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孟郊是以“苦吟”著称的中唐诗人,其诗以风格俏硬、幽僻而备受争议。孟郊也是封建专制体制下中国文人心理整体灰暗的一个缩影。撩开他怪诞的面纱,可以窥见其复杂多变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苦吟行诗 风格多变 曲折人生
孟郊(751—814),唐代著名苦吟诗人,是在中唐时期与韩愈一道组成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个人诗风偏重于尚奇怪、重主观的基本倾向,由于喜好在诗中表现内心非世俗常有的甚至是怪诞的、变异的心理境界,在当时及后世成为颇受争议的人物。孟郊早年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成为进士,一生坎坷忧郁,以自己的血泪之笔写下了众多的悲情之文。透过荒诞的诗文表象,我们能体味到他内心的挣扎和苦痛,触摸到一个封建文人内心复杂难表的精神世界。
一、勇于直面并揭露社会矛盾
孟郊的许多作品直刺社会现实矛盾,他对大历以来的那些留恋光景、娱乐统治阶级的平庸浮艳诗风深表不满,标榜诗歌的风骨和政治作用,对“恶诗皆得官,好诗空抱山”的流俗深感激愤。如他的《寒地百姓吟》:“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劳。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游遨者谁子,君子为郁陶。”诗中把劳动人民寒夜的痛苦呼号和富贵人家终宵宴饮的生活作了鲜明对比,并且以飞蛾扑火象征人民悲惨绝望的命运,处处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沉痛。他在《长安行》中说的“胡风激秦树,贱子风中泣,家家朱门开,得见不可入”则激起了他对豪门朱贵的愤恨。
二、人生失意后的痛苦展示
1、孟郊的一生,拙于人事,独立特行,一贫彻骨。在中唐大批寒士困顿失意的广阔社会背景下,孟郊以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的诗风表达了这一群体的共同感受,成为“苦吟”诗人的代表。这种复杂的心理和矛盾深重的社会现实使孟郊作为寒士写下了大量言贫诉愁的诗,好像处处在为他个人的不得意和穷愁悲苦。如《汴州离乱后忆韩愈李翱》:“残花不待风,春尽各飞扬。欢去收不得,悲来难自防。孤门清馆夜,独卧明月床。忠直血白刃,道路声苍黄。”他以惯用的白描手法、形象化的比拟和苦吟出来的精警字句,夸张地突出他所要描写的对象。这种对痛苦感受深切的苦吟,的确能打动人生受挫后内心孤苦难言以入仕为终身追求的封建文人的心绪,成为一种精神抚慰,引起强烈共鸣。
2、作为以苦吟著称的诗人,那些瘦硬奇警、入木三分的诗句,都经过苦思锤炼而得。他的苦吟,有时为了追求奇险,更多的则是使内容深刻精辟,在森冷幽静中突著峭拔之笔,使人进入更高的意境。在此意境中,因压抑而张狂的性格使诗歌带有奇诡的特点, 在张狂中富有游侠气概成为他苦吟诗的另一面。如在《游侠行》中:“壮士性刚决,火中见石裂。杀人不回头,轻生如暂别。岂知眼有泪,肯白头上发。”现实世界的压抑所导致的理想幻灭,使他醉心于在诗中创造奇险怪异的世界,以宣泄心中郁积的不平。故孟郊的诗多表现其凄凉苦寒的贫困生活,诗境幽僻、风格俏硬,笼罩着一层透骨寒气。也正因为如此,孟郊的诗遭到了诸多大家如苏轼、苏辙、严羽等人的猛烈抨击,有人甚至说:“自古诗人未有拙于郊者。”沉重的人生忧患意识感受着当时的苦难发而为诗,完成了由社会到个人、由外界到内心的心路历程,虽然他的作品常哀音低响、句多凄苦,使人读了不快,但他的快意也在这里。孟郊作诗重主观感受,能妙造幽微、变熟为生、化险为夷,突破“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光大了自屈原以来“发愤以抒情”的言志路径,实践着“不平则鸣”的创作主张,也成了很多人喜欢他的原因。
三、志存高洁而悲悯人间苦难
自己的悲苦经历让孟郊能更加感同身受的体察弱势群体的苦辛,对巧取豪夺的豪贵朱门更加愤恨。他在《贫女词》中写养蚕女的艰苦道:“蚕女非不勤,今年独无春,二月冰雪深,死尽万木身。”管家征调绸帛,人民却衣着褴褛,桑树栽多了直接影响粮食生产,但官家为了满足皇室的奢侈享受,哪顾人民的灾难。他强烈反对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安史之乱后内战连连,他在《吊国殇》中诅咒战争的残酷:“徒言人最灵,白骨乱纵横!如何当春死,不及群草生。”战争使无数家庭生离死别,在孟郊的一些离别诗中,描述了征人怨妇的痛苦并寄予了深深同情。《征妇怨》道:“渔阳千里道,近入中门限,中门逾有时,渔阳长在眼。生在绿罗下,不识渔阳道,良人自戍来,夜夜梦中到。”这些深切体察人民思想感情的细腻篇章表明他已跳出象牙之塔关注着国计民生的苦乐了,自然在诗歌中提高了他的人生境界。他富于正义感和不满人世及怀疑上天的反抗精神,在封建社会的文人中是极为少见的,孟郊诗所特有的内在价值也绝不是那些一心指望攀龙附凤的封建文人所能认识的。孟郊所有描写贫病饥寒及描写现实负面生活的诗尽管不为某些高贵之人喜欢,然而他在极度穷困之中而不丧志辱身、趋承权势体现出的高洁的品格却使他的诗呈现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使其能以很高的艺术手法毫不掩饰地表现了他的真实生活和异常丰富的情感。并且这种情感与大多数人的情感心心相连。在他的身上反映的不仅是个人的遭遇,更多的是映衬出时代的沧桑。所以有古人评说“其诗穷而有力,苦调凄凉,发于胸中,从真性情流出”,绝非“咀嚼着身边小小的悲欢”。
四、重负之下的清新世界
“胸中涌动着滚动的烈火”,尽管以冷峻面孔示人,但却无法阻碍他对大自然及美好生活的热爱。在《洛桥晚望》结尾,他写过清新美好的冬景:“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形绝,榆柳萧疏楼阁闲,岳明只见嵩山雪。”在《春日有感》中描写欣欣向荣的春天景象:“雨滴草芽长,一日长一日,风吹柳线垂,一枝连一枝。”在著名的《游子吟》中则颂扬了深挚的母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村晖!”孟郊把母亲对游子的慈爱集中在为游子缝衣上面来写,有力地传出了那种深挚的情谊,用阳光和寸草来比喻二者间的关系,出以反问的口气,而不直接提出亲情的道理,读后令人回味悠长,一千多年来让人诵咏不绝。这些洋溢着明丽色彩的诗篇丝毫不见“憔悴枯槁、局促不伸”之态,与冷寒的苦吟形象就相去甚远了。孟郊也一扫灰暗阴翳之态,展示了健康而有朝气的另一面,这也许才是孟郊心中真正渴求的理想世界。
然而,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孟郊,他的时代局限性也是明显的,他的封建道德观更是不可取的:⑴他把贞女不事二夫看作了最高的道德境界。如在《列女操》中:“贞女贵殉夫,舍身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把一种僵死而可怕的思想美化了。⑵视女人为祸水。如在《偶作》中写道:“利剑不可近,美人不可亲,利剑近伤手,美人近伤身。”以完全回避的态度对待女性,表现出近乎道德家的迂腐和可笑。
孟郊的诗如同一个多面体,冷峻的外表下有如火一样的热情。如火的热情被压制得时而张狂、时而忧闷、时而愤世、时而厌世,时而柔骨侠心、时而又清新俊逸。这也正是被封建社会残害的有骨气的文人多舛、无奈而凄凉的苦味人生的缩影。如果不看全貌,单摘出一两句来指责孟郊的诗“枯槁、憔悴”,那也只能是断章取义的曲解罢了。
【关键词】苦吟行诗 风格多变 曲折人生
孟郊(751—814),唐代著名苦吟诗人,是在中唐时期与韩愈一道组成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个人诗风偏重于尚奇怪、重主观的基本倾向,由于喜好在诗中表现内心非世俗常有的甚至是怪诞的、变异的心理境界,在当时及后世成为颇受争议的人物。孟郊早年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成为进士,一生坎坷忧郁,以自己的血泪之笔写下了众多的悲情之文。透过荒诞的诗文表象,我们能体味到他内心的挣扎和苦痛,触摸到一个封建文人内心复杂难表的精神世界。
一、勇于直面并揭露社会矛盾
孟郊的许多作品直刺社会现实矛盾,他对大历以来的那些留恋光景、娱乐统治阶级的平庸浮艳诗风深表不满,标榜诗歌的风骨和政治作用,对“恶诗皆得官,好诗空抱山”的流俗深感激愤。如他的《寒地百姓吟》:“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劳。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游遨者谁子,君子为郁陶。”诗中把劳动人民寒夜的痛苦呼号和富贵人家终宵宴饮的生活作了鲜明对比,并且以飞蛾扑火象征人民悲惨绝望的命运,处处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沉痛。他在《长安行》中说的“胡风激秦树,贱子风中泣,家家朱门开,得见不可入”则激起了他对豪门朱贵的愤恨。
二、人生失意后的痛苦展示
1、孟郊的一生,拙于人事,独立特行,一贫彻骨。在中唐大批寒士困顿失意的广阔社会背景下,孟郊以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的诗风表达了这一群体的共同感受,成为“苦吟”诗人的代表。这种复杂的心理和矛盾深重的社会现实使孟郊作为寒士写下了大量言贫诉愁的诗,好像处处在为他个人的不得意和穷愁悲苦。如《汴州离乱后忆韩愈李翱》:“残花不待风,春尽各飞扬。欢去收不得,悲来难自防。孤门清馆夜,独卧明月床。忠直血白刃,道路声苍黄。”他以惯用的白描手法、形象化的比拟和苦吟出来的精警字句,夸张地突出他所要描写的对象。这种对痛苦感受深切的苦吟,的确能打动人生受挫后内心孤苦难言以入仕为终身追求的封建文人的心绪,成为一种精神抚慰,引起强烈共鸣。
2、作为以苦吟著称的诗人,那些瘦硬奇警、入木三分的诗句,都经过苦思锤炼而得。他的苦吟,有时为了追求奇险,更多的则是使内容深刻精辟,在森冷幽静中突著峭拔之笔,使人进入更高的意境。在此意境中,因压抑而张狂的性格使诗歌带有奇诡的特点, 在张狂中富有游侠气概成为他苦吟诗的另一面。如在《游侠行》中:“壮士性刚决,火中见石裂。杀人不回头,轻生如暂别。岂知眼有泪,肯白头上发。”现实世界的压抑所导致的理想幻灭,使他醉心于在诗中创造奇险怪异的世界,以宣泄心中郁积的不平。故孟郊的诗多表现其凄凉苦寒的贫困生活,诗境幽僻、风格俏硬,笼罩着一层透骨寒气。也正因为如此,孟郊的诗遭到了诸多大家如苏轼、苏辙、严羽等人的猛烈抨击,有人甚至说:“自古诗人未有拙于郊者。”沉重的人生忧患意识感受着当时的苦难发而为诗,完成了由社会到个人、由外界到内心的心路历程,虽然他的作品常哀音低响、句多凄苦,使人读了不快,但他的快意也在这里。孟郊作诗重主观感受,能妙造幽微、变熟为生、化险为夷,突破“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光大了自屈原以来“发愤以抒情”的言志路径,实践着“不平则鸣”的创作主张,也成了很多人喜欢他的原因。
三、志存高洁而悲悯人间苦难
自己的悲苦经历让孟郊能更加感同身受的体察弱势群体的苦辛,对巧取豪夺的豪贵朱门更加愤恨。他在《贫女词》中写养蚕女的艰苦道:“蚕女非不勤,今年独无春,二月冰雪深,死尽万木身。”管家征调绸帛,人民却衣着褴褛,桑树栽多了直接影响粮食生产,但官家为了满足皇室的奢侈享受,哪顾人民的灾难。他强烈反对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安史之乱后内战连连,他在《吊国殇》中诅咒战争的残酷:“徒言人最灵,白骨乱纵横!如何当春死,不及群草生。”战争使无数家庭生离死别,在孟郊的一些离别诗中,描述了征人怨妇的痛苦并寄予了深深同情。《征妇怨》道:“渔阳千里道,近入中门限,中门逾有时,渔阳长在眼。生在绿罗下,不识渔阳道,良人自戍来,夜夜梦中到。”这些深切体察人民思想感情的细腻篇章表明他已跳出象牙之塔关注着国计民生的苦乐了,自然在诗歌中提高了他的人生境界。他富于正义感和不满人世及怀疑上天的反抗精神,在封建社会的文人中是极为少见的,孟郊诗所特有的内在价值也绝不是那些一心指望攀龙附凤的封建文人所能认识的。孟郊所有描写贫病饥寒及描写现实负面生活的诗尽管不为某些高贵之人喜欢,然而他在极度穷困之中而不丧志辱身、趋承权势体现出的高洁的品格却使他的诗呈现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使其能以很高的艺术手法毫不掩饰地表现了他的真实生活和异常丰富的情感。并且这种情感与大多数人的情感心心相连。在他的身上反映的不仅是个人的遭遇,更多的是映衬出时代的沧桑。所以有古人评说“其诗穷而有力,苦调凄凉,发于胸中,从真性情流出”,绝非“咀嚼着身边小小的悲欢”。
四、重负之下的清新世界
“胸中涌动着滚动的烈火”,尽管以冷峻面孔示人,但却无法阻碍他对大自然及美好生活的热爱。在《洛桥晚望》结尾,他写过清新美好的冬景:“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形绝,榆柳萧疏楼阁闲,岳明只见嵩山雪。”在《春日有感》中描写欣欣向荣的春天景象:“雨滴草芽长,一日长一日,风吹柳线垂,一枝连一枝。”在著名的《游子吟》中则颂扬了深挚的母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村晖!”孟郊把母亲对游子的慈爱集中在为游子缝衣上面来写,有力地传出了那种深挚的情谊,用阳光和寸草来比喻二者间的关系,出以反问的口气,而不直接提出亲情的道理,读后令人回味悠长,一千多年来让人诵咏不绝。这些洋溢着明丽色彩的诗篇丝毫不见“憔悴枯槁、局促不伸”之态,与冷寒的苦吟形象就相去甚远了。孟郊也一扫灰暗阴翳之态,展示了健康而有朝气的另一面,这也许才是孟郊心中真正渴求的理想世界。
然而,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孟郊,他的时代局限性也是明显的,他的封建道德观更是不可取的:⑴他把贞女不事二夫看作了最高的道德境界。如在《列女操》中:“贞女贵殉夫,舍身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把一种僵死而可怕的思想美化了。⑵视女人为祸水。如在《偶作》中写道:“利剑不可近,美人不可亲,利剑近伤手,美人近伤身。”以完全回避的态度对待女性,表现出近乎道德家的迂腐和可笑。
孟郊的诗如同一个多面体,冷峻的外表下有如火一样的热情。如火的热情被压制得时而张狂、时而忧闷、时而愤世、时而厌世,时而柔骨侠心、时而又清新俊逸。这也正是被封建社会残害的有骨气的文人多舛、无奈而凄凉的苦味人生的缩影。如果不看全貌,单摘出一两句来指责孟郊的诗“枯槁、憔悴”,那也只能是断章取义的曲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