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哲学基本问题和主客体关系问题的关系

来源 :高等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w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倍受人们所关注,长期以来人们争议颇多。文章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哲学基本问题、主客体关系问题,以及它俩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哲学基本问题和主客体关系问题的不可互换性。
  关键词:哲学基本问题;主客体关系问题;主体;客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倍受关注,经受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质疑,但它却在这些挑战和质疑声中岿然不动,并且还能批判和吸收各家所长不断完善自身,这不能不引发我们对它的研究和深思。近年来,随着东西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升温,新的观点、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回答必将引导我们更进一步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内涵,推动其继续向前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中,有两种观点尤其引人注目:
  1、代替论
  代替论认为哲学基本问题本身已经过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古代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主、客体关系是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哲学史上探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不同时代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因而显现出某一种哲学体系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一种时代性理解和认识。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并不是抽象存在,不同时代表现不同。当代哲学发展已提出从主、客体关系把握理解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主客体的本质方面,主客体是它的表现,它只能在主客体相互关系中产生、存在并解决。离开主客体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就变成抽象的和神秘之物,就无法对它进行科学研究。
  2、等同论
  等同论者认为,主客体问题是世界的本原即本体论问题,认识论上讲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是某物的思想与某物本身的关系,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因此在认识论中,客体是第一性,主体是第二性。
  当然要想澄清这两种观点,就必须首先明确两组关系的内涵。
  
  二、两组哲学关系问题
  
  1、何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所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任何哲学体系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是任何哲学体系建立的基础,对于哲学其他问题的解决与展开都要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为起点和中心。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因为思维和存在不仅是人和世界关系的两个最本质的方面,也是两个哲学上最高的范畴,因此任何哲学派别必须按照各自的方式对此做出回答,来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突出的方面,对它们的回答分别区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何为主客体的关系问题
  所谓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种形式。所谓客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它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是进入主体对象性的活动领域,并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或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可以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主客体在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形成了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四种不同类型。
  
  三、对两组关系的进一步分析
  
  在对两组关系有了概念上的认识之后,有必要对二者进行更进一步的对比,以便于能更加清楚的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1、范畴的对比
  世所共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界定了物质和思维(精神)两个范畴,主客体关系问题界定了主体和客体两大范畴。因此,主客体关系问题能否取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当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就需要看两对范畴是否处于同等的涵盖范围内。
  首先,列宁在总结了前人对物质所下的定义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形成了当代哲学中的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它标识了宇宙间所有的物质形态,是一个具有最高涵盖性的范畴。而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客观物质都看作是客体。因为从前面的定义中可以认识到只有那些进入了主体的实践活动,并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或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才能被称之为客体。因此,从二者的涵盖面来看,物质范畴的涵盖面要远大于客体范畴,至少可以得出客体与客观物质不属于同等范畴的结论。
  其次,作为主体的人,是“自在的”或“自然的”存在,即同世界上其他存在物一样的自然而然的存在;人类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体,则是“自为的”或“自觉的”存在,即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所有存在物的“超自然”的存在;因此,人类是“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自然”存在与“自觉”存在的统一体。作为“自在的”或“自然的”存在,人类统一于物质世界,人类的属性是自然性,物质世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据;作为“自为的”或“自觉的”存在,人和人的世界又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产物,人类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人类本身是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根据;因此,人类是自然性和社会性、受动性、适应性与创造性的对立统一。
  所谓思维是主体的行为,是意识的表现形式。思维是主体发现客体对自己有所影响后,为了获得处置客体的意识,做好消除客体影响的准备工作,思维组织在生存意识的主导和思维意识的指挥下,对感知组织获得的知识进行分析处理的行为。
  由此可见,尽管主体和思维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毕竟主体不同于思维,主体是有意识、能思维、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主体本身是客观世界的组成部分之一,人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社会性的。
  总之,两对关系问题中的四个概念分别属于四个不同的范畴,各有其涵盖的范围。因而,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客体”等同于“物质”,更不能说“主体”就是“思维”。既然如此,妄图用主客体关系问题取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观点,自然也就行不通了。
  2、研究领域的对比
  从前面对范畴的界定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两方面的回答,分别形成了哲学研究的两大基本领域。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对立阵营。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有唯一的一个——物质;而唯心主义同样认为世界的本原也只有一个,即思维。从分析中可以知道,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它们的研究都是为了揭示世界的本质问题,我们把这个问题的研究称之为本体论的研究,它是我们对哲学进行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在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的回答中,认为存在和思维有同一性,即思维可以反映存在,则说明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是可知的,我们称其为可知论。另一种认为,思维和存在无同一性,也就是说思维不能反映物质,说明物质是不能被认识的,形成了主客二分的不可知论。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出无论是可知论还是不可知论,其实质都是在谈认识领域的问题,我们将之称为认识论问题。
  因此,对这两个问题(即本体论问题和认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铺开了整个哲学的两大基本研究领域,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确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对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而言,认识关系体现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实践关系揭示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当客体的某些属性能够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的时候,客体的这些属性相对于主体的满足而言是积极的,有价值的,这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当主体在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超越了价值的功利性,主体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愉悦,此时我们说主体实现了对美的追求,主体与客体之间构成了一种审美关系。从对四种关系的界定可以看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无不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都是在主体的认识当中发生、发展的,当属认识论领域的问题。
  综上所述,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能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对它的回答覆盖了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本体论领域和认识论领域,而主客体的关系问题则纯属认识论领域的内容。如果我们如前面所说,主客体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当代的新的表现形式,无疑就承认了哲学的研究只是关于认识论问题领域的研究,而否认了哲学的本体论领域的研究。
  
  四、当代意义和价值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主客体的关系问题分别属于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问题,其涵盖范围既相互渗透,又各有差异,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本体论或认识论领域的研究。当代西方哲学研究往往回避本体论问题的探讨,只把认识论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领域,恰恰是在这种观点引导下,使得当代西方哲学研究者走入了一个误区。
  所周知,哲学的研究涉及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等几个重要的领域,这些领域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其中本体论问题是哲学研究的基石,是建立认识论和历史观大厦的坚实地基。若抛开本体论空谈认识论必然会导致认识论的研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代西方学者的研究试图回避对本体论问题的回答,绕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而另辟第三条道路。但最终结果都使得它们自身深深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无法自拔,当然其研究也往往无果而终,倍受后人的批判、指责。正确认识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深入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当代哲学的发展,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值得大家关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二版,人民出版社 1995年
  [2] 《列宁全集》(第十八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
  [3] 《哲学通论》,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8月
  [4]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三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1962年7月
  [5]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年5月
  [6] http://baike.baidu.com/view/17753.htm
其他文献
京津地区  江南文化钟灵毓秀,北方人文粗犷豪迈,历史名城千年底蕴沉淀,大有气吞山河之气势,坐落于京津地区的酒店将其文化特色与现代时尚尽情糅合,打造多重经典婚宴,等你来细细品咂。  北京饭店莱佛士  北京饭店莱佛士毗邻紫禁城,七层法式廊柱风格建筑与百年历史交相呼应,成为新人流连的婚典之地。法式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仪式堂,优雅的穹顶和奥地利枝形水晶灯,营造出梦幻般的高贵气氛:宝石大厅复古的格调以及温暖的金
期刊
摘 要:CI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的缩写。作为一个新名词最早出现在美国设计刊物《图案》上,其后一直被人们沿用至今。总之,CI设计已经成为企业形象设计的代名词。众多的企业因导入CI而带来的极大收益,更是说明其强大优势所在。  关键词:CI;形象设计;理念;优势    因地域及文化的差异对于CI 的理解也有不同。最有影响的两种说法是美国型CI及日本型CI。两种类型的运作各有特点:美
期刊
摘 要:研究生暑期学校作为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新模式,对提高西部研究生教育水平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本文介绍了国内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历史沿革,分析了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办学效果,提出西部高校应根据自身特色,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举办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的研究生暑期学校,以提高西部高校研究生教育水平。  关键词:研究生暑期学校;教育资源;共享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的模式也日趋多样。
期刊
摘 要:将普遍展示设计的操作手法多样化,增强空间展示行为的丰富性,提高空间展示的经济效益,突破现有展示设计的框架结构,将展示空间设计的形状、尺度、色彩等构成要素和谐统一,为未来展示空间设计道路的多元化奠定基础。   关键词:展示空间设计;形状;尺度;色彩    展示艺术是以科学技术和艺术设计为手段,并利用传统的元素或现代的媒体对展示环境进行系统的策划、创意、设计及实施的过程。展示空间设计需要设计师
期刊
摘 要: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推行人事代理制度有利于改变其队伍专业结构单一的局面,有利于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但与此同时也给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高校如何在人事代理制度下稳定辅导员队伍是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一环。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人事代理制度;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简称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引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而挫折心理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分析了大学生产生心理挫折的原因和心理挫折的表现,提出了一些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心理;挫折教育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而挫折心理是大学生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势和缺点相比较,讨论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及其优势,同时对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同样,多媒体技术也对教育教学产生了积极的效应,改善了各校的教学环境,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平台,从
期刊
摘 要:为了充分利用学生喜欢上网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排版软件的熟练操作为目标,我们精心设计制作了《计算机排版系统》网络课件。文章从课件的设计思路、制作方法等方面做了介绍,在阐述制作经验的同时,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排版;网络课件;教学设计    随着网络设施的完善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高校网络教学也在迅速发展,网络课件的开发速度也随之加快。但网络课件并
期刊
摘 要:本文讨论了Krashen的输入假说的原则和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并尝试性的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以及对广大外语教学理论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输入假说;原则;局限性;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建议     引言:语言输入对于外语习得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大部分研究人员和语言教师的认同。其中最有名的要数Krashen的输入假说。研究人员近年来相继有研究报告问
期刊
摘 要:新疆大学首批大学生科研实训与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相结合,完成了控制系统典型环节模拟装置的开发。总结了科研实训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效果,以促进新疆大学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科研实训;模拟装置;素质教育    引言    为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增强课外创新实践意识,2006年6月新疆大学首次启动了本科生科研实践训练项目。在实施XJU-SRT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以我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