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堂中,如何让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有效策略就是提高学习材料的吸引力和科学性。教师只有不断深入钻研数学教材,严格遵循课标要求,才能将教材变成吸引学生注意力、富含思想方法的学材,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数学学习。
[关键词]课标;教材;学材;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7-0031-02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教师只有遵循“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和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才能使学生获得持续不断发展的动力和实实在在的收获。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变成学材,引导学生借助学材经历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建立模型、理解应用的整个过程。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明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发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下面,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分数加法和减法》一课教学为例,谈谈笔者不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与广大同行交流探讨。
一、从教材中演化出来的学材
出示題目:浙江某农业实验基地有一块长方形大鹏蔬菜种植试验田,其中[12]种西兰花,[14]种菠菜,种西兰花和菠菜的面积共占整块试验田的几分之几?
师:如果要求括号里填入同分母分数,应该怎么填写?如果要求括号里填入异分母分数,又该如何解答?
在学生思考时,教师予以提示:“因为分母不变,分子直接相加,所以相当于已知两数(分子)之和与其中一个加数(一个分子),问如何求另一个加数(分子)。”在学生掌握解法后,再解答异分母分数的计算问题就会轻松许多。
二、根据课标要求顺应学生学情
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学材的吸引力和科学性,应以课标为纲领,这样设计学材时不会盲目、无头绪,而是变得具体、可操作,且这样设计的学材面向全体学生,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如上述教学,设计的学材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运用;指引学生经历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建立模型、理解应用的学习过程,并注意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学生的知识体系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自主构建的,那么,如何才能激发他们构建知识体系的动机呢?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情,设计吸人眼球的学材,通过搭建平台等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一展身手,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如本节课创设的问题情境符合本校的地理环境——学校附近有一个农业科研所,他们的职工子女就读本校,真是“天时地利人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算式的特殊之处并给其命名,使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法形成初步认识。接着,组织学生猜想异分母分数的算法,并全班交流讨论。为什么一开始就全班交流,而不先在小组内讨论呢?这是受学情影响决定的,因为本班学生的学习整体水平不高,如果先在小组内交流,很可能没有学生提出建议,导致小组交流流于形式。而先进行全班交流,可以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优等生的动能性,带动其他学生讨论,从而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优化算法时,通过练习让学生众多方法的缺陷充分暴露,从而总结出正确的运算法则。这样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过程,既是学生探究、分析的过程,又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最后自然而然地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通过钻研教材把握数学本质
“只有真正理解与把握教材,才称得上一位良师。”因此,教师不仅要揣摩教材编者的意图、明晰知识编排的顺序等,还要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知识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如上述教学,教材意图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数学活动中产生通分的现实需求,并通过练习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一般算法。这样教学,学生虽然能自主进行探究,但思维会受到限制。事实上,设计开放性习题,通过算法多样化,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的转化不再拘泥于通分的技能,而是上升为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明白转化的作用和内涵,进而正确地解决问题。
总之,教材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只有结合学情,深入挖掘教材并进行加工、重组,在把握数学本质的基础上改造成实用的学材,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数学教学目标。
(责编 杜 华)
[关键词]课标;教材;学材;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7-0031-02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教师只有遵循“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和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才能使学生获得持续不断发展的动力和实实在在的收获。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变成学材,引导学生借助学材经历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建立模型、理解应用的整个过程。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明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发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下面,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分数加法和减法》一课教学为例,谈谈笔者不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与广大同行交流探讨。
一、从教材中演化出来的学材
出示題目:浙江某农业实验基地有一块长方形大鹏蔬菜种植试验田,其中[12]种西兰花,[14]种菠菜,种西兰花和菠菜的面积共占整块试验田的几分之几?
师:如果要求括号里填入同分母分数,应该怎么填写?如果要求括号里填入异分母分数,又该如何解答?
在学生思考时,教师予以提示:“因为分母不变,分子直接相加,所以相当于已知两数(分子)之和与其中一个加数(一个分子),问如何求另一个加数(分子)。”在学生掌握解法后,再解答异分母分数的计算问题就会轻松许多。
二、根据课标要求顺应学生学情
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学材的吸引力和科学性,应以课标为纲领,这样设计学材时不会盲目、无头绪,而是变得具体、可操作,且这样设计的学材面向全体学生,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如上述教学,设计的学材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运用;指引学生经历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建立模型、理解应用的学习过程,并注意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学生的知识体系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自主构建的,那么,如何才能激发他们构建知识体系的动机呢?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情,设计吸人眼球的学材,通过搭建平台等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一展身手,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如本节课创设的问题情境符合本校的地理环境——学校附近有一个农业科研所,他们的职工子女就读本校,真是“天时地利人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算式的特殊之处并给其命名,使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法形成初步认识。接着,组织学生猜想异分母分数的算法,并全班交流讨论。为什么一开始就全班交流,而不先在小组内讨论呢?这是受学情影响决定的,因为本班学生的学习整体水平不高,如果先在小组内交流,很可能没有学生提出建议,导致小组交流流于形式。而先进行全班交流,可以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优等生的动能性,带动其他学生讨论,从而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优化算法时,通过练习让学生众多方法的缺陷充分暴露,从而总结出正确的运算法则。这样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过程,既是学生探究、分析的过程,又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最后自然而然地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通过钻研教材把握数学本质
“只有真正理解与把握教材,才称得上一位良师。”因此,教师不仅要揣摩教材编者的意图、明晰知识编排的顺序等,还要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知识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如上述教学,教材意图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数学活动中产生通分的现实需求,并通过练习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一般算法。这样教学,学生虽然能自主进行探究,但思维会受到限制。事实上,设计开放性习题,通过算法多样化,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的转化不再拘泥于通分的技能,而是上升为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明白转化的作用和内涵,进而正确地解决问题。
总之,教材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只有结合学情,深入挖掘教材并进行加工、重组,在把握数学本质的基础上改造成实用的学材,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数学教学目标。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