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前经典阅读已成为语文学习的必要内容。经典文学作品具有文本长、思想深、时代远、精彩多的特点,使中学生真正阅读、深入阅读难以实现。多媒体应用到经典阅读教学中,可以起到极大的助读作用。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喧宾夺主,避免浅阅读发生。
关键词 多媒体;经典阅读;语文;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9—0069—03
1引言
2016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增加了《红楼梦》《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等12部中外文学和文化经典作为“经典阅读篇目例举”,这些篇目将在2017、2018年的高考中逐步纳入考生必须作答的范围。经典阅读的意义不仅关乎考试,更关乎学生的成长、文化积淀与传承。就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言中所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但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阅读这些经典之作还是有很大的困难的。笔者认为,经典阅读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典的文本长。传统教材都是单篇,长也就几千字,而经典阅读篇目中涉及的多为中长篇小说。在现代社会中,碎片化的阅读也严重地影响到中学生。这样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使得学生把经典读下来成为困难的事情。
2)经典的思想深。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的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可见,读经典是在傳承人类的文明、民族的精神。但是大多数中学生在理解经典的精髓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3)经典的时代远,内容陌生。经典是经过时间淘洗的,历久弥新的,因此,其表现的时代或者创作的年代一般比较遥远。而其中的外国文学经典,则是异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文化思想、生活状态等,都与本民族有极大差异。对于生活在当下的中学生而言,这样的作品无疑是陌生的。
4)经典的精彩多。一部《红楼梦》就产生了一门学术研究——“红学”,其研究横跨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药学等多个学科。单单就文学而言,人物、情节、环境无一不会成为研究专题。教材中的名篇学习尚不能做到面面俱到,经典名著就更难实现了。
于是,经典阅读呈现了一种“熟悉的陌生人”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一提经典名著,人人都知道;一说精彩之处,大多不清楚;一写随笔感想,普遍如百度百科。
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经典呢?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已经非常普遍。在经典阅读教学中,它同样能够发挥极大的助力作用。下面以《老人与海》阅读教学为例,谈一谈应用多媒体助读文学经典。
2《老人与海》经典阅读教学实践
视频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做题要看标答,阅读要看导读。学生习惯于以答题的方式进行阅读。当他们打开书,很自觉地都翻到导读部分。对于批判性思维意识弱的学生,“盖棺定论”的话往往束缚他们的大脑。阅读成为一个印证答案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体验小说本身的过程。因此,将学生带入小说阅读的情境,让他们带着兴趣、好奇去阅读,才能开启真阅读模式。
生活在电视、电脑、媒体、网络世界的00后中学生,他们有着读图时代这代人的特点,对于画面、形象、色彩尤为偏好。于是在《老人与海》的导入环节,笔者选用由俄罗斯动画大师亚历山大·彼德洛夫制作的同名动画片《老人与海》。以原作为基础改编的动画片《老人与海》是艺术家的再创作,这部动画片获得2000年第72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学生在观看了这部仅20分钟,但极具震撼力、唯美到极致的动画片后,对原作产生浓厚兴趣,有着一窥庐山真面目的好奇。这为阅读打下极好的基础。
平台交流,形成共读伙伴 《老人与海》的阅读每周一课时,持续四周,难免会觉枯燥乏味,特别是对那些没有良好阅读习惯、更喜欢攻克数理化难题的学生而言,更是艰难苦恨。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借鉴“亲子阅读”的经验,在微信组建“共读伙伴”群。共读伙伴们在群中分享读书笔记和交流质疑,形成督读、享读、助读的和谐共读关系。学生对圣地亚哥形象的认识,不再是言简意赅的标答,而是以生动刻画、精彩细节为支撑的真感受、真思考,例如:“一个人,一艘船,在84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而他还要面对饥饿,面对寒冷,即使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即使是在船上享受着大餐、躺在床上的人也无法像老人这样坚持。虽然老人最终还是没能带回一条完整的大马林鱼,但他依然是成功的。他那与鲨鱼斗争的顽强精神和无法磨灭的意志,再一次令小男孩折服,他从未输给自己的恐惧。海明威说过:‘世界是美好的,我们需要去奋斗,而圣地亚哥只同意后半句’。”
读书笔记和共读点评的往来中,一些疑问及时解决了,而另一些疑问则促进更深的思考、更深的阅读。学生提出诸如“小孩儿为什么总跟着老人”“为什么总梦见狮子,一遍遍写狮子”“老人的自言自语怎么理解”等问题。
问题聚焦,实现深入探究
共读伙伴群中的问题经过梳理和归纳,最终聚焦在两个问题上:“小说中多次写老人‘他想’,有什么用意?”“小说中为什么反复写梦到狮子?”这两个问题正是指向对典型人物圣地亚哥形象的理解,指向“冰山理论”的创作特色。问题的聚焦使深入探究、深刻理解成为可能。
笔者把与问题相关的语言和情节,从繁多的文字中抽离出来,制作成PPT呈现出来,便于学生借助文本深入探究。比如,笔者将小说中写道“他想”“他知道”的句子摘出,并投影出来,请学生和笔者一起模拟此时的老人,轻声读这些句子,并尽力去体会老人当时的境遇和心理:
老头儿现在的头脑是清醒的,正常的,他有坚强的决心,但是并不抱多大的希望。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他想,这也许是一场梦。 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了。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
也许不吧,他想。也许我只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
他想,我希望我不必再去跟它们斗啦。我多么希望我不必再跟它们斗呀。
这一回他知道斗也不会赢了。
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儿补救的办法也没有。
通过重读、细读这些句子,勾连句子前后的情节,学生体验丰富了、理解深入了,从而得出自己的认识。他们认为作者反复多次以自语、内心独白的方式,展示着圣地亚哥的内心活动。他们还认为圣地亚哥老人对自己的不利处境认识非常清楚,他并不盲目乐观,而是在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清醒地判断出这场捍卫大马林鱼的战斗是没有胜利希望的,甚至都不愿自己置身这样一个困难境地中。
学生随堂批注,笔者则及时用投影仪进行展示。例如,有学生写道:“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着强者,《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梦里就总有狮子出现。老人总在回忆它。老人的雄心抱负,对未来的期待与向往由此可见。也因为这些,即使84天没打到鱼,他仍然在第85天的时候出海;即使经过三天两夜的持久战,他仍然不放过那条大马林鱼;即使他和他的猎物屡遇到鲨鱼袭击,他仍然坚持把猎物带回,哪怕只剩下一副鱼骨架。這无疑是一场撕心裂肺的悲剧,这不禁让读者感叹老人的厄运,但我对老人圣地亚哥肃然起敬。”显然,这位学生对小说中“狮子”的出现的理解是深刻的,是文学的解读。这对其他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内容拓展。开启广泛阅读正如2016年的《考试说明》“经典阅读篇目例举”,此“例举”二字,旨在鼓励考生在阅读这些篇目的基础上,能够更广泛地阅读。笔者选择小视频《海明威冒险之旅》《永不言败》、电影《乞力马扎罗的雪》、小说《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推荐给学生观看、阅读,通过这些材料,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海明威的传奇的一生、独特的艺术特色、杰出的文学成就。这些无疑开启了学生广泛阅读,促进了全面深入理解。
主题写作,展现个性解读 在《老人与海》的学习尾声处,笔者设置了“向圣地亚哥们致敬”“向大海致敬”这样两个主题的写作任务。其目的就在于将输入的、积累的,有效转化为表达的、展现的。这部分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完成,让学生将自己的文章上传网络。有的学生说:“原本没想好写什么,但当读到网络上同学上传的文章后,自己的思维也被打开了,于是在公交车上用手机就完成了。”学生的表达,既有基于小说本身的赏析,更有结合社会、现实所做的深刻思考。
如有学生写道:“把我们放到大海中的话,我们只是汪洋中的一根针,等不到被别人捞起,难道就只能迷茫地沉入海底,越沉越深,最终失掉自我吗?不,就当它是一种历练,像老人圣地亚哥那样,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我们也因此要越挫越勇,逆流而上,心中的那座码头总会在我们眼前实体化的!”笔者想这就是阅读名著的更重要的意义——文化的浸润与精神的引领。
3《老人与海》经典阅读教学思考
运用多媒体,要避免喧宾夺主 在经典阅读教学中,教学的内容是文学经典,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但“不少教师认为,材料越多越好,在教学过程中输给学生知识,加入很多课外材料,一堂中学语文课硬生生变成大学课堂”。涂洁老师是这么描述一些运用多媒体的课堂的。无疑这样的课堂,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地参与阅读,而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接受的又是结论或二度、三度创作的结果。这样的经典阅读就已经完全失去了原味。
运用多媒体,要避免浅阅读发生网络阅读,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碎片化阅读甚至浅阅读的问题。碎片化阅读只看标题,只看大意的阅读方式,不利于达到整本书阅读效果,容易形成浅阅读。这样的阅读会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停留在肤浅的认知、粗糙的理解、简单的思考的层面。而“从严格意义上说,阅读就是深度阅读,应该是个人的一种文化的生活和精神的存在,因此,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也是一种思维训练的过程”。只停留在知识记忆层面的阅读,一定不能体现经典阅读应有的魅力和价值。
4结语
网络的发展、多媒体的更新,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很多便捷的条件。利用网络、多媒体进行学习,也是这个时代“原住民”喜欢和习惯的学习方式。经典阅读教学要用好网络、用好多媒体,必然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里还离不开教师对文学经典的深度研读,离不开对教学目标的精心设计,离不开对多媒体材料的恰当选择。总之,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还是要立足文本,不断实践,在文学经典阅读教学中,让多媒体充分发挥其助力作用。
关键词 多媒体;经典阅读;语文;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9—0069—03
1引言
2016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增加了《红楼梦》《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等12部中外文学和文化经典作为“经典阅读篇目例举”,这些篇目将在2017、2018年的高考中逐步纳入考生必须作答的范围。经典阅读的意义不仅关乎考试,更关乎学生的成长、文化积淀与传承。就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言中所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但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阅读这些经典之作还是有很大的困难的。笔者认为,经典阅读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典的文本长。传统教材都是单篇,长也就几千字,而经典阅读篇目中涉及的多为中长篇小说。在现代社会中,碎片化的阅读也严重地影响到中学生。这样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使得学生把经典读下来成为困难的事情。
2)经典的思想深。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的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可见,读经典是在傳承人类的文明、民族的精神。但是大多数中学生在理解经典的精髓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3)经典的时代远,内容陌生。经典是经过时间淘洗的,历久弥新的,因此,其表现的时代或者创作的年代一般比较遥远。而其中的外国文学经典,则是异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文化思想、生活状态等,都与本民族有极大差异。对于生活在当下的中学生而言,这样的作品无疑是陌生的。
4)经典的精彩多。一部《红楼梦》就产生了一门学术研究——“红学”,其研究横跨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药学等多个学科。单单就文学而言,人物、情节、环境无一不会成为研究专题。教材中的名篇学习尚不能做到面面俱到,经典名著就更难实现了。
于是,经典阅读呈现了一种“熟悉的陌生人”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一提经典名著,人人都知道;一说精彩之处,大多不清楚;一写随笔感想,普遍如百度百科。
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经典呢?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已经非常普遍。在经典阅读教学中,它同样能够发挥极大的助力作用。下面以《老人与海》阅读教学为例,谈一谈应用多媒体助读文学经典。
2《老人与海》经典阅读教学实践
视频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做题要看标答,阅读要看导读。学生习惯于以答题的方式进行阅读。当他们打开书,很自觉地都翻到导读部分。对于批判性思维意识弱的学生,“盖棺定论”的话往往束缚他们的大脑。阅读成为一个印证答案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体验小说本身的过程。因此,将学生带入小说阅读的情境,让他们带着兴趣、好奇去阅读,才能开启真阅读模式。
生活在电视、电脑、媒体、网络世界的00后中学生,他们有着读图时代这代人的特点,对于画面、形象、色彩尤为偏好。于是在《老人与海》的导入环节,笔者选用由俄罗斯动画大师亚历山大·彼德洛夫制作的同名动画片《老人与海》。以原作为基础改编的动画片《老人与海》是艺术家的再创作,这部动画片获得2000年第72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学生在观看了这部仅20分钟,但极具震撼力、唯美到极致的动画片后,对原作产生浓厚兴趣,有着一窥庐山真面目的好奇。这为阅读打下极好的基础。
平台交流,形成共读伙伴 《老人与海》的阅读每周一课时,持续四周,难免会觉枯燥乏味,特别是对那些没有良好阅读习惯、更喜欢攻克数理化难题的学生而言,更是艰难苦恨。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借鉴“亲子阅读”的经验,在微信组建“共读伙伴”群。共读伙伴们在群中分享读书笔记和交流质疑,形成督读、享读、助读的和谐共读关系。学生对圣地亚哥形象的认识,不再是言简意赅的标答,而是以生动刻画、精彩细节为支撑的真感受、真思考,例如:“一个人,一艘船,在84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而他还要面对饥饿,面对寒冷,即使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即使是在船上享受着大餐、躺在床上的人也无法像老人这样坚持。虽然老人最终还是没能带回一条完整的大马林鱼,但他依然是成功的。他那与鲨鱼斗争的顽强精神和无法磨灭的意志,再一次令小男孩折服,他从未输给自己的恐惧。海明威说过:‘世界是美好的,我们需要去奋斗,而圣地亚哥只同意后半句’。”
读书笔记和共读点评的往来中,一些疑问及时解决了,而另一些疑问则促进更深的思考、更深的阅读。学生提出诸如“小孩儿为什么总跟着老人”“为什么总梦见狮子,一遍遍写狮子”“老人的自言自语怎么理解”等问题。
问题聚焦,实现深入探究
共读伙伴群中的问题经过梳理和归纳,最终聚焦在两个问题上:“小说中多次写老人‘他想’,有什么用意?”“小说中为什么反复写梦到狮子?”这两个问题正是指向对典型人物圣地亚哥形象的理解,指向“冰山理论”的创作特色。问题的聚焦使深入探究、深刻理解成为可能。
笔者把与问题相关的语言和情节,从繁多的文字中抽离出来,制作成PPT呈现出来,便于学生借助文本深入探究。比如,笔者将小说中写道“他想”“他知道”的句子摘出,并投影出来,请学生和笔者一起模拟此时的老人,轻声读这些句子,并尽力去体会老人当时的境遇和心理:
老头儿现在的头脑是清醒的,正常的,他有坚强的决心,但是并不抱多大的希望。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他想,这也许是一场梦。 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了。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
也许不吧,他想。也许我只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
他想,我希望我不必再去跟它们斗啦。我多么希望我不必再跟它们斗呀。
这一回他知道斗也不会赢了。
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儿补救的办法也没有。
通过重读、细读这些句子,勾连句子前后的情节,学生体验丰富了、理解深入了,从而得出自己的认识。他们认为作者反复多次以自语、内心独白的方式,展示着圣地亚哥的内心活动。他们还认为圣地亚哥老人对自己的不利处境认识非常清楚,他并不盲目乐观,而是在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清醒地判断出这场捍卫大马林鱼的战斗是没有胜利希望的,甚至都不愿自己置身这样一个困难境地中。
学生随堂批注,笔者则及时用投影仪进行展示。例如,有学生写道:“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着强者,《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梦里就总有狮子出现。老人总在回忆它。老人的雄心抱负,对未来的期待与向往由此可见。也因为这些,即使84天没打到鱼,他仍然在第85天的时候出海;即使经过三天两夜的持久战,他仍然不放过那条大马林鱼;即使他和他的猎物屡遇到鲨鱼袭击,他仍然坚持把猎物带回,哪怕只剩下一副鱼骨架。這无疑是一场撕心裂肺的悲剧,这不禁让读者感叹老人的厄运,但我对老人圣地亚哥肃然起敬。”显然,这位学生对小说中“狮子”的出现的理解是深刻的,是文学的解读。这对其他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内容拓展。开启广泛阅读正如2016年的《考试说明》“经典阅读篇目例举”,此“例举”二字,旨在鼓励考生在阅读这些篇目的基础上,能够更广泛地阅读。笔者选择小视频《海明威冒险之旅》《永不言败》、电影《乞力马扎罗的雪》、小说《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推荐给学生观看、阅读,通过这些材料,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海明威的传奇的一生、独特的艺术特色、杰出的文学成就。这些无疑开启了学生广泛阅读,促进了全面深入理解。
主题写作,展现个性解读 在《老人与海》的学习尾声处,笔者设置了“向圣地亚哥们致敬”“向大海致敬”这样两个主题的写作任务。其目的就在于将输入的、积累的,有效转化为表达的、展现的。这部分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完成,让学生将自己的文章上传网络。有的学生说:“原本没想好写什么,但当读到网络上同学上传的文章后,自己的思维也被打开了,于是在公交车上用手机就完成了。”学生的表达,既有基于小说本身的赏析,更有结合社会、现实所做的深刻思考。
如有学生写道:“把我们放到大海中的话,我们只是汪洋中的一根针,等不到被别人捞起,难道就只能迷茫地沉入海底,越沉越深,最终失掉自我吗?不,就当它是一种历练,像老人圣地亚哥那样,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我们也因此要越挫越勇,逆流而上,心中的那座码头总会在我们眼前实体化的!”笔者想这就是阅读名著的更重要的意义——文化的浸润与精神的引领。
3《老人与海》经典阅读教学思考
运用多媒体,要避免喧宾夺主 在经典阅读教学中,教学的内容是文学经典,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但“不少教师认为,材料越多越好,在教学过程中输给学生知识,加入很多课外材料,一堂中学语文课硬生生变成大学课堂”。涂洁老师是这么描述一些运用多媒体的课堂的。无疑这样的课堂,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地参与阅读,而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接受的又是结论或二度、三度创作的结果。这样的经典阅读就已经完全失去了原味。
运用多媒体,要避免浅阅读发生网络阅读,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碎片化阅读甚至浅阅读的问题。碎片化阅读只看标题,只看大意的阅读方式,不利于达到整本书阅读效果,容易形成浅阅读。这样的阅读会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停留在肤浅的认知、粗糙的理解、简单的思考的层面。而“从严格意义上说,阅读就是深度阅读,应该是个人的一种文化的生活和精神的存在,因此,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也是一种思维训练的过程”。只停留在知识记忆层面的阅读,一定不能体现经典阅读应有的魅力和价值。
4结语
网络的发展、多媒体的更新,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很多便捷的条件。利用网络、多媒体进行学习,也是这个时代“原住民”喜欢和习惯的学习方式。经典阅读教学要用好网络、用好多媒体,必然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里还离不开教师对文学经典的深度研读,离不开对教学目标的精心设计,离不开对多媒体材料的恰当选择。总之,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还是要立足文本,不断实践,在文学经典阅读教学中,让多媒体充分发挥其助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