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布满钢筋混凝土的繁华都市中,每个人都渴望压力远离自己,而现实的生存处境告诉我们,只有恰当的调节自己的情绪才是最好的办法。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形象已不再是国民劣根性的代言人。对其重新塑造,结合时代精神来诠释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 阿Q;现代生存困境;现代精神
在鲁迅的诸多作品中,《阿Q正传》是唯一一部中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古今中外对此众说纷纭的人物形象--阿Q。"一千个人只有一个阿Q"。有人认为:在他的身上,具体表现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等,并把这种精神胜利法归结为是一种奴隶主义和失败主义的表现。有人认为:阿Q身上所反映出的 "面子"问题更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真实写照。总结一下可以看出,批评家和社会学家对阿Q的评判仍然是批判中带有嘲讽的居多。也许这是无法超越的无奈,也许这是阿Q本身内涵的根深蒂固性。
然而在我看来,随着物质世界的飞速发展,在现代生存重压的环境下,对阿Q精神进行重新塑造,让其适应时代的发展,才是当前人文精神关怀的重要途径和办法,以往的思考明显的表现出与时代精神不协调的层面。
一、阿Q自身体现的现代精神
首先分析一下当时阿Q所面临的生存困境:阿Q作为一个个体的生命存在,几乎面临着生存的绝境。吃饭问题、恋爱问题、无亲无故、孤零只身。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理论中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后来又增加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在一切需要之中,生理需要是最优先的。对于一个处于极端饥饿的人来说,除了食物,没有别的兴趣,就是做梦也梦见食物。这是人的需求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一种。中国古谚说"衣食足而后知礼节",就是说人必须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吃饱穿暖)之后,才会有更高一层的需要。无数的理论与实践证明阿Q处在一个几乎无法生存的境地。阿Q穷:穷到没有姓名。"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精神的缺失,让他找不到存在的价值。身居社会的最底层,任何人都可以戏虐他。受未庄闲人欺侮,受赵氏们的嘴巴和棍棒。 那么我们可以类比一下:在现代社会中,当无数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被埋在物质竞争的硝烟中时,房子、车子、爱情、家庭的现实会摧毁无数人的梦想。现代人类生存的困境与阿Q当时面临的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恩格斯在谈一部分人皈依宗教的原因时有一段话指出:"在各阶级中必然有一些人,他们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去追寻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会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 现代人与阿Q一样在现实的物质追求中不能得到满足,只有通过内心的幻想,来达到精神上的抚慰。这是阿Q与现代人最为明显的相通的地方。
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种种悲惨的境遇,甚至是穷困潦倒。焦躁、郁闷、惶恐现象充斥着周围的人。按照弗洛伊德精神疾病的起因学说,严重的精神忧虑必然会导致疾病的产生,威胁到人的生命,并且这种病因大多是由于长期的失望-期望-再失望-再期望-再失望造成的精神挫伤积累而成。所以,对一次次精神受挫的个人,自动心理缓解和医治就成为必要。这个时候精神胜利法的显现也不会只停留在"愚"的解读上了。在无路可循的状态中,只能用精神胜利法来维持自己的生存状态。换句话说以出世的态度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以入世的态度积极地面对现在的生活才是现代阿Q精神的本质。
二、现代人体现的阿Q精神
"阿Q精神"救了无数的现代人。相对于那些无端的怨恨与后悔,积极的忘却一些不愉快的余毒,轻松上阵,甚至适时的健忘,有时候就是医治病痛最好的药。 阿Q精神可以帮我们消气去火,在焦头烂额的状态下保持一份平静的心态。然而这样说会有人反驳:社会上的人如果都如此,那么谈何发展?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从阿Q 本身的经历来看。阿Q去争过,也去抢过,最经典的是与小D的"龙虎斗"。他在一种"舆论"下生活,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用"儿子打老子"的话来支撑自己的面子,或者找弱者来显示自己的力量,碰到他看不起的王胡,就败下阵来。"有人说: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到胜利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 人都渴望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阿Q也如此。在其不被承认,屡受侮辱,自尊心受挫,但又必须进行下去的时候,精神胜利必然会成为其生命得以延续下去的法宝。况且从阿Q的屡撞屡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阿Q其实是不笨的,他机智和幽默。他的魅力就在于对现实的超脱。正所谓独来独往,不吝去留。
信仰的缺失,找不到可以寄托的精神家园,无处诉说的精神苦痛,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枷锁导致了现代人极力的快速找到一条释放的途径。赵鑫珊先生曾在《科学、艺术、哲学断想》中说道:"现代人整天龟缩在高层钢筋混凝土制成的"火柴盒"里,走在人们比肩接踵的柏油马路上,呼吸着被污染的混浊空气,听各种机器的嘈杂轰鸣……于是有一天,在你的内心深处会突然泛起一股奇怪的情绪,一缕乡愁猛地袭来,你恨不得马上一口气跑到荒野僻静处,在荷花池塘边坐下;光着脚,躺在绿草地下,闻泥土气息,听蛙声一片,看第一颗星星闪烁在天边,发誓要去寻找生命的根,渴望着归真返璞……" 与现代人相比,阿Q所处的环境不只是空气的污浊、机器的轰鸣。更为严重的是周围麻木的人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时代不同,但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对于主体自身而言是相同的。苦痛的转移,在外人看来是荒唐的、可笑的。但活下去的勇气,也只能靠着本能冲动去寻求自我安慰和精神家园。逍遥自在,忘却暂时的痛苦,是最好的办法。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亦如此。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感受到了精神的孤独与寂寥。在这种情况下,找到一个可以释放与宣泄的渠道是最为明智的选择,也更利于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在这个意义上讲阿Q也不再仅是国民劣根性的代言符号,对它进行更多的现代意义的阐释将会更利于文学的发展。
在时代的洗礼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的脉搏,阿Q形象必然会在宽松、多元化的学术空间中被更多的研究者以开阔的视野去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鲁迅《阿Q正传》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版
[3]冯友兰《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戈布尔著《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1987年版
[5]西汉 司马迁著 史记《管晏列传》北京出版社 2006年版
[6]秦龙《马斯洛与健康心理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姚大志《现代之后-20世纪晚期西方哲学》 东方出版社 2002年版
作者简介:刘惠(1984.1--),山东肥城人,女,现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美学
【关键词】 阿Q;现代生存困境;现代精神
在鲁迅的诸多作品中,《阿Q正传》是唯一一部中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古今中外对此众说纷纭的人物形象--阿Q。"一千个人只有一个阿Q"。有人认为:在他的身上,具体表现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等,并把这种精神胜利法归结为是一种奴隶主义和失败主义的表现。有人认为:阿Q身上所反映出的 "面子"问题更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真实写照。总结一下可以看出,批评家和社会学家对阿Q的评判仍然是批判中带有嘲讽的居多。也许这是无法超越的无奈,也许这是阿Q本身内涵的根深蒂固性。
然而在我看来,随着物质世界的飞速发展,在现代生存重压的环境下,对阿Q精神进行重新塑造,让其适应时代的发展,才是当前人文精神关怀的重要途径和办法,以往的思考明显的表现出与时代精神不协调的层面。
一、阿Q自身体现的现代精神
首先分析一下当时阿Q所面临的生存困境:阿Q作为一个个体的生命存在,几乎面临着生存的绝境。吃饭问题、恋爱问题、无亲无故、孤零只身。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理论中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后来又增加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在一切需要之中,生理需要是最优先的。对于一个处于极端饥饿的人来说,除了食物,没有别的兴趣,就是做梦也梦见食物。这是人的需求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一种。中国古谚说"衣食足而后知礼节",就是说人必须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吃饱穿暖)之后,才会有更高一层的需要。无数的理论与实践证明阿Q处在一个几乎无法生存的境地。阿Q穷:穷到没有姓名。"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精神的缺失,让他找不到存在的价值。身居社会的最底层,任何人都可以戏虐他。受未庄闲人欺侮,受赵氏们的嘴巴和棍棒。 那么我们可以类比一下:在现代社会中,当无数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被埋在物质竞争的硝烟中时,房子、车子、爱情、家庭的现实会摧毁无数人的梦想。现代人类生存的困境与阿Q当时面临的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恩格斯在谈一部分人皈依宗教的原因时有一段话指出:"在各阶级中必然有一些人,他们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去追寻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会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 现代人与阿Q一样在现实的物质追求中不能得到满足,只有通过内心的幻想,来达到精神上的抚慰。这是阿Q与现代人最为明显的相通的地方。
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种种悲惨的境遇,甚至是穷困潦倒。焦躁、郁闷、惶恐现象充斥着周围的人。按照弗洛伊德精神疾病的起因学说,严重的精神忧虑必然会导致疾病的产生,威胁到人的生命,并且这种病因大多是由于长期的失望-期望-再失望-再期望-再失望造成的精神挫伤积累而成。所以,对一次次精神受挫的个人,自动心理缓解和医治就成为必要。这个时候精神胜利法的显现也不会只停留在"愚"的解读上了。在无路可循的状态中,只能用精神胜利法来维持自己的生存状态。换句话说以出世的态度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以入世的态度积极地面对现在的生活才是现代阿Q精神的本质。
二、现代人体现的阿Q精神
"阿Q精神"救了无数的现代人。相对于那些无端的怨恨与后悔,积极的忘却一些不愉快的余毒,轻松上阵,甚至适时的健忘,有时候就是医治病痛最好的药。 阿Q精神可以帮我们消气去火,在焦头烂额的状态下保持一份平静的心态。然而这样说会有人反驳:社会上的人如果都如此,那么谈何发展?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从阿Q 本身的经历来看。阿Q去争过,也去抢过,最经典的是与小D的"龙虎斗"。他在一种"舆论"下生活,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用"儿子打老子"的话来支撑自己的面子,或者找弱者来显示自己的力量,碰到他看不起的王胡,就败下阵来。"有人说: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到胜利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 人都渴望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阿Q也如此。在其不被承认,屡受侮辱,自尊心受挫,但又必须进行下去的时候,精神胜利必然会成为其生命得以延续下去的法宝。况且从阿Q的屡撞屡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阿Q其实是不笨的,他机智和幽默。他的魅力就在于对现实的超脱。正所谓独来独往,不吝去留。
信仰的缺失,找不到可以寄托的精神家园,无处诉说的精神苦痛,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枷锁导致了现代人极力的快速找到一条释放的途径。赵鑫珊先生曾在《科学、艺术、哲学断想》中说道:"现代人整天龟缩在高层钢筋混凝土制成的"火柴盒"里,走在人们比肩接踵的柏油马路上,呼吸着被污染的混浊空气,听各种机器的嘈杂轰鸣……于是有一天,在你的内心深处会突然泛起一股奇怪的情绪,一缕乡愁猛地袭来,你恨不得马上一口气跑到荒野僻静处,在荷花池塘边坐下;光着脚,躺在绿草地下,闻泥土气息,听蛙声一片,看第一颗星星闪烁在天边,发誓要去寻找生命的根,渴望着归真返璞……" 与现代人相比,阿Q所处的环境不只是空气的污浊、机器的轰鸣。更为严重的是周围麻木的人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时代不同,但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对于主体自身而言是相同的。苦痛的转移,在外人看来是荒唐的、可笑的。但活下去的勇气,也只能靠着本能冲动去寻求自我安慰和精神家园。逍遥自在,忘却暂时的痛苦,是最好的办法。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亦如此。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感受到了精神的孤独与寂寥。在这种情况下,找到一个可以释放与宣泄的渠道是最为明智的选择,也更利于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在这个意义上讲阿Q也不再仅是国民劣根性的代言符号,对它进行更多的现代意义的阐释将会更利于文学的发展。
在时代的洗礼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的脉搏,阿Q形象必然会在宽松、多元化的学术空间中被更多的研究者以开阔的视野去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鲁迅《阿Q正传》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版
[3]冯友兰《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戈布尔著《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1987年版
[5]西汉 司马迁著 史记《管晏列传》北京出版社 2006年版
[6]秦龙《马斯洛与健康心理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姚大志《现代之后-20世纪晚期西方哲学》 东方出版社 2002年版
作者简介:刘惠(1984.1--),山东肥城人,女,现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