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3月15日,连杀4人的马加爵在三亚落网。随着马加爵的被捕,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杀人案”再一次牵动了公众特别是新闻记者的神经。在《新京报》记者胡杰的记者手记里,详细地记录了他是如何当面采访马加爵的过程,文中细节的有趣,耐读不输于作者所写新闻。从这篇记者手记里,不难发现其中的某些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在重大新闻事件面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首先必须具备的是敏锐的新闻嗅觉和随机应变的处事方式。记者胡杰在前往三亚采访马加爵之前,曾经试图联系公安部,结果没有成功。但他的目的显而易见,是为人物采访做最充分的准备,比如化解采访当中可能遇到的阻碍,为采访补充细节,提供新鲜独到的思路。在真正的采访过程中,有些媒体急着采访了抓捕的民警,有些媒体围着公安局的领导,而记者胡杰抓住了事件的核心人物——马加爵本人(他也是采访难度最大的)。经过一波三折,虽然未得到许可,但记者却灵活地完成了采访,比如“蹭警车”,“虽然被禁止但仍然偷偷地拍下了马加爵所写家信”。记者的成功说明了要想获得独具一格的新闻材料,必须勇于尝试,做任何可能失败的努力,不经意的发现也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一点,让笔者想起了2009年5月23日,长丰市容执法人员酒后执法事件。当时的一路记者梁海先去采访了事件的全过程,因为他要在当天发稿,所以栏目策划又派我和记者王宁去“换班”,到长丰县政府做另一角度的报道。虽然去之前有心理准备,知道面对这样一个事件,长丰县政府可能不作出任何正面回应。但是我们还是在县政府与一位办公室主任周旋了一两个小时,对方总在“绕圈子”,一会儿说主要负责人不在,一会说很快就接受采访,就是不切入正题。这个时候,同行的别家媒体记者有些着急,可能是因为需要当天发稿,可能是觉得没有希望了不想耗时间,就先回去了。最终我们的努力有了回报,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接受了采访,回来后当天我们把稿子发了。这个小插曲让我充分相信了:你去尝试的话也许只有百分之一的成功希望,但是如果你不去尝试连百分之一的希望都失去了。
在记者胡杰的这篇手记里,可以看出记者报道的眼光十分独到。报道非常吸引眼球,有马加爵家信的全部内容,马加爵第一次流泪,这些“亮点”可以说都是独家的。在民生新闻报道当中,“独家”也成了好稿的一条硬性标准。民生新闻需要不断创新,而在民生新闻节目大量重复,新闻线索雷同的现状下,如何在报道中形成创新,在报道内容中找出亮点,具有独家视角,抢占独家新闻资源成了当今民生新闻创新发展的一个必须攻克的难题。以人物类报道为例,重大新闻人物一般都是各家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既然题材大同小异,就要从写作手法中去创新。笔者认为,在人物报道中,有人情味的细节 独具特点的叙事方式这就是独家的,创新的。在笔者所阅读的关于马加爵的报道中,《南方周末》一名记者试图当面采訪马加爵,最终没能实现。但该记者却偶然得知马加爵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喜欢阅读《南方周末》,这一点是在联系采访的时候所打听到的,仅仅这一细节为《南方周末》马加爵的报道增加了不少新意。不仅是人物报道,其他类别的报道也是如此。《第一时间》栏目有很多成功作品,比如“第一调查”系列,“古墓探秘”系列,这些都是带有浓郁的“第一时间特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是只听声音,不看画面,也能知道这些都是《第一时间》记者的作品。这些作品中那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别具匠心的制作手法,都是值得我们新记者学习的。
责编:姚少宝
在重大新闻事件面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首先必须具备的是敏锐的新闻嗅觉和随机应变的处事方式。记者胡杰在前往三亚采访马加爵之前,曾经试图联系公安部,结果没有成功。但他的目的显而易见,是为人物采访做最充分的准备,比如化解采访当中可能遇到的阻碍,为采访补充细节,提供新鲜独到的思路。在真正的采访过程中,有些媒体急着采访了抓捕的民警,有些媒体围着公安局的领导,而记者胡杰抓住了事件的核心人物——马加爵本人(他也是采访难度最大的)。经过一波三折,虽然未得到许可,但记者却灵活地完成了采访,比如“蹭警车”,“虽然被禁止但仍然偷偷地拍下了马加爵所写家信”。记者的成功说明了要想获得独具一格的新闻材料,必须勇于尝试,做任何可能失败的努力,不经意的发现也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一点,让笔者想起了2009年5月23日,长丰市容执法人员酒后执法事件。当时的一路记者梁海先去采访了事件的全过程,因为他要在当天发稿,所以栏目策划又派我和记者王宁去“换班”,到长丰县政府做另一角度的报道。虽然去之前有心理准备,知道面对这样一个事件,长丰县政府可能不作出任何正面回应。但是我们还是在县政府与一位办公室主任周旋了一两个小时,对方总在“绕圈子”,一会儿说主要负责人不在,一会说很快就接受采访,就是不切入正题。这个时候,同行的别家媒体记者有些着急,可能是因为需要当天发稿,可能是觉得没有希望了不想耗时间,就先回去了。最终我们的努力有了回报,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接受了采访,回来后当天我们把稿子发了。这个小插曲让我充分相信了:你去尝试的话也许只有百分之一的成功希望,但是如果你不去尝试连百分之一的希望都失去了。
在记者胡杰的这篇手记里,可以看出记者报道的眼光十分独到。报道非常吸引眼球,有马加爵家信的全部内容,马加爵第一次流泪,这些“亮点”可以说都是独家的。在民生新闻报道当中,“独家”也成了好稿的一条硬性标准。民生新闻需要不断创新,而在民生新闻节目大量重复,新闻线索雷同的现状下,如何在报道中形成创新,在报道内容中找出亮点,具有独家视角,抢占独家新闻资源成了当今民生新闻创新发展的一个必须攻克的难题。以人物类报道为例,重大新闻人物一般都是各家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既然题材大同小异,就要从写作手法中去创新。笔者认为,在人物报道中,有人情味的细节 独具特点的叙事方式这就是独家的,创新的。在笔者所阅读的关于马加爵的报道中,《南方周末》一名记者试图当面采訪马加爵,最终没能实现。但该记者却偶然得知马加爵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喜欢阅读《南方周末》,这一点是在联系采访的时候所打听到的,仅仅这一细节为《南方周末》马加爵的报道增加了不少新意。不仅是人物报道,其他类别的报道也是如此。《第一时间》栏目有很多成功作品,比如“第一调查”系列,“古墓探秘”系列,这些都是带有浓郁的“第一时间特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是只听声音,不看画面,也能知道这些都是《第一时间》记者的作品。这些作品中那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别具匠心的制作手法,都是值得我们新记者学习的。
责编:姚少宝