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龙艺术的传承

来源 :乡村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zadi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进寨英古寨,先被那石城墙上的两条栩栩如生的大龙所震撼,毕竟是滚龙的故乡,显出了别样的霸气, 城墙后面就是黑色主调的寨子,像一幅丹青山水画,沧桑却处处彰显出当初的繁华,总觉得有好多的故事想要去探寻。
  寨英古镇,位于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寨英村, 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东南麓,是梵净山宗教朝圣的梵净古道必经之地,为古军事驿站,历史悠久、规模最大、遗存最精美的古建筑群,有“梵净古都”之称。寨英古镇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迄今为止已有6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入选为中国第三批传统村落。
  走进寨子,几乎没什么行人,寨子里的村民或斜坐在自家门口木椅上,或悠闲的经过,也不会对你太多注意,仿佛你本身就是当地人一样,一瞬间安静祥和之感油然而生,步伐也慢了下来,贪婪地欣赏这里的美。
  古镇历经沧桑,饱含着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寨英镇古建筑群,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融合了汉族与苗族、土家族等文化特征,建筑结构严谨,古朴典雅,错落有致,古城墙、青石板街道、红石板梵净古道别具一格,金山寺、回龙寺、万寿宫、福寿宫、观音山、乌龟董、小金顶景态万千,八大商号依稀还能感受当时的繁华景象。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朝廷派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军入黔,平定西南少数民族暴动,平定后,命其手下驻扎寨英实行军屯。由于寨英地处两条河(磨龙洞、高家河)的交汇处,水运方便,官军以此作为军需物资转运站,开始筑城墙、建民舍、开商埠,驻军家属随营而至,湖广客商纷至沓来。这一地区由军事职能向商贸职能转变。“何和顺”“裕国通商”“冉家盐号”“协裕祥”“富华”“吴祥泰”“同德祥”“同兴昌”等10个商号应运而生,人们习惯称之为“八大商号”,“八大商号”保存了独特而种类繁多的手工工艺。
  说起寨英这个名字,总觉得有一股子英姿飒爽的军营风格,找到一位当地人聊起,原来这名字还真有来历。“寨英”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這个寨子里产生、蕴藏着无数的英雄豪杰;第二层含义,主要是从英字来论,英代表着花意,赋含着一些蜜粉香气,可引来蝴蝶蜜蜂的采撷,位置即使偏僻,能够吸引来更多的八方来客。明万历年间以后,寨英由军屯转为梵净山区域内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商业从此日趋兴旺。到清朝乾隆期间,商埠贸易达到鼎盛期,成为“裕国通商”口岸,故有“小南京”之称。清乾隆年间(1763年左右),在黔省开辟四岸运盐通道,由寨英水运至铜仁、湘西各县,寨英古镇一举成为巴盐入湘的重要码头。1934年10月20日,红三军到达寨英古镇,气象为之焕然一新。
  寨英优秀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龙文化非常浓厚,这里的龙文化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中原的龙和当地龙得到了完美地结合,极大地提升了寨英滚龙的艺术水平,逐步形成了集纺织、刺绣、雕刻、剪纸、书法、美术、舞蹈、特技、演讲等诸多艺术为一身的寨英滚龙文化,除此之外当地还有扎龙工艺和造纸工艺文化。2002年3月,寨英镇被贵州省政府命名为“寨英滚龙艺术之乡”,2003年3月,评为“中国滚龙文化艺术之乡”,寨英滚龙是我国首批经国务院审定的46个非物质遗产之一。
  滚龙踏春活动在寨英村传承了数百年,曾在永乐、万历、清乾隆和嘉庆年间多次奉诏进京表演,乾隆皇帝曾亲自御笔亲赐神龙。每年春暖花开时节,居住此地的民众择一吉日,举行滚龙踏春表演,历经漫长的时日,寨英滚龙形成独特风格。无论白天晚上表演,场面都很壮观。
  回首再看这座“梵净古都”,我仿佛看到了大批宗教朝圣者聚集在这里,那些寺庙建筑前面也挤满了人;抚摸过古城墙、古城门、走过码头、古石板街道、逛过八大商号及桶子屋民居,仿佛又看到朱桢在这里屯兵时的繁华盛景,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一睹“小南京风采”。(文/黄兰  责任编辑/杨倩)
其他文献
人类对美好住居的追求从穴居时代开始就没有停止过,但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后,宗教、皇权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人类对住居建筑的追求远没有对宗教、皇权建筑强烈。宗教出于内心,皇权多半出于强迫。所以,不管是西方建筑史,还是中国建筑史,住宅都不是它所处时代的建筑杰作。我们看到《清明上河图》闹市中的住宅,比皇城中的建筑不知差了几个档次,就是这个道理。尽管如此,每个时代还是会有属于那个时代的住宅形式,层次低点儿的称民居
期刊
下司古镇位于黔东南州府凯里市下司镇,毗邻清水江,是贵州至川滇南下东进的交通要塞,更是黔东南州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旅游的门户。  下司在历史上上承川滇,下接湘粤,自元代中期设立翁袍蛮夷长官司始,至清代嘉庆13年(1808年)下司被正式辟为商埠,民国时期发展为闹市,顺江而过的人们行船于此,必然会休顿停歇,因此文化多元碰撞,商贾云集。于是,孕育出一座隐出贵州黔东南的山间小镇——下司。从元代、明清到现代,6
期刊
所谓大隐隐于市,在贵阳市内一处僻静的小区,花田禾美工作室就隐藏在此。  知道花田禾美是一个很偶然的契机。贵州省致力于妇女手工产业扶贫的“锦绣计划”,实施7年来成果显著,寻找本期“锦绣贵州”的采访对象时,编辑部在“锦绣计划”表彰对象中发现了花田禾美的名字。不同与其他或名声大噪或小有名气的品牌工作室,花田禾美鲜为人知,也少有媒体报道。但酒好不怕巷子深,花田禾美创立五年来,在一线城市已经拥有了忠实顾客,
期刊
说到贵阳周边的美景,人们首先会想到花溪和青岩,但青岩古镇附近的镇山村却少有人知。  镇山村是以布依族为主的民族杂居的自然村寨,地处花溪水库中段,坐落在三面环水的半岛之上,如灵龟戏水,风景秀丽。  镇山村村口有一个很大的石拱门,穿过石拱门,沿着一条古老的石板路步行良久才能进到村中。村子右临岩壁,左侧有湖。一眼望去,清一色的石街、石房、石巷、石墙、石瓦、石柱,仿佛走进一个天然石头博物馆。  镇山村依山
期刊
山地贵州,辛勤的黔民利用独特的地理条件及气候环境,加上在千百年的实践中总结出的农业智慧,创造了一处处人间胜景,演绎着一个个农业传奇。  锦屏,杉木之乡,清水江流域的少数民族采伐与营林管护并举,将木材买卖引向全国,缔造了600年繁荣的木商文化;  安順屯堡村寨,屯堡人巧妙利用水利,兼顾生产与生活,水惠民生使得秋季的屯堡村寨与黄灿灿的稻田相映成趣;  从江侗乡“种一季稻、放一批鱼、养一群鸭”,稻花田里
期刊
位于贵阳市中心的黔灵山作为清代初期逐渐兴起的佛教名山,如今已经与现代的城市公园融为一体。每天流连忘返于山水之间的人们,可能大部分已经不去山顶的弘福寺,抑或去了,也不会想像到这座寺庙与贵州佛教史的关系。其实,黔灵山之灵气所在,盖因其山有弘福寺。自古名山僧占多,说到弘福寺,不得不说到赤松和尚。  赤松和尚所处的年代,正是明清交替,战乱频生的年代,也是贵州佛教迎来发展高峰的时代。佛教进入贵州始于何时,至
期刊
2011年6月,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名录,是中国第4个获得这一殊荣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登录GIAHS的网站,对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的价值是这样评价的:历史悠久,是当地侗族人在有限自然条件下,经过漫长的适应,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和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有效地节约了土地资源,实现了自然的三维农业,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了农业生态和
期刊
夏日里,农村的晚饭吃得晚,收拾完碗筷,夜,黑得刚刚好,大人们在闲着聊天,孩子们跑到院子里还要玩一会,坐在院子里,仰着头,看着漫天的繁星,然后比赛,看谁找到的那一颗最亮。我想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童年的记忆,不知道现在城里的孩子,有多少在童年里体验过一抬头,就看到满天眨着眼睛的星星。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小山村里,见过璀璨的星河、绚烂的星空。长大之后,回家的时间少之又少,于是那些对于星空的记忆,都只能埋在童年
期刊
在荔波县水浦村有这样一家民宿,可以说是一个依山傍水的世外桃源。民宿是以水族地道的干栏建筑改造的,背山而筑,面水而居,三面群山环绕,成片的青瓦房覆盖着山坡,从山脚一直到山腰。民宿背枕山坡,拾级面上,南面敞开,气宇轩昂。房屋隐于万树丛中,背面的群山能挡住冬季北方刮来的寒风,南面的溪流让人在夏季享受南下的凉风,面朝阳光。周围植被郁郁葱葱,既可涵养水源、又能调节气候、净化空气。  水浦里晓溪谷民宿目前可提
期刊
“十年林木计如何,不种平田利更多。”  “篙子下水,婆娘夸嘴;篙子上岸,婆娘饿饭。”  “脚踩排木,打(卖)酒称(卖)肉。”  贵州黔东南的崇山峻岭之间,一江清水蜿蜒穿行,她时而平缓、时而湍急,汇入沅江,奔向长江。清水江上忙碌的林农、流动的木材、奔波的商人,构成了500年前清水江故事的精彩篇章。回顾历史场景,清水江上航运的艰苦与惊险,沿江码头上的喧嚣与繁华,北京皇宫建筑的庄严与宏伟,任何一个故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