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库尔勒市第五小学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到教师的各项素质、学生掌握双语情况等不同层面,对教师、学生及家庭环境、教材等具体对象进行分析。针对以小学低年级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家不愿意完成学习任务写作业导致班里成绩两极分化这一问题进行教育,通过一边行动,一边观察,一边调整,将其行动记录。在反思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和改进教学方法,寻求问题的解决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行动研究;养成习惯;作业
一、 问题的提出
我校作为库尔勒市最大的一所民汉合校正好处于城乡结合地段,这也导致了我校学生来源的复杂性。其中,一部分是属于城市学区范围内的;一部分是属于农村学区范围内的;还有一些就是流动人口的子女。后二者孩子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家长对学前教育也不重视,总认为孩子上了一年级后什么都会重新学的,而这些孩子没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很难承担新的教学模式,而他们的父母对其子女的学习也只能是心有余力而力不足,在家是根本无法辅导自己孩子的学习,或者是忙着生计顾不上孩子的学习。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犹如治水既需要“堵”,更需要“导”,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尊重其个体差异,找到问题的本源,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达到教育与育人同步发展。而教师正是通过布置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使学生学会自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最好手段。本研究将主要记录我在教学中如何通过作业来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一项行动研究。
二、 研究方法
“教师即研究者”定位了中小学教师做科研的目标,或者其价值不在于创造,创新多少理论,而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实实在在解决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寻求问题的解决,这一过程就是行动研究。即“问题”、“计划”、“行动”、“反思”四个环节。作为行动研究的一个完整单元来讲,这四个环节的不断循环往复中开展行动研究。在勒温看来无论从哪个环节切入,都应该是完整不断地行动过程,由此在不断调整中实现行动计划。
三、 以作业养成学生学习习惯的行动研究
(一)明确问题
自双语教学在我市得到推广之后,汉语教学也随之也成为了教学的重中之重。现如今我市已开始实施(1)“双语”模式2(即小学汉语、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我校除了母语课程用本民族语言外,其他学科教科书都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这些教材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不仅在语言上有困难。
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作为年轻的汉语教师,我把如何教好汉语这一门重要的语言工具作为了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当自己沉浸于自己教出来的学生不断地在汉语能力上有所提高而感到高兴时,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班里有一部分学生,让他说可以,让他写他就十分不情愿了,更是不愿意写家庭作业
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让我吃惊,班里成绩两极分化很严重。多数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很小,有的是身体比较弱无法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就是平日里課堂上表现的挺好,课后敷衍学习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
显然,我只是更多的关注自己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好成绩,对学生发展的关注远远不够。
(二)计划
怎样做才能弥补我一个学期以来的所犯下的过失,让这些学生愿意写作业呢?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在我的认真思考下,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端正学生对写作业的态度;
2、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3、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
4、与家长多沟通,改变家长原有的态度;
5、利用学生群体的力量,以求共同发展;
(三)行动与反思阶段
个案1:寻求家长的帮助,解决不写作业的情况
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时时为学生负责,这种负责是建立在学生认同的基础之上,不是强制和逼迫。一个人需要的他才可能去接受,感受到快乐和开心;一个人不需要的,强加给他,他内心是难受,会不快乐。针对我所面临的问题和委屈,我向校领导请求给予指导,同时与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交流之后,我得知了“养成教育”才是根本。
个案2:加强养成教育抓住关键时期
事实证明,急于求成是不可行的。看来对这种学生的转化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作为教师的不能急于求成,要有心理准备,在转化的过程中要允许不写作业的行为反复出现。
个案3: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做到循序渐进
针对个别慢慢有所转变的学生,更要照顾他们在班里的尊严,因为他们也在努力完成,也慢慢在班里树立了自信。所以,课前对作业不写的质问就慢慢转移到到办公室与他们交流了。
四、 结论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都知道要对学生“因材施教”和“个别对待”,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必强求得到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没有必要做到同时同步得到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我们做老师的无论针对什么样的学生,都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让其有效参与课堂学习,使他们有机会得到发展和提高。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是非常艰难的,得不到家长的理解,被同行误解,尤其是那些家庭环境复杂的学生因为在家里完不成作业,来到学校那幼小的心灵还要承受多方面的压力,如小组长的询问,教师的质问,家长的指责……也许这些学生面对这一切,内心时时刻刻都有种莫名的恐慌等不同的情绪折磨着他们。怎么样才能让这些孩子在愉快和不需要强压下能改正身上的缺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待继续挖掘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朴泰洙 金哲华:《教育学原理》科学出版社 第235
2、柳海民主编 《教育学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236页
【关键词】行动研究;养成习惯;作业
一、 问题的提出
我校作为库尔勒市最大的一所民汉合校正好处于城乡结合地段,这也导致了我校学生来源的复杂性。其中,一部分是属于城市学区范围内的;一部分是属于农村学区范围内的;还有一些就是流动人口的子女。后二者孩子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家长对学前教育也不重视,总认为孩子上了一年级后什么都会重新学的,而这些孩子没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很难承担新的教学模式,而他们的父母对其子女的学习也只能是心有余力而力不足,在家是根本无法辅导自己孩子的学习,或者是忙着生计顾不上孩子的学习。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犹如治水既需要“堵”,更需要“导”,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尊重其个体差异,找到问题的本源,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达到教育与育人同步发展。而教师正是通过布置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使学生学会自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最好手段。本研究将主要记录我在教学中如何通过作业来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一项行动研究。
二、 研究方法
“教师即研究者”定位了中小学教师做科研的目标,或者其价值不在于创造,创新多少理论,而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实实在在解决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寻求问题的解决,这一过程就是行动研究。即“问题”、“计划”、“行动”、“反思”四个环节。作为行动研究的一个完整单元来讲,这四个环节的不断循环往复中开展行动研究。在勒温看来无论从哪个环节切入,都应该是完整不断地行动过程,由此在不断调整中实现行动计划。
三、 以作业养成学生学习习惯的行动研究
(一)明确问题
自双语教学在我市得到推广之后,汉语教学也随之也成为了教学的重中之重。现如今我市已开始实施(1)“双语”模式2(即小学汉语、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我校除了母语课程用本民族语言外,其他学科教科书都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这些教材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不仅在语言上有困难。
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作为年轻的汉语教师,我把如何教好汉语这一门重要的语言工具作为了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当自己沉浸于自己教出来的学生不断地在汉语能力上有所提高而感到高兴时,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班里有一部分学生,让他说可以,让他写他就十分不情愿了,更是不愿意写家庭作业
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让我吃惊,班里成绩两极分化很严重。多数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很小,有的是身体比较弱无法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就是平日里課堂上表现的挺好,课后敷衍学习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
显然,我只是更多的关注自己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好成绩,对学生发展的关注远远不够。
(二)计划
怎样做才能弥补我一个学期以来的所犯下的过失,让这些学生愿意写作业呢?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在我的认真思考下,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端正学生对写作业的态度;
2、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3、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
4、与家长多沟通,改变家长原有的态度;
5、利用学生群体的力量,以求共同发展;
(三)行动与反思阶段
个案1:寻求家长的帮助,解决不写作业的情况
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时时为学生负责,这种负责是建立在学生认同的基础之上,不是强制和逼迫。一个人需要的他才可能去接受,感受到快乐和开心;一个人不需要的,强加给他,他内心是难受,会不快乐。针对我所面临的问题和委屈,我向校领导请求给予指导,同时与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交流之后,我得知了“养成教育”才是根本。
个案2:加强养成教育抓住关键时期
事实证明,急于求成是不可行的。看来对这种学生的转化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作为教师的不能急于求成,要有心理准备,在转化的过程中要允许不写作业的行为反复出现。
个案3: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做到循序渐进
针对个别慢慢有所转变的学生,更要照顾他们在班里的尊严,因为他们也在努力完成,也慢慢在班里树立了自信。所以,课前对作业不写的质问就慢慢转移到到办公室与他们交流了。
四、 结论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都知道要对学生“因材施教”和“个别对待”,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必强求得到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没有必要做到同时同步得到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我们做老师的无论针对什么样的学生,都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让其有效参与课堂学习,使他们有机会得到发展和提高。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是非常艰难的,得不到家长的理解,被同行误解,尤其是那些家庭环境复杂的学生因为在家里完不成作业,来到学校那幼小的心灵还要承受多方面的压力,如小组长的询问,教师的质问,家长的指责……也许这些学生面对这一切,内心时时刻刻都有种莫名的恐慌等不同的情绪折磨着他们。怎么样才能让这些孩子在愉快和不需要强压下能改正身上的缺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待继续挖掘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朴泰洙 金哲华:《教育学原理》科学出版社 第235
2、柳海民主编 《教育学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2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