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舒艺:江苏扬州人,现供职于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为《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编辑。编辑工作之余,亦有多篇散文、报告文学、言论等作品,刊发或转载于各类报刊。编有《多味斋》(副刊文丛),译有《运河人家》(“寻找中国”丛书)。
我嘞家,在阿个山咔咔头,
我嘞家,在阿个河坎坎上……
到达这座小城的时候,天色已是傍晚,朦胧中看不清县城的样子。耳边突然传来一阵歌声,听不大懂词,一问才知道是用当地方言唱的歌曲《我嘞家》。像是跟大自然絮语,又像是跟远方的亲人对话,歌声如流水般轻淌,透着大山深处的纯朴与空灵。
晚饭后出来散步,只见夜色中,一条大江浩浩荡荡地奔流着,虽不见真容,静默无声,但隐隐让人感觉有一种磅礴的气势。江水的两岸,闪烁着万家灯火。放眼望去,那些灯火由低处向高处递进,仿佛是沿着台阶而上,让人不禁生出几分好奇: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城呢。
答案终于在第二天的清晨揭晓。碧绿的江水宛如一条丝带在蜿蜒,三座雄伟的大桥横跨过江面;岸边的山上,高矮不一的楼房依山而立,缝隙间可见层层梯田;远方,山的最高处,白色的云雾漫天笼罩着。这条大江,就是贵州省第一大河——乌江;这座小城,就是思南。
这片家园,因乌江而起,因乌江而兴。有人说,思南是乌江驮来的城市。今天的思南人更自豪地将思南比作“乌江明珠”。的确,没有乌江就没有思南。作为长江支流之一的乌江,自古以来就是川黔航运要道,承担着来来往往的油与盐的运输。而地处乌江中下游交汇处的思南,位于千里乌江的黄金水段,在乌江的航运中起着重要作用。思南曾是油脂起运的起点。贵州盛产可榨油的桐子,多家油号便汇聚在思南,既收购油脂原料榨油,又进行成品油外运。思南还是川盐入黔的中转站。古代贵州不产盐,一直食用川盐,川盐被运到思南后,先由城内的盐号购入,再向各地零售。
位于塘头古镇的两江口古纤道,正是当年乌江航运兴盛的印记。这处辽阔的U形水域是龙底江与乌江的交汇处,因此名为两江口。江水澎湃,环抱青山,凡到此处者无不被其气势所震撼。岸边青山崖壁上,有一条古纤道,纤夫们就是在这条狭窄而陡峭的羊肠小道上,拉纤前行。年复一年,不论寒暑,不管时代如何更替,在这条小道上,六七个光着脊梁的汉子排成一行,最前面领头者喊着拉纤号子,其他人附和着,“喂也——,安嗨!”“喂也——,安嗨!”一声声反复着,时高时低,时缓时急,浑厚,苍凉。乌江滩多峡长,逆水行舟、长滩拉纤时唱的《上滩拉纤号》,叙述着纤夫们心中的悲凉,“天上落雨地下爬,黄氏蚂蚁在搬家,过路大人莫踩我,为儿为女才搬家。”
如今,纤夫这一行当已消失,我们只能在今人的表演中想象那纤夫的号子了。
舟楫往来的乌江,熙熙攘攘的码头,生意红火的油号、盐号,也带来了思南城的繁荣。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这里废思南宣慰司,设思南府。思南府城留下了文廟、会馆、寺院、码头、衙署遗址、商号等多处遗址,这些古建筑群几乎都与乌江航运有关,现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思南文庙是贵州最大的文庙,周和顺盐号是乌江古盐道上历经岁月风雨唯一留存下来的盐号。偌大的贵州,最大的文庙在思南,可见当时思南文教之发达。走进周和顺盐号,那宏大的规模、巧妙的布局、精美的家具、复杂的木雕亦令人惊叹。仅从这两处,便不难想象,彼时的思南城又该是怎样一番繁荣的景象。
但凡江边有些历史的城,无一不是有着灵秀的山水、厚重的历史、古老的传说。但是,我相信,每一座江边的家园,一定还有只属于自己的独特容貌。思南同样如此——它古老而传统,原始而朴素,奇特而神秘,活泼而热情,体现着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别样特质。
这里有神奇的喀斯特石林。那些千奇百怪的石头,有剑状、塔状、柱状,像老虎,像大象,像雄鹰,虽然它们的形成有科学的解释,可我更愿意相信,它们是来自大地深处的精灵。这里有朴素的古寨。那大山里的人家就地取材,用石料铺成巷道、砌成石墙。走进郝家湾古寨,看到满寨的吊脚楼、柚子树,以及笑容可掬的老人,让人以为来到了世外桃源。这里有传统的花烛工艺。安化老街上的这家老店历史悠久,店里的花烛富贵华美、流光溢彩,有庆贺婴儿满月的满月烛、金榜题名的报喜烛、男婚女嫁的龙凤烛、过寿的寿烛……这些卷成了花朵形状的彩色石蜡,曾照亮了多少过往的时光。这里有热闹的土家花灯戏,土家的男女老少人人爱唱、会唱花灯戏,他们在堂屋里唱,院坝台子上唱,劳动休息时也唱。如今,花灯的灯已成为历史,但灯带来的光明却一直照在人们的心头,举手投足中满是欢乐的情愫。这里有薅草锣鼓,这是薅草时人们唱的劳动号子,歌师敲响锣鼓,其他人一边唱、一边劳作、一边前行。这是土家人古老的习俗,也是原生态的田间民歌。这里有神秘的傩戏,思南古老的傩戏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蕴含着音乐、舞蹈、宗教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当我们看到傩戏的表演者赤着双脚踩上插满刀的刀梯时,留给我们的只有由衷的惊叹。
乌江边的家园,河坎坎上的思南,如今处处已是幸福的模样。听,那远处传来的歌声:
月弯弯,水湾湾,
小小船儿下河滩。
阿哥阿妹船上坐,
不怕风雨和险滩……
(责任编辑/杨倩)
我嘞家,在阿个山咔咔头,
我嘞家,在阿个河坎坎上……
到达这座小城的时候,天色已是傍晚,朦胧中看不清县城的样子。耳边突然传来一阵歌声,听不大懂词,一问才知道是用当地方言唱的歌曲《我嘞家》。像是跟大自然絮语,又像是跟远方的亲人对话,歌声如流水般轻淌,透着大山深处的纯朴与空灵。
晚饭后出来散步,只见夜色中,一条大江浩浩荡荡地奔流着,虽不见真容,静默无声,但隐隐让人感觉有一种磅礴的气势。江水的两岸,闪烁着万家灯火。放眼望去,那些灯火由低处向高处递进,仿佛是沿着台阶而上,让人不禁生出几分好奇: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城呢。
答案终于在第二天的清晨揭晓。碧绿的江水宛如一条丝带在蜿蜒,三座雄伟的大桥横跨过江面;岸边的山上,高矮不一的楼房依山而立,缝隙间可见层层梯田;远方,山的最高处,白色的云雾漫天笼罩着。这条大江,就是贵州省第一大河——乌江;这座小城,就是思南。
这片家园,因乌江而起,因乌江而兴。有人说,思南是乌江驮来的城市。今天的思南人更自豪地将思南比作“乌江明珠”。的确,没有乌江就没有思南。作为长江支流之一的乌江,自古以来就是川黔航运要道,承担着来来往往的油与盐的运输。而地处乌江中下游交汇处的思南,位于千里乌江的黄金水段,在乌江的航运中起着重要作用。思南曾是油脂起运的起点。贵州盛产可榨油的桐子,多家油号便汇聚在思南,既收购油脂原料榨油,又进行成品油外运。思南还是川盐入黔的中转站。古代贵州不产盐,一直食用川盐,川盐被运到思南后,先由城内的盐号购入,再向各地零售。
位于塘头古镇的两江口古纤道,正是当年乌江航运兴盛的印记。这处辽阔的U形水域是龙底江与乌江的交汇处,因此名为两江口。江水澎湃,环抱青山,凡到此处者无不被其气势所震撼。岸边青山崖壁上,有一条古纤道,纤夫们就是在这条狭窄而陡峭的羊肠小道上,拉纤前行。年复一年,不论寒暑,不管时代如何更替,在这条小道上,六七个光着脊梁的汉子排成一行,最前面领头者喊着拉纤号子,其他人附和着,“喂也——,安嗨!”“喂也——,安嗨!”一声声反复着,时高时低,时缓时急,浑厚,苍凉。乌江滩多峡长,逆水行舟、长滩拉纤时唱的《上滩拉纤号》,叙述着纤夫们心中的悲凉,“天上落雨地下爬,黄氏蚂蚁在搬家,过路大人莫踩我,为儿为女才搬家。”
如今,纤夫这一行当已消失,我们只能在今人的表演中想象那纤夫的号子了。
舟楫往来的乌江,熙熙攘攘的码头,生意红火的油号、盐号,也带来了思南城的繁荣。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这里废思南宣慰司,设思南府。思南府城留下了文廟、会馆、寺院、码头、衙署遗址、商号等多处遗址,这些古建筑群几乎都与乌江航运有关,现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思南文庙是贵州最大的文庙,周和顺盐号是乌江古盐道上历经岁月风雨唯一留存下来的盐号。偌大的贵州,最大的文庙在思南,可见当时思南文教之发达。走进周和顺盐号,那宏大的规模、巧妙的布局、精美的家具、复杂的木雕亦令人惊叹。仅从这两处,便不难想象,彼时的思南城又该是怎样一番繁荣的景象。
但凡江边有些历史的城,无一不是有着灵秀的山水、厚重的历史、古老的传说。但是,我相信,每一座江边的家园,一定还有只属于自己的独特容貌。思南同样如此——它古老而传统,原始而朴素,奇特而神秘,活泼而热情,体现着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别样特质。
这里有神奇的喀斯特石林。那些千奇百怪的石头,有剑状、塔状、柱状,像老虎,像大象,像雄鹰,虽然它们的形成有科学的解释,可我更愿意相信,它们是来自大地深处的精灵。这里有朴素的古寨。那大山里的人家就地取材,用石料铺成巷道、砌成石墙。走进郝家湾古寨,看到满寨的吊脚楼、柚子树,以及笑容可掬的老人,让人以为来到了世外桃源。这里有传统的花烛工艺。安化老街上的这家老店历史悠久,店里的花烛富贵华美、流光溢彩,有庆贺婴儿满月的满月烛、金榜题名的报喜烛、男婚女嫁的龙凤烛、过寿的寿烛……这些卷成了花朵形状的彩色石蜡,曾照亮了多少过往的时光。这里有热闹的土家花灯戏,土家的男女老少人人爱唱、会唱花灯戏,他们在堂屋里唱,院坝台子上唱,劳动休息时也唱。如今,花灯的灯已成为历史,但灯带来的光明却一直照在人们的心头,举手投足中满是欢乐的情愫。这里有薅草锣鼓,这是薅草时人们唱的劳动号子,歌师敲响锣鼓,其他人一边唱、一边劳作、一边前行。这是土家人古老的习俗,也是原生态的田间民歌。这里有神秘的傩戏,思南古老的傩戏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蕴含着音乐、舞蹈、宗教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当我们看到傩戏的表演者赤着双脚踩上插满刀的刀梯时,留给我们的只有由衷的惊叹。
乌江边的家园,河坎坎上的思南,如今处处已是幸福的模样。听,那远处传来的歌声:
月弯弯,水湾湾,
小小船儿下河滩。
阿哥阿妹船上坐,
不怕风雨和险滩……
(责任编辑/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