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坎坎上的思南

来源 :乡村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舒艺:江苏扬州人,现供职于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为《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编辑。编辑工作之余,亦有多篇散文、报告文学、言论等作品,刊发或转载于各类报刊。编有《多味斋》(副刊文丛),译有《运河人家》(“寻找中国”丛书)。
  我嘞家,在阿个山咔咔头,
  我嘞家,在阿个河坎坎上……
  到达这座小城的时候,天色已是傍晚,朦胧中看不清县城的样子。耳边突然传来一阵歌声,听不大懂词,一问才知道是用当地方言唱的歌曲《我嘞家》。像是跟大自然絮语,又像是跟远方的亲人对话,歌声如流水般轻淌,透着大山深处的纯朴与空灵。
  晚饭后出来散步,只见夜色中,一条大江浩浩荡荡地奔流着,虽不见真容,静默无声,但隐隐让人感觉有一种磅礴的气势。江水的两岸,闪烁着万家灯火。放眼望去,那些灯火由低处向高处递进,仿佛是沿着台阶而上,让人不禁生出几分好奇: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城呢。
  答案终于在第二天的清晨揭晓。碧绿的江水宛如一条丝带在蜿蜒,三座雄伟的大桥横跨过江面;岸边的山上,高矮不一的楼房依山而立,缝隙间可见层层梯田;远方,山的最高处,白色的云雾漫天笼罩着。这条大江,就是贵州省第一大河——乌江;这座小城,就是思南。
  这片家园,因乌江而起,因乌江而兴。有人说,思南是乌江驮来的城市。今天的思南人更自豪地将思南比作“乌江明珠”。的确,没有乌江就没有思南。作为长江支流之一的乌江,自古以来就是川黔航运要道,承担着来来往往的油与盐的运输。而地处乌江中下游交汇处的思南,位于千里乌江的黄金水段,在乌江的航运中起着重要作用。思南曾是油脂起运的起点。贵州盛产可榨油的桐子,多家油号便汇聚在思南,既收购油脂原料榨油,又进行成品油外运。思南还是川盐入黔的中转站。古代贵州不产盐,一直食用川盐,川盐被运到思南后,先由城内的盐号购入,再向各地零售。
  位于塘头古镇的两江口古纤道,正是当年乌江航运兴盛的印记。这处辽阔的U形水域是龙底江与乌江的交汇处,因此名为两江口。江水澎湃,环抱青山,凡到此处者无不被其气势所震撼。岸边青山崖壁上,有一条古纤道,纤夫们就是在这条狭窄而陡峭的羊肠小道上,拉纤前行。年复一年,不论寒暑,不管时代如何更替,在这条小道上,六七个光着脊梁的汉子排成一行,最前面领头者喊着拉纤号子,其他人附和着,“喂也——,安嗨!”“喂也——,安嗨!”一声声反复着,时高时低,时缓时急,浑厚,苍凉。乌江滩多峡长,逆水行舟、长滩拉纤时唱的《上滩拉纤号》,叙述着纤夫们心中的悲凉,“天上落雨地下爬,黄氏蚂蚁在搬家,过路大人莫踩我,为儿为女才搬家。”
  如今,纤夫这一行当已消失,我们只能在今人的表演中想象那纤夫的号子了。
  舟楫往来的乌江,熙熙攘攘的码头,生意红火的油号、盐号,也带来了思南城的繁荣。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这里废思南宣慰司,设思南府。思南府城留下了文廟、会馆、寺院、码头、衙署遗址、商号等多处遗址,这些古建筑群几乎都与乌江航运有关,现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思南文庙是贵州最大的文庙,周和顺盐号是乌江古盐道上历经岁月风雨唯一留存下来的盐号。偌大的贵州,最大的文庙在思南,可见当时思南文教之发达。走进周和顺盐号,那宏大的规模、巧妙的布局、精美的家具、复杂的木雕亦令人惊叹。仅从这两处,便不难想象,彼时的思南城又该是怎样一番繁荣的景象。
  但凡江边有些历史的城,无一不是有着灵秀的山水、厚重的历史、古老的传说。但是,我相信,每一座江边的家园,一定还有只属于自己的独特容貌。思南同样如此——它古老而传统,原始而朴素,奇特而神秘,活泼而热情,体现着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别样特质。
  这里有神奇的喀斯特石林。那些千奇百怪的石头,有剑状、塔状、柱状,像老虎,像大象,像雄鹰,虽然它们的形成有科学的解释,可我更愿意相信,它们是来自大地深处的精灵。这里有朴素的古寨。那大山里的人家就地取材,用石料铺成巷道、砌成石墙。走进郝家湾古寨,看到满寨的吊脚楼、柚子树,以及笑容可掬的老人,让人以为来到了世外桃源。这里有传统的花烛工艺。安化老街上的这家老店历史悠久,店里的花烛富贵华美、流光溢彩,有庆贺婴儿满月的满月烛、金榜题名的报喜烛、男婚女嫁的龙凤烛、过寿的寿烛……这些卷成了花朵形状的彩色石蜡,曾照亮了多少过往的时光。这里有热闹的土家花灯戏,土家的男女老少人人爱唱、会唱花灯戏,他们在堂屋里唱,院坝台子上唱,劳动休息时也唱。如今,花灯的灯已成为历史,但灯带来的光明却一直照在人们的心头,举手投足中满是欢乐的情愫。这里有薅草锣鼓,这是薅草时人们唱的劳动号子,歌师敲响锣鼓,其他人一边唱、一边劳作、一边前行。这是土家人古老的习俗,也是原生态的田间民歌。这里有神秘的傩戏,思南古老的傩戏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蕴含着音乐、舞蹈、宗教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当我们看到傩戏的表演者赤着双脚踩上插满刀的刀梯时,留给我们的只有由衷的惊叹。
  乌江边的家园,河坎坎上的思南,如今处处已是幸福的模样。听,那远处传来的歌声:
  月弯弯,水湾湾,
  小小船儿下河滩。
  阿哥阿妹船上坐,
  不怕风雨和险滩……
  (责任编辑/杨倩)
其他文献
说到贵阳周边的美景,人们首先会想到花溪和青岩,但青岩古镇附近的镇山村却少有人知。  镇山村是以布依族为主的民族杂居的自然村寨,地处花溪水库中段,坐落在三面环水的半岛之上,如灵龟戏水,风景秀丽。  镇山村村口有一个很大的石拱门,穿过石拱门,沿着一条古老的石板路步行良久才能进到村中。村子右临岩壁,左侧有湖。一眼望去,清一色的石街、石房、石巷、石墙、石瓦、石柱,仿佛走进一个天然石头博物馆。  镇山村依山
期刊
山地贵州,辛勤的黔民利用独特的地理条件及气候环境,加上在千百年的实践中总结出的农业智慧,创造了一处处人间胜景,演绎着一个个农业传奇。  锦屏,杉木之乡,清水江流域的少数民族采伐与营林管护并举,将木材买卖引向全国,缔造了600年繁荣的木商文化;  安順屯堡村寨,屯堡人巧妙利用水利,兼顾生产与生活,水惠民生使得秋季的屯堡村寨与黄灿灿的稻田相映成趣;  从江侗乡“种一季稻、放一批鱼、养一群鸭”,稻花田里
期刊
位于贵阳市中心的黔灵山作为清代初期逐渐兴起的佛教名山,如今已经与现代的城市公园融为一体。每天流连忘返于山水之间的人们,可能大部分已经不去山顶的弘福寺,抑或去了,也不会想像到这座寺庙与贵州佛教史的关系。其实,黔灵山之灵气所在,盖因其山有弘福寺。自古名山僧占多,说到弘福寺,不得不说到赤松和尚。  赤松和尚所处的年代,正是明清交替,战乱频生的年代,也是贵州佛教迎来发展高峰的时代。佛教进入贵州始于何时,至
期刊
2011年6月,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名录,是中国第4个获得这一殊荣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登录GIAHS的网站,对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的价值是这样评价的:历史悠久,是当地侗族人在有限自然条件下,经过漫长的适应,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和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有效地节约了土地资源,实现了自然的三维农业,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了农业生态和
期刊
夏日里,农村的晚饭吃得晚,收拾完碗筷,夜,黑得刚刚好,大人们在闲着聊天,孩子们跑到院子里还要玩一会,坐在院子里,仰着头,看着漫天的繁星,然后比赛,看谁找到的那一颗最亮。我想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童年的记忆,不知道现在城里的孩子,有多少在童年里体验过一抬头,就看到满天眨着眼睛的星星。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小山村里,见过璀璨的星河、绚烂的星空。长大之后,回家的时间少之又少,于是那些对于星空的记忆,都只能埋在童年
期刊
在荔波县水浦村有这样一家民宿,可以说是一个依山傍水的世外桃源。民宿是以水族地道的干栏建筑改造的,背山而筑,面水而居,三面群山环绕,成片的青瓦房覆盖着山坡,从山脚一直到山腰。民宿背枕山坡,拾级面上,南面敞开,气宇轩昂。房屋隐于万树丛中,背面的群山能挡住冬季北方刮来的寒风,南面的溪流让人在夏季享受南下的凉风,面朝阳光。周围植被郁郁葱葱,既可涵养水源、又能调节气候、净化空气。  水浦里晓溪谷民宿目前可提
期刊
“十年林木计如何,不种平田利更多。”  “篙子下水,婆娘夸嘴;篙子上岸,婆娘饿饭。”  “脚踩排木,打(卖)酒称(卖)肉。”  贵州黔东南的崇山峻岭之间,一江清水蜿蜒穿行,她时而平缓、时而湍急,汇入沅江,奔向长江。清水江上忙碌的林农、流动的木材、奔波的商人,构成了500年前清水江故事的精彩篇章。回顾历史场景,清水江上航运的艰苦与惊险,沿江码头上的喧嚣与繁华,北京皇宫建筑的庄严与宏伟,任何一个故事的
期刊
未进寨英古寨,先被那石城墙上的两条栩栩如生的大龙所震撼,毕竟是滚龙的故乡,显出了别样的霸气, 城墙后面就是黑色主调的寨子,像一幅丹青山水画,沧桑却处处彰显出当初的繁华,总觉得有好多的故事想要去探寻。  寨英古镇,位于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寨英村, 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东南麓,是梵净山宗教朝圣的梵净古道必经之地,为古军事驿站,历史悠久、规模最大、遗存最精美的古建筑群,有“梵净古都”之称。寨
期刊
舒婷: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福建省文联副主席,厦门市文联主席。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地无三寸平,天无三日晴”,这是贵州的写照。贵州多山众所周知,地形复杂因而气候变化无常,这也是常识。贵州人时时抬头望天,祖辈流传下来的民谚,是他们判断出门要不要挟一把伞的指导方针。  我去贵州次数不多,但每次都刻骨铭心。  那年夏天,去的是黔西南自治州的贞丰县,离贵阳只
期刊
吴克敬:现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西安作家协会主席、文联副主席。工作之余创作小说、散文、随笔300余万字,作品见诸多家文学期刊和报纸。曾荣获庄重文文学奖、冰心散文奖、柳青文学奖等奖项。2010年10月,中篇小说《手铐上的蓝花花》(载《延安文学》2007年第6期 )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7—2009)。  小黄的名望早已飞出了黔东南。  那是因为他们的歌,小黄侗族大歌。小黄侗族大歌从20世纪五十年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