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华侨文化视阈下的城市视觉形象更新策略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feng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以嘉庚建筑为主要特征的厦门市集美区的视觉形象现状以及华侨文化对厦门城市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可能性的解決构想,从区域性格、文化内容、人的行为三个方面,构建同时满足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城市视觉形象,从而促进厦门旅游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华侨文化;集美学村;城市文脉;视觉形象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建筑的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规模扩大,但“千城一面”的问题也开始出现。所谓“千城一面”指的是在城市的建筑与规划过程中,片面追求城市景观表面的更新,导致许多城市面貌相似。老建筑的拆除伴随着城市文化个性的缺失,城市的发展不应只关注到人们的物质需求,还应该关注到人们的精神需求,将城市文脉融于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打造出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增强人们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产生城市凝聚力。本文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分析当前区域视觉形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构想,进一步提升厦门的城市形象。
  一、集美概况
  集美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的西北部,西北与漳州市长泰县交界,东北与同安区接壤,西南与海沧区毗邻,南与厦门岛隔海相望。集美原名“浔尾”,以地处浔江之尾而得名,至明代雅化为“集美”。集美原是同安县东南沿海的小渔村,1913年,陈嘉庚回乡办学,经过1920年代和1950年代两次集中建校,集美由渔村变为校舍林立、学子云集的学村。集美学村是集美区中各类学校的简称,包括了华侨大学华文学院、集美大学航海学院、集美大学财经学院、集美中学、集美小学和集美幼儿园等学校。闽南华侨在向海外源源不断地输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接受由华侨、归侨传入的海外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侨乡特有的文化形态[1]。
  2018年以来,厦门开展了一系列关于集美学村的项目规划,包括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和景观规划的提升等项目。着重于加强对城市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文化基因已成为当前厦门发展的重要一环。集美区的嘉庚建筑所承载的厦门独特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品格,与整座城市的血脉紧密关联,对于发扬闽南地方文化与传统民族特色、延续厦门城市历史文脉和传统风貌、提升厦门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2]。
  二、华侨文化对厦门集美城市形象影响
  当前集美学村片区中学校众多,其中的代表建筑有尚忠楼、允恭楼、南薰楼等。嘉庚建筑的中式屋顶与西式建筑的结合,既充分体现了闽南特色,又反映了陈嘉庚先生独特的建筑理念和爱国主义情怀,有着深厚的地域特色和艺术、文化价值。经过长时间的城市发展,集美学村已经成为厦门的一张城市名片。其对建筑特征、装饰符号等核心历史文化要素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街区的历史传统特色,彰显了街区的特殊气质与近代南洋华侨对闽南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更展现出本土传统文化在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根基上可以具有的强大包容力和丰富的创造力,使得集美学村在同时期同类型的城镇中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而这种价值的延续和展现,必须通过对集美学村的完整保护来实现。
  三、集美区现存问题
  (一)旅游功能衰退
  厦门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每逢旅游旺季街上的游客便数量剧增。当前集美区内文保单位、历史风貌建筑及部分新建筑质量较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建的建筑大部分质量一般,村落建筑的建筑质量普遍较差。以集美区的公共空间规划为例,片区内主要开放空间为校园内的集中绿地、已建成的嘉庚公园、环龙舟池周边公园、大社村中心广场等,而商圈等场所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购物娱乐需求,因此仅仅是这些场所还不足以吸引到足够多的游客来开发集美区的旅游经济,伴随着岛内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及一系列大型活动的举办,岛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已经远不如岛内。
  (二)城市文脉缺失
  城市文脉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厦门虽然只是一个小城市,但它的文化底蕴却是十分深厚的。城市文脉是城市最有价值、最具识别性的特色,其传承需借助载体,载体与总体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契合[3]。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文化也可以通过建筑展现出来。然而面对有损坏的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由于相关技术力量的缺乏,尚不能做到修旧如旧,可能导致建筑的进一步破坏,这是当前城市文脉继承的一大问题所在。
  四、集美区视觉形象更新策略
  近五年来,中国的旅游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变化之一就是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即自然景观资源不再是旅行地选择的首要因素,人文旅游更受游客的青睐[4]。在当前的城市发展浪潮下,许多城市的天际线已经十分相似,例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为城市提供文化内容、承载城市记忆、避免城市发展的同质化,就是城市文脉的价值所在。城市文化是城市形象的核心,可从区域性格、文化内容、人的行为三个方面入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塑造城市视觉新形象。
  (一)区域性格
  “一地一特色,一地一内容”是城市形象内容设计的核心[5]。集美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华侨文化影响下的建筑形制,这也是与厦门其他五个区相比的区别所在。传统建筑体现了传统的风貌,现代建筑体现了当代的特色,但二者风格的处理应把握在一个合理的尺度,而不是一味地将商业化的气息附加在传统建筑上。例如我国各地的古镇商业街,普遍存在建筑风格的同质化、经营项目的同质化,失去了当地的特色。因此要牢牢把握区域特征,保护好富有特色的传统建筑。面对传统建筑应在不破坏外建筑风貌的前提下,按照功能与现状划分区域,对风貌集中区加以适当的修缮保护,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并对片区内风貌不协调的建筑进行整治改造,形成富有韵味的街区界面。
  (二)文化内容
  文化是一个很复杂的词汇,其含义很宽广,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历史性。城市文化是指城市中的居民,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集人民大众的智慧创造出来的物质精神财富[6]。人们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中,也就形成了一个生态,在这个生态中,人们有着相似的价值理念与文化生态。文化生态包括了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二者的交融不可避免。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同时人们既是文化的接受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合理利用集美区建筑的载体功能,应以传播华侨文化、促进传统与现代交融为主题,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其中,新式建筑应择优选取商家入驻场所,结合视觉这一人们认知世界的主要途径,在华侨文化的固有基础上结合当下的流行趋势进行设计,以优秀的文化内容设计去感染人。   (三)人的行为
  在一个公共空间中,建立一个人性化的空间需要适合人类的心理和生理条件。通过人性化设计引导人,人们的生活会更舒适[7]。例如,导视系统承担了指明方向的功能,引导着人们进行有效行动,其设计非常重要。因此在导视系统规划过程中需要对整个区域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按照信息的重要程度进行分层级处理,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此外,在导视牌的设立过程中应把握好安全性和合理性,对设置的数量与地点应严格评估。区域氛围的构造需要符合人的心理习惯,造型与色彩能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意识和感受,通过对造型与色彩的重新定位,人们能够在视觉上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因此在色彩的选择与造型的设计上需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围绕华侨文化的氛围与风格去提取色彩,展示城市风貌。
  五、结语
  凯文·林奇指出:“我们保护旧事物,既不是为了它们自身的缘故,也不是像堂吉诃德那样企图阻止变化,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某种历史感。”城市文脉的挖掘已经愈发成为城市形象设计的重点,文脉的传承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意义重大,因此对文脉的保护应该置于整个城市的发展这一宏观角度,不仅要与城市的发展方向相适应,更重要的是不能破坏城市居民与城市文脉之间的关系。视觉形象的构建不能破坏人们在生活中印象深刻的部分,而优秀的城市形象设计能够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城市的品牌价值,让人对一座城市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继而促进城市更新,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茹.试论涉侨文化的当代价值:以闽粤侨乡为案例的研究[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7(1):38-49.
  [2]林东霞.嘉庚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发展[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6):73-75.
  [3]谷韵,于洋.文脉导入理念下的总体城市设计方法探究:以三河市重要地块及连接线区域总体城市设计为例[J].城市住宅,2020(9):57-62.
  [4]邢青,徐袁泽,王妍,等.楚文化视域下荆门特色旅游发展策略[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1):81-82.
  [5]葛艳,王海青.以城市内容设计为主导的城市形象设计研究[J].建筑知识,2017(10):96.
  [6]张红梅.城市文化:城市发展的内驱力[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11):107-108.
  [7]赵娇娇.人的行为习惯在城市公共设施中的体现和应用[J].美與时代(城市版),2015(11):69-70.
  作者单位:
   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园林学院合署
  通讯作者:
   丁铮,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环境设计协会副会长,福建省美育协会副主任。研究方向:园林规设计、景观设计、环境文化艺术设计、村镇文化创意设计。
其他文献
摘 要: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个城市地域人文历史展现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的宝贵资源。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和创新性设计往往基于城市经济发展利益的需求或者单纯地复现历史文化符号,而很少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考量。在“两山”理念的大力推行下,文章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以湖州小西街为例,对小西街内文脉传承、古建筑修缮、人居环境改善设计、业态规划进行研究,力求结合生态文明提出湖州小西街再生设计的思路
期刊
作者简介:   安冉,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设计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指导老师:   崔木扬,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设计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基金项目:本作品系2019年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少数民族村寨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运用研究--以马关县马洒壮族村旅游纪念品设计为例”(41610100001/119)、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竜崇拜’影响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逐步从增量开发转变为存量更新。在此背景下,如何从环境艺术视角出发,运用公共艺术手段,审视现有的更新策略,并融入艺术学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助力老旧街区的活化与更新成为重要现实问题。文章通过文献综述法和经验总结法凝练老旧街区活化与更新相关理论的最新进展,并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提出针对性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老旧街区;活化与更新;公共艺术;环境艺术  基金项目
期刊
摘 要:根据老广州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文脉,按照不同时间层以及相关程度进行分级,可呈现文化梯度下的历史性街区。文章关注当今历史性街区的居民和建筑本体,进行居住性历史街区的“微改造”活化研究,致力于达成全面、合理、适宜、相通的居住性历史街区,将“中式文化”融入建筑内,用建筑承载文化。  关键词:居住性历史街区;“微改造”;活化;龙骧大街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文化梯度分级策略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为例,研究乡村建设中景观规划设计在整个村落中的变化与发展,总结传统村落景观建设的经验。  关键词:美丽乡村;传统村落;景观规划设计;常口村  在城镇化高速演变过程中,村落经济结构体系的变化已无法避免。在历史的更替过程中有许多村落正在消亡,农业的科技化发展使得传统农耕方式基本被摒弃,加上这些村落交通不便导致经济落后,没有产业项目、旅游开发项目以
期刊
摘 要: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中外皆然。文章在回顾二者对立所产生的副作用的基础上,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重新探讨乡村和城市如何相互确认彼此的价值,并提出城乡融合经营的理念,以期实现城乡融合、持续发展。从人类的起源看,无论是早期的采集狩猎还是洞穴群居,还是后来逐渐发展起来的种植、驯养、游牧甚至因人群聚居而形成的小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绝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乡村。农业文明是
期刊
摘 要:文章以“生活容压器”与“叠置山居”极小居住空间为例,探究了如何营造出适宜性的居住环境来解决城市底层大量劳动人口的保障性住房问题,从住宅的建筑场地、形态展示、空间规划、功能分区等方面展示该设计理念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极小居住空间;生活容压器;叠置山居;适宜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研究成果。  住房资源的紧缺一直是困扰当代城市底层人民的首要难
期刊
摘 要:现今,随着城市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打造具有一定的使命感,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非常显著。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构建,不仅要满足城市文化的发展需求,同时还要让更多传统文化渗透到城市的文化建设中。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城市公共艺术空间中本土音乐资源的运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结合当前衡水市城市文化建设中本土音乐的发展情况,就加强城市公园中本土音樂的元素渗透、突出城市文化展示中
期刊
摘 要:美丽乡村是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的建设性政策,美丽乡村建设与广大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居住环境需求密切相关。当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部分乡土建筑地域文化特性逐渐丧失,形成建筑趋同化的危机。传统山水理念来源于中国“天人合一”核心哲学思想,是中国环境建设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契合化生活状态与理想化精神状态的有机统一,其中涉及的已不是真正的山和水,而是中国传统文化里
期刊
摘 要:中国的城市发展建设是从最开始的粗放式慢慢转变成如今的精细化和品质化,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最开始的满足基本需求到现在对城市品质和管理服务等要求也在逐渐升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各类城市家具设施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如与城市风貌不统一、缺少特色、不能体现当地历史文化特点、后期维护不到位等,这些都成为城市环境品质低和限制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要依据人与物、人与城市、人与环境之间关系展开对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