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书籍是传递知识,承启思想的载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书籍设计受到新的媒介、新的设计技术的挑战,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单一的平面思维模式设计,已经满足不了人们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书籍平面形态和设计单向思维的模式已经逐渐被多形态的空间设计思维所取代。设计师的使命是把设计的多种元素进行有机的艺术化组合,改变这种单调的视觉语言,探索书籍新的视觉形式、拓展新的美。
关键词:设计;书籍;传递;承启
书籍设计的关键在于发现,有发现就意味着有创意、创新。当设计者进行一项装帧设计时,拿到手的有时是一张载有书籍内容的光盘,更多的时候也许是一部书稿。设计由此展开,需要思索书籍装帧的艺术形态、形式意味、视觉呈现、文化意蕴、材料工艺等问题。这一切的思索可以用“创意”二字来概括。书籍装帧创意设计更多的时候需要关注思想性、书卷气、设计感,是一种思想的外化。
书籍设计的创意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形式、形象和意境。“形式”是最直观的,在书籍设计中,书籍的整体形态就是一种“形式”设计;“形象”不僅限于封面,还包括书籍的整体形式、印刷在书籍上的“形象内容”,以及开本设计、精装平装设计、函套腰封设计、封面及内页设计等内容;“意境”是更深层次的书籍神韵传达,是书籍内涵意味的创意呈现,是形而上的装帧境界。正如黑格尔所说:“意蕴总是比直接呈现的形象更深远”。
改革开放以来,书籍设计界的老前辈及其同仁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转变观念、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挑战自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好成绩,为我国书籍设计审美的拓展趟出一条新路。设计观念的进步成为推动书籍装帧艺术发展的动力。
一、把遗忘之地变成审美新领域
上个世纪以来,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书籍装帧只是对书籍的封面进行设计,封底、书脊、扉页和正文都不设计。也就是说,除了封面以外,封底、书脊、扉页、正文等等都是被审美遗忘的角落。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些被遗忘的地方才逐渐被发现,并纳入设计者的视线,书籍美的疆域得到很快拓展。至此,全书各个页面开始进入设计的范畴,设计美也由封面延伸到封底、书脊、扉页、正文,直至对全书的整体设计。比如“切口的设计”、“筒子页背面的设计”、“装订线的设计”、“书脊背面设计”等等,都能以细节打动人,并引起人们心灵的震动。
过去,“三面书口”不需要任何设计,是公认的被审美遗忘的角落。传统的视觉范式是立足于平面设计的,它从不考虑纸的侧面,因为它太薄,无法处理。现在不少设计师都踏入了这块审美处女地,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耕耘开发,创造出形形色色的切口之美。我国书籍设计最早的切口设计作品当属吕敬人的《黑与白》,三面书口呈现黑白相间的图案,表达了书的主题精神,给人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启示。
速泰熙的《吴为山写意雕塑》从其雕塑细部特征出发,把书设计成“刀砍斧劈”的效果,整本书好像从雕塑上切下来一块,既诠释了“写意雕塑”的特质,又丰富了书口的视觉美,增加了书的立体感和视觉张力。
书脊的背面过去也无人设计,因为书脊背面都是和书芯的脊粘贴在一起的,无法看到。现在出现一种书芯与封底黏合方式,书芯的脊背与硬封背面不粘合,书脊背面露了出来,其效果不错,给人一些新意。
二、化腐朽为神奇,拓展时尚的缺陷美
审美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视觉范式。不少用过去传统的眼光看被认为是缺陷的、不雅的,换成现在的眼光看却是有趣的、动人的。于是,以往的“丑”变成了现在的美。西式锁线书脊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不雅的,一定要用硬封或软封面将其包装起来以掩盖它的丑陋。现代设计思潮却以暴露结构为美,于是把锁线书脊裸露在外,反而成为一种时尚前卫。不过简单的“裸脊”并非难事,裸脊要裸得有创意、有美感、有个性,而且要与书的文本气息相投,才有价值。
在正统的书籍中,错别字是大忌,尤其在封面上,更是洪水猛兽。可是现在,设计师在字体设计时,为了创作出别致独特、富有个性的“文字图形”,故意将一些笔画模糊、错位,或将笔画之间的空隙填空,以致形成“错别字”。恰恰是这样的“错别字”在新的语境下变成一种新的视觉样式,产生一种新的趣味。当然,这种“错别”要控制在不妨碍读者正确阅读的基础上。如果变成真的错误,那就不可取了。
三、注重设计的整体性,营造“形与神”的和谐美
从传统的编排设计到编辑设计再到装帧“三位一体”的书籍设计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书籍设计的新观念。书籍设计的独特魅力,或许就在经营平面的同时,需要兼顾立体。这样的内在要求需要我们对书籍的整体设计认真探索。在书籍装帧设计的过程中,书籍是以三度空间被视觉所接受的,观察书籍是立体的多层面的动态感知。这就要求我们的创意需要为书籍设定多层次的设计要求,即设计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让书籍从封面、环衬、扉页、封底、插画、文字、图形、色彩、内容等都能逐一的展现在读者眼前,形成视觉创意之美。
好的设计所传递的信息是单纯有序的,要更多关注整体视觉元素的统一,准确体现文本内容。“形神兼备”则是书籍形态的整体美的最终要求,也是贯穿书籍设计始终的基本要求。所谓“形”即是书籍的结构形态;所谓“神”即是文本内容的精神内涵。设计时要“形”与“神”和谐发展,使书籍成为既有肉体又有灵魂的生命体,才能形成书籍形态的整体之美;如果“形”与“神”脱节甚至相悖,就无法形成完整的书籍形态,更不可能有“整体之美”。书籍装帧设计是对信息的再加工和传递,这就决定了信息传递的系统性和秩序性,而如何将错综复杂的信息按照合理的秩序传递给读者,是设计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打破编排设计的老套,提升编辑设计的表意之美
作为书籍设计的核心组成部分,编辑设计的重要性已日益凸显。书籍内容与形式的融合程度,已经成为评判一本书“好”与“不好”,“美”与“不美”的最直观的标准。做书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多环节紧密配合才能完成的工作,设计者介入编辑工作,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信息,以保证设计出来的书能得到社会认可。 编辑设计不是对编排设计的摒弃,而是对它的超越,是书籍设计的更高境界。它要求设计者更早、更主动、更深入地介入到全书的策划、编辑活动之中,以达到更充分、更完美地呈现文(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本的内容精神。设计者不再是单纯地“视觉化”和“美化”,还要站在作者的高度,从视觉设计的角度,主动介入书籍内容的编辑。这样就可以打破传统平面设计中的“编排设计”的老式刻板套路,大胆地进行现代化处理。文字的图形化排列,画面的任意性安排,不同段落的不同字体,段落之间互相穿插重叠,在某个兴致所至的句子加线加框或反白,都是设计的手法。让正文内页产生千变万化的设计趣味,呈现新的视觉美。
更多的设计者将编辑设计观念注入书籍整体设计,既赋予文本内容更生动的传达力,又体现便于阅读的设计本质;设计语言既饱含东方韵味的中国风,又吻合时代特征的当下语境;既关注内容叙述的逻辑合理性,又强调印制工艺的功能性和物化细节。
有本科普书《破解遗传密码》,读的时候就感觉很爽。该书除了富有创意和韵味的编排设计外,还主动介入内容结构的设计。正文编排根据内容需要用不同的字體字号进行排列,再配以插图,和方圆不一、色块有别的各种“小贴士”形成千变万化的组合,形成大疏大密、大虚大实的对比,给人一种不同寻常的立体美。科普书内容本来是枯燥无味的,但由于是设计的原因,读起来能让人感到非常愉悦,这不能不说是设计者提早参与全书编辑活动之中所达到的效果,它使书籍的表意之美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有人用建筑艺术比喻书籍装帧,我看很有道理。建筑艺术是空间艺术、静的艺术,然而它通过布局,可以产生韵律,造成一种流动的感觉。书籍装帧也是如此,通过封面、环衬、扉页,步步接近正文。这一连续的欣赏过程,犹如在游览中国的园林。进入园门,逐步引向深入,曲径通幽,最后进入正殿。在正殿中又透过插图、“小贴士”这一扇扇窗户,看到文字中所传递的知识、记载的主人翁的形象、活动和环境。这种由外入内不断行进的过程,则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体裁风格的书籍内容,产生不同的韵律变化,收获不同的享受。
五、简洁质朴的设计更能打动人
现代艺术趋向简约、单纯、明快、抽象、质朴、韵律美。书籍设计也同样如此。书籍装帧设计要简洁、质朴,在设计过程中要不断推敲、反复斟酌,去掉一切多余的东西,不要把“设计语言”说完,要把想象的余地留给读者,要弄明白作者所表达的最本质的东西,并用最简练的设计手法概括出来。
好的设计并不只是图形的创作,它是中和了许多智力劳动的结果,涉猎不同的领域,担当不同的角色,可以让我们保持开阔的视野,让设计带有更多的信息。在设计中最关键的是创意,好的创意需要学养和时间去孵化。书籍设计的创意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思想的外化,这思想是设计理念、审美情趣、书籍内涵、工艺技术、物质呈现的综合。书籍是文化的载体,它容纳着古今中外的智慧和文明,好书及其好的设计犹如一个芬芳的世界,启迪着人的心智,让人流连忘返。
关键词:设计;书籍;传递;承启
书籍设计的关键在于发现,有发现就意味着有创意、创新。当设计者进行一项装帧设计时,拿到手的有时是一张载有书籍内容的光盘,更多的时候也许是一部书稿。设计由此展开,需要思索书籍装帧的艺术形态、形式意味、视觉呈现、文化意蕴、材料工艺等问题。这一切的思索可以用“创意”二字来概括。书籍装帧创意设计更多的时候需要关注思想性、书卷气、设计感,是一种思想的外化。
书籍设计的创意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形式、形象和意境。“形式”是最直观的,在书籍设计中,书籍的整体形态就是一种“形式”设计;“形象”不僅限于封面,还包括书籍的整体形式、印刷在书籍上的“形象内容”,以及开本设计、精装平装设计、函套腰封设计、封面及内页设计等内容;“意境”是更深层次的书籍神韵传达,是书籍内涵意味的创意呈现,是形而上的装帧境界。正如黑格尔所说:“意蕴总是比直接呈现的形象更深远”。
改革开放以来,书籍设计界的老前辈及其同仁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转变观念、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挑战自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好成绩,为我国书籍设计审美的拓展趟出一条新路。设计观念的进步成为推动书籍装帧艺术发展的动力。
一、把遗忘之地变成审美新领域
上个世纪以来,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书籍装帧只是对书籍的封面进行设计,封底、书脊、扉页和正文都不设计。也就是说,除了封面以外,封底、书脊、扉页、正文等等都是被审美遗忘的角落。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些被遗忘的地方才逐渐被发现,并纳入设计者的视线,书籍美的疆域得到很快拓展。至此,全书各个页面开始进入设计的范畴,设计美也由封面延伸到封底、书脊、扉页、正文,直至对全书的整体设计。比如“切口的设计”、“筒子页背面的设计”、“装订线的设计”、“书脊背面设计”等等,都能以细节打动人,并引起人们心灵的震动。
过去,“三面书口”不需要任何设计,是公认的被审美遗忘的角落。传统的视觉范式是立足于平面设计的,它从不考虑纸的侧面,因为它太薄,无法处理。现在不少设计师都踏入了这块审美处女地,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耕耘开发,创造出形形色色的切口之美。我国书籍设计最早的切口设计作品当属吕敬人的《黑与白》,三面书口呈现黑白相间的图案,表达了书的主题精神,给人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启示。
速泰熙的《吴为山写意雕塑》从其雕塑细部特征出发,把书设计成“刀砍斧劈”的效果,整本书好像从雕塑上切下来一块,既诠释了“写意雕塑”的特质,又丰富了书口的视觉美,增加了书的立体感和视觉张力。
书脊的背面过去也无人设计,因为书脊背面都是和书芯的脊粘贴在一起的,无法看到。现在出现一种书芯与封底黏合方式,书芯的脊背与硬封背面不粘合,书脊背面露了出来,其效果不错,给人一些新意。
二、化腐朽为神奇,拓展时尚的缺陷美
审美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视觉范式。不少用过去传统的眼光看被认为是缺陷的、不雅的,换成现在的眼光看却是有趣的、动人的。于是,以往的“丑”变成了现在的美。西式锁线书脊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不雅的,一定要用硬封或软封面将其包装起来以掩盖它的丑陋。现代设计思潮却以暴露结构为美,于是把锁线书脊裸露在外,反而成为一种时尚前卫。不过简单的“裸脊”并非难事,裸脊要裸得有创意、有美感、有个性,而且要与书的文本气息相投,才有价值。
在正统的书籍中,错别字是大忌,尤其在封面上,更是洪水猛兽。可是现在,设计师在字体设计时,为了创作出别致独特、富有个性的“文字图形”,故意将一些笔画模糊、错位,或将笔画之间的空隙填空,以致形成“错别字”。恰恰是这样的“错别字”在新的语境下变成一种新的视觉样式,产生一种新的趣味。当然,这种“错别”要控制在不妨碍读者正确阅读的基础上。如果变成真的错误,那就不可取了。
三、注重设计的整体性,营造“形与神”的和谐美
从传统的编排设计到编辑设计再到装帧“三位一体”的书籍设计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书籍设计的新观念。书籍设计的独特魅力,或许就在经营平面的同时,需要兼顾立体。这样的内在要求需要我们对书籍的整体设计认真探索。在书籍装帧设计的过程中,书籍是以三度空间被视觉所接受的,观察书籍是立体的多层面的动态感知。这就要求我们的创意需要为书籍设定多层次的设计要求,即设计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让书籍从封面、环衬、扉页、封底、插画、文字、图形、色彩、内容等都能逐一的展现在读者眼前,形成视觉创意之美。
好的设计所传递的信息是单纯有序的,要更多关注整体视觉元素的统一,准确体现文本内容。“形神兼备”则是书籍形态的整体美的最终要求,也是贯穿书籍设计始终的基本要求。所谓“形”即是书籍的结构形态;所谓“神”即是文本内容的精神内涵。设计时要“形”与“神”和谐发展,使书籍成为既有肉体又有灵魂的生命体,才能形成书籍形态的整体之美;如果“形”与“神”脱节甚至相悖,就无法形成完整的书籍形态,更不可能有“整体之美”。书籍装帧设计是对信息的再加工和传递,这就决定了信息传递的系统性和秩序性,而如何将错综复杂的信息按照合理的秩序传递给读者,是设计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打破编排设计的老套,提升编辑设计的表意之美
作为书籍设计的核心组成部分,编辑设计的重要性已日益凸显。书籍内容与形式的融合程度,已经成为评判一本书“好”与“不好”,“美”与“不美”的最直观的标准。做书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多环节紧密配合才能完成的工作,设计者介入编辑工作,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信息,以保证设计出来的书能得到社会认可。 编辑设计不是对编排设计的摒弃,而是对它的超越,是书籍设计的更高境界。它要求设计者更早、更主动、更深入地介入到全书的策划、编辑活动之中,以达到更充分、更完美地呈现文(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本的内容精神。设计者不再是单纯地“视觉化”和“美化”,还要站在作者的高度,从视觉设计的角度,主动介入书籍内容的编辑。这样就可以打破传统平面设计中的“编排设计”的老式刻板套路,大胆地进行现代化处理。文字的图形化排列,画面的任意性安排,不同段落的不同字体,段落之间互相穿插重叠,在某个兴致所至的句子加线加框或反白,都是设计的手法。让正文内页产生千变万化的设计趣味,呈现新的视觉美。
更多的设计者将编辑设计观念注入书籍整体设计,既赋予文本内容更生动的传达力,又体现便于阅读的设计本质;设计语言既饱含东方韵味的中国风,又吻合时代特征的当下语境;既关注内容叙述的逻辑合理性,又强调印制工艺的功能性和物化细节。
有本科普书《破解遗传密码》,读的时候就感觉很爽。该书除了富有创意和韵味的编排设计外,还主动介入内容结构的设计。正文编排根据内容需要用不同的字體字号进行排列,再配以插图,和方圆不一、色块有别的各种“小贴士”形成千变万化的组合,形成大疏大密、大虚大实的对比,给人一种不同寻常的立体美。科普书内容本来是枯燥无味的,但由于是设计的原因,读起来能让人感到非常愉悦,这不能不说是设计者提早参与全书编辑活动之中所达到的效果,它使书籍的表意之美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有人用建筑艺术比喻书籍装帧,我看很有道理。建筑艺术是空间艺术、静的艺术,然而它通过布局,可以产生韵律,造成一种流动的感觉。书籍装帧也是如此,通过封面、环衬、扉页,步步接近正文。这一连续的欣赏过程,犹如在游览中国的园林。进入园门,逐步引向深入,曲径通幽,最后进入正殿。在正殿中又透过插图、“小贴士”这一扇扇窗户,看到文字中所传递的知识、记载的主人翁的形象、活动和环境。这种由外入内不断行进的过程,则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体裁风格的书籍内容,产生不同的韵律变化,收获不同的享受。
五、简洁质朴的设计更能打动人
现代艺术趋向简约、单纯、明快、抽象、质朴、韵律美。书籍设计也同样如此。书籍装帧设计要简洁、质朴,在设计过程中要不断推敲、反复斟酌,去掉一切多余的东西,不要把“设计语言”说完,要把想象的余地留给读者,要弄明白作者所表达的最本质的东西,并用最简练的设计手法概括出来。
好的设计并不只是图形的创作,它是中和了许多智力劳动的结果,涉猎不同的领域,担当不同的角色,可以让我们保持开阔的视野,让设计带有更多的信息。在设计中最关键的是创意,好的创意需要学养和时间去孵化。书籍设计的创意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思想的外化,这思想是设计理念、审美情趣、书籍内涵、工艺技术、物质呈现的综合。书籍是文化的载体,它容纳着古今中外的智慧和文明,好书及其好的设计犹如一个芬芳的世界,启迪着人的心智,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