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历史的角度看,技击是中华武术的本质,尽管进入近代以后,武术的技术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技击应该始终是武术发展的价值前提。可是当今的竞技舞台给中国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打上了一个问号。武术运动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离不开对传统武术的汲取。只有这样,武术才能在历史的交叉点上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关键词: 武术 未来 构想
前言
翻开中国文化史,我们不难看到,武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想象,承受过痛苦的煎熬和抉择,经过呕心沥血的锻打和改造,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的洗礼,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武术长期繁衍,历久不衰,不是没有缘由的,它是与武术独特的魅力和运动形式分不开的。
1. 武术
尽管从近代起,武术已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尚存在较大分歧,集中反映为武术是一种以格斗技击为本质特征的技击方式或仅是一种“活动手足,惯勤肢体”的身体活动。关于这个问题,不妨从武术的形成、发展来加以考察,也许更能有助于我们的理解。
在古代,人们进行攻防格斗,主要使用短兵相接的技击技术,无论是军旅武艺活动中的大规模阵战拼杀,还是少数人之间进行的“两两相当”技击格斗,主要通过训练来掌握这一类技术技能,并用之于实战。这既是当时习武的价值体现,也是习武的主要目的。因此,无论是进行身体直接对抗的格斗训练,还是练习既具有民族色彩,又能满足传授、记忆、训练的需要而产生的武术套路,以及围绕这两种形式而存在的各种训练手段和各种练功方法,大体上都是紧紧围绕这个目的而展开与发展的。
2. 未来与构想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面临着承办奥运会和现代社会人们的健康需求,武术运动的发展应该有一个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指导规划。如果当今仍然依照过去的发展模式,武术事业不仅在技术上得不到更好的发展,还会使人们对武术产生误解,而且在推向世界方面也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大家都知道,把传统武术推向世界,这将非常有利于中华武术事业的发展和传承,中华武术也会为全人类的健康文化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目前在我国以武术为龙头的民族传统体育已审定为体育的四大专业之一。体育院校从1981年设立了武术硕士点,1996年诞生了武术博士学位点,1999年开始设置民族传统运动专业,培养本科生。
如今武术已从国内走向了世界,至今举办了5届世界锦标赛,2002年还举行了首届世界杯武术散打赛。武术是亚运会常设竞赛项目,国际武术联合会已被奥委会正式接纳为会员。
中国武术之所以能够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内外兼修,并且具有高度成熟的技巧,是因为它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吸取和接受了古老而独成体系的东方哲学的哺育,并融会贯通地分析,解释各种武术哲理,把超过形体以外的内容也吸收到武术中,使武术融合兵、医、气为一体,促使武术动作的规律与阴阳辩证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历代武术家在进行外部四肢锤炼的同时,也总是以阴阳八卦、五行学说、中医经络学说和宗法思想为指导,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古代探索生命与天地万物生态关系的阴阳哲理,印证生命科学古朴的真知灼见,使武术拳理上升到一个高深的境界,推动和影响着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
中华武术如果能进入奥运会将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复兴,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复兴,这必将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观念的崛起。也就是说,古老的东方文明正在向西方后现代文明开放,在片面强调“更高、更快、更强”之类的前现代体育意识与人类生存理论发生冲突的后现代,体现东方智慧的和谐发展观念,更应该挖掘中国传统武术之精华为后人服务,返朴归真,引领世界的新潮流。
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促使该民族的身体活动形成独特的风格和气派。这正是构成该民族体育特色的重要方面。一个民族的体育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弘扬自己的民族特色,保持文化生态的多样性。目前世界上广泛流行并极受重视的若干种竞技项目,并不能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需要,许多项目是少数竞技天才和多数观众的世界。要使更多的身体力行者投入到体育活动体魄的广阔天地,我们的民族传统武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既不需要场地器材的大额投资,也不需要什么设施,只要一块平坦的场地就可进行操练。中华传统武术的竞技对抗和养生运动的独特方式,能对现代体育产生良好的互补作用。传统武术进入奥运会后,会促使世界人民更快地接受中华武术,从而认可操练,促使传统武术运动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对世界体育文化的贡献。
中华传统武术运动至今没进奥运会是令人遗憾的,看看我们的邻国,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对抗性虽强,但哪项运动能有我们的传统武术的文化底蕴深厚,谁又能比得了武术人体动作的技术技巧的多样性、全面性及实用性,但是却都已进入了奥运竞技项目之列,而我们传统武术集健身、技击、对抗观赏多功能于一身却没得到奥运认可,不能不说我们对传统武术传承、宏扬上还存在问题,由于过分强调了它的健身、表演、观赏的外在美而忽略了其实用对抗的一面。要转变这种局面,有待于武术工作者深入研究、探讨、挖掘武术的实用对抗价值功能。
面对着中国主办奥运会这一大好时机,把中华武术推进奥运会是广大武术工作者、爱好者的共同心声,武术能进奥运会是值得庆贺的事情。但是冷静下来思考,武术进奥运会后要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构思才行。武术的拳种繁多,要求各异,相应的规则难以统一,就它的表演性、健身性、对抗性来说,可分类别竞技操作,根据不同的目的制定不同的竞赛规定;从竞技武术讲,就要突出它的对抗性、实用性、技击性,突出武术的技术技巧与刚猛对抗技艺;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练习,要突出健身、表演,以提高健身强身为目的的艺术欣赏性。
多年来,只要是接触到武术动作,不管是健身、强身、防身等,统称为武术,就像当初把所有的身体活动,不管是竞技运动还是健身运动统称为体育而不分类一样。反观现代竞技武术,虽然脱胎于传统武术,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却都离武术之道越来越远,练外不练内,只追求动作的高、难、美、新而忽视其技击内涵,动作不符合生理规律及力学原理,真正以武对抗又不行,使人们把中华武术理解为“花拳绣腿”。现代生活的健身需要削弱了“武”的一面,而实际上以传统武术而言“武”才是它的本来面目。拿太极拳来说吧,真正理解为“武”的人很少,许多人连太极拳健身的认识都是非常肤浅的,这说明什么呢?(1)宣传力度不够,学习普及不深入,国人也大都练拳不讲拳意。(2)国家要尽快培养真正懂拳的辅导教师,普及推广拳术。如今因为时代的需要武术可分为健身强身、技击实战、表演三部分发展,这样的思路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武术、研究武术,并能取得好的研究成果。
现在盛行的武术多以高、飘、好看而展现技艺,不讲技击之技术,所以出现全国武术冠军被人欺负的尴尬局面而被人嗤笑,使武术失去了“武”意,与健美健身操区别不大。我们要借奥运之风,促使中华武术的技艺、精神、宗旨更好地展现我们民族的武之真意、武之精神以及民族智慧和民族文化。未来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价值将会被充分肯定,以不同的目的而习练的形式(健身强身、表演观赏、技击搏斗)将分别逐步完善,并能成为规范化的国际竞技项目。
结束语
由以上的分析可见,各种知识的传播,强烈地呼唤着武术界有志之士在继承的基础上,予以发扬光大。武术文化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传统武术理论的形成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缩影,是中国文化的产物。推广武术不仅推广功法,更要传播武术的哲理和文化知识。中国武术从伦理道德到强身之道处处体现了东方文化色彩,综观我国传统武术的各个项目,均能体现东方文明的气质,是一项值得推广普及演练的运动项目。
参考文献:
[1]陈立新.套路说.我姓武.中华武术,1998.3.
[2]程大力.民族传统体育迈进奥运前的选择.体育学刊,2003.6.
[3]胡小明等.奥运会与中国体育的未来.体育学刊,2003.6.
关键词: 武术 未来 构想
前言
翻开中国文化史,我们不难看到,武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想象,承受过痛苦的煎熬和抉择,经过呕心沥血的锻打和改造,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的洗礼,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武术长期繁衍,历久不衰,不是没有缘由的,它是与武术独特的魅力和运动形式分不开的。
1. 武术
尽管从近代起,武术已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尚存在较大分歧,集中反映为武术是一种以格斗技击为本质特征的技击方式或仅是一种“活动手足,惯勤肢体”的身体活动。关于这个问题,不妨从武术的形成、发展来加以考察,也许更能有助于我们的理解。
在古代,人们进行攻防格斗,主要使用短兵相接的技击技术,无论是军旅武艺活动中的大规模阵战拼杀,还是少数人之间进行的“两两相当”技击格斗,主要通过训练来掌握这一类技术技能,并用之于实战。这既是当时习武的价值体现,也是习武的主要目的。因此,无论是进行身体直接对抗的格斗训练,还是练习既具有民族色彩,又能满足传授、记忆、训练的需要而产生的武术套路,以及围绕这两种形式而存在的各种训练手段和各种练功方法,大体上都是紧紧围绕这个目的而展开与发展的。
2. 未来与构想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面临着承办奥运会和现代社会人们的健康需求,武术运动的发展应该有一个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指导规划。如果当今仍然依照过去的发展模式,武术事业不仅在技术上得不到更好的发展,还会使人们对武术产生误解,而且在推向世界方面也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大家都知道,把传统武术推向世界,这将非常有利于中华武术事业的发展和传承,中华武术也会为全人类的健康文化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目前在我国以武术为龙头的民族传统体育已审定为体育的四大专业之一。体育院校从1981年设立了武术硕士点,1996年诞生了武术博士学位点,1999年开始设置民族传统运动专业,培养本科生。
如今武术已从国内走向了世界,至今举办了5届世界锦标赛,2002年还举行了首届世界杯武术散打赛。武术是亚运会常设竞赛项目,国际武术联合会已被奥委会正式接纳为会员。
中国武术之所以能够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内外兼修,并且具有高度成熟的技巧,是因为它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吸取和接受了古老而独成体系的东方哲学的哺育,并融会贯通地分析,解释各种武术哲理,把超过形体以外的内容也吸收到武术中,使武术融合兵、医、气为一体,促使武术动作的规律与阴阳辩证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历代武术家在进行外部四肢锤炼的同时,也总是以阴阳八卦、五行学说、中医经络学说和宗法思想为指导,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古代探索生命与天地万物生态关系的阴阳哲理,印证生命科学古朴的真知灼见,使武术拳理上升到一个高深的境界,推动和影响着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
中华武术如果能进入奥运会将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复兴,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复兴,这必将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观念的崛起。也就是说,古老的东方文明正在向西方后现代文明开放,在片面强调“更高、更快、更强”之类的前现代体育意识与人类生存理论发生冲突的后现代,体现东方智慧的和谐发展观念,更应该挖掘中国传统武术之精华为后人服务,返朴归真,引领世界的新潮流。
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促使该民族的身体活动形成独特的风格和气派。这正是构成该民族体育特色的重要方面。一个民族的体育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弘扬自己的民族特色,保持文化生态的多样性。目前世界上广泛流行并极受重视的若干种竞技项目,并不能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需要,许多项目是少数竞技天才和多数观众的世界。要使更多的身体力行者投入到体育活动体魄的广阔天地,我们的民族传统武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既不需要场地器材的大额投资,也不需要什么设施,只要一块平坦的场地就可进行操练。中华传统武术的竞技对抗和养生运动的独特方式,能对现代体育产生良好的互补作用。传统武术进入奥运会后,会促使世界人民更快地接受中华武术,从而认可操练,促使传统武术运动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对世界体育文化的贡献。
中华传统武术运动至今没进奥运会是令人遗憾的,看看我们的邻国,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对抗性虽强,但哪项运动能有我们的传统武术的文化底蕴深厚,谁又能比得了武术人体动作的技术技巧的多样性、全面性及实用性,但是却都已进入了奥运竞技项目之列,而我们传统武术集健身、技击、对抗观赏多功能于一身却没得到奥运认可,不能不说我们对传统武术传承、宏扬上还存在问题,由于过分强调了它的健身、表演、观赏的外在美而忽略了其实用对抗的一面。要转变这种局面,有待于武术工作者深入研究、探讨、挖掘武术的实用对抗价值功能。
面对着中国主办奥运会这一大好时机,把中华武术推进奥运会是广大武术工作者、爱好者的共同心声,武术能进奥运会是值得庆贺的事情。但是冷静下来思考,武术进奥运会后要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构思才行。武术的拳种繁多,要求各异,相应的规则难以统一,就它的表演性、健身性、对抗性来说,可分类别竞技操作,根据不同的目的制定不同的竞赛规定;从竞技武术讲,就要突出它的对抗性、实用性、技击性,突出武术的技术技巧与刚猛对抗技艺;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练习,要突出健身、表演,以提高健身强身为目的的艺术欣赏性。
多年来,只要是接触到武术动作,不管是健身、强身、防身等,统称为武术,就像当初把所有的身体活动,不管是竞技运动还是健身运动统称为体育而不分类一样。反观现代竞技武术,虽然脱胎于传统武术,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却都离武术之道越来越远,练外不练内,只追求动作的高、难、美、新而忽视其技击内涵,动作不符合生理规律及力学原理,真正以武对抗又不行,使人们把中华武术理解为“花拳绣腿”。现代生活的健身需要削弱了“武”的一面,而实际上以传统武术而言“武”才是它的本来面目。拿太极拳来说吧,真正理解为“武”的人很少,许多人连太极拳健身的认识都是非常肤浅的,这说明什么呢?(1)宣传力度不够,学习普及不深入,国人也大都练拳不讲拳意。(2)国家要尽快培养真正懂拳的辅导教师,普及推广拳术。如今因为时代的需要武术可分为健身强身、技击实战、表演三部分发展,这样的思路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武术、研究武术,并能取得好的研究成果。
现在盛行的武术多以高、飘、好看而展现技艺,不讲技击之技术,所以出现全国武术冠军被人欺负的尴尬局面而被人嗤笑,使武术失去了“武”意,与健美健身操区别不大。我们要借奥运之风,促使中华武术的技艺、精神、宗旨更好地展现我们民族的武之真意、武之精神以及民族智慧和民族文化。未来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价值将会被充分肯定,以不同的目的而习练的形式(健身强身、表演观赏、技击搏斗)将分别逐步完善,并能成为规范化的国际竞技项目。
结束语
由以上的分析可见,各种知识的传播,强烈地呼唤着武术界有志之士在继承的基础上,予以发扬光大。武术文化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传统武术理论的形成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缩影,是中国文化的产物。推广武术不仅推广功法,更要传播武术的哲理和文化知识。中国武术从伦理道德到强身之道处处体现了东方文化色彩,综观我国传统武术的各个项目,均能体现东方文明的气质,是一项值得推广普及演练的运动项目。
参考文献:
[1]陈立新.套路说.我姓武.中华武术,1998.3.
[2]程大力.民族传统体育迈进奥运前的选择.体育学刊,2003.6.
[3]胡小明等.奥运会与中国体育的未来.体育学刊,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