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北九州市立大学是创建于二战后的公立综合性大学,该校的外语专业在日本国公立大学中排名第四。通过研究该校外国语学院英美学科和中国学科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对我国市属高校确定本科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市立大学;本科;外语;人才培养
一、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开始全面学习美国的教育制度,并从美国引进了学分制。北九州市立大学创建于1946年,迄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该校前身为北九州外国语大学,是一所拥有两个校区、六个本科生学院和四个研究生院的公立综合性大学,也是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14年颁布的“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的入选学校。北九州市立大学的外国语学院开设了三个本科专业,分别是:英美学科、中国学科和国际关系学科,外语专业排名位列九州四国地区第一、全日本国公立大学第四。本文围绕该校英美学科和中国学科两个外语专业,主要从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来研究日本市立大学本科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为我国市属高校的外语专业确定学分制改革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二、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
北九州市立大学在该校章程的第1条中明确其办学宗旨是“通过培养具备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且富有人性和才干的人才,为地区的产业、文化和社会发展以及以亚洲为首的国际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该校立足于全球化的知识社会和多元复杂的现代社会,提出四条办学理念:一是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二是站在地区的高度,建设国际性的学术研究据点;三是为地区的产业、文化以及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四是为以亚洲为首的全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基于这些办学理念,北九州市立大学确立了三个基本方针,一是通过推进“地区”、“环境”、“世界(地球)”这三大特色理念来提高学校的影响力,二是培养能够灵活应对时代变化并对地区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三是积极协助政府落实“地方创生(即提升地方活力)”政策。学生的毕业认定和学位授予必须以取得以下四种能力为基准,即自力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开创未来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外国语学院英美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兼具出色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英语圈国家的文化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并能活跃于国际社会的人才”。关于该专业的毕业出路,多数学生以出色的英语应用能力为武器,就职于学校或一般企业(特别是航空、旅行等方面的企业)。也有一些学生选择在企业里当翻译。近年来,志向报考海外大学和研究生院的学生正在不断增加。中国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兼具出色的汉语实践应用能力和与中国及汉语圈的语言、文学、文化、历史、经济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并能活跃于国际社会的人才”。毕业生主要就职于有外语需求的民间企业(旅行社、银行、商社、制造商等),也有部分学生报考公务员。
三、外语专业的课程体系
北九州市立大学本科四年的课程结构主要包括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大部分,两类课程均贯穿于本科四年的学习,一二年级阶段侧重基础教育课程,而三四年级则侧重专业教育课程(如图1所示)。
所谓的“基础教育”,是指在国际化和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培养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能力。基础教育包括“教养教育”、“外语教育”和“信息教育”三大部分,基本对应于我国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课、外语和计算机。其中,“教养教育”主要学习人类发展至今各领域的智慧成果以及在这些领域发现新课题的可能性,并且开展交叉领域的知识实践,为三四年级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外语教育”主要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来增强外语运用能力,同时锻炼外语的实践能力,并提高异文化的理解能力。“信息教育”旨在通过信息教育来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信息,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1)英美学科的课程体系
英美学科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毕业所需的总学分为124,其中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分别为40学分和84学分。
英美学科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时通过修读《基础演习Ⅰ-Ⅱ》、《跨文化交际概论》等课程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并打下学习英美及英语圈国家文化的基础。在二三年级期间,学生通过学习《日英翻译演习》、《Reading and DiscussionⅠ-Ⅱ》等课程更好地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进一步学习有关英美及英语圈国家的专业知识。从三年级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研讨课(即“zemi”),从而加深对学习的理解。学校建议学生在二三年级时参加派遣留学和“全球教育计划”等项目,以拓展对知识和经验的理解。四年级学生通过学习“Advanced EnglishⅠ-Ⅱ”等课程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同时从研讨课的成果中提炼出毕业论文选题,作为大学四年学习的最终成果。
(2)中国学科的课程体系
中国学科的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毕业所需的总学分也是124,其中,基础教育课程32学分、专业教育课程84学分、自选课程8学分。每个班限定人数不超过17名。该专业不是以“能说汉语”为目标,而是以“能运用汉语”为目标,旨在培养全球化时代的有用人才。为了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引进了集中性、阶段性的教学体系。三四年级学生通过参与研讨课,可以掌握中国的文学、语言、经济、历史、社会等各领域的知识。
中国学科的学生在一年级以一周四节的集中综合授课为中心,掌握正确的发音和基础的语法,能就身边的话题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同时也学习中国的文学、历史和文化等专业知识。二年级侧重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以会话、听力、作文和讲评等课程为中心,能就广泛的话题用汉语与他人进行顺利的交流,并学习汉语学、中国经济论等专业知识。到了三四年级,主要以会话、听力和作文等课程为主,进一步提高汉语的交流水平。学生应努力加强理解语言背后的深意,通过理性的交流,来理解汉语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等。学校建议学生使用汉语文献,开展对中国问题的调查研究。
四、小结
目前,我国高校正在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市属高校的外语专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完备的课程体系是保证培养质量的首要条件。以上主要从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两个方面分析了北九州市立大学本科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
首先,从本科外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北九州市立大学不仅以培养学生出色的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对所学语言文化圈的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作为市立大学,尤其重视培养能为地区社会发展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并在教养教育科目中设置了与地区社会发展相关的课程。与我们中国的英语专业和中文专业的叫法不同,该市立大学将英语专业称为“英美學科”,将中文专业称为“中国学科”,表明其立足点并不在于掌握语言本身,而在于以英美文化圈或中国文化圈为中心发挥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
其二,从本科外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课程均贯穿于大学四年,一二年级侧重基础教育,三四年级侧重专业教育。英美学科和中国学科的课程总学分都是124,远低于中国大学外语专业的总学分(150-180)。英美学科在打好语言基础和专业基础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加派遣留学和“全球教育计划”等项目,并从三年级开始通过教师指导下的研讨课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中国学科的必修课程主要围绕提高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选修课程则侧重加强对中国社会各领域的专业知识的拓展,甚至还涉及英美及东南亚等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和中国大学将毕业论文作为必修环节的做法不同,该校中国学科把毕业论文列为选修课,这也是其课程设置的特色之一。
参考文献
[1]北九州市立大学 2018Guidebook(http://web-pamphlet.jp/kitakyu-u/2018p/html5.html#page=1)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日语系)
关键词:日本;市立大学;本科;外语;人才培养
一、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开始全面学习美国的教育制度,并从美国引进了学分制。北九州市立大学创建于1946年,迄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该校前身为北九州外国语大学,是一所拥有两个校区、六个本科生学院和四个研究生院的公立综合性大学,也是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14年颁布的“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的入选学校。北九州市立大学的外国语学院开设了三个本科专业,分别是:英美学科、中国学科和国际关系学科,外语专业排名位列九州四国地区第一、全日本国公立大学第四。本文围绕该校英美学科和中国学科两个外语专业,主要从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来研究日本市立大学本科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为我国市属高校的外语专业确定学分制改革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二、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
北九州市立大学在该校章程的第1条中明确其办学宗旨是“通过培养具备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且富有人性和才干的人才,为地区的产业、文化和社会发展以及以亚洲为首的国际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该校立足于全球化的知识社会和多元复杂的现代社会,提出四条办学理念:一是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二是站在地区的高度,建设国际性的学术研究据点;三是为地区的产业、文化以及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四是为以亚洲为首的全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基于这些办学理念,北九州市立大学确立了三个基本方针,一是通过推进“地区”、“环境”、“世界(地球)”这三大特色理念来提高学校的影响力,二是培养能够灵活应对时代变化并对地区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三是积极协助政府落实“地方创生(即提升地方活力)”政策。学生的毕业认定和学位授予必须以取得以下四种能力为基准,即自力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开创未来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外国语学院英美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兼具出色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英语圈国家的文化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并能活跃于国际社会的人才”。关于该专业的毕业出路,多数学生以出色的英语应用能力为武器,就职于学校或一般企业(特别是航空、旅行等方面的企业)。也有一些学生选择在企业里当翻译。近年来,志向报考海外大学和研究生院的学生正在不断增加。中国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兼具出色的汉语实践应用能力和与中国及汉语圈的语言、文学、文化、历史、经济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并能活跃于国际社会的人才”。毕业生主要就职于有外语需求的民间企业(旅行社、银行、商社、制造商等),也有部分学生报考公务员。
三、外语专业的课程体系
北九州市立大学本科四年的课程结构主要包括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大部分,两类课程均贯穿于本科四年的学习,一二年级阶段侧重基础教育课程,而三四年级则侧重专业教育课程(如图1所示)。
所谓的“基础教育”,是指在国际化和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培养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能力。基础教育包括“教养教育”、“外语教育”和“信息教育”三大部分,基本对应于我国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课、外语和计算机。其中,“教养教育”主要学习人类发展至今各领域的智慧成果以及在这些领域发现新课题的可能性,并且开展交叉领域的知识实践,为三四年级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外语教育”主要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来增强外语运用能力,同时锻炼外语的实践能力,并提高异文化的理解能力。“信息教育”旨在通过信息教育来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信息,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1)英美学科的课程体系
英美学科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毕业所需的总学分为124,其中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分别为40学分和84学分。
英美学科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时通过修读《基础演习Ⅰ-Ⅱ》、《跨文化交际概论》等课程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并打下学习英美及英语圈国家文化的基础。在二三年级期间,学生通过学习《日英翻译演习》、《Reading and DiscussionⅠ-Ⅱ》等课程更好地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进一步学习有关英美及英语圈国家的专业知识。从三年级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研讨课(即“zemi”),从而加深对学习的理解。学校建议学生在二三年级时参加派遣留学和“全球教育计划”等项目,以拓展对知识和经验的理解。四年级学生通过学习“Advanced EnglishⅠ-Ⅱ”等课程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同时从研讨课的成果中提炼出毕业论文选题,作为大学四年学习的最终成果。
(2)中国学科的课程体系
中国学科的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毕业所需的总学分也是124,其中,基础教育课程32学分、专业教育课程84学分、自选课程8学分。每个班限定人数不超过17名。该专业不是以“能说汉语”为目标,而是以“能运用汉语”为目标,旨在培养全球化时代的有用人才。为了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引进了集中性、阶段性的教学体系。三四年级学生通过参与研讨课,可以掌握中国的文学、语言、经济、历史、社会等各领域的知识。
中国学科的学生在一年级以一周四节的集中综合授课为中心,掌握正确的发音和基础的语法,能就身边的话题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同时也学习中国的文学、历史和文化等专业知识。二年级侧重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以会话、听力、作文和讲评等课程为中心,能就广泛的话题用汉语与他人进行顺利的交流,并学习汉语学、中国经济论等专业知识。到了三四年级,主要以会话、听力和作文等课程为主,进一步提高汉语的交流水平。学生应努力加强理解语言背后的深意,通过理性的交流,来理解汉语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等。学校建议学生使用汉语文献,开展对中国问题的调查研究。
四、小结
目前,我国高校正在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市属高校的外语专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完备的课程体系是保证培养质量的首要条件。以上主要从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两个方面分析了北九州市立大学本科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
首先,从本科外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北九州市立大学不仅以培养学生出色的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对所学语言文化圈的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作为市立大学,尤其重视培养能为地区社会发展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并在教养教育科目中设置了与地区社会发展相关的课程。与我们中国的英语专业和中文专业的叫法不同,该市立大学将英语专业称为“英美學科”,将中文专业称为“中国学科”,表明其立足点并不在于掌握语言本身,而在于以英美文化圈或中国文化圈为中心发挥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
其二,从本科外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课程均贯穿于大学四年,一二年级侧重基础教育,三四年级侧重专业教育。英美学科和中国学科的课程总学分都是124,远低于中国大学外语专业的总学分(150-180)。英美学科在打好语言基础和专业基础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加派遣留学和“全球教育计划”等项目,并从三年级开始通过教师指导下的研讨课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中国学科的必修课程主要围绕提高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选修课程则侧重加强对中国社会各领域的专业知识的拓展,甚至还涉及英美及东南亚等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和中国大学将毕业论文作为必修环节的做法不同,该校中国学科把毕业论文列为选修课,这也是其课程设置的特色之一。
参考文献
[1]北九州市立大学 2018Guidebook(http://web-pamphlet.jp/kitakyu-u/2018p/html5.html#page=1)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日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