保、现代交通技术与装备制造、先进生物、健康和文化等国家重点行业就业的达3914人,占签约毕业生总数的69.48%。学校积极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高校专业调整的现状
  2020年3月1日,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其中,37个新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各高校新增备案专业2046个,新增审批专业177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93个,撤销专业518个。
  新增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
  从新增的专业角度来说,是适应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此次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中,全国各高校新增备案2046个此前已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专业,新增审批177个尚未列入《专业目录》的新专业,两者合计新增2223个专业,为近3年来最多的一次。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机器人工程可谓此次新增专业中的大热门,新增数量排名前五。仅人工智能一个专业,就有包括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在内的130所高校增设。安徽大学也不例外,除上面几个专业外,还陆续增加了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智能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等专业。
  此外,新增专业还表现出一些共性特征,包括: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跨学科专业更多涌现,工学类专业新增比例高,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成为专业建设方向,等等。比如,2020年工学类专业新增数量占据了12个专业门类新增数量的42%,这与近五年来的新设专业所属学科门类结构基本一致,比较稳定。安徽大学也陆续增加物联网工程、信息安全、生物制药、生态学、食品科学和工程等专业。
  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转型、升级的速度和力度明显加快,新科技与不同类别专业之间以及不同类别专业之间深度交叉融合的特征越发凸显,由此所形成的新专业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中的作用越发突出。
  撤销不适应需求的专业
  从撤销专业角度来说,是在专业设置上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此次专业调整中,518个专业被撤销备受媒体和社会关注,因为这也是近8年来被撤销专业最多的一次。具体来看此次被撤销的专业不难发现,管理类被撤销的较多,如公共事业管理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别被21所和16所高校撤销,位列前两位。此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15所高校中将不复存在,产品设计专业则被13所高校撤销。安徽大学今年撤销了财务管理、管理科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内的管理类专业,以及应用化学、工业设计、生物技术、物理学、建筑学等在内的理工科专业。   究其原因,生源不理想以及相关专业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是专业被撤销的重要因素。从招聘网站的数据来看,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职位需求,2019年比2018年下降了31%,2020年比2019年又下降了37%。具体来说,有些专业被撤销是因为它们明显偏离了学校的办学定位或者游离于学校主体学科群建设体系之外,从而导致其办学水平低,缺乏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我国高等教育不断由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这一趋势不断倒逼高校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同时,这也体现出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在不断扩大和落实,而专业设置自主权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办学自主权。
  高校专业调整面临的问题
  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不足
  高校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不足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以及缺乏自主性。
  当前社会经济处于转型时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调整幅度加大,但是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明显落后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专业结构调整具有滞后性。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性主要是高校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感度不高,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反应度不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幅度及频率都很大,使得不同职业岗位和行业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处于快速的变动状态,这就更加加剧了人才供需脱节的可能性。[1]
  而且高校人才培养的周期长,从开始准备的专业设置到最终培养出人才,大概需要4年的时间,而企业产品的市场可能只有2年左右的周期,而当专业人才培养出后,市场用人需求已经发生变化。产生专业结构调整滞后性的原因除了高校自身没有科学合理地预测分析市场变化外, 还有相应师资、教学设备等资源的欠缺和滞后,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职业适应性差,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有效供给不足,与经济发展社会不相适应的低水平专业重复,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2]
  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处于被动地位、自主性不高,受到制度和政策的限制,大多数高校不具备专业设置自主权利,而且从我国的专业设置实践来看,专业设置权归中央政府所有。尽管国家在2012年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文件,落实和扩大了高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但是相关政策并未得到具体落实,高校进行自主专业设置仍缺乏主观能动性,还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和需要设置调整专业,造成大学毕业生专业结构性失业现象。
  专业设置具有结构性矛盾
  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矛盾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重复性和盲目性。
  很多高校盲目追求学科专业设置的“大”而“全”,想要办综合性大学,对自身的定位不明确,没有确切的办学目的和理念,缺乏对学校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在没有深入的前期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的情况下,跟风开设所谓“热门”专业。高校没有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追求规模效益,缺乏对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考虑,受功利主义影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3]
  而且在各类型高校中均存在专业设置趋同化的现象,如计算机、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会计等热门专业的开设及其招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已经直接引发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并且造成人、财、物等资源浪费,使得学校专业设置缺乏特色和优势,导致培养的人才质量下降。各高校出于自身考虑,为了达到专业招生人数, 降低招生标准进行扩招,使整个社会相同专业的招生规模供过于求,从而使人才市场上相同专业的毕业生出现“扎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结构性就业难”问题。
  学科群的建设不完善
  学科、专业、课程是大学系统组织的三个基本单位,学科产生课程,通过课程组合成专业,三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共存共生。一些高校的少數几个优秀学科是建立在这所大学所有学科专业课程的先进水平的整体发展实力基础之上的。因为学科专业课程系统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各个学科专业课程之间是一种共生共长的关系,一个学科的发展就必须得到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几个学科的影响,学科群是由几个有着内在密切联系而又相互支撑发展的学科所构成的群体或知识部落。
  长期以来,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高校内部形成了以单学科院系为根基的组织结构,不利于跨学科研究与教学的展开;21世纪初,我国高校开始了以学部制建设为中心的内部组织结构调整,这一组织结构的变革为我国高校学科群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在我国保守性的学术权力控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我国的专业目录特点是单一学科专业的多、复合学科专业的少,三个甚至四个学科复合的专业几乎没有,并且虽说学科专业设置权限下放到高校,有了一定的目录外专业的设置权,但在实践中还是存在种种的限制与问题。对于单一学科规训下形成的主流意识而言,早期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很可能被描述为误入歧途,在知识创新上的价值很难被认同,成为影响高校学科群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校专业调整的对策建议
  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高校必须对社会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灵活的反应,灵活设置专业,不断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学校的发展依赖于地方经济发展,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类型,重视技能培养,加强校企合作。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安徽大学在连续对毕业生就业流向进行跟踪调研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布局,坚持将就业率指标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据,学校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校内外资源优势,积极开拓市场渠道,继续与知名企业、地方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开发园区等密切合作,不断提升校园市场效益,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紧密结合人才培养需求,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战略需求实施专业动态调整。建立专业预警机制,根据年度专业评估、专业认证、专业分流和转专业结果,结合专业就业情况,发布专业预警,限期整改复查。学校还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电科38所、科大讯飞、阿里云、长鑫存储等著名科研院所和知名科技企业合作,深入了解就业具体情况。学校还推进实施“两个贯穿、三基并重、三段培养、多种类型”的“233N”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基并重全面发展,完善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三阶段人才培养举措,实现各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实施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加强对于优秀传统专业的改良与创新,发挥原有的学科优势,同时注重挖掘新型的、具有广阔前景的学科,达到传统学科与新型学科的交叉整合,提升专业的选择空间,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相应的专业。扩大学生专业自主选择权,不断完善“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基础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本科层次继续面向基础学科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面向应用学科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面向交叉学科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发掘、尽早脱颖而出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加大专业特色的培育,不仅要考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要依据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扬长避短,努力培育和形成自身特色的品牌专业。[4] 安徽大学实施基础学科专业“固本强基”工程,加强文史哲专业和基础理科专业建设。强化文理交融,发挥应用文科专业优势,推进应用型特色文科专业建设。加强“新工科”专业建设,谋划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专业,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一带一路”、“互联网+”等重大战略实施及安徽省“铜墙铁壁”、“芯屏器合”等重大产业发展战略实施。
  扩大专业设置自主权,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供给结构不合理,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下放教育行政权,拥有专业设置自主权才能让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条件,开设适合人才特色培养的专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调动高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仍受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高校可自主调节学科专业的余地非常有限,但是这方面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美国的专业设置权被视为高校的自主权利之一,高校自身有着较强的自律意识和较为突出的自我调节能力,经常通过社会调查和预测,及时进行调整;英国德国等国家的高校专业设置自主化能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资源和师资优势,调动高校专业设置调整的积极性,形成学科专业设置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的运行机制。
  当然,高校专业结构不能完全靠学校主动调整, 政府在下放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的同时, 也要加强宏观调控职能,利用行政手段进行科学的人才预测,协助学校做好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的优化工作,以保证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接轨。[5]
  加强学科群的建设
  学科群建设不是孤立学科点的叠加,而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面向国家需求,这是学科建设的外部动力来源和获得资源投入的前置条件;二是特色学科群,特色是学科发展持久生命力的来源,否则学科建设将是无源之水;三是知识创新驱动的学科群凝聚,重视学科的知识属性,遵循學科间的共生关系构建学科群,避免行政干预打包成群申报资源,获批后各自建设的“假学科群”。
  发挥特色学科群的凝聚作用和基础作用,关键是由多头分割建设转变为特色学科群引领的学科–专业–学位点体系建设,在学科群内形成学科交叉新领域,并映射到专业设置调整,不断优化高校的学科、专业和学位点布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下大力气组建交叉学科群和强有力的科技攻关团队,加强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以清华大学为例,学校以4个学科领域为基本分类,形成建筑学科群、环境学科群等20个协同发展的学科群,对学科交叉发展和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总而言之,高校要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对接国家和全省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积极调整专业设置,拓展就业渠道,有效整合资源,促进就业供需精准对接,努力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廖莉萍.就业视野下的普通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与调整[J].煤炭高等教育,2012,30(06):87-90.
  [2]陈伟;吴志强;李景保.地方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构建[J].高教论坛,2020,(09):79-81+115.
  [3]赵长林;王桂清;邵怀领.地方本科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联动机制的构建——以聊城大学为例[J].河南教育(高教),2017,(06):120-125.
  [4]高振强;黄莉.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发展的影响[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4,3(01):15-17.
  [5] 尚蕊.高校专业结构设置及调整对策研究——针对“热门专业就业趋冷”现象的调查分析[C].山西财经大学,2013.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18级社保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科学课教学模式也在逐渐发生转变,高中生物是自然科学学科,也是高中生必修的学科,通过该学科教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综合能力以及学科素养,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提升高中生综合素养。高中生物教师应转换自身教学理念,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促使学生自主对生物知识进行深度探究,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推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与发展,小学教师开展教学务必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指导思想,并在教学环节当中切实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使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知识性学科,其中包含的所有知识对于小学生严谨思维、科学观念的塑造具有极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由于部分小学科学教师自身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难以降低科学知识学习难度的同时,还无法满足小学生现阶段的知识需求,从而限制
期刊
摘要:在教学改革中,我们要改革创新初中历史课教学,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促进初中历史课教学质量提高。  关键词:初中历史、改革创新、信息多媒体(情景、兴趣、效率、优化、科学应用)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5-009  纵观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长期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较长时期受到“一本教材,一个黑板,一盒粉笔,教师一张嘴讲,学生被动听”的落后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的初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对学生而言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文学修养。课堂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课堂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效率,甚至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积极课堂氛围的营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氛围;积极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步态识别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已成为第二代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代表,推动了模式识别、信号处理等领域的发展。步态识别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步态特征和分类方法,从而提高步态识别的准确性。本文针对上楼、下楼、上坡、下坡和平地行走的五种步态,收集多源信息,提出利用多核多分类相关向量机(MKRVM)建立步态识别算法。通过对不同分类器的识别准确率结果的比较,表明MKRVM算法比单核SVM和单核RV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教学,但是,由于小学数学的知识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而学生又正处于一个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所以,其在小学数学知识内容的学习上就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数学知识内容不能够很好地进行理解。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就应当以认为的数学观作为展开的依据,多用心研究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教学才能够使数学学科转化为教育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期刊
摘要:数学是抽象的,抽象的知识是很难懂的,但与形象相结合,就化抽象为形象了,学生就易于理解了。  关键词:数学;抽象;形象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5-012  数字是用来代表物体的数目的,它是抽象与形象的结合。数字模型也是用来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在描述中,它也是抽象和形象的结合。当我们在教学中,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虽然讲抽象原理自然会涉及到形象的东西,但那是
期刊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4-380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大綱,强调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教学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在思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那怎么才能做到这
期刊
摘要:校长是领导學校的人员,是制定学校发展方向的领导人员。校长在工作中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既能够调动教师教学的活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也能够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品德素养,促进小学生个人能力高效地的发展。为此,校长可以运用组织升国旗活动,发展爱国意识;开展品德座谈会,增强品德素质;组织课外活动,培养道德理念等方式开展德育教育的工作,促进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教育
期刊
摘要:人具有较强的主观意识性。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动性,真正让学生将音乐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并在学习音乐知识,解决音乐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快乐,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塑造,最终达到激发学生音乐学习能动性的目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音乐课堂构建的交流性、情境性以及针对性,从而达到提升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学习;学习能动性;教学策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