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吸烟有碍健康,许多现代人谈烟色变,闻烟皱眉。五百年前,吸烟却是一种时尚,不过当时吸的不是用纸卷的烟丝,而是将整片烟叶卷成雪茄,后来也将烟叶切丝,放到烟斗中吸食。烟草原产于拉丁美洲,马雅人、阿兹特克人都留下许多吸烟的方法与工具。最简单的方式是将烟叶拌上石膏,一起嚼食,可能与槟榔的效果类似。加勒比海地区原住民则喜将烟叶研磨成粉,加上各种香料调味,吸入鼻中,称为鼻烟。圭亚那地区则将烟叶煮成饮品,这种作法现代少见。玛雅人还用一整片烟叶,中间夹卷碎烟丝,类似雪茄烟。北美地区的原住民则使用木制、石制或金属制的烟斗,吸食烟丝。
吸烟会产生一定的神游太虚之效,这与祭祀的气氛正好搭配,所以吸烟往往是拉美地区原住民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人神同欢。16世纪以后,西班牙殖民者将烟草带回欧洲,吸食者颇众,因此在世界各地广植烟叶。
欧洲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种植烟草的气候条件不佳,商人便将烟草产业带到殖民地。西班牙人在菲律宾种烟,将烟叶卷成雪茄,特名之为吕宋烟,曾经大量销往中国,使得吕宋烟成了雪茄的代名词。荷兰人则在兰印(Dutch India,荷兰属印度,即今日的印度尼西亚)种植高级的苏门答腊烟草,回销欧洲。后来,英格兰人在北美新殖民地大量种植烟草,美国逐渐成为烟草生产大国。
明朝末年,西方商人来华贸易,顺便也将烟草传入中国。在与关外后金部落(后来称清)作战的明军中,吸烟风气普遍,皇帝不许,带兵的洪承畴还得疏通、求情,可见烟草有稳定军心之用。清初几个皇帝都喜欢西方传入的鼻烟壶,特别指定造办处仿造,以玻璃、玉石为材料,还可在瓶内作画,独步艺坛。
16世纪吸烟的习惯传入欧洲之际,许多人对此种嗜好颇不以为然,教会也出面声讨这种异教徒的恶习。当时因为运输不易,烟草价格不菲,各国政府也从经济角度考虑,担心造成财政漏卮,主张禁烟。但是战争期间,士兵苦闷,抽烟可以加强人际关系,烟草因此普及,三十年战争(1618-1648)期间,西欧许多贵族与君主都染上吸烟习惯。
伦敦是重要商港,许多来自拉丁美洲的船只带回大量烟草,都集中于伦敦销售,伦敦一时成为吸烟文化的传播中心。据统计,16世纪末,香烟价格是等重胡椒的十倍,可见其珍贵。烟草既然无法禁断,价格又高昂,政府便提高关税,希望控制烟草贸易,许多人便趁机走私牟利,低价求售,消费者自然趋之若鹜,这又影响税收。以英国为例,烟税收入属王室所有。当王室眼见重税既达不到禁烟目的,又影响王室财政收入,只好改弦更张,调降税收。
17世纪初,有些政府与商人合作,实施包税制,收取固定的专卖费用,便将烟草专卖利权统包给商人。特许烟商为赚取高额利润,不断提高烟草价格,他们还自组武力,打击走私。这种行径当然遭人厌恶,法国大革命时期,烟草商人也成了人民公敌,被送上断头台。
德意志地区的烟草爱好者甚众,男女都有。巴伐利亚、萨克森及哈布斯堡所属各邦认为吸烟不雅,下令禁烟,只准许医疗之用,违反禁烟令者可能面临罚款或劳役。只是徒法不足以自行,吸烟依旧盛行。
布兰登堡选侯腓特烈·威廉(Friedrich Wilhelm, 1620-1688)作法较为实际。他眼见布兰登堡因连年战祸与瘟疫流行,人口稀少。适逢此时法王路易十四压迫境内的胡格诺派信徒,乃大举招徕这批抗议教派信徒,希望引进资金与人力,发展布兰登堡经济。有些法国来的移民看到吸烟商机,广种烟草,德意志境内因此出现许多烟草工业,制作鼻烟及嚼烟。把烟叶用蜂蜜、酒类等浸渍、调味后,放在口中咀嚼,如同今日的口香糖,成为嚼烟。
当时欧洲上层社会都流行吸烟,鼻烟、雪茄和烟斗都受歡迎。腓特烈威廉年幼时曾经在荷兰求学、居住好几年,也染上这个习惯,在柏林宫廷之中吞云吐雾。继位的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 1657-1713)也好吸烟,相信烟味可以对抗所有的恶气。腓特烈一世称普鲁士王之后,经常与大臣及将领一面议事、一面吸烟,形成吸烟工作会(Tabakskollegien)。其子继位后称腓特烈威廉(Friedrich Wilhelm, 1688-1740)一世,有士兵国王(Soldatenk?nig)的绰号。他仿效父亲吸烟工作会的作法,邀请军事将领在宫中讨论军事项目。依据宫廷礼仪,当国王驾临时,一般人应当起立;国王起身或走动时,大家也必须起立。但在这种吸烟工作会中,大家比较不拘束礼节。每个人有都可以自由发表看法。布兰登堡位处温带,冬天就得待在室内,一到春明景和之时,吸烟工作会便可移到室外,这些庙堂之上的肉食者可以一直讨论到深夜,侍从人员支上铁锅,炖些汤品,加上啤酒,暖心又暖胃。
工作会中没有女性,王子们则可参加,但年纪不合适吸烟者或不吸烟者,不妨自便。一幅1720年的油画描绘柏林王室聚会的情景,只见王室成员人手一支陶制烟斗;身后侍从不断递水、送烟,说明普鲁士王室吸烟工作会的气氛也熏陶家庭活动。
这位士兵国王还将吸烟工作会的圈子扩大,邀请外交、文化界的人士出席,能获得更多的建议,也往往能转换成政策,足见吸烟工作会的效果颇彰。只是当时没有人知道吸烟有碍健康。
19世纪以后,烟草工业发达,烟价便宜,庶民也开始吸烟。许多地方用玉米叶卷烟草丝,便于吸食,逐渐成为东欧与西亚地区的风尚。克里米亚战争时期,英法两国的士兵看到土耳其及俄罗斯士兵吞云吐雾,心生羡慕,便起而效法,于是对阵双方都烟雾缭绕,好不热闹。当时战场上缺乏玉米叶,有人克难,用报纸卷烟,后来才有固定规格的纸张,装包贩卖,大家仍是自行卷烟。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士兵在壕沟之中,卫生不佳,气味杂陈,当时人还相信吸烟可以辟疫除秽,烟草相当盛行。只是士兵听得枪炮呼啸而过,哪有闲情逸致可以卷烟、吸烟斗?烟商乃生产纸烟卷。原本纸卷的烟草容易熄灭,烟商乃添加化学药品助燃,可以一吸到底,纸烟因此盛行不衰。20世纪中,德国大学生可以在教室中吸烟,认为老师讲的好,喷烟表达敬意。1980年代,此风仍存。环境意识加强后,吸烟者才成过街老鼠。
吸烟会产生一定的神游太虚之效,这与祭祀的气氛正好搭配,所以吸烟往往是拉美地区原住民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人神同欢。16世纪以后,西班牙殖民者将烟草带回欧洲,吸食者颇众,因此在世界各地广植烟叶。
欧洲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种植烟草的气候条件不佳,商人便将烟草产业带到殖民地。西班牙人在菲律宾种烟,将烟叶卷成雪茄,特名之为吕宋烟,曾经大量销往中国,使得吕宋烟成了雪茄的代名词。荷兰人则在兰印(Dutch India,荷兰属印度,即今日的印度尼西亚)种植高级的苏门答腊烟草,回销欧洲。后来,英格兰人在北美新殖民地大量种植烟草,美国逐渐成为烟草生产大国。
明朝末年,西方商人来华贸易,顺便也将烟草传入中国。在与关外后金部落(后来称清)作战的明军中,吸烟风气普遍,皇帝不许,带兵的洪承畴还得疏通、求情,可见烟草有稳定军心之用。清初几个皇帝都喜欢西方传入的鼻烟壶,特别指定造办处仿造,以玻璃、玉石为材料,还可在瓶内作画,独步艺坛。
16世纪吸烟的习惯传入欧洲之际,许多人对此种嗜好颇不以为然,教会也出面声讨这种异教徒的恶习。当时因为运输不易,烟草价格不菲,各国政府也从经济角度考虑,担心造成财政漏卮,主张禁烟。但是战争期间,士兵苦闷,抽烟可以加强人际关系,烟草因此普及,三十年战争(1618-1648)期间,西欧许多贵族与君主都染上吸烟习惯。
伦敦是重要商港,许多来自拉丁美洲的船只带回大量烟草,都集中于伦敦销售,伦敦一时成为吸烟文化的传播中心。据统计,16世纪末,香烟价格是等重胡椒的十倍,可见其珍贵。烟草既然无法禁断,价格又高昂,政府便提高关税,希望控制烟草贸易,许多人便趁机走私牟利,低价求售,消费者自然趋之若鹜,这又影响税收。以英国为例,烟税收入属王室所有。当王室眼见重税既达不到禁烟目的,又影响王室财政收入,只好改弦更张,调降税收。
17世纪初,有些政府与商人合作,实施包税制,收取固定的专卖费用,便将烟草专卖利权统包给商人。特许烟商为赚取高额利润,不断提高烟草价格,他们还自组武力,打击走私。这种行径当然遭人厌恶,法国大革命时期,烟草商人也成了人民公敌,被送上断头台。
德意志地区的烟草爱好者甚众,男女都有。巴伐利亚、萨克森及哈布斯堡所属各邦认为吸烟不雅,下令禁烟,只准许医疗之用,违反禁烟令者可能面临罚款或劳役。只是徒法不足以自行,吸烟依旧盛行。
布兰登堡选侯腓特烈·威廉(Friedrich Wilhelm, 1620-1688)作法较为实际。他眼见布兰登堡因连年战祸与瘟疫流行,人口稀少。适逢此时法王路易十四压迫境内的胡格诺派信徒,乃大举招徕这批抗议教派信徒,希望引进资金与人力,发展布兰登堡经济。有些法国来的移民看到吸烟商机,广种烟草,德意志境内因此出现许多烟草工业,制作鼻烟及嚼烟。把烟叶用蜂蜜、酒类等浸渍、调味后,放在口中咀嚼,如同今日的口香糖,成为嚼烟。
当时欧洲上层社会都流行吸烟,鼻烟、雪茄和烟斗都受歡迎。腓特烈威廉年幼时曾经在荷兰求学、居住好几年,也染上这个习惯,在柏林宫廷之中吞云吐雾。继位的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 1657-1713)也好吸烟,相信烟味可以对抗所有的恶气。腓特烈一世称普鲁士王之后,经常与大臣及将领一面议事、一面吸烟,形成吸烟工作会(Tabakskollegien)。其子继位后称腓特烈威廉(Friedrich Wilhelm, 1688-1740)一世,有士兵国王(Soldatenk?nig)的绰号。他仿效父亲吸烟工作会的作法,邀请军事将领在宫中讨论军事项目。依据宫廷礼仪,当国王驾临时,一般人应当起立;国王起身或走动时,大家也必须起立。但在这种吸烟工作会中,大家比较不拘束礼节。每个人有都可以自由发表看法。布兰登堡位处温带,冬天就得待在室内,一到春明景和之时,吸烟工作会便可移到室外,这些庙堂之上的肉食者可以一直讨论到深夜,侍从人员支上铁锅,炖些汤品,加上啤酒,暖心又暖胃。
工作会中没有女性,王子们则可参加,但年纪不合适吸烟者或不吸烟者,不妨自便。一幅1720年的油画描绘柏林王室聚会的情景,只见王室成员人手一支陶制烟斗;身后侍从不断递水、送烟,说明普鲁士王室吸烟工作会的气氛也熏陶家庭活动。
这位士兵国王还将吸烟工作会的圈子扩大,邀请外交、文化界的人士出席,能获得更多的建议,也往往能转换成政策,足见吸烟工作会的效果颇彰。只是当时没有人知道吸烟有碍健康。
19世纪以后,烟草工业发达,烟价便宜,庶民也开始吸烟。许多地方用玉米叶卷烟草丝,便于吸食,逐渐成为东欧与西亚地区的风尚。克里米亚战争时期,英法两国的士兵看到土耳其及俄罗斯士兵吞云吐雾,心生羡慕,便起而效法,于是对阵双方都烟雾缭绕,好不热闹。当时战场上缺乏玉米叶,有人克难,用报纸卷烟,后来才有固定规格的纸张,装包贩卖,大家仍是自行卷烟。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士兵在壕沟之中,卫生不佳,气味杂陈,当时人还相信吸烟可以辟疫除秽,烟草相当盛行。只是士兵听得枪炮呼啸而过,哪有闲情逸致可以卷烟、吸烟斗?烟商乃生产纸烟卷。原本纸卷的烟草容易熄灭,烟商乃添加化学药品助燃,可以一吸到底,纸烟因此盛行不衰。20世纪中,德国大学生可以在教室中吸烟,认为老师讲的好,喷烟表达敬意。1980年代,此风仍存。环境意识加强后,吸烟者才成过街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