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实践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lo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城市文化进程中,大运河推动了沿线城市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处于大运河北段的衡水地区在城市运河文化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大运河文化记录了沿线城市的兴衰,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和社会的变迁,所以说,大运河文化对沿岸城市文化发展进行了很好的诠释。现今,衡水地区作为大运河文化带重要的城市区域之一,对于大运河沿岸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播、传承以及发扬具有深远的意义。文章对衡水大运河文化对非遗民间音乐的渗透与影响和衡水大运河文化视域下民间音乐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衡水地区要结合当前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形势,抓住城市运河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契机,提升大运河衡水段民间音乐的文化价值,以带动城市大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稳步前进。
  关键词:运河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衡水;民间音乐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重要的精神指示:大运河沿线城市要将大运河文化保护作为重点,发挥自身的优势作用,承担起大运河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任。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下,大运河沿线城市展开了深入的大运河文化调研工作,衡水地区也进一步加强了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2020年7月8日,衡水市展开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相关会议,就《衡水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全面的讨论。这体现了衡水地区对大运河文化的高度重视,也意味着城市运河文化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步入了新的阶段。在此形势下,衡水大运河文化带的民间音乐保护传承面临新的机遇,因此衡水地区要应当把握好契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创新实践,挖掘大运河文化对衡水民间音乐非遗项目的促进意义。
  一、衡水大运河文化对非遗民间音乐的渗透与影响
  近些年来,衡水地区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保护工作,尤其是在大运河文化渗透下产生的民间音乐项目,也蓄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在千百年来的文化延续中,衡水民间音乐受到了大运河文化的滋养,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大运河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一脉相承。事实上,大运河衡水区域的通航,自然而言地将运河沿线城市的音乐文化带到了本地,商业往来的快速递增,激活了大运河文化带民间音乐的流通,为衡水民间音乐类型的多样化助力。衡水地区作为大运河枢纽的关键区域,在民间音乐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衡水地区的民间音乐与大运河沿线城市的音乐文化进行了深度的互动。所以,在衡水民间音乐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地民间音乐文化的痕迹,这也是大运河文化传播中沿线城市民间音乐文化交融的最好印证。民间音乐在文娱活动匮乏的年代,成为衡水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成为运河沿岸人民的精神财富。衡水地区作为大运河北段的重点区域,承载了文化传播的重任,尤其是对于山东、河北、天津等地的民間音乐文化交融影响最大。民歌、舞蹈、戏曲等民间音乐形式,搭乘古代大运河涛涛的流水,在向北而上的历程中,途经衡水,淌过沧州,再到天津,与当地的民间音乐进行互动,所以我们就会发现今天山东的临清时调与天津时调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联,相似的文化烙印很多。而古代大运河南下的文化段又连接了衡水、沧州、德州、聊城等地,为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的碰撞提供了通道,也丰富了大运河沿岸音乐文化的繁盛发展,所以我们也会发现沧州的运河船工号子与衡水故城县的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显然,正是大运河将南北的民间音乐文化进行了贯通,赋予了大运河音乐文化独特的艺术价值。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衡水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突显衡水地区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系统的策略探究也成为当前衡水大运河文化创新发展中的一个重点研究问题。
  二、衡水大运河文化视域下民间音乐
  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
  (一)加强大运河衡水段民间音乐资源的整理工作
  随着衡水地区大运河文化工作的逐步深入,加强与大运河文化关联紧密的文化资源的整理工作也将更加关键。在大运河文化发展的影响下,衡水地区的民间音乐资源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风格更加深厚,所以挖掘大运河文化与民间音乐之间的关系,将对衡水民间音乐的系统保护和持续传承具有深远意义。同时,也将进一步加强对衡水民间音乐历史、文化的挖掘工作,结合大运河文化发展的特征加强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的文化价值。笔者认为,衡水地区的相关文化部门要加大人力、物力,展开大运河音乐文化的抢救工作,以科学的部署和系统的规划为前提,以民间音乐类型模块或者区域民间音乐来划分,循序渐进地展开相关大运河文化民间音乐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现今,我们已经梳理出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与大运河文化环境之间的密切关联,其产生与发展都与大运河文化环境的变革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对于大运河民间音乐的整理工作,要注重其文化的整体环境,注重民间音乐文化内蕴的深刻底蕴,唯有这样衡水地区大运河段音乐文化的价值才能被更好地挖掘和呈现出来。一方面,做好衡水民间音乐的口头史研究,将相关大运河音乐文化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整理工作,留下珍贵的研究材料;另一方面,做好衡水民间音乐资料的大数据工作,将重要的材料转化为数字音乐,进行系统性的保护。这样在大运河文化环境下不断丰富的民间音乐,将以更专业和系统的方式得以整合起来,使衡水民间音乐的保护传承工作更加深刻、有序。
  (二)加强大运河衡水段民间音乐文化的宣传工作
  深度学习《中国大运河河北段遗产保护规划》,领会规划的要义,做好大运河衡水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工作,积极落实各项保护措施。衡水大运河段民间音乐有很强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同时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在大运河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中,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将其多元的价值形成合力,不仅要彰显大运河音乐文化的魅力,还要以经济产业带动文化发展。在大运河衡水段民间音乐的保护传承开展中,要最大限度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性,保持民间音乐原有的文化风貌,这样民间音乐的味道才不会被破坏,民间音乐的文化底蕴才能被妥善保存下来。所以,衡水政府要做好引导作用,为衡水大运河文化的宣传提供广阔的平台,让更多的群众对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产生更深刻的认识,能够自主地探寻大运河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积极地传承民间音乐。一方面,结合当前互联网优势,加强、加大大运河音乐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将大运河音乐文化渗透到群众的文化意识中,形成高度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延续传统宣传渠道,以更广泛的视角去解析大运河文化对衡水民间音乐形成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衡水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大运河文化在民间音乐艺术风格形成中的作用。这样,群众能够对大运河文化的价值更加认同,对民间音乐的文化底蕴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加强大运河衡水段民间音乐资源库的构建工作
  现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平台和便利。尤其是对于不可再生的文化形式而言,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数字化资源的转换,对民间音乐进行长久性留档很有意义。所以,在此笔者也建议衡水地区将与大运河文化关系紧密的民间音乐资源进行数据资源库的构建,能够以更系统、专业、直观的方式呈现二者之间的关联。为了避免研究工作的重复和浪费,衡水地区可以从衡水民间音乐资源库的大板块中划分出来一个子版块,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面,逐步展示衡水民间音乐与大运河文化之间的关聯。文字部分能够从各个地方的县志记载、书籍记录、歌词内容中进行挖掘,梳理出大运河文化对衡水民间音乐的文化渗透;图片部分可以记录衡水民间音乐的历史流变、表演形态、舞台实景等;音频可以收录民间音乐的旋律、唱腔;视频能够记录民间音乐的表演特征、艺术风格,艺人的表演特色等。所以,可以看出民间音乐资源库的构建,能够更系统地呈现衡水段大运河文化与本地民间音乐融合的特色,不仅为衡水民间音乐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材料,而且为更多的研究人员、学习者对于大运河音乐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提供了平台。民间音乐资源库的建设使相关大运河音乐文化的探索更加深入,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结语
  大运河流淌着千年的文明,它不仅是一条历史长河,更是一条文化长河。大运河的南北贯通,为沿线城市的文化交流和互动提供了条件,在潺潺不绝的河水涌动中,两岸的民间音乐文化得到了不断的交融,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衡水作为大运河北段重要的交通枢纽,本地的民间音乐文化形成也受到了大运河文化的熏陶和浸润,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衡水民间音乐在大运河文化的融合下,文化价值更加深厚。因而,对城市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开展实践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衡水地区要深度挖掘大运河文化珍贵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财富,积极做好大运河文化衡水段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的保护工作,做好可持续、可发展战略的部署,从而实现大运河音乐文化的活态传承。
  参考文献:
  [1]李凌燕.江苏大运河文化带音乐舞蹈文化遗产的地域特征与人文内涵研究[J].艺术评鉴,2020(14).
  [2]张楠.大运河文化带背景下衡水运河音乐文化的传承策略研究[J].黄河之声,2019(23).
其他文献
摘 要: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中外皆然。文章在回顾二者对立所产生的副作用的基础上,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重新探讨乡村和城市如何相互确认彼此的价值,并提出城乡融合经营的理念,以期实现城乡融合、持续发展。从人类的起源看,无论是早期的采集狩猎还是洞穴群居,还是后来逐渐发展起来的种植、驯养、游牧甚至因人群聚居而形成的小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绝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乡村。农业文明是
期刊
摘 要:文章以“生活容压器”与“叠置山居”极小居住空间为例,探究了如何营造出适宜性的居住环境来解决城市底层大量劳动人口的保障性住房问题,从住宅的建筑场地、形态展示、空间规划、功能分区等方面展示该设计理念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极小居住空间;生活容压器;叠置山居;适宜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研究成果。  住房资源的紧缺一直是困扰当代城市底层人民的首要难
期刊
摘 要:现今,随着城市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打造具有一定的使命感,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非常显著。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构建,不仅要满足城市文化的发展需求,同时还要让更多传统文化渗透到城市的文化建设中。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城市公共艺术空间中本土音乐资源的运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结合当前衡水市城市文化建设中本土音乐的发展情况,就加强城市公园中本土音樂的元素渗透、突出城市文化展示中
期刊
摘 要:美丽乡村是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的建设性政策,美丽乡村建设与广大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居住环境需求密切相关。当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部分乡土建筑地域文化特性逐渐丧失,形成建筑趋同化的危机。传统山水理念来源于中国“天人合一”核心哲学思想,是中国环境建设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契合化生活状态与理想化精神状态的有机统一,其中涉及的已不是真正的山和水,而是中国传统文化里
期刊
摘 要:中国的城市发展建设是从最开始的粗放式慢慢转变成如今的精细化和品质化,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最开始的满足基本需求到现在对城市品质和管理服务等要求也在逐渐升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各类城市家具设施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如与城市风貌不统一、缺少特色、不能体现当地历史文化特点、后期维护不到位等,这些都成为城市环境品质低和限制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要依据人与物、人与城市、人与环境之间关系展开对未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以嘉庚建筑为主要特征的厦门市集美区的视觉形象现状以及华侨文化对厦门城市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可能性的解決构想,从区域性格、文化内容、人的行为三个方面,构建同时满足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城市视觉形象,从而促进厦门旅游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华侨文化;集美学村;城市文脉;视觉形象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建筑的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规模扩大,但“千城一面”的问题也开
期刊
摘 要:湘南地区的地形阻碍了当地各民族文化经济的发展,“湘粤古道”的开辟促进了湘南地区与中原在文化、经济、政治上的交流。文章以湘粤古道上的坳上村建筑装饰为研究对象,系统地解析建筑装饰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以促进传统建筑装饰的保护与发扬。  关键词:湘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装饰;文化内涵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优秀青年项目)“湖湘文化遗产保护‘关联耦合’空间形态研究——以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对广州市人民桥南北两侧桥下空间以及桥底周围环境因素的实地调研与考察,对当前桥下空间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当前空间利用所存在的问题,从公共艺术视角出发,对人民桥桥下空间合理利用与提升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广州人民桥;桥下空间;空间利用;公共艺术  广州市是一座河道发达的城市,珠江水脉的多条分支穿城而过,为沟通广州各区间因河道阻隔而造成的交通不便,逐渐形成了桥梁设施发达的城市面貌。广
期刊
摘 要:城市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的力量,群众是城市文化的建设者,更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推进者。因而,做好城市群众的文化建设工作,才能塑造城市的文化形象,提升城市文化竞争的软实力。因此,文章对城市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对其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探讨,从依托城市文化环境丰富和完善群众文娱生活、借助城市文化平台加强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实践、挖掘城市本土音乐文化魅力树立群众文化自信
期刊
摘 要:随着城市文化发展的深入,城市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注重精神层面、审美层面、思想层面的塑造,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丰富开展。在此进程中,群众在浓厚的城市音乐文化氛围中,审美趣味和审美品位得到了相应的提升,突显了城市音乐文化的审美价值。因而,文章从加强城市群众对音乐情感和意境的审美品鉴、加强城市群众对音乐节奏和意韵的审美探究、加强城市群众对音乐创新和创造的审美实践等三个方面展开探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